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滄海桑田散文隨筆

滄海桑田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滄海桑田散文隨筆1

不知道QQ有一天會不會消失。那一定會令許多人不適。雖然泡泡、E話通等工具都有相似的功能,可那不是用熟用慣了的那個,沒有記憶重疊的親切感覺。

滄海桑田散文隨筆

就象騰迅的很多功能,其實都來自於對別人的抄襲。比如,農場牧場,抄襲自開心網。植物沒有開心網的漂亮,動物沒有開心網的大氣。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開心網,卻對騰訊樂此不疲。也無非是因爲用慣了,或者是因爲,很多熟悉的朋友在用。沒有辦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是一個念舊的人。網易個人論壇一夜之間毫無徵兆地被取諦後,曾令很多會員茫然失落,一時之間不知在網上何去何從。如果不是因爲建立了QQ羣,恐怕我們就從此在網海里失散。常去的那兩個論壇的斑竹,都反應迅速,在其它網站重建了新的據點,通知大家重新去註冊。可是再沒有了“家”的感覺,貼子寥寥無幾,滿目荒涼。

從前最喜歡去的是“暗焚琴木一點香”,那裏的圖文美輪美奐,目不暇接。部長“雲雨先生”爲之傾注了諸多心血,讓它卓爾不羣,傲視羣芳。記得那段時間,每日都會去看新貼,走在下班的路上,眼前普通平淡的樓羣、行人,都彷彿變成了論壇裏的美圖,幻化成了多彩的卡通。換了一種目光,生活就有了別樣的魅力。就象雲雨先生寫的日記一樣,在枯燥的時光裏,充滿行雲流水般的憂傷。

自此很少涉足論壇。“陌路林寒”曾把他的成大論壇推薦給我。問爲何不去那裏潛水?我說那有些象逛超市。他問:“你不喜歡去超市嗎?”

喜歡豐富的物質,琳琅滿目的商品。可是需要花費精力和時間。在論壇東看看西看看,時間過得特別快。而上網久了,我的脖子就會不知不覺中開始痛。

開始吝惜,不再輕易沉緬。因爲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就不會像最初那樣,爲美而驚歎動容。很久未去新的“暗焚琴木一點香”了,那些建設它、熱愛它的網友們,一定對它不離不棄,如一既往吧。

對網易失去信任感。它因熱衷變化,而不留下讓你可以重回的舊地。古人會感嘆,物是人非。而網絡裏,人成舊,今非昨,轉瞬就已經滄海桑田。

滄海桑田散文隨筆2

長江,母親的河流,這對上海人說來,感觸尤深。因爲他們懂得,沒有長江,甚至連上海這個地方也沒有。

以“滄海桑田”四字概括上海的來歷是最恰當的。在新生代第四紀大理冰期之後,古長江三角洲被淹沒在海里,成爲一片汪洋。滾滾東流的長江,從上游挾帶下來大量泥沙,沉積在河口,又出現了新的陸地。五、六千年以前,今天上海地區的西部,是大片的沼澤地帶,而在一些高地上,已有人類生息、繁殖。解放後,上海先後發現了嵩澤、亭林、查山、馬橋、嚴橋等二十四處古文化遺址和數千件出土文物。從這些遺址和文物的考察中,足以看出上海形成的基本過程。其中清浦縣嵩澤遺址下層出土的文化遺存,經碳14放射性同位素測定,年代最遠的距今已有五千九百八十五年,從出土的陶罐、陶釜、骨箭頭、石斧、鹿角和一個窖穴裏發現的秈稻粒中,不難想象古上海人的生活情景和生產水平。其他古遺址下層大部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存。

今日上海的一百四十平方公里的市區,至少也有一千七百年以上的歷史。這些年來,人們經常在市內離地表三、四米處掘到一些粗糙的陶罐、瓷瓶。對於考古工作者說來,哪怕是發現幾塊碎瓷片也是如獲至寶的。有了這些實物,就有助於回答上海市區成陸年代的問題。如在滬西和閘北都出土過晉代和南北朝的瓷器和瓷片,而在黃浦江東面,川沙縣嚴橋公社毗鄰市區的地方,一九七五年甚至發現了唐宋村落遺址。在市區的其他許多地方,也不止一次地發現過唐、宋時代的墓葬和水井。整個市區,在唐代以前成陸,確有依據;浦東的大部分地區,在宋代以前成陸,也是無可懷疑的。沿海一帶,都是鹽場。

