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成都感懷散文

成都感懷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成都感懷散文1

富有質感的電吉他,悠遠的笛子,力度勻稱的鍵盤,穿透力強的童聲和音,憂愁多感的傾訴,讓趙雷的民歌賦予了諸多鮮明的元素,他奮鬥了十餘年,如今一舉成功,可賀!或許也因爲我的第二故鄉在成都,我聽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翻開了一層塵封的薄紗。

成都感懷散文

94年春天,成都龍泉驛桃花盛開,漫山遍野都是。我騎着單車,在山腳下的小公路徜徉,粉紅色的花,粉紅色的山,粉紅色的視野,滿眼都是春色,蜜蜂飛舞,花粉飄香,沁人心脾。空氣潤潤的,心胸開闊着,平原邊緣的山格外美,景色分外魅。

當時沒有農家樂,但是有“餘心樂”,我停下車子,雙手做成喇叭狀,對着綿延的山呼喚,山間迴應着同樣綿延的聲音,正如悅耳的成都話一樣,婉轉回旋着。

成都街頭當時有好多茶館,一張竹躺椅,一杯清茶,一場龍門陣,或是一場鐳射錄像故事片,讓午後的時光興味滿滿。馬路旁邊的樹影斑駁,茶客們有時索性把椅子搬出戶外,享受陽光穿過樹葉縫隙帶來的和煦的美感。是啊,成都人會享受生活,悠閒的生活方式讓這座城市更加富有柔美的情懷。

夜色籠罩而來的成都街頭,燈火璀璨。文化之都的夜晚富有魅力。武侯祠的鐘聲洪亮悠遠,杜甫草堂在夜風的吹拂下詩意正酣,西嶺山下江流奔騰,寬窄巷子燈火輝煌,夜色如咖啡,呷一口,味正濃。

夜色下,從洛帶古鎮到九眼橋頭,從荷花池畔到新都新城,成都街頭巷尾滿滿地都在播放着《成都》,20多年前我眼中的成都與現金日新月異的新蓉城,在歌聲中交匯、融合,或奔放,或委婉,一聲聲,都是對第二故鄉不老的真情。

成都感懷散文2

天府之國,成都是川西壩子稻米之鄉,富庶之地,西南中心城市,四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人政治異常敏感,思維獨特,歷來對朝庭政策瞭如手掌,應對自如。很難強行制服,三國時,諸葛亮坐陣,有聯“能攻心則反則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文革中曾傳“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等關於成都人的聰明智慧及悠閒性格。成都歷史文化厚重,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等文化名人云集成都各方。均爲中國詩歌重鎮。文章獨特,文風熠熠生輝。文人巨匠燦若星辰。古今中外來四川大學學習的各路精英,倍感有幸踏上這片嚮往已久的土地。這片土地上,近代有讓人崇敬的流沙河、木斧、歐陽江河等重量級詩人,更多的是像其然一樣燦若羣星的平民草根詩哥詩妹。知青年代,我有幸與女朋友成都下放滎經的知青曉曉結緣,我與其然就成了文友,她逢年過節就帶我到成都。她說來成都不到草堂,就品不出成都文化名城的優雅味道。因此,草堂是我第一個涉足的文人憑悼的地方。一到那兒看到那器宇軒昂的'杜甫,塑像,他長髯飄飄,一派藝術家的風度。到成都就想與他把酒一敘,那兒同成都大街小巷,賓館茶樓。一樣而今麻將之聲此起彼伏,那時沒有人敢搓麻將,但品茶談詩文不少。即使你是性格急躁的人,甚至缺吃少穿的人,看到這些悠閒的人們,你都會低頭想一想,爲什麼我要那麼急切呢?成都不是一個急躁的城市,她就是以自己的優雅閒靜而聞名的。在成都的夜晚,我同她與成都知青文友,在那兒談《一雙繡花鞋》《笫二次握手》《南京知青之歌》《望斷仁壽》等等,淺淺交談,不必太深,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這樣,去掉那些矯揉造作,一邊品茶,一邊談着。懶懶的歪在座椅上,你可以笑魘如花,也可以同今天一樣人淡如菊。沒有固定的方式,就那樣隨意,也不用去剖根刨底的揣摩。只需聆聽,也可以。不聽,不看,不想,你就可以關掉整個世界,談得最多的當然是詩歌,散文。我發現我們是最具真性情的人,是有自己審美觀和藝術標準的人,對某些著名詩人的詩一致認爲不是詩,是浮躁時代製造的垃圾,是文藝圈相互吹捧,互粉的拙作,遲早會被歷史拋棄。可他們還固步自封說這代人讀不懂,要流傳後世,讓後人用心研究。對一些花錢買獎還自以爲是的混混詩人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談興正濃的時候,成都美女詩人羅佳,長得清純秀雅,她24歲卻揚言“端掉拿下在成都喝酒的三位美女詩人,她用詩下酒”。我們越談越投機,有太多共同的東西在點燃我們,有太多美好的東西在引領我們。不得不佩服,她的詩才是詩,不是靠朋友圈和媒體炒作出來的李伯清所說的假打。

