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憶我的母親二三事散文

回憶我的母親二三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好久以來,總想寫寫逝去多年、永駐心中慈愛的媽媽。母親節過去了一個又一個,寫了好多次,還是沒有寫好。我怕把媽媽勤勞節儉、熱心好客、對人體貼關心的美德寫丟了;擔心筆下的媽媽,失去她原有的鮮活、靈動。

回憶我的母親二三事散文

前天夜裏,我再次夢見了媽媽。媽媽忙忙碌碌,宴請親朋,說是給她過生日。目睹媽媽可親、可敬、可愛的身影,回味那關愛的一瞥,往事歷歷在目。躊躇半天,還是要寫。哪怕寫不好,哪怕媽媽已經看不到,我也要將這絲絲縷縷的思念,將可愛的媽媽寫下來,寄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婦女那顆金子般的心。

媽媽的生日在農曆十月十日 。但從我記事的時候起,媽媽從來沒有給自己過生日。相反,輪到我們的生日,她早早地就念叨上了。生活雖然艱苦,總要讓我們在生日這一天,過得高高興興、快快活活。當我們一個個成家以後,媽媽才張羅着準備兩大桌子美味佳餚,給自己過個像模像樣的生日。美名其曰是給自己過生日,其實是邀兒女回來聚餐。即使不是聚餐,我們同樣每天能吃到媽媽的飯菜。那時,我們都居住在一個縣城裏,每天上下班,總要路過回去跟媽媽說上幾句話。因此,媽媽的鍋裏,時常利用餘火,溫一些飯菜,誰去了誰享用(包括她的好姐妹們)。媽媽的黑肉燴菜和老鹹菜,出名的香。她常常詼諧地說:“我們家就我們兩口子吃飯的時候很少,孩子們隔兩三天不來,我就惦記起來,生怕他們病了,總得打發老伴去看看。”媽媽總是這樣寵着、慣着我們。讓我們常常忘記自己是拖兒帶女的中老年人,依然在媽媽面前撒嬌、使小性子。

媽媽對長輩孝順有加,對子女萬般疼愛。從我記事起,奶奶就是個病人,從來不下地幹活。都是媽媽高一碗低一碗,畢恭畢敬伺候着,捶背、洗腳、梳頭等等,把奶奶伺候的成天樂呵呵。有一天,奶奶被病魔奪走了生命,媽媽哭得淚人似的,很是傷心。

記得那年,我做了一個小手術,原本不想告訴媽媽。後來媽媽知道了,從始至終守候在醫院走廊裏,戰戰兢兢,滿臉寫着擔心害怕,我和愛人幾次勸媽媽回家等候,她就是不肯。直到我從手術室出來。那一刻,媽媽就像經歷了暴雨嚴霜的摧殘,憔悴不堪。兩眼紅紅的,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撲簌簌掉下來,慌忙撲到我面前:“孩子,怎麼樣?疼吧!”聲音顫抖着。本想安慰安慰媽媽,但在媽媽面前,多大也是孩子,我竟然哭了。這一哭不要緊,可把媽媽嚇壞了,趕忙問大夫要不要緊,聽了醫生的安慰,媽媽才恢復了平靜。

媽媽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無論做什麼,什麼時候,總是把我們的事放在首位。我們姊妹五個的孩子,她更是悉心照顧。孫子外孫共九個,都是她帶大的。那年,媽媽帶着我妹妹和弟弟的兩個孩子,已經夠累、夠忙的了。偏偏我家老二病了,媽媽一個勁地催着要我把孩子抱回來。說是:“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我於心不忍,已經給我帶大一個了,怎麼能再拖累媽媽呢,儘管媽媽天天唸叨。一天,乾脆催着爸爸親自把孩子抱回去了。中午放了學,我去接孩子,才知道爸爸一大早就把孩子抱走了,並告訴那個阿婆:“以後不來了。”可憐天下父母心!一股暖流順着周身遊走,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可敬的親情,偉大的母愛!這支笨拙的筆,怎麼能描摹出母親的偉大?怎麼才能表達母親無私的奉獻精神?

