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書香三八主題徵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書香三八主題徵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導語: 爲進一步引導廣大女職工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推進家庭文化建設,樹立良好家風,建設幸福家庭,小編整理了書香三八主題徵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歡迎參考。

書香三八主題徵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篇一:書香三八主題徵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現在的家庭對孩子都是相當的寵溺。有個好的家規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較大的幫助。我們最注重的是教育孩子怎麼做人,怎麼樣做一個真善美之人。如果一個孩子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也做不到,那她再好的成績也成不了一個有用之才。

家規就是我家的一面鏡子,照着孩子也照着我。在做人做事方面首先的嚴於律己,誠實不說謊,發現錯誤及時的糾正,自己做錯事也要勇於接受孩子的批評。孩子做錯事你要給他耐心的開導和教育。自己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終,不管什麼事不要半途而廢。這樣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給孩子的榜樣。我時常教育孩子在學習上要像我們大人做事一樣,勤懇、努力、自覺。在孩子學習空餘時間安排他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他各方的興趣和愛好。孩子的成績固然重要,但不能念在嘴上,就是考的不好,也給孩子多多的鼓勵,指出孩子不足的地方,更應該提提孩子優秀的一面,給他信心,讓他覺得家長是他最大的後盾。我們是中國人,中國的傳統美德是百善孝爲先,更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標準。孝心是一個人具有愛心的前提條件,沒有孝心的人,就沒有愛心。孝敬長輩方面我也總是給孩子樹榜樣,我努力處理好一家人的關係,平時教育他怎麼樣孝敬長輩,尊重別人。

記得有一次,我帶孩子去逛街,上了車,挑了個位子坐好了,到了下一站,一位老人慢慢地走了上來,此時已沒有位子了,老人走到孩子旁邊,我給孩子使了個眼色,表示讓他讓座,他很不情願的看住我,那眼神好像在說:爲什麼別人不讓,偏偏讓我讓座呢?於是我馬上站起來對那位老人說:“老爺爺,你坐吧”老人微笑着看着我。下了車之後我便開始教育他要給老人讓座。所以,每當他乘公交車時都是站着的。

家規並不只管小孩,更是管父母的。幾年下來,回頭一看,凡是我們父母做得好的家規,往往孩子也表現不錯;那些父母帶頭違反、或者言不由衷的家規,常常流爲空文。好的家規是營造一個和諧家庭且能促進孩子積極向上的重要途徑,我想只要我們堅持,孩子肯付出,我們一定會成功。

  篇二:書香三八主題徵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最近,我們家裏買了個自動發豆芽機,一家人都感到新鮮極了。於是,我們一家人七手八腳,按要求完成了所有的操作步驟,開始發豆芽。三天時間很快過去,我們的豆芽終於可以上碟了。當我將豆芽夾進嘴裏試的時候,兒子嚷着問:“爸,這豆芽不好吃!苦的,我們家的豆芽是苦的!”我一試,豆芽果然是苦的。豆芽變苦是因爲發芽時見了光。但我在發豆芽的時候已用黑布蒙上了豆芽機,按道理豆芽不可能是苦的呀。於是,我問:“誰在白天偷偷看過豆芽?”兒子不好意思地說:“我……我看了6次。”妻說:“我看了3次。”母親說:“我看了2次。”嘿!怪不得了!對豆芽成長的過分關注,反而讓它們變苦了。

這事讓我想到了一個家庭教育問題,過分地關注孩子的成長,甚至是包辦孩子的成長,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歷史上就有個著名的例證:明萬曆帝,一代昏君。其實萬曆帝自幼就是個聰明之人,其母爲李太后,“教帝頗嚴”。每次萬曆小皇帝不讀書,李太后就命令皇帝跪在地上。要上朝的一天,五更時分太后就到皇帝睡覺的地方,叫他起來,命太監們把小皇帝扶起來,爲他洗臉,催他起駕。其師是一代名臣張居正,上到國家的治理,下到萬曆的學習和生活可謂如父親一樣關懷備至。對萬曆的教導更是苦口婆心,甚至到了囉嗦的地步。然而,全國最好的老師,加上最有權勢、管教最嚴,最能配合老師的母親,卻管教出了歷史上以荒唐和庸懶著稱的皇帝,確實是家教的悲劇。

家教問題確實需要我們家長去摸索,去學習,去研究,再不行的時候要請教專家,不能憑以往經驗,不能以罰代管,更不能耍脾氣、鬧情緒。當然我上面所說的對孩子的成長不要過度關注,但不是說不關注,更不能說不聞不問。我的意思是對孩子的關注要科學,要適度。一是要給孩子一個潔淨的成長環境,很多家長爲了孩子選學校,選住房,在家中從不做如講粗口、打麻將等無益的事情。這樣做是對的,但我要補充一條,留心(不是監視)孩子的交友情況比留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二是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氣。就如發豆芽一樣,很多人怕豆芽見光,用黑布把豆芽捂得嚴嚴實實,結果因豆芽不能正常呼吸而爛掉。教育孩子也一樣,我們不能常以家長自居,想孩子怎樣就怎樣。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起碼要給予孩子朋友般的尊重和適度的選擇自由。

  篇三:書香三八主題徵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俗語說“家和萬事興”,我常常也思考其中的“和”的意義所在。

應該理解爲家道吧?所謂家道是治家之道,所謂治家之道就形成了家風,所謂家風則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風貌,它所體現的是一個家庭的文化素養,精神氣息,生活習慣,行爲言語等等質量的高低。因此可見,其"和"歸根結底就是家風的好壞,好家風則萬事興。

小而言之,好家風撐門興戶;大而言之,好家風興國安邦。

所以,良好的家風會傳承中華優良的品質,可以爲一方土地造就和諧穩定的社會風氣。

我常常告誡孩子,在我們家有一個最爲基本的家庭制約,就是勤勞,善良,正直,明辨是非,懂團結,知進取,重孝順。

記得兒子跟我說:媽媽,爲什麼我每天都要比別的孩子做的事多?我告訴他,你做得事多,說明你勤勞,勤勞就會有收穫,這些收穫將會讓你比別人強大。

與人爲善方可與惡遠之。與惡遠之方能安寧順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與爭,因而決定了水的作用和價值,真善無敵!——水能利萬物,水也能覆萬物!

