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自然災害年代的二三事散文

自然災害年代的二三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1960年,嚴重的自然災害給廣大職工羣衆在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帶來了不少困難,糧、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實行定量憑票證供應,由於定量太低,保證不了廣大職工羣衆所需營養,致使不少職工羣衆患有嚴重的營養缺乏症(浮腫病),直接影響職工健康和生產任務的完成。在這種非常困難時期,廠黨委和職工代表大會分別召開會議,決定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生活,採取各種措施,保障生活,改善生活,不讓餓死一個人,動員組織教育職工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咬緊牙關、渡過難關,同時抽調一部分職工在隴縣、麟遊縣、乾縣等地山區開荒種地,養牛餵豬,積極進行生產自救。

自然災害年代的二三事散文

開荒種地是一種戰備長效辦法,但遠水不解近渴。爲解決當時的燃眉之急,必須採取應急措施。這應急措施的第一件事就是時任廠長靳學禮親自帶隊到千陽嶺上購買土豆,在困難時期,能吃的東西都很金貴,那時一切農副產品都納入了統購統銷,各地沒有農貿市場,私底下的小額交易被稱爲“黑市”、“資本主義尾巴”,屬於被取締之列。因此我們去大量購買土豆首先是“違反政策”的,其次是難度極大,因爲我們不知道哪裏有貨源,只是聽人說千陽嶺上有土豆,就貿然出發了。

這一天,秋意有涼意,靳學禮廠長帶着我(當時我是廠生活委員會的成員)和一名司機,三人一行上路了,我們開一輛前蘇聯產的嘎斯型五噸卡車,上了千陽嶺一路向西。走着問着,問着走着,打聽哪裏有土豆賣,如同摸着石頭過河。千陽嶺上無公路,司機艱難地開着車在千陽嶺的便道上東歪西扭地顛簸着前進,走到中午時分,還看不到一個村莊,廠長說,只能前進,不能後退,若不前進,汽車掉頭都很困難。我們繼續前行,到下午三點左右發現嶺下有幾棵核桃樹,樹下面有兩戶人家,停車下去一打聽,這兩戶人家還真有土豆,滿夠我們裝一車的了,我們高興極了。雙方搞定價格,過秤裝車。當時,正值核桃成熟季節,老鄉把嫩核桃仁壓碎烙成餅子給我們吃。吃飽肚子,我們拉着土豆興高采烈,順原路滿載而歸。回到廠裏時,已是深更半夜,連夜盤點入庫送食堂,第二天就讓職工吃上了。這就是領導關心職工生活爲職工辦實事的一例。

第二件應急措施就是黃利國副廠長爲首的研製“人造肉精”小組。小組成員有我和養花師傅姚羣才,地點就設在廠花房內,這花房有自制的.土暖氣設備,溫度溼度適宜,適合“人造肉精”生長。“人造肉精”,實際上就是一種食用菌類。製造“人造肉精”的原料來源非常豐富,就是將幾種選定的植物葉子,(如冬青葉)榨碎,將其液體擠壓出來,過濾後盛在瓷盤內,經過高溫使其發酵,再經過烘乾,便形成如同肉鬆一樣的“人造肉精”,每天生產的肉精,專供食堂炒菜、做湯之用。據當時資料介紹,在沒有肉類的情況下,它可以代替肉類所含的一些營養素,對防止營養缺乏症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也得到了職工的認可。有人說:我們這個小組是食堂的“營養調劑師”。

第三種應急措施就是由當時的行政科負責同志李道樂等人組成的挖葛根小分隊。葛根就是大山中多年生葛藤類植物的根,富含澱粉,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葛藤盛產於秦嶺山中。行政科組織職工深入到秦嶺山中,借用民房住在那裏挖掘。將挖到的葛根運回,去皮洗淨、曬乾、加工成粉,俗稱葛根粉。蒸饃時可對半和白麪混合,吃起來唯美,沒有怪味,很受大家歡迎(前些日子電視裏有報道,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提倡人工種植葛藤,生產的葛粉,被作爲高營養的山珍,市場銷路很好)。

在三年自然災害中,領導的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抽調小部分職工在隴縣、麟遊縣、乾縣等地開荒種地(工廠在隴縣和永壽縣的自辦農場一直開辦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才停辦退出),收穫的糧食達24萬多斤,蔬菜34萬多斤,爲改善廣大職工的生活發揮了重大作用。廣大職工羣衆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況也有好轉,營養不良症逐漸減少,工廠的生產任務一年比一年完成得好,有力地保障了礦區一線對石油機械設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