三個孩子的年齡分別相差兩個月,每人騎一輛小三輪車,在衚衕裏奔跑。這個朝東跑,那個朝西跑。這可把媽媽急壞了。聰明的媽媽,想了一個好辦法,繫了一根長長的紅繩子,把三個小三輪車不遠不近連在一起,她從後面用另外一根繩子揪着,要往南都往南,要往北都往北。引來不少讚語。成了我們那個衚衕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媽媽對子女不惜餘力,關懷備至。對自己的弟弟妹妹更是視如己出。姥爺走得早,作爲家裏的老大,媽媽自然在各方面盡職盡責,擔當、包容,傾其所有精力、物力幫助姥姥支撐那個家。體現了一個好閨女、好大姐的風範。爲了讓小姨有出息,媽媽不顧自己孩子多,硬是把小姨接來,在城裏上學。從此,小姨就和我們一直生活在一起。記得一次,小姨不好好學習,媽媽批評了幾句,這下可惹禍了。被媽媽寵壞了的小姨,使起了小性子,哭着要回去,獨自跑了出去。那時候,家家戶戶點着煤油燈,街上沒有路燈,黑燈瞎火的,爸爸媽媽十分着急,生怕有個意外。分頭出去找,過了好一會兒,才哄回來。就這樣,直到小姨長大。

小姨十七歲那年,縣裏正好招聘四清幹部,爸爸當時正在縣委上班,於是託人把小姨安排進去,成爲一個年齡最小的四清幹部。參加工作後,除了到外地開會、下鄉,媽媽依舊讓小姨吃住在我家,好把糧票攢下來貼補在村裏的姥姥和小舅。作爲五個孩子的母親,不光要下地幹活,洗衣做飯,縫縫補補。還要照顧年紀幼小的小姨、小舅。多麼難能可貴!媽媽啊!媽媽!您沒有叱詫風雲、馳騁疆場的偉大創舉;更沒有救國救民的豐功偉績。但,這細碎的、不起眼的生活小事,足可以反映您海一樣的胸懷,和博大的愛!一個出色的、模範的中國婦女形象,從您這裏樹起!

媽媽與親戚朋友親和共處,對街坊領居同樣熱心、以誠相待。記得我小時候有一個玩伴,她沒有名字,大家都叫她三女子。她爸爸死的早,母女四人投奔親戚來到我們縣定居下來,很窮。媽媽常撿一兩件我的衣服給她穿,有時候吃個不一樣的飯,還把她留下來,滿是愛憐。我知道,儘管媽媽善良,樂意助人,但對於當時也很困難的家境,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

有人說:“媽媽心腸好,是個熱心好客的人。”一點也不假。那個時候,爸爸媽媽的.親戚都在山村裏,居住在城裏的我家,自然就成了他們的落腳地。有找爸爸辦事的,有進城裏看病的,有逢三、六、九趕集會的 。媽媽爸爸總是熱情接待,儘可能做可口的飯菜招待他們。平日裏媽媽過日子很是節儉,全家人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糧食也是計劃着吃。爲了不讓我們餓肚子,常常挖野菜做菜糰子給我們充飢。那時我很傻,經常抱怨媽媽:“有好吃的都留給親戚吃了。”因此,盼着親戚來,盼着趕集會。媽媽從來不因爲生活拮据疏遠、慢待親戚朋友。有時候遇到趕集日,家裏沒有親戚來,媽媽便讓我們姐弟幾個去集市上看看,是不是有親戚不好意思回來,順便把她們請回來。一次,我姥姥家村裏一個遠房舅舅,不肯回來,媽媽親自跑了一趟,硬是叫了回來。那個舅舅說:“仙桃姐(媽媽的小名),咱們村裏的人一進城就來你這裏吃飯,你也忙,也累啊!再說,你孩子多,糧食也不寬裕,我真不忍心打擾你。”媽媽笑笑說:“傻孩子,別這樣說,好賴回來吃一口,有個歇腳的地兒,總比在大街上強吧。”