正直,是一個人用正確的思想決定正確的.方法做出正確的事務,不能損人利己,更不能損人損己。正直所體現的是人格魅力。

我也常常對女兒講,一個女子首先要明辨是非,不明辨是非胡攪蠻纏的都將是禍水。危害自己家庭的和諧,危害別人家庭的穩定,危害社會的安寧,因爲女子是安定團結,息事寧人的重要環節。

一個家庭所建樹的家風遠不止這些。

在日常的生活中,孝道更可謂是一個家庭應該傳承的精神,它維繫着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安寧與幸福。因爲,孝順做在前,後塵會感知,會效仿。

團結是一個家庭的力量的源泉。首先父母要相親相敬,父母相親相敬,孩子纔會有安全感。孩子有了安全感。團結就會滋生所有的正能量。如上陣父子兵,如手足兄弟情……這些人之常情會讓人懂得珍惜與感恩 !從而有效抵禦一切外來的傷害與干擾。

知進取是促進一個家庭發展的重要途徑。父母進取,則孩子獨立,則孩子進取。進取就會不畏艱辛積極向上努力爲家庭創造價值,向美好的明天挺進!

  篇四:書香三八主題徵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幾度酷暑寒冬,架子車的胎磨破補上,補上又破了,再補。一尺多長的鐵杴頭不知換了多少個。一座山終於被我們全家人搬到了溝裏。沒有了山,沒有了深溝,出現在眼前的是四畝多坪好的地。種上了父親早就想種的經濟作物。天道酬勤,莊稼長勢很好。

村裏人稱父親“愚公”,我們是“愚公”最爭氣的兒女。那些年,苦苦求學的我們也如願以償。我上了一所大專院校,小妹中考全市第一,大弟考取了理想的大學,小弟大學畢業,報送上了研究生。最榮耀的是,省上招公務員,他筆試面試都是第一,被順利錄取。如今,我們姊妹幾個在各自的城市事業小有成就。始終支撐我們的是父親那句話“頭上有個天,只要人勤快。”

父母還教育我們做人要厚道,善良,誠實,包容是做人之本。

有一年冬天,堂嬸家要蓋房子,想把一塊大圓木存放我們家,父親答應了。父親爲了安全,拆了三間屋的一盤炕,把圓木擡了進來。我們姊妹幾個都感覺不方便,擋來擋去的,少不了埋怨幾句。父親立即批評了我們“幫人如幫己,誰家沒有個難處。”我們不敢再多言。

到了第二年的夏天,堂嬸家要做木工活,才把木頭拉走。誰知拉去的當天晚上,木頭被偷了。天未亮,堂嬸來我們家狠勁砸門,母親急忙把門打開問堂嬸出什麼事了?堂嬸劈頭蓋臉地罵道“我太相信我兒了,結果我兒把我害了。”母親問怎麼回事,堂嬸說“圓木被偷了,我來你們家看看。”聰慧的母親隨即就明白了。堂嬸竟然把跟她同輩的父親罵成她兒子。母親氣得渾身哆嗦,一個字都說不出,把每一個屋門打開,讓堂嬸搜。

當堂嬸搜遍了所有的角落,沒有發現她要找的圓木,氣狠狠地走了。父親始終一言不發,母親氣的一直在發抖,流眼淚。我們幾個孩子恨不得要找堂嬸拼命。父親慢慢地說“身正不怕影斜,你堂嬸也不容易。”

八十年代初,生活條件都不好,丟一根大圓木,誰都心急。但左鄰右舍知道堂嬸懷疑父親偷了她家木頭,都抱打不平。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幫堂嬸找被偷的木頭。

順着車轍印,又有人提供線索,圓木在另一個村子裏找見了。堂嬸當時就傻眼了。幫忙的人給她拉着木頭,她卻急忙向我家跑來。進門時臉紅透了,一個勁地給父親道歉,“他二爸,我冤枉你了。”父親說“找到就行了。”父親當時還給堂嬸倒了一杯水。

堂嬸蓋房時,父親照樣去幫忙,並且還那樣的賣力。

由於父親辦事公平,村裏人把父親尊稱爲“總理”,大小事情上都有父親的身影。在父親的支持下,主家的紅白喜事順順當當地進行。

最有趣的是鄰居的兒子結婚那天,是大弟給父母定下機票飛往北京的日子。父親執意不去北京,要給鄰家主持婚禮,說是答應人家了。大弟無奈,讓母親勸勸父親,父親說“話說出去了,不能改變。”母親調侃父親“少了你的主持,人家還不結婚了。”父親幽默地說“我當主持,新郎官更高興。”孝順的大弟退了機票,等着父親主持完鄰家的婚禮再定。

正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我們姊妹得到了村裏人的好評,說我們就像地裏的好莊稼,長得茂盛,直溜。如今我們的孩子學習優秀,懂事,勤快。天道酬勤,寬厚待人,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