最近出一本新書《原版成都》。昌耀、周濤、馬新朝、高凱這些以地域寫作取得成功的詩人,他們已經成爲一個地方文化的標誌性人物,猜想其然創作這本詩集的雄心也不會小。返晉後,可作爲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他們爲什麼不能寫出一本《原版山西》,讓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的讀者認識山西,認識山西衆多的自然景觀和晉文化。其然作爲成都人做到了,就像託尓斯泰寫的作品成爲俄國的一面鏡子,賈先生的<<秦腔>>爲家鄉立了一個碑。四川著名作家李劫人的《死水微瀾》讓國內外衆多文化人認識熱愛上成都。讓我們肅然起敬,感佩不已。

在成都的詩文中,你讀着來這兒盡情地遊一次成都。說實話,需靜靜的走動,慢慢的欣賞,不要像那些走馬觀花的尋找。他們只是陪上級令行公事的參觀,而我們今天文學朋友相邀,就比導遊陪着收穫大。比陪領導遊知道的多,這樣沉下心來讓我們真正能體味到了成都人的性格、情感、精神。着名詩人楊然對這部詩集的評價:“他在寫實嗎,但是句句彷彿都是虛的。他在寫虛嗎,但是行行覺得又是真的”。其然筆下的成都是實實在在的,但不是像電視紀錄片一樣攝下來,而是注入了成都的歷史、文化、性格,有情懷,有思想,有境界。大到國家世界事,小到私家鄰里曲。他寫的成都,也是人文的成都。他繪的是成都的景,表現的是成都的人,融匯了古老與現代的元素。有吃在四川的飲食文化叫《天府吃典》。在《回鍋肉》中寫到:“這是一道經典的獨白/從鄉村到城市,一個年代翻越另一個年代/不肥不瘦,總是在各種佐料的渲染中/彰顯出一種特殊的韻味”。“不肥不瘦”的口味與成都人不慌不忙、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是吻合的。如果你認爲成都人守舊,這太片面,就是回鍋肉這種傳統的菜都在與時俱進:“與各種時蔬爲伍,從沒掩去自己的光芒”。其然是借飲食寫成都人的性格和精神。就是成都人的吃法也帶川劇味,川劇中有聲腔,有數板,唱,幫,打三者結合的形式吃典有火鍋:“這原是川江上的船歌,號子聲/將險惡的水道,煮成了一首大合唱/豐滿的情緒,開始名震天下”。不讀其然的詩,恐怕這輩子都不會知道火鍋的歷史淵源,不知道火鍋的悲壯。“湯越煮越少,鮮活的元素/都浮在一片嘈雜的吵鬧中/只有黃銅的鍋底/留存了歷史的細節”。尋根的途徑是多樣的,從飲食尋根還不多見,大概只有成都人其然寫得出來。

