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讀《朝花夕拾》有感

2016讀《朝花夕拾》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緩的筆調記述了魯迅爺爺童年、少年、親年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好友的摯誠懷念,給予了對現實的思考。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讀《朝花夕拾》有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讀《朝花夕拾》有感

  【2016讀《朝花夕拾》有感1】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唯一一本散文集,顧名思義:早晨開的花,傍晚去採摘,點出了本部散文集是作者對兒時生活的回憶的主旨。我最喜歡的是其中的《社戲》,這篇散文回憶了作者兒時在江南水鄉的外婆家看社戲的經歷,飽含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深情,這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相比於散文集中的其它作品這篇散文的主題更加單純,就是作者對兒時在水鄉看社戲的一段美好追憶,是作者暫時放棄戰鬥的姿態,以一種放鬆心態寫就的。

首先,魯迅先講了成年後看戲的經歷,僅有的兩回看戲經歷,皆是不堪回首的,於是由成年後不愉快的看戲經歷自然聯想到兒時看社戲的往事。若干年之後,作者依然對當年看社戲的心情,兒時的玩伴以及彼時彼地的風物景色記憶猶新。在外婆家陪母親省親的少年魯迅好不容易等到鄰村趙莊要演戲,要知道,一年中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少年魯迅是滿懷期待等着去看戲的,奈何好事多磨,因了看戲的緣故,合用的航船均被別人定下了,所以外婆家租不到看戲的船,從早晨等到傍晚,滿懷期待的少年魯迅終於心灰意冷起來。於是,看戲歸來的同伴們爲了不讓作者失望,決定自己開動八公的航船去看戲,一羣孩子划船本不是讓大人放心的,但這些深諳水性的漁家孩子還是說服了大人們,帶着少年魯迅一起去看戲。去的時候是輕快的,愉悅又滿是憧憬。作者分別用直接的主管感受,以及聽覺、視覺、嗅覺的描寫來表達這種輕快愉悅心情的。直接的主觀感受:“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聽覺:“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來自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婉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視覺:“月色使朦朧在水汽裏。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爲慢”。嗅覺:“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汽中撲面而來”。孩子就是孩子,終於到了趙莊,能看到社戲了,卻因去晚了沒有豆漿喝,也因爲沒有熱鬧的舞臺武打表演,只有老旦“踱來踱去的唱”,所以時間稍久,這羣孩子就厭倦了,就“不住的吁氣”,“也打起哈欠來”,與來時的急切一樣,衆小夥伴離開趙莊也一樣,“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踊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遠幾丈,迴轉船頭,駕起櫓,罵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樹林前進了”。也許,看戲本不是這羣孩子的目的,他們只是享受看戲來去的過程,以及其中的吃喝,所以作者又繪聲繪色描摹了一番回去的路上吃羅漢豆的經過。讀到這些,我禁不住會心一笑,悠然想起兒時看戲的片段和彼時的童心。

《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讀下來,我收穫頗多。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把我的領悟傳遞給孩子們。

  【2016讀《朝花夕拾》有感2】

在看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後,我從字裏行間中感受到所透露出來的年少輕狂時的童真。

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後來多讀了幾遍,我懂得了,不要把這樣的名著當作美文,其實,這本書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魯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樸實,甚至比較口語化,但爲什麼卻能夠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爲這樣的樸實,讓人感覺很親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訴說着什麼似的,“說”到興奮處,文字又會變得非常熱烈,這就讓人能夠從中品味和感受魯迅的點點滴滴

《朝花夕拾》中那幾篇描寫人的文章,我是比較喜歡的。首先,這些文章的內容比較吸引我——因爲我喜歡看到各色各樣的人,再加上魯迅那種輕鬆而生動的語言,讀着讀着,你彷彿就可以看到那個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樣。比如《阿長與山海經》,描寫的是魯迅家的保姆阿長。文章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舊時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有人比喻這篇文章是魯迅從記憶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異常鮮美的“朝花”。的確,對於這個婦女,魯迅不但沒有避諱寫出她的美與醜,反而是懷着真摯的感情懷念她的一切。不論魯迅對她是佩服、厭煩、喜歡或是討厭,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還發現,這個“長媽媽”跟我們學過的課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舊中國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們的名字,都是已經被人遺忘了的,而外號也是隨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寫完了這篇讀後感,“感”到了這麼多,我覺得我纔算是真正地讀懂了《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