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趕會散文隨筆

趕會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冬日,農閒。臨近年關,是到鄉里鎮上趕會的好時候。

趕會散文隨筆

自家養的雞、漏的細粉條,小姑娘系的豔麗絲巾,老婆婆穿的花棉襖,老頭兒戴的各式帽子……作爲定期貿易日的“會”,就是最純粹最淳樸的鄉村臉譜。

小時候,對於趕會,我很嚮往,曾問母親:要拿鞭子嗎?像我放羊時,拿着鞭子趕羊羣上山坡下河溝那樣趕嗎?那個“趕”字,我所知道的只有趕豬趕羊趕鴨子趕雞。

在兒時的記憶裏,鎮上每年只有一次的“小麥會”,父親必是要去的,要收麥了,需要買些農具。年關的會,倒是記不得買了什麼,可能那時人們手裏都缺錢,只記得父親說,紅煤土(那時大家都燒散煤,需要這種黏性很大的紅土來和煤)有了,胡蘿蔔也買了,柏枝插上,大紅春聯貼上就可以過年了。

進城後,許多年沒有再去趕過會 ,也不習慣再去會上買東西了:衣服樣式老土,其他物品質量太差。離我們比較近的谷水會,我偶爾還是會去買砧板、菜刀、漏勺之類的,但是會上人多擁擠,我一般也不擠進去從會頭趕到會尾的。

孟津的麻屯鎮,離市區也不遠,趁着冬日陽光燦爛,三個閒人,相約去會上逛逛。

那些年趕會,會上吃食看什麼都是美味,可以坐下來吃一盤熱騰騰、香噴噴剛出鍋的水煎包子,真是一種享受,一種奢侈。焦花生還在那裏,一輛三輪車裝得滿滿當當,車上還豎起廣告牌:老香,老香,就是香。

會上人不多,到處是飯店酒肆,專趕會場的臨時水煎包攤子卻沒見着。我們問一個商販:這會上怎麼如此冷清?商販說,上午天冷,趕會的人少,要到下午人才會多起來。我恍然大悟,多年不趕會,怎麼把這個也忘了,現在交通便利,老家的會,人們都是吃罷午飯纔去,有的甚至專在快罷會時去。罷會時,天就要黑了,商家急着收攤,一些可以出手的商品,價格差不多就出手了,人們管專在罷會時買廉價物品,叫拾會尾巴兒。

服裝區,多是老人和小孩的衣服。老年人的'衣服雖不時髦,但是實用舒適,又比商場便宜,所以在會上很有市場。還有小孩兒的絨線帽子,小姑娘的俏紗巾,那些鄉親,總嫌冬日色彩單調,要把孩子們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老布鞋沒找到,農具市場、牲畜市場也沒有,我們感嘆會小了。人們告訴我們,布鞋做着麻煩,真有了,也是商家批量生產,很少有人手工製作了。周圍的土地都建了工廠,再說現在也不是耕種的季節,自然沒有農具的影子了。至於牲畜,都機械化種莊稼了,大牲畜沒有了用武之地,養殖戶都規模化養殖,也不在這裏交易。

“會”這個專門用來進行鄉村貿易的產物,隨着時代的發展,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消失了。然而,可以懷念,無須遺憾。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風景不會一成不變,只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