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是特變工散文

我是特變工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5W 次

一、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記工程公司喬格線小車項目始末

我是特變工散文

喬格線小車項目是工程公司最近接下的新變廠的訂單。該小車主要作用爲工業機器人用機器手將硅鋼片夾住,放在喬格線小車上後,與進口優質冷軋高導磁晶進行加工,以製造乾式變壓器中的鐵心。

出於對產品的高質量要求,新變廠所採用的是德國人的喬格線小車的生產圖紙。剛一接觸圖紙,包括經理在內的所有員工都傻眼了,上面不是我們熟悉的漢字,仔細看也不是英語,而是德文!不要說工程項目部,整個集團恐怕也沒幾個人懂德語。

看着大家面露難色,總經理趙平國大手一揮:“怕什麼呢?我們雖然不認識德文,不是還有圖紙嗎?圖紙上不是還有阿拉伯數字嗎?我們總認識圖吧,總認識阿拉伯數字吧!”一句話說的大家都笑了。

俗話說“兵是將之威,將是兵之膽”。在領導的帶頭鑽研下,技術員和工人們就在一起慢慢摸索。有的用紙張將折彎件慢慢地折出來,有的逐一將不清楚的零件圖繪製出來,有的甚至打電話給懂德語的朋友,逐字逐句的將技術要求翻譯出來。最終,大家把圖紙上的每一個零件和每一個技術要求都完全破解了。

看懂圖紙,纔是萬里之行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將產品加工出來。由於原圖爲德國圖紙,所加工的零件都是按照當時德國的工業條件設計的。所以,個別的零件我們一時就加工不出來。比如有一個折件,德方的意思是將6毫米的鋼板折彎五次後進行焊接,而用目前我們工程公司的技術難以達到,工期一度陷入了停滯。這時,工程公司再次組織工人開會研究,集思廣益。會上魯石頭提出,可以用能加工出來的折彎四次的零件替代加工不出的折彎五次件,只要達到必要的承受能力就應該可以。大家頓時眼前一亮,立即去操作,果然,將加工出來的四次折彎件一試,真行!

在生產中,德方建議我們用他們已經加工好的樑和支架進行裝配。如果那樣做,我們會方便許多,但我們沒有同意,原因很簡單:他們加工好的材料價格太昂貴。爲此,副經理陳秀才與技術員分別進行了力的詳細校覈與成本覈算,結果證明:用普通的鋼板折彎的樑和支架,完全能夠達到圖紙上的要求,而且,用普通的材料能省去近五千元的費用,何樂而不爲?

在生產期間,公司上下層層把關,對於每個鋼板之間的焊縫進行嚴格檢查,使焊縫美觀,整潔。對於圖紙中要求的垂直度,平行度,對稱度進行了嚴格的測量,確保分毫不差。由於檢查太嚴,導致許多工人怨聲載道,有人私底下說,“至於嗎?一個放硅片的臺子,缺個10毫米8毫米的算什麼?”經理知道後,在一次開晨會的時候,聲色俱厲的批評道:“大家別小看這幾毫米的偏差,古人說過: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若是我們這偏差這幾毫米,下道工序再偏差幾毫米,幾百道工序下來,那偏差到哪兒去了?”聽了他的話,許多人低下了頭,怨言很快煙消雲散。

10月30日,這是喬格線小車的交貨日期,看着基本完成了的喬格線小車,員工們百感交集。從開始接到任務,到如今即將完成,我們遇到了太多的困難、太多的坎坷,每個磕磕絆絆似乎都是致命的,但我們走過來了,產品也即將交貨了。

在此,我想起了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的詩句:“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是啊,多麼難走的路,回頭看看,不還是一丸泥巴嗎?