記得一次過古會,我們家五間大正房,兩間小東房,親戚朋友住得滿滿的。爸爸把所有的門板(包括街門)都摘下來,搭成牀鋪,裏裏外外都是牀。高興的我們這個牀上滾滾,那個牀上跳跳,弟弟妹妹們在上面索性扭屁股跳起了舞。街上的古會是什麼樣子,不知道,家裏倒轟轟烈烈成了會場。看吧!爸爸忙着用木頭製作的壓面機不停的壓面,媽媽不停的撈麪、澆肉醬。一碗一碗香噴噴的豆麪河撈送到親朋手裏,一邊端飯,一邊招呼着將要出去趕會的人們:”順便看看誰還沒有吃趕緊回來。”三天古會結束後,家裏一片蕭條狼藉。爸爸媽媽累的腰痠背痛,滿臉倦容。

媽媽很勤勞,那時我們姊妹幾個不大不小,正值長身體的時候,飯量大增,親戚又多 ,爸爸的工資根本不夠生活。媽媽就給生產隊打草、掙點工分。她個子不高,背上一背草,從上看不見頭,從下只看見兩條腿,弓着大汗淋漓的背,一步一挨往前挪. 有人勸媽媽少背點,媽媽只是感激地點點頭,仍然每天如此。爲了多打點草,早出晚歸,不分天陰雨溼,一背背地揹回來,送到生產隊,還要幫着鍘碎了,好給牲口吃。常常累的直不起腰。終於累病了,每當受了涼,肚子就痛, 只好用熱毛巾捂捂。後來才知道是累下來了疝氣。爸爸幾次讓她去醫院看看,媽媽就是不肯。她還輕鬆的說:”這是受了涼,熱炕上坐坐就好了”可憐的媽媽,堅強的媽媽,那是媽媽捨不得花掉我們的生活費啊!

從我記事的時候起,媽媽就沒有和我們同時熄燈睡過覺。那時候,全家人睡在一個大炕上,當我睡醒一覺起來,爸爸媽媽還在燈下做鞋子的做鞋子,織毛衣的織毛衣。

記得那年我的小姨得了坐骨神經痛,疼痛難忍。媽媽看在眼裏,疼在心上。白天去生產隊幹活,傍晚收工回家,給全家人做完晚飯,照顧着弟弟妹妹們睡下以後,接着就開始燒開水、炒鹹鹽,給小姨捂腿、熱敷、按摩,熬藥,這時已經是十一二點鐘了。每晚都要折騰到兩點以後,而且每天堅持,從未間斷。半年以後,小姨的腿終於好了,媽媽卻熬得眼睛下陷,憔悴不堪了。

媽媽很有生活情趣,老也閒不住。她還擠時間養了很多花,窗臺上擺得滿滿的。有洋繡球、倒掛金鐘、吊蘭、月季、仙客來……可能是因爲忙,顧不上勤澆水, 反倒應了花的習性,長得特別旺,花也特別鮮豔奪人。最令人欣喜的是,在鋪有鵝卵石的院子裏栽種了黃瓜、西紅柿,因爲保溼麼,長勢喜人,瓜果累累。至於澆水啊,上架呀,媽媽就沒時間了,由爸爸抽時間管理。每逢放學回家,來不及放下書包,就吃起來,既消暑又解渴。哦!想想,好不愜意!

媽媽和爸爸的結合,那是天合之作。那時,日本鬼子的一箇中隊佔領着我們五寨縣城,和周邊山區八路軍的部隊形成對峙。當時爸爸在抗戰二中剛剛畢業,隨部隊在山區開展工作,辦夜校,他們就是那個時候認識的。爸爸英俊瀟灑,睿智,談吐詼諧幽默,很博媽媽喜歡 。當時爸爸也很忙,他很機靈,常常去外地取送情報,晚上去搞偵察,襲擊鬼子。後來乾脆隨部隊南下,兩人雖然不常見面,但暗暗相許。媽媽個頭不高,不胖不瘦,皮膚白皙、光滑,圓圓的臉龐上鑲嵌着兩隻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睫毛長長的,撲閃撲閃,格外迷人,號稱“蓋南山”。周邊十里八鄉的人,提親的不少。但媽媽一門心思等着爸爸。直到爸爸南下回來,在山西武鄉當了公安局長,兩人才拜了天地,結爲伉儷。

