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有關川劇的歷史作文

有關川劇的歷史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2W 次

前幾日和朋友去聽了川劇,覺得回味無窮,在錦里人羣熙熙讓讓,燈紅閃爍,在聽完川劇之前對川劇做的一些功課,讓我對川劇有了新的看法

有關川劇的歷史作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它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這五個種類除燈戲外,都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葉,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劇幫腔爲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羣衆基礎。 常見於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 “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着不盡的妙味……。川劇爲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臺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

高、昆、胡、彈燈在融匯成統一的'川劇過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況。崑腔,源自江蘇,流入四川,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劇中居主要地位。源於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間稱爲“清戲”。在保持“以一人唱而衆和之,亦有緊板、慢板”的傳統基礎上,又大量從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中汲取營養,豐富和發展了“幫、打、唱”緊密結合的特點,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稱“絲絃子”,源於徽調和漢調,也吸收了陝西“漢中二黃”的成分,先後通過“做唱胡琴”和舞臺演出與四川方言和川劇鑼鼓相結合,在腔調與音樂過門上起了不少變化,形成具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彈戲,即亂彈,又稱“蓋板子”、“川梆子”,因用蓋板胡琴爲主奏樂器和以梆子擊節而得名,其源出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