(此文作於新變廠喬格線放料小車製作工程即將完工的2011年10月26日。)

二、“四特”之花開遍南廠工地

北國的初冬,寒意襲人,細細的雪花飄落在特變電工的.廠區。在新變廠南廠的大棚工地上,幾十個工人穿着藍色的工作服,在腳手架上緊張的忙碌着,汗水遇到冷空氣,變成一縷縷蒸氣,像炊煙裊裊,飄蕩在工地上空。這就是工程公司新變廠南廠大棚施工現場。

今年10月底,工程公司成功中標新變廠南廠大棚項目,施工地點位於新變廠南廠包裝車間。

可以說,工程一開始,就困難重重。

首先就是人手緊缺。工程三個班組中箱變組正在忙碌着東方希望箱變的活,工程一組部分人員正在硅業進行硅業三期臨設辦公區項目的施工,剩下的在新變廠焊接廠房進行鑄鐵平臺的安裝工作。

這個工程只有工程二組接手了,這個組士氣很是高昂。每天早晨,他們早早的就開始施工了,中午找人帶飯,剛吃過未及休息五分鐘,就又投入到緊張的工程當中。當問及你們中午是否休息時,他們總會說:“都那麼年輕,還休息個啥!”眼中流露着保證提前完成工期的自信。

新疆11月中旬就要落雪,會大大增加施工的難度,所以必須爭分奪秒,趕在下雪之前一定要完成工程。而施工地點相較於工程公司的車間又相對較遠,導致許多材料運輸存在着一定的困難。此時,叉車劉師傅自告奮勇站了出來:“有什麼活就派我叉車挑,我隨叫隨到。”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每當大家中午去吃飯的時候,劉師傅正樂呵呵的開着叉車向南廠送料。

俗話說:“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新變廠給我方的圖紙是在一塊平地上,搭建高低不同的前後牆所用的方鋼,而我們到了施工地點進行了實際測量,完全不是這樣。本來在圖紙上平整的地面,實際上是個坡,而高低不同的方鋼架在上面後,幾乎使大棚的頂棚成了海面那樣起伏不定。怎麼辦?不架方鋼,後面的工程就無從談起,我們根本就無法迴避。這時,副經理陳秀才果斷的採取了藉助水準儀來實地測量每根方鋼地點高度的方法,來確定每個方鋼的長度。

11月的寒天,純鐵外殼的水準儀冰冷異常,手摸上去感到一陣陣刺骨。而陳經理卻顧不上這些了,只見他調好鏡頭,測量好高度後,記錄在紙上,再趕緊抱起來,挪到下一個點,勘測、記錄。終於,最後將所有的三十多個點一一測量了出來,準確的標註了方鋼的高度。

伴隨着冷空氣的到來,室外越來越冷,工地上工人身上的棉衣早就凍透了。但他們充分發揮了智慧,竟然進行賽歌比賽,首先由班組長開始起頭:“長長的頭髮,黑黑的眼睛……”“唉,不行,你看你唱的都跑調兒了,舌頭凍歪了吧,哈哈”,滑稽的歌聲和起鬨的笑聲,驅走了嚴寒,工人們乾的更起勁兒了……

這就是工程公司的工人,用樂觀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的工作精神保障着工程項目高效的完成。

雖然此時廠區已經萬花凋零,但工程公司的“四特”之花卻開遍了廠區的每個角落,芬芳四溢,經久不衰!

(此文作於201x年11月23日,塞北的冬季嚴寒下,廢料庫彩板房主體已基本完成,正在上頂板。)

三、在硅業的日子——記工程公司項目一組

沿着昌吉—阜康的公路走上80公里,就可以看見在荒涼的戈壁灘上,聳然樹立着一排排未完工的大棚骨架,這裏就是特變電工硅業廠區硅業三期原材料大棚施工現場。

當昌吉市區的市民已經脫去厚重的棉衣,穿上舒適方便的毛T的時候,這裏仍然被寒流肆虐着。就在這裏,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穿着棉衣棉褲勞保鞋,或者在腳手架上認真的焊接着槽鋼;或者在預埋件上謹慎的架放着方管;或者在野外掄起大錘,熱火朝天的夯砸着地樁。他們,就是昌吉電氣分公司工程公司項目一組的工人,他們,給沉寂荒涼的戈壁添了許許生機。

早晨九點,當市區的許多上班一族打着哈欠,在街道等着交通車的時候,項目一組的工人已經吃好了早飯,穿戴整齊,精神抖擻地走入了工地。

初春早晨的戈壁灘上,寒風刺骨。一陣凜冽的寒風襲來,組員小馮不禁打了個寒顫。班組長楊忠軍走過來,一邊替他拉好未拉緊的領口,一邊笑着的責備道:“小夥子,這樣子可不行的。”