媽媽從小生長在山村,條件差,家裏窮,沒有上過學。只在夜校認下了一些簡單的字 。很小就跟着姥姥、姥爺上山摘野菜、打豬草。家裏沒有男孩子(後來纔有了跟我同歲的舅舅),從小就充當了男子漢,什麼活兒都幹。傍山吃山,傍水吃水。因爲生活所迫,姥爺成了山裏的編織大王。母親自然世襲了姥爺的一手絕活兒。媽媽的手很巧,想編什麼編什麼,什麼放碗筷的盤子、水果籃、花籃呀,編制的特別漂亮。籮筐、簸箕更是小菜一碟。據媽媽講,要想編制出好的儲品,很不容易。首先呢,得上山選材料。砍一些粗細均勻的藤條,按粗細分類。然後用水煮,去皮。這樣藤條潔白光滑,趁溼趕緊編。到需要打折的時候,還得微火燻烤。爲了花籃、水果籃美觀、漂亮,還特地用事先準備好的樺樹皮編成的小辮子,緊緊地將邊緣纏繞起來,然後再點綴幾朵用樺樹皮做的小花。當時,媽媽和姥爺編制的物品,出了名的精緻。每逢集市,總是被許多人因爲喜愛而買走。

媽媽的手巧,是遠近出了名的。她刺繡的各種圖案的鞋墊 ,一摞一摞,專供全家大小人等用。記得小的時候,媽媽給我們做的衣服,都是仿照百貨裏的衣服式樣剪裁的。爲了服帖平整,做好後特地用她自己的鐵熨斗熨燙一遍,衣服穿起來既貼身又平整。當時,人們都不會做西式棉褲,不論大人小孩,都穿着前後一樣大小的大襠棉褲。一個個就像大肚子媳婦一樣,極不舒服,又不好看。媽媽就給我們改制成前開口的瘦褲腿褲子,旣舒服又好看還省布料。把我們打扮得俊模俊樣。這樣一來,好多街坊鄰居也找媽媽改衣服。我的不少同學,領着家長,也要把褲子改成和我的一摸一樣。無論多忙,媽媽都要放下手裏的活兒。無論多累,總是笑臉相迎。從來沒有半句怨言。“誰都有用人的地方。”這是媽媽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媽媽所有付出的行動宗旨。

我清楚,媽媽的熱心、樂於助人、無私奉獻 ,背後有着爸爸的鼎力相助。他們二老相濡以沫,嚴格教子,友善待人,鄰里和睦相處,受到三村五地男女老少的尊敬與愛戴。也有好多街坊過意不去,送些蔬菜、飯菜之類,媽媽總是婉言謝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媽媽總算挺過來了。嘔心瀝血,把我們幾個撫養成人。難忘農曆二零零二年四月十一日,媽媽不幸與世長辭,年僅七十七歲。按照家鄉的風俗,在家裏安放七天,第六天舉行開悼儀式,第七天出殯。這幾天裏,每天來給媽媽燒紙送行的絡繹不絕。開悼那天,更是成批成批的弔唁者來送行,無不掉下沉痛的眼淚,更有的大放悲聲,進一步見證了媽媽的品格爲人。

都說母親是燈,是啓航的燈,是牽掛的燈。我說:母親是一首詩,一首吟誦不完的詩。更是一輪永遠不落的太陽。給我安暖,給我希望。映射成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我的人生,斑斕我的家園。從小到大,媽媽給我鋪就了一路的鳥語花香,讓我幸福、順利的長大,升學,就業,結婚,生子,直到把我的孩子看大,灑下一路的愛。友說:從來沒有人丈量過母親腳下的路。我說:母愛有多深,母親腳下的路就有多長。母愛永無止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