古代上海有三大產業:捕魚、煮鹽和紡紗織布。在公元三、四世紀,只有漁業。當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直流入海。江流入海處,古書上稱爲“瀆”。上海地處吳淞江下游,居民多以捕魚爲生,並且使用一種叫做“滬”的工具。《輿地志》載:“插竹到海中以繩之,向岸張兩翼,潮上而沒,潮落即出,魚隨潮礙竹不得去,名之曰滬(古書上寫作扈)”。早在《晉書》上將吳淞江下游一帶稱爲“滬瀆”,上海別稱爲“滬”,就是這個來歷。

當年漁民們到海上去捕魚,口頭喊慣了“上海區”,這裏的“上”是到的意思,久而久之,“上海”兩字就成爲海邊一帶的地名了。明弘治《上海志》解釋道:“其名上海者,乃地居海洋之上故也。”

宋代以前,吳淞江下游近海處,有兩條支流,上海浦和下海浦。下海浦在今虹口區,雖已湮沒,但昆明路有下海廟遺址,可知其所在。至於上海浦,有人說是黃浦江的一段,旁有上海鎮,南宋時是個海外貿易港口,從東南亞來的海船,多停泊於此,鎮上設有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市舶提舉司。到了元代至元二十七至二十九年間,才設置上海縣。所以有人認爲上海這個地名,是從上海浦而來;而上海浦之名,又確係近海之故。

上海還叫做“申”,相傳戰國時這裏是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的封地。據史書上說,楚王原賜黃歇淮北之地,黃歇不滿意,要求封於江東之地,楚王只得答應。江東範圍很廣,上海當時只有一個部分成陸,是否以此爲據而稱“申”,值得懷疑。此外,亦有人說黃浦江是黃歇開鑿而命名,也不足爲據。經查考,這些說法始於明代,直到上海成爲繁華之地以後,以申江、春申、歇浦、申浦作店鋪招牌或見諸詩文者才更多。上述這種種說法雖不免出於附會,但因沿用了幾百年,這個“申”字與上海也就難解難分了。

歷史是最好的`見證人。真正和上海結下不解之緣的卻是滾滾長江水,滔滔萬古流。她在造就了我國最大的一座城市——上海之後,終於奔流入海!

滄海桑田散文隨筆3

成長是一扇樹葉的門,我們在門外等待探尋。

童年有一羣親愛的人,在那些等待和探尋的日子裏我們不曾孤單,不曾害怕明天,不曾留下傷心的淚水。

那時候我們一羣女孩子總喜歡在下課後聚在一起說長大後,我們約好將來要嫁到同一個城市,將來我們幾個負責生男孩子,她們幾個負責生女孩子,然後等他們都長大我們就讓他們結婚,雖然那時我們都還是孩子。

而男孩子則在打球時,時不時把眼睛向操場掃一圈,搜索心儀小女生的身影,看到她在那裏就把吃奶的勁使出來,讓籃球在空中畫個完美的弧線,如果看不到,他們就掏出一句髒話砸向籃球筐,小心臟裏怒火熊熊燃燒。

那時的星期天不用被作業囚禁,因爲我們已經在課堂上偷偷的把作業寫完,雖然好幾次老師都警告我們再不擡頭看黑板就讓我們去守升旗臺,但我們依舊把倔強進行到底,小手在抽屜裏一刻不停的奮鬥。同桌還會在旁邊放風,所以那些星期天只屬於陽光。

我們一起集合去河邊抓魚,那時剛剛開春,河裏的冰還沒有完全融化,所以我就踩着冰去河中心去抓魚,當時他們勸我不要去,我拍着胸膛說:“怕什麼,看我給你們抓大魚”。然後毫無顧忌的向前面走去,當我聽到冰塊斷裂的聲音時我真的嚇住了,竟然蹲在那裏哭了起來,一個男生走過來把我拉着向回走,不幸的是我們兩個一起掉進了水裏。

魚自然是沒有抓到,他們忙着給我們生火考鞋子,還好我們的衣服只溼了一點,還不至於結束春遊趕回家換衣服,我們一邊在那裏考衣服和鞋子一邊在那裏說笑,最後烤魚宴變成了烤鞋宴,我們的鞋子和襪子被烤出了洞,但卻把幸福留在了河邊,留在了那一天。

時光總來的轟轟烈烈,我們漸漸退去青澀,明白了分別的殘酷,但我們從來不失望,從來不害怕,因爲我們知道無論在什麼地方,那些人總會在原來的地方等我們回去,等時光慢慢變老,等再次擁抱滄海桑田的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