經過了一夜的寒流,工地上的腳手架此刻已經是凍的冰涼,隔着手套去攀爬也覺得寒意襲人,加之他們又是棉衣棉褲的,難免看起來有些笨拙。但當他們爬上了腳手架頂層,拿上焊把線後,又像騎士騎在了戰馬上一樣,變得迅捷,敏銳。

此刻,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但感受不到半點暖意。也許市區裏上班的人此刻正坐在桌前,泡着一杯咖啡,籌劃着一天的工作。但在這個工地上,別說熱咖啡,連有一杯熱水都是奢望,這裏有的只是緊密而繁忙的工期。

若一定要找暖和一點的地方,就只有工地上自己製作的一個供取暖的大爐子了。這個爐子擺放在工地中央,由一箇舊鐵桶,去掉蓋子,裏面放上煤炭,就這麼一直燒着。在腳手架上幹活冷得受不了,就要下來,在爐子旁邊烤烤火,等到稍微緩一會,再繼續上去作業。

大棚工程最難乾的就是上方管,一個100*100*6㎜的整根方管重達106公斤,由於現場土地鬆軟,根本不適合吊車作業,所以必須由工程一組人員手拿肩扛,一根根將方管扛上4米高的棚頂。剛開始大家都面露難色,畢竟使使勁把方管扛上去就已經精疲力竭了,可扛完了還要上上下下的爬架子,這實在是又累又危險的活。

看到這種窘況,班組長楊忠軍什麼也沒多說,自己率先用繩子把方管套好,帶領了四個人,先運了運氣,然後猛地一把擡起來,一邊喊着號子,一邊把帽子猛地甩在了地上。於是,幾個人一起使勁,方管一頭慢慢擡起,越來越接近4米的高度。此時,楊組長的臉色已經通紅了,但沒有半點放棄的意思,一邊吼着“1、2、3……”一邊努力的將最後一截推上棚頂。“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幹部。”大家在楊組長的親自帶頭下,振奮了幹勁,再加上採取人員輪換的方式,周而復始,極大的節省了隊員的體力。

中午到了,工人們收拾好工具,匆匆來到硅業食堂。班組長一邊吃着,一邊想着下午的施工計劃,組員們一邊吃着,一邊靠着硅業食堂的暖氣稍息。

下午的天稍微暖和了些,也是搶抓時間的最好時機。大家都像上緊發條的時鐘一樣,有條不紊的進行作業。可惜,早春的微暖還未被組員們徹底吸收,蕭瑟黃昏即將到來。下午才六點多一些,陣陣冷風就已經灌入組員們的領口、袖口了,午飯中的那點兒能量也早已消化殆盡了。

這時組員小王一邊扛着方管一邊打着冷戰,班組長看見了,半開玩笑的說:“這樣吧,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講什麼呢?說江南有個大財主叫蘇半城,半個蘇州城都是他的,可有錢了,一天他來到一條河邊,河上由東向西架着個獨木橋,河對岸有個醉鬼,他們都想過河……”

此時,他突然不講了,而大家卻都來了精神,連小王也湊過來問:“後來呢?”

班組長看見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了,已達到了目的,就不慌不忙的接着說:“後來,後來他們一個向東,一個向西。走了……”

“哈哈……”組員們都笑了起來,小王也笑了。朗朗的笑聲驅散了組員們的疲憊,吵醒了昏昏欲睡的夕陽……

這就是工程一組,用樂觀、自信詮釋着“四特”精神。

或許誰會問,爲什麼工程公司的氛圍那麼和諧,利潤指標每年都能超額完成?我想,在硅業,他們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此文於201x年2月,從硅業公司天寒地凍的材料大棚工地出差回來所做。)

四、我要飛的更高——記工程公司首次煙囪高空作業

201x年4月上旬的一天,幾張衆和加熱還原爐煙囪的圖紙悄然出現在工程公司經理趙平國的辦公桌上。

“18米高!”

“太高了吧,我們的腳手架不夠那麼高吧?”

