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清廉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清廉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家風家教傳承中體現出來的清白做人、清正做事、清廉爲官思想,爲抵制腐敗築起了一道家庭防線。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清廉家風故事主題徵文,歡迎大家參考!

清廉家風故事主題徵文

  【清廉家風故事主題徵文1】

中華民族從古以來注重家教,從而養成優良的家風,形成文化遺產,世代引以爲榮,子孫繼承而恢宏之,且以之作爲家族的標誌——堂號。如楊姓的“四知堂”,源於關西夫子楊震,王姓的“三槐堂”,源於北宋名臣王祐。

王佑是真宗宰相王旦之父。《宋史》卷二百八十二《王旦傳》稱其“以文章顯於漢、周之際,事太祖、太宗爲名臣。”“祐手植三槐於庭,曰: “吾之後世。必有爲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前人於此或以爲陰功積德所致,我確以爲是對自身道德學問和治家教子之道的自信。這些,完全可以從其子王旦的政治道德和家教家風反映出來。謹據其《本傳》略述幾端,以見一斑。

宰相居廟堂輔佐天子,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王權政治體制下,除開民事、刑事有些法規之外,皇帝裁決一切。宰相的主要職責,就是爲皇家發現和任用人才。這是最關鍵的職守,權重、利厚(如果謀利的話)。但是,“旦爲相,賓客滿堂,無敢以私請。察可與言及素知名者,數月後,召與語,詢訪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獻之,觀才之所長,密籍其名,其人復來不見也。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請,所用者帝以筆點之。同列不知,爭有所用,惟旦所用,奏入無不可。”量才薦人,不自主,不阿私,不居功,一切出以公正,這是最可寶貴的政治道德。他推薦了誰,任何人都不得知,只有皇帝個人心裏有數。“旦沒後,史官修《真宗實錄》,得內出奏章,始知朝土多旦所薦雲。”

王旦身體一直不怎麼好,病重期間,“命肩輿入禁,使子雍與直省吏挾扶,見於延和殿。帝曰:‘卿今疾亟,萬一有不諱,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誰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擇之。’再三問,不對。時張詠、馬亮皆爲尚書,帝歷問二人,亦不對。因曰:‘試以卿意言之。’旦強起舉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準。’帝曰:‘準則剛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臣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遂辭退,後旦沒歲餘,竟用寇爲相。”

這一推薦,寇準本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甚至也大大出乎皇帝的意料。寇準其人,我知道的較早。《幼學》上寫“寇公七歲詠山,已卜具瞻氣象。”註釋載了他這首詠山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他從小就有做大官的願望,當宰相的野心,雖然也真個當了宰相,但與王旦比較,真不可同年而語,難怪皇帝說他“剛褊”。且看寇、王兩人之間的關係。

寇準多次對皇帝說王旦的壞話,王旦對皇帝只講寇準的優點。皇帝大概認爲這很不可理解,對王旦說:“你只講他的好處,他卻專說你的壞話呢。”王旦說:“道理本該是這樣,我在相位時間長久,處理政事必然多有失誤。寇準對皇帝毫不隱瞞,足見他對皇帝的忠誠。這就是我尊重寇準的原因。”因此,皇帝更加器重王旦。一次,中書有公文致密院,不合乎規範。寇準把此事上奏,王旦受到責備,只是拜謝,手下人受到處分。不久,密院送給中書的公文也不合規範,王旦手下人高興地報告,以爲可以復一箭之仇。王旦卻不將此事上奏,而將公文送還密院。寇準十分自慚、自悔,親自向王旦道歉,誇讚他胸懷廣大。寇準對王旦“託人求爲樞密使相”。王旦驚詫地說:“將相這樣的重大任職,是可以請求而得的麼,我不接受私人的請託,”寇準十分不滿,懷恨在心。隨後寇準被任命爲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陛見之時對皇帝說:“若非陛下了解小臣,我怎能到這個職位。”皇帝詳細告訴他這是由於王旦的推薦,寇準既慚愧又感嘆,承認自家比王旦差的太遠。

寇準當上藩鎮節度使,自視爲一方之王,逢其生日,大開筵宴,大規模慶祝,服飾器用超越制度。被人舉報,皇帝很生氣,對王旦說:“寇準什麼事都要求像我一樣,得行嗎?”王旦說:“寇準確實賢能,可是太傻。”皇帝這才消了氣,說:“對的,這就是他的傻處了。”這纔不予追究。

