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慢品咖啡讀愛玲散文

慢品咖啡讀愛玲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初讀張愛玲,讀的是她的散文,在那個似懂非懂的年齡,是看不出文章的後面有什麼的。只記得她那細膩的筆調,唯美的句子,緩緩流淌,深入骨髓;是那種朦朦朧朧的舊上海的小資,象那杯咖啡,蔓延開來,充滿整個心情。因爲那個年齡,更喜愛的還是岑凱倫、瓊瑤、亦舒的愛情小說,每日裏表哥表妹的愛來愛去,或是富家公子愛上貧家小女,或是竭嘶底裏的吶喊我愛你,或是海誓山盟的承諾愛你一萬年。總之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美好,每一段愛情都是那麼純潔高尚,那麼刻骨銘心;羅曼蒂克的愛情畫面一張又一張地浮現在腦海,每讀完一本,就急切地想去換另一本,與同學交換或是省下伙食費錢去買。對愛情充滿期待的年齡,也幻想着童話會在身邊演繹,若真有那麼懵懂的少年出來表白,又會覺得是在戲中,昏天暗地的過着日子,終究沒有盼來夢幻般的愛情。沒有讀懂張愛玲,也沒有受她的愛情觀所左右,因爲她抒寫的愛情結局不是公主與王子終於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而是更多的千辛萬苦沒有在一起,或是扭曲的孽緣和對愛情無力自主的抗爭及無奈。她的唯一的一次愛情,也在作品中體現: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我帶着對愛情的渴望,期待着兩情相悅、天長地久繼續前行。

慢品咖啡讀愛玲散文

再讀張愛玲,感慨於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啊……張愛玲是在《傳奇》再版的時候寫到的這句話,她“得意忘形”了一下,顯示了小女孩的本色,透露了些自己的小心思,小心聲。“以前我一直這樣想着:等我書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個報攤上去看看……我要問報販,裝出不相干的樣子:‘銷路還好嗎?——太貴了,這麼貴,真還有人買嗎?’”緊接着,張愛玲寫道:“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接着她還寫到自己以前在校刊發表文章時,會發瘋似地一遍遍看,而現在就沒那麼興奮了。她的這種心境其實最符合我剛剛步入社會初期,整裝待發,期待美好生活的情境,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又大刀闊斧地闖蕩,就是我們那年齡的表現,心中的“狂”總遭遇現實的冷水,安慰自己:趁早、趁早!不然就要後悔了。或許我們誤讀了張愛玲,但是她的這句話又恰恰影響了後輩的年輕人,差不多都變成座右銘潤澤了幾代人,即便是最需要沉住氣的文學界,也都以“出名要趁早”爲行動的唯一準則,唯恐自己的大把青春和才華浪費,更談不上厚積薄發,涌現出的少年作家,一個比一個小,韓寒以及那些寶貝們也一夜間迅速佔領了大衆的視線,我想知道是不是都有張愛玲的才情?張愛玲說這句話時,其實不單單是字面上的意思,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有關係的。我們知道張愛玲其實政治立場上不是很堅定,她是一個更專注於寫作的作家,更希望通過出書賺錢來滿足她有情調有品位的生活。當時時代瞬息萬變,她也是希望能在穩定的時期內趕快成功,否則個人的名聲很容易被時代的大浪所淹沒。凡事,我們都不能片面地去理解,我更贊同的是趁早去拼搏,年輕人的思維更活躍,對事業更有激情,同時也更有本錢去拼,而不是急於求成地想出名,契機需要抓住,沉澱也是需要的。過早顯示的才能還沒醞釀成型就曝光,很容易早夭。

現在來讀張愛玲,總會泡上一壺咖啡,細細去品,慢慢去讀。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衆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裏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着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可以用一大堆款式奇異的旗袍來詮釋屬於她的美,展現她的奢華;又可以守着陳舊的古董深居簡出,與世隔絕。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纔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閱過春去冬來,品味世態炎涼,出生豪門卻身處亂世的她,看似堅強、高傲的背後,隱藏更多還是無奈。張愛玲的理性已近似於冷漠,她的筆下從來沒有多愁善感的女子,但是處在熱戀中的她竟然也會說出如此纏綿的話語:“你這個人呀,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個香袋兒,密密的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藏藏好。”愛情遠去,她於是精心點燃的那爐香,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薰溼了若干年後你我的眼睛,那刻的紅顏沉香,竟是如此的深重。於是《半生緣》《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一篇又一篇曠世之作,無不在她的筆下展示的是蒼涼:蒼涼的家族史,蒼涼的世俗人生,蒼涼的情節、景色,蒼涼的情調、韻味,蒼涼的背後都是無奈的人生。

縱觀芸芸衆生,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若她的小說一般,只是每一個時代的蒼涼是不一樣的表現。我們可能更崇尚正能量的東西,筆調也顯現不出她的那種瑣碎的韻味,所以不可能再出一個張愛玲,淹沒的時代,也淹沒了一個時代的人,留下的只有可以多少遍重新品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