“這可是玩命的,稍微一疏忽就玩完了!”

圍觀的工人們議論紛紛,也難怪,這是工程公司首次承接高空煙囪作業,難免會有些顧慮。

看着這種情況,工程公司經理趙平國給大家開了個動員會議。會上只討論兩個問題:一、敢不敢幹?二、能不能幹?其一是膽量問題,其二是能力問題。

圖紙設計及材料明細都沒什麼問題,顯然我們都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會議主題很快轉移到敢不敢幹的問題。在此之前,工程公司在簡陋的設備下,承接過廢料庫彩板房工程及噴漆室管網工程,高度在6—7米之間。由於安全措施得當,未發生任何事故。而這次情況不同,這次的高度相當於原先工程高度的三倍。並且是在野外施工,環境較爲艱苦。

趙平國經理看穿了大家有點膽怯的心理,語重心長的說:“同志們,我們工程公司,從工程班的幾個人,發展到今天三四十號人,靠的是什麼?我們靠的是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是捨生忘死的敬業精神。不錯,這18米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障礙,但我們蒸蒸日上的工程公司能被這18米嚇倒嗎?”

最後,經過會議表決一致通過,承接這項高空煙囪作業工程。

工程分爲兩個階段,前期製作階段和現場安裝階段。由於圖紙詳盡,前期製作異常順利,沒一週就已經全部製作完畢,而真正考驗工程公司的則是現場安裝階段。

在臨施工的前一天晚上,工程公司領導將所有的安全用具都準備好,所有的安全注意事項都傳授給了現場項目經理陳秀才。

第二天,當所有人員到現場後,都傻眼了。在孤獨的廠房邊,直挺挺的樹立着一個爬高腳手架。底層還算行,但頂層就是略微在擺動着,誰看着心裏都發虛。

在腳手架下,項目經理給大家又做了一次思想動員,魯石頭和丁宇兩人挺身而出。作爲首批爬頂人員,是不能帶安全帶的,原因很簡單,現有的安全帶繩子太短,綁了就移動不了,因此必須由他們將繩索掛在頂端後,底下員工腰纏繩索,即使失足也不會摔下來。

攀爬開始了,爲了平衡,兩人從兩個不同方向,揹着繩索,慢慢的向18米頂層爬去,1米、2米、3米……

當上到6米高的時候,他倆回頭向下看了一眼,項目經理仰着頭,強擠出了一個笑臉,但他手心裏已經全是汗水,其他員工也在暗暗爲他們鼓勁兒。

再往上可就超出了工程公司目前承接項目的高度範圍了,兩個人不約而同地停下來,互相遞了個笑臉,繼續向上面爬了上去。

10米、11米……隨着高度的攀升,架體也在輕微的搖晃。項目經理的額頭上已經沁滿了汗珠,員工們也開始擔憂起來。

17米!兩個人心照不宣地停下來了,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一是稍息片刻,二是讓架子平穩一下,以便爲最後的攀爬工作創造好條件。

當稍微平息了呼吸的起伏後,兩人果斷的爬上了塔架頂部,並順利的將繩索綁好。

頓時,腳手架下,一片歡呼雀躍。我們刷新了工程公司施工高度的記錄,今後在煙囪工程方面,我們已經有了經驗。

後面的安裝工作,就方便了許多,吊車現場起吊,人員隨後爬塔架安裝即可。

又過了將近一週的時間,工程基本完工了。衆和方面技改領導看了之後,連連挑起大拇指,佩服的說:“這樣的活,也就你們昌特能幹。”

在完工後準備離開的一個早晨,塔架還沒有拆。項目經理陳秀才早早的趕來,親自爬上了塔架,望着戈壁上初升的太陽,望着這完工的衆和煙囪,感慨萬千。他拿出手機,放了一首歌曲《我要飛得更高》:“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飛的更高,飛的更高……”

是啊,這個項目的完工不僅標誌着工程公司首次煙囪高空作業的圓滿成功,既鍛鍊了員工的膽識、團結了隊伍,也爲今後工程公司煙囪高空作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爲承接層度更高的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有理由相信,我們工程公司的未來,也會一如歌曲中唱的那樣——我要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