寫一座城市,不僅寫高大建築,還要寫路和橋。如果這座城是一本久看不厭的書,那成都的路就是一篇篇經典散文。如“蓉城路”,可以說這是成都所有的路,是一條突破地理學意義的路,詩人賦予了嶄新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好多田埂被放大成路的時候/一些亢奮、激越、時尚和仿古名詞/成了路,成了外地人熟悉/而本地人陌生的路”。城市的快速發展,必將導致田埂變成路,高樓大廈代替田園風光,這裏有濃郁的傷感的懷舊反思情緒。“那些田坎,那些山坡,那些河溝/那些城牆,還有小時候放牛、撒野藏“貓貓”談愛情、追女孩,逃學等,記憶/都成了路”。人到了花甲之年,便會懷舊,免不了的,記憶就成了路。“兒時的小巷,很多次碰面/也曾說起那些早逝的兄弟/更多還是互相拱拱手,互稱大道”。這是其然寫得最滄桑、最深情的詩句。“那些早逝的兄弟”讓人感到惋惜,感到生命的飄忽不定。“互稱大道”的兩臂插刀,肝膽相照,狹路相逢等走過的路,從他書中讀來闇然淚下,回味無窮。如《紅星路》《東籬路》《紗帽街》等。讀完之後就能品到這個充滿詩意的成都均有擋不住,來了就不想走的誘惑!

芙蓉是成都的市花,川劇《芙蓉花仙》在成都50多歲以上的人大多會唱,小平同志出來主持工作在成都一聲令下悏復川劇。近代以芙蓉爲題的川劇與詩就有《成都的芙蓉花》《芙蓉,或者愛情》《芙蓉與落英》《秋風,芙蓉,成都》《詠芙蓉》等,可見詩人對芙蓉的偏愛。詩人寫芙蓉,就像寫成都的飲食一樣,寫出成都人內在的精神。在《成都的芙蓉花》中寫到:“這個季度,成都的芙蓉正豔/幾滴秋雨過後/看不出有玫瑰的那種近乎做作的嬌豔/每一個花簇,都是不緊不慢地/優雅亮相”。在《芙蓉,或者愛情》中寫到:“秋風高揚之後/至死不肯敞思想。在《又是銀杏葉飄飛的時候》中寫到:“能夠乾淨落在地上的樹葉並不多/能夠同樣體現出成都人的性格情懷。所以成都均爲蓉城原因就在於此。

寫成都,不寫草堂,就寫不出成都的靈魂。草堂是詩人們心中嚮往的聖地。所以成都著名作家彭志強緬懷對杜甫的情感,自費重走杜甫從生到死走過的路,寫出了《秋風破》九九八十一首,氣韻連貫的新詩,如同觀賞一件筆斷意連的書法長卷,幾乎每一首詩都能找到杜甫的烙印。貫穿着杜甫的生與死,愛與恨,笑與哭。成爲當今中國系統行走考察研究杜甫第一人,而震撼文壇。過去在《草堂寺》的“讀詩的人不多,課本上的/杜甫,與宏大的草堂寺/也不過就是毗鄰”。輕描淡寫,他們談起杜甫就像談一個鄰居或朋友,這就是文化的成都。自《秋風破》橫空出世,在國內外捲起的杜甫熱使中外遊客絡繹不絕迢迢萬里來到成都,再一次提升了文化名城成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些悠閒的八十老人也爭相搶購《秋風破》。上至白髮蒼蒼老人,下至小學學生捧書反覆呤讀,愛不擇手,這大概就是成都人的性格,一會慷慨激昂,一會兒靜默沉思,再重要的人物,再大的事都能保持冷靜自如,有如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氣定神同樣的心境:“松柏之下,沒有什麼特別”,而今太淡的他們也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歷史和文化,體現其別具一格的成都的人文精神。

其然用詩的形式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無窮魅力和文化積澱的成都,從中也能體會到《原版成都》與《秋風破》詩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成都發自內心的熱愛。喚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精神。成都和全國其它城市一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正以堅定不移的步伐向現代化大都市邁進。恐怕再也難以找回過去記憶中的成都。而今這正是這本《秋風破》與《原版成都》能夠存在下去的歷史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