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西西弗斯的故事讀書筆記作文

西西弗斯的故事讀書筆記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根據荷馬史詩,西西弗斯是人間最足智多謀又機巧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國王。下面爲大家分享了西西弗斯的故事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西西弗斯的故事讀書筆記作文

  西西弗斯的故事讀書筆記1

從西西弗斯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內在的深層次的東西——人因爲習慣而存在,對於西西弗斯來說,正因爲他反反覆覆地推動那塊石頭,所以他的竄在纔有意義。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認爲:“我們天生能歷久不忘孩提時期的印象,如同新器皿一經染上氣味,其味經久不變;像純白的羊毛一經染上顏色,其色久不能改;越令人討厭的習慣,越是牢不可破……正是從這樣的實踐中養成了習慣,以後就變成天性。”所以,生活就是一種習慣。當我們把生活變成一種習慣,我們的生活就變得簡單,變得豐富多彩。比如,我們把生活變成習慣,我們就不會把垃圾扔進垃圾桶看成一件麻煩的事;當我們把生活看成一種習慣,我們就不會把孝敬父母看成一種累贅;當我們把生活看成一種習慣,我們就不會把珍惜勞動果實看成是一種多餘……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長,因爲孩子習慣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牀,不得不定點給家打電話完成“任務”,否則孩子很有可能上學遲到。另一位家長無需坐班,眼睜睜看着孩子在鬧鐘響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兩節課過後自然醒來,面對孩子的驚慌失措,家長平靜地告訴他:自己的問題就得靠自己解決。孩子從此再沒有將自己的事“分攤”給大人。

孩子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走出愛的誤區。過分呵護剝奪的是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質與行爲準則的必由之路。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纔是成長的自然法則。

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如果我們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點滴不良習慣容忍遷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殘缺限制其發展。

怎樣科學引導孩子的習慣養成?就是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結合孩子興趣特點先選擇故事書,由淺入深,由短到長。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剛上學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裏卻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鬆做到了。家長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就像一塊沒有雕琢的於是,作爲父母,作爲教師,我們是要把他雕琢成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一樣舉世聞名的雕塑品,還是要把他雕琢成一堆垃圾廢物,一切全由你決定。

  西西弗斯的故事讀書筆記2

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關於他的故事是一個悲劇:他竟然綁架了死神,使世間沒有了死亡,西西弗斯的所作所爲觸犯了衆神,諸神以獨特的方式懲罰西西弗斯,命他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巨石一旦到達山頂立刻滾落下來,他不得不重複無望的勞作,永無止境過程將西西弗斯的生命消耗殆盡。

我們覺察到科學家與人文學者在教育背景、學科訓練、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多個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兩者對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判斷上處於矛盾甚至衝突狀態。長期起來,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的隔閡是巨大的,似乎難以彌合。這是現象近現代產生的,在古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不存在對立或矛盾狀態。有些學者認爲科學與人文這兩種文化是人類文明之雙翼,還有些學者在科學與宗教之間尋找平衡,筆者也贊同這些觀點。但在現實中,這兩種不同的文化難以取得共識,目前似乎科學處於更強勢的地位。

近現代實證主義對科學中的形而上進行了批判,但唯科學主義在現實中也行不通,尤其是後現代主義對科學理性進行了解構。筆者認爲,偏執一面總是不可行的,擔板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應該具有太極思維,即全方位的看問題。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統一的,由於我們自身的偏見才見仁見智。我們可以見仁見智,但不要自以爲掌握了絕對真理。

人與宇宙/自然同質同構,根據國學傳統觀念,心物一元,天人一體,主客一致。吾人是一小宇宙,宇宙是一大人體。至於羣體、民族、國家、世界,等等都是同一存在之鏈上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人類哲學萌芽之時期如古希臘,哲人爲了尋找同一的存在,將萬物之本原看作是某種感性的東西,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莫克利特的原子,等。巴門尼德提出哲學思考的對象是“存在”,人類的思辯能力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哲學思考的對象從“本原”轉向“存在”。後來的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這涉及到了哲學本體論。形而上學由亞里士多德創立,不過他使用了“第一哲學”,也稱“物理學之後”,後來由日本人根據中國易經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之說將其翻譯成形而上學。顧名思義,形而上者具有超越性,超越有形的存在物,其具有追求宇宙人生之奧祕,領悟宇宙人生之智慧,欲透過表相把握存在之根本,爲宇宙立心,爲生民立命,尋求終極實在。

形而上學的產生,說明了人類的思辯能力達到了及其高深的程度,在人羣中這隻能有極少數人能達到這種境界。人類需要各種知識學問,對此可以歸納爲兩大方面,一是經世致用的知識技能,二是安身立命的學問智慧,對於人類來說,這兩大方面缺一不可。由於我們人類是有限的存在,故獲得絕對真理真諦是不可能的,但古往今來的精英不懈地求索,在受時空等因素限制的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終極實在。這是一個永遠不會完結的過程,猶如西西弗斯不知疲倦地向山頂推動石頭,不斷地從頭開始。正因爲我們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故我們個體感覺自己並不是重複地在前人做過的事情上再做一遍。也許這就是宇宙存在之奧祕。設想一下,若前人完成了對絕對真理真諦的探索,我們的人生還有何意義?若前人的探索沒有取得一點點成就,我們的人生也將黯然失色,因爲我們失去了希望。我們存在於這樣的時代,既有前人探索的成果,又可展望未來,人類的文明剛剛開始。至今有大量的經典供我們閱讀研究,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取得巨大的探索成果。退一萬步講,就算沒有取得什麼成果,我們享受了探索的過程,我們自覺地“消費”了自己的生命,這可不是浪費生命。全人類的經典可謂汗牛充棟,以宗教爲例,佛教有《大藏經》,道教有《道藏》,基督教有《聖經》,伊斯蘭教有《古蘭經》,印度教有《吠陀經》,還有許多其他經典。說到哲學,以西方爲例,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近現代西方哲學更是學派林立,不勝枚舉;何況還有東方哲學,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極其博大精深。

讓我們從頭越,在前人探索宇宙人生取得的成果基礎上繼續上下不懈地探索,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