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剪刀下的鄉情抒情散文

剪刀下的鄉情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在鄉下,孩子出生被稱爲“落草”。的確,許多農村孩子是被母親生在草窩裏的,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接觸的第一樣東西便是草。睜開眼睛以後,除了逐漸認清家裏不多的傢什以後,看到最多的還是草:父母在收工後捎來的青草,哥哥姐姐放學就去薅草,小孩子到三四歲時便拎着小籃子跟着背大畚箕的大孩子下地薅草,再大一點,就有幹不完的農活等着。

剪刀下的鄉情抒情散文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視野裏除了雞鴨豬狗便是青草莊稼,司空見慣,覺得它們一點也不可愛,四季的莊稼有變,生活內容卻一成不變。我一直堅定地認爲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沒有美。初中高中時期,我發奮讀書,通過高考,終於如願以償離開了貧窮落後的家鄉。我來到長江邊上的一座小城,那裏有寬闊的柏油馬路,四層高的百貨大樓,周圍人的衣着整潔,吳語軟軟。我開始了嚮往已久的城市生活。學校圖書館有着大量的藏書,我如飢似渴一本接一本地讀着中外名著、期刊雜誌。書讀多了,詞彙積累了一些,便躍躍欲試,想寫寫都市生活小說,但幾次開頭,均無疾而終。後來瓊瑤小說席捲而來,我不分晝夜地讀。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叫人慾罷不能,買來的、借來的、搶來的一氣看了十幾本。熱血沸騰之際,我又拿起了筆:以周圍同學、同事的戀愛故事爲原型,藉助想像、虛構創作言情小說。幾句激情盪漾的開場白之後,故事的內容不是與書上雷同,便是經不起推敲,數次努力皆草草收場,兩度創作都像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很快便枯竭了。於是我認爲自己從小沒受過良好的教育,讀的書不夠系統,所以不是搞文藝創作的材料,十幾年來,一直碌碌無爲。

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我的觀點,也使我從此走上了藝術創作之路。

2002年“首屆江蘇●中國民間藝術節”開始籌備,我決定選取家鄉的民間風俗爲表現內容,創作一些剪紙作品。文化館的`老師反覆的告訴我,畫面要注意黑白灰;要疏密有致;要主題突出,不能喧賓奪主;要有機結合,不能機械羅列……在老師們耐心的指導下,在他們鼓勵的目光中,我蹣跚起步,終於創作出《邳州婚俗》、《童年》等剪紙作品。作品雖然入選,我卻意猶未盡:一件嚴肅莊重的人生大事,熱鬧紅火的婚禮場面,僅幾幅剪紙怎能表述完整呢?兒時的記憶像潮水般襲來:我是奶奶唯一的孫女,每次舅老家來接喝喜酒,娘總是給我打扮一新,冬天穿上鳳餐牡丹的棉襖,戴上蝴蝶展翅的花帽,腳登紅嬰棉鞋,和奶奶一起坐着小推車去她孃家。奶奶的孃家侄很多,這也讓我有機會反覆觀察一場場傳統味十足的鄉村婚禮。回來的路上我總是問個不停:爲什麼要男孩子滾喜牀?爲什麼喜被裏藏着栗子、白果和花生?爲什麼新人要吃半生的長生面……這都是極富寓意的情節。一次次的記憶,一次次的理解,就像年輪一樣我心靈深處、充溢於胸臆之間。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筆,記錄下這一縷縷揮之不去的情愫,並給一幅幅剪紙畫面配上文字,從頭至尾地講述一對鄉間男女的婚嫁過程

至此,我的處女作民間剪紙連環畫《故鄉婚俗》誕生了。這時已是舊曆年底,濃濃的過年氣氛使我回憶起小時候在鄉下過年的情景,觸景生情,我又創作了第二個剪紙連環畫《過年》。想起過去的生活,童年的艱辛與歡樂又一幕幕浮現腦海:上個世紀60年代出生的蘇北農村孩子,儘管生活清苦,但樸實樂觀,童真童趣,純潔天然,對生活充滿美好的嚮往,將苦日子打發的有滋有味。我越是追憶童年,就越對今天生活感恩。品味童年生活,就像飲一杯苦丁茶,苦中甜味會隨着記憶慢慢彌散開來……連環畫《童年》也在同齡人亦莊亦諧的閒聊中脫稿。

同事們看了我的作品,都說你的想像力怎麼那麼豐富?狗有歡叫的有咬癢的,貓有舒懶身的有睡大覺的……老師們說我有才氣,非常適合搞民俗創作,於是我更是才思泉涌,一發不可收拾……其實我自己清楚,我之所以創作起來如魚得水,左右逢源,那是因爲我太熟悉農村的一草一木,知道清風襲來植物怎樣搖曳,太陽底下葉子如何打蔫;我熟悉那裏的一狗一豬,深諳它們餓了什麼表情,飽了怎個憨態;我瞭解父老鄉親怎樣播種如何收割;懂得家鄉的人情禮節、風俗習慣……

正是這些,原來認爲沒有意義並極力迴避的生活,讓我時過境遷之後回味起來竟是那麼豐富、可親,像陳年老酒一樣醇厚綿軟。我願意把這些耳熟能詳的生活一一提煉到剪紙上,數不盡道不完的百姓生活,便是我民俗創作的不竭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