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瓦窯散文隨筆

瓦窯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村莊向深山延伸的路邊有個瓦窯,瓦窯裏燒出的瓦,讓村民住上了有青灰色瓦皮的房屋,從此以後瓦窯就成爲了地名

瓦窯散文隨筆

在記憶裏,奶奶講過:以前祖父年邁時,生產隊安排帶着村中一十一二歲的孩童前去放牛,雖然家庭成分不好,但祖父識文斷字、做人較好,受到村民們的特殊照顧。一天,他們前去瓦窯放牛,聽到一陣陣的狗咬聲,祖父聽着噌耳,遣使小童前去看看究竟。小童前去一看,一隻黃的發亮的麂鹿躺在狗羣中間,腿部受傷,血已淌幹,奄奄一息。小童靈機一動,拾了根棍子,將狗趕跑,索性將麂鹿扭死,拖到瓦窯門口,用雜物蓋着。那時,瓦窯已經荒廢了一陣子。就前去,向祖父賣關子說:“大爺大爺,吃不吃麂子肉?”祖父說:“連糠菜都難得一頓飽,哪裏還有麂子肉吃,我們又不會攆麂子。”小童說:“人家送給我們的。”祖父還是不信,說:“孩子你是不是餓瘋了,別亂說話,小心晚上有人拉你去批鬥。”孩子委屈的不敢言語,小聲的講述着事情的經過。

大約過了半小時,一羣兄弟民族在一條狗的引路下,來到瓦窯,詢問着祖父們:“有沒有看到一隻受傷的`麂子跑過來?”祖父說:“沒有。”兄弟民族們帶着疑惑的神情,不快的心情離開了瓦窯。

深夜,祖父安排父親和小童前去瓦窯將麂子揹回來,悄悄的剝開,兩家人悄悄的美餐了一頓。那時的大家庭,兩人人就二十多人。吃的時候不敢說話,也沒有人願意說話,只有咔哧咔哧的吃肉聲音。聽說還剝出來只成型的小鹿崽,祖父就一人包攬了,差點連骨頭都吃了。據說吃完肉,大家都想着怎麼祛除羶味,兩家人都染上了潰瘍。聽說長期不沾油腥,頭一次不僅嘴會爛,還會拉肚子。

後來,瓦窯又啓動了。那時,哥哥們已生下。父親由於技藝嫺熟,每天能很早就完成任務,還有點時間帶哥哥們玩耍。別人要七八個小時才能做完的活,父親兩小時就做完,還做得很好,在生產隊裏是標兵。父親做泥瓦的時候,哥哥們在泥池裏玩泥。

到包產到戶後,父親和幾個打瓦的承包了瓦窯。母親就到瓦窯邊的山上背柴賣給父親們燒瓦,換些小錢,還從中抽出點買點零嘴哄哄我們兄弟。在我的記憶,最深的是看着父親用一根捂成拱形拴着鐵線的工具分割泥塊,分好後攤平、攤均勻,雙手叢邊上擡起來,敷在略似圓錐去頭的泥鏈子上,放水旋轉修平,一桶瓦就打好了,提着鏈子和瓦到曬場,輕輕一扭,把鏈子抽出洗淨又開始下一個……看着看着,就像庖丁解牛,技藝出神入化。有時我們會在瓦上淘氣的亂畫幾筆,大人是不罵的,這或許就是所謂的陶藝。

後來,由於衆人在分配時意見不一的瓦窯辦不下去,就承包給了外省人,聽誰沒辦了幾年,捲款逃走了,連承包款也沒有了。再後來,村人又承包了瓦窯,父親又被請去做瓦,兼負責燒瓦,雖然是做小工,但已是師父級別。在印象裏,父親在瓦窯工作了很多年,可惜最風光的年裏,也只是個合夥人,最後成爲了師傅。或許父親要是沒有超人的技藝,或許就能成爲瓦窯的掌門人了。

瓦窯從未在我的記憶裏消失,多年後瓦窯已坍塌廢棄,但沒經過瓦窯,就想起燒着新瓦那股煙味的刺鼻。燒瓦和燒炭都得看火煙顏色判別,後來父親又成爲燒炭師傅。瓦窯從來都是我們家生活的來源,包括後來相似的燒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