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讀《朝花夕拾》有感3篇

讀《朝花夕拾》有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作者回憶少年時代,猶如清晨開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下面是關於讀《朝花夕拾》有感3篇的內容,歡迎閱讀!

讀《朝花夕拾》有感3篇

  讀《朝花夕拾》有感1

初中時就買了這本書,但看了幾頁之後便再也看不下去了,主要的原因是看不懂,根本不明白作者在講些什麼。事隔幾年之後,在今年的寒假,在整理書架時,無意間發現自己還有這本書。拍拍附着在書上的灰塵,“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幾個鮮紅的字眼映入眼簾,想想看並不厚的一部書早在幾年前就買了也看了些許,但就因爲看不明白,便擱置在一邊,幾年之後還是在整理書架是發現的,壓根自己已忘了這本書的存在,對此不禁對這本書產生了愧疚之情。

《朝花夕拾》主要記載的是作者童年時及青年時的一些往事,作者截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動地描述,選擇富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描畫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印象。

對《五猖會》中,作者爲了觀看迎神賽會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這一事件的描寫頗感有趣。兒時的作者對迎神賽會充滿了期待興奮,而這一切愉悅的好奇的思緒,卻在父親突如其來安排地一個任務後,有晴轉陰,由興奮轉向失落無奈。這一心理波動的描寫,表現的不僅僅是作者本身的情感變化,還反映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那時的孩童是無可奈何的,是無助的,他們無辜的成爲了封建時代的產物,是一羣年齡最小的受害羣體。與他們相比之下,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們不用背《鑑略》,迎神賽會對我們也不會有多大誘惑力了。一到節日,父母便帶着我們上各種各樣的公園,展覽館,豐富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讓我們的童年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每當看見五六歲的孩童牽着父母的手,帶着一支卡通的氣球,鬧着讓父母帶上自己玩這個或哪個遊戲時,這便使我想到,在去觀看迎神賽會之前被父親逼着背《鑑略》的魯迅。雖然,我也十分同情魯迅的遭遇,但從另一面看,魯迅小的時候何嘗不是個孝順,聽話的孩子,對於父親的那苛刻的要求,魯迅服從命令,認真完成。

說到孝順我又不得不想到《朝花夕拾》裏的另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中,作者着重分析“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斥責這類封建孝道的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有趣”的孝道故事。雖然,我們不提倡以這種方式盡孝,但“孝”這一話題是中華五千年曆史以來一直受人們謳歌的。古有“子路負米”。“黃香扇枕”,“哭竹生筍”等經典孝道故事,但現如今,已很難在物質充裕的現實生活中找到如小說中沉香,哪吒等那些孝感動天的故事了。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爲了擁有更好的生活,爲了擁有更成功的事業,人們無暇停下忙碌的腳步盡心地照顧年邁的父母。有能力給予父母優質的生活條件,卻難以滿足父母那份期待關懷的心願。不僅如此,現今的家庭多以獨生子女居多,父母寵着,爺爺奶奶慣着,簡直一個皇上待遇。自然而然的,如此一皇小子脾氣更是大了不少,別說是孝順了,沒做出對不起父母的事已是萬幸中的萬幸了。可想而知,當今的我們更應該灌輸更多的孝道,讓父母門的千叮萬囑,苦口婆心,能夠使我們領悟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讓我們受好的教育,圖的不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有個好的未來,而我們卻把他們的關懷當作了理所當然,與父母頂嘴,因慪氣離家出走等事例都與孝道背道而馳。所以,正在茁壯成長的我們,應該懂得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讀魯迅的這部作品,引發最深的感觸便是以上兩點。我們是幸福的,而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讀《朝花夕拾》有感2

前幾天我買了一本魯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對着這個題目沉思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雖然我還年輕,只有十幾歲,可總喜歡回憶兒時的往事。對現實中的一切,我往往採取一種漠然置之的態度,沒有對理想的渴望,沒有感情的迸發……只有當我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時,我的全部熱情纔會真正甦醒,火一般地燃燒起來。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一動不動地凝視着天空,房頂,或隨便什麼地方,長久地踱着步……我的靈魂深處會突然爆發出一陣奇異的顫抖,血,涌上了我的臉,快樂,童年的快樂,那樣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暈眩之中,我彷彿又變成了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寬闊的訓練場上揮拍打球;盛夏,在游泳池上潑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場上“歡快起舞”……個個生動的畫面,一件件永難忘懷的事情,這一切構成了我整個童年時代的回憶。

小時侯,我會因爲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終於當了一次兒歌中的那位撿到一分錢的小朋友;而今,長大的我也會撿起路上的硬幣,理由是——那上面有國徽。

小時侯,我會在課堂上因爲老師的一個錯別字而舉手,不到老師“投降”決不罷休:如今,即使老師寫了一黑板的錯別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決不會有其他動作。

在這漫長的14個年頭中,許多記憶已隨着歲月的侵蝕而悄然逝去,惟有成長的足跡——那記錄着你的所得和所失的足跡——永遠不會磨滅。我希望永遠不要失去童年時代的那種快樂、天真、朝氣蓬勃、不知疲倦……

童年像一杯濃郁可口的咖啡,當品味的時候很甜美,但甜美中帶有一點苦澀;而成長則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許很苦——因爲你失去了童稚的,失去了那份堅持“真理”的勇氣,失去了一份“崇拜”的心靈依託;但隨即你就會發現這茶的醇美、芳香、回味悠長——你的確的到了很多:民族的自尊心,恬靜而悠長自得的處事態度,決不盲目的理性(也許有點偏執),一顆日臻成熟的“仁愛之心”……當一個“冥然兀坐”時,不妨品品長這杯茶,你會驚奇地發現:自己得到了很多。

  讀《朝花夕拾》有感3

回到家,從書架裏拿出從未看過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對着那個書名發呆。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篇《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錢,卻全給了自己的兄弟,後來家裏窮得吃不起飯了,卻想到家裏的兒子會“搶”老母的食物而決定犧牲自己的兒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點欺世盜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

但現實中還是有這些封建孝道的影子。拿《增廣賢文》來說吧,裏面也提到了這兩個所謂的“孝”的故事。而編輯呢?還是熱情洋溢地帶讚美語調講述了這個故事。雖然我小時候遠沒有魯迅那麼複雜的心理,拿了書還是樂呵呵地背裏面的文章,可到了這些故事心裏還是忍不住反感,背的速度明顯加快,聲音也加重了,幾乎要一字一頓地從聲帶裏擠出來。這也可見封建教育不管在哪一代人中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牴觸。至於喜歡這兩篇的小孩子,我現在還沒遇見過一個。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希望能讓國人思想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中還有很多別的文章,語言清新流暢,潔淨優美,親切感人,而色彩紛呈,有的尖銳辛辣,有的質樸清新,有的精闢,有的機警。它們以不同的姿態來描畫場景,勾勒靈魂。能讓人在掩卷之後得到更深層次的啓迪。

童年已漸行漸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生活,嚮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