王旦病得嚴重,皇帝派內侍探問,一天三四次。有時親自爲之和藥,並以薯蕷粥賜給他吃。他把好友楊億請到臥室內,請楊爲自己撰寫遺表,說:“我雖然當宰相,但絕不能在臨終之時說爲宗親求官的話,但願皇帝清理政務,進用賢能之士,減少焦慮和勞累這些意思。”並且告誡自家子弟“我家盛名清德,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爲厚葬以金寶置柩中。”表章呈遞上去,皇帝深有感慨,親自駕臨王旦家,賞賜白金五千兩。王旦託人寫表章辭謝不受,並在最後親自添了這麼幾句:“益懼多藏,況無所用,見欲散施,以息咎殃。”遂命人擡到內閣,皇帝不允許,仍命擡回王家,這時王旦已經停止了呼吸。皇帝非常悲痛,爲之廢朝三日。後來看到在表章上王旦親自寫的四句話,流了很長時間的淚。宋仁宗乾興年間,頒旨王旦配享老皇帝宋真宗廟廷,仁宗爲之立碑,親自篆寫碑首是“全德元老之碑。”

王旦生前位極人臣,沒後備極哀榮,其道德事功,自無可非議。但一個人的真正品質、性情,更鮮明地表現在家庭倫際間,生活細節上。

王旦對待孀居守寡的嫂子,嚴肅恭敬,與弟王旭也十分友愛。有賣玉帶的上門售貨,王旭很看得上,送呈給王旦看。旦叫旭繫上,問“看看還好不?”王旭說:“系在腰上,自己怎麼看得見?”王旦說:“你自己費力系上,讓別人看起來說好,你累不累?”王旭連忙退還賣主。家人沒見過他發脾氣。見到飲食不夠清潔,只是不吃,也不追究責任。對於這樣的老好人,家人也搞他點惡作劇,試看用點埃墨放在羹湯中。王旦就只吃飯。問他爲何不喝湯,他說,今天不想吃肉。下次又把埃墨放在飯裏,王旦說:我今天不想吃飯,另外給我熬點粥。王旦平生不買田土,不建造房屋。理由是:子孫應該自立,何必要田宅。有了田宅,反而會因爲爭奪田宅而做出不好的事。皇帝見他的住所太簡陋,想給以改造,王旦辭謝說,這是先人的舊廬,不忍破壞,也就一直住着。

王旦這樣的人,在古代社會不可多得,即使在今天,也難能可貴。

  【清廉家風故事主題徵文2】

社會是由家庭所組成的,社會以及國家的心就是家庭。社會的安寧,國家的興盛,均有賴於家庭所產生的影響。而家風則是一個家庭的主旋律,社會學家將其稱爲“家庭文化”,心理學家則稱之爲“精神風貌”,其內容是指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共有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言行表現的總和,也是家庭成員品格、文化素養、道德情操、人際關係的具體體現。

話說“家風好,則人心正,父母慈,兒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孫賢;家風不好,則父母惡,子不肖,孽孫生”。 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風。孟母爲保家風純正三擇其鄰,又斷機杼,使遊手好閒、不思進取的孟子刻苦攻讀,成爲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嚴格,不允許高人一等,提倡節儉持家,使其子女都成爲國家有用的人才。

美國的愛德華和珠克兩個家庭,家風傳至八代。愛德華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勤奮好學,爲人嚴謹,爲子女樹立了良好的風範。他的子孫中有13位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是醫生,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而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畢生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他的子孫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殘或夭亡,60多人犯過詐騙和盜竊罪,7個人是殺人犯,總之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兩個家庭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後代,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續,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向兩極發展着。

家風的好壞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養。一個知識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強人意;一對文盲父母,卻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這樣寫道:“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了起碼有幾十位老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學校育人一課缺失的時候,常常是父母給孩子補齊了這一課。

上世紀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資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她的兩個女兒,就出生在這個年代。家裏的住房擁擠不堪,粗茶淡飯,然而,她絕不讓孩子從小學會虛榮和浪費。在女兒郭巧和郭靈的童年記憶裏,家庭生活比較簡單、隨便、儉樸,從小到大,媽媽沒給她們織過一件毛衣,沒給她們買過一個玩具,甚至沒給她們做過幾頓熱乎乎的早飯。母親這樣簡單的生活作風和敬業精神,讓她和妹妹養成了許多良好的習慣:不論學習還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對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親勤於工作的身影對她們的一生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家風清則社風清,家風濁則社風濁。如果一個社會的多數家庭都擁有積極向上的家風,其家庭成員在家風的影響下都具有良好的個人操守和品行,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和社會風氣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教育家庭成員崇尚節儉,力戒奢侈,多與他人比修養、比勤儉,少與他人比闊氣、比享受。這樣,我們的社會、國家才能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