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玩船模的人經典散文

玩船模的人經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傍晚前,免費公園的水塘裏擺放着各種船模,水塘邊圍者一羣老頭子,以及老頭子們領着的兒孫。水塘裏的船模,是他們的愛物。他們圍在一起,交流改進船模的技術和操控船模的技藝。兒孫們大概被他們的祖輩,剛從幼兒園領回,他們夾在祖輩們的中間,好奇地聆聽祖輩們的交流。

玩船模的人經典散文

從老頭子們交流的專業術語中,我可以肯定,他們原先都是工程師、技師之類的人,身懷工程技術的產業工人。也是從他們的口中得知,他們曾經下崗多年,現在已經熬到了,可以拿養老金過日子的年齡。

上海的產業工人,可以追述到古代的元朝。元朝黃道婆先生等人,建立起的棉和棉紡織手工業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手工業產業工人。到了近代,由於西方的科技和工業的輸入,上海產生了許多現代化的工廠,例如:英商、法商開辦的發電廠、自來水廠;清朝政府開辦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在手工業產業工人基礎上,發展成大量的現代產業工人。

現代機器工業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物,當現代機器工業輸入我國的那一刻起,原本還是處在手工業階段的我國工人,憑藉着他們的聰明才智,憑藉着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和熱愛,很快地掌握了,由外國輸入的現代機器和技術。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把本國的手工機械,革新改造成了現代機器,從而萌芽出了我國民族機器工業。

上海是我國民族機器工業發源地之一,舊時上海種類繁多的,諸如××記之類的弄堂小廠,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佐證。可以說,工人中的許多,在他們的血液裏,早已留有生產技術的遺傳基因,他們靠做工謀生,養家餬口。他們可以勝任,外國“銅匠”(西方技術工人)的一切工作,他們還能用“洋涇浜”英語,與外國“銅匠”切磋技術。因此,在許多年前,他們能夠自行設計製造,諸如二十萬倍電子顯微鏡、萬噸水壓機、雙水內冷發電機、萬噸遠洋輪等,高、精、尖產品,也就不足爲怪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的“下崗”,使得他們成爲了下崗工人。上海數以百萬計的技術工人,拖着沉重的步伐,被迫走出了工廠,回到家裏吃“老米飯”,他們手中的技術,似乎變得多餘的了。接下來的事,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另謀生路。

據說,工人下崗是因爲企業的虧損,可是,企業虧損與工人有什麼關聯,那是企業經營者的事。然而,昔日改造舊中國的主力軍,建設新中國的生力軍,他們兒女中的大多數是工人。工人中的大部分到底還是被下了崗,莫名其妙地下崗。不過,他們很淡定,他們淡定的在社會上到處討生活。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苦,但也不乏精彩。他們中的許多人,下崗以後,再也沒能跨進工廠的大門。

現在,他們總算熬到了拿養老金的年紀,生活總算有了安定。此時,他們中的大部,已經做起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了。

生活的安定,激發起了他們血液中的“技術”因子,他們手腳“發癢”,試圖重返技工,製造機械。可是,畢竟時過境遷,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因此,玩弄船模或航模,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航模和船模本是青少年的課外活動。大概現在的家長們認爲,從小學習航模船模及有關的知識,甚至無線電技術,將來未必能賺大錢,所以不太受歡迎。不過,玩具製造商,卻不是這樣認爲。既然探索是人類的天性,那麼玩具航模和船模,一定是有市場的。既然有市場,就必定能賺錢。因此,精美絕倫的玩具航模和船模,在遠離鬧市的偏僻的小馬路周圍,形成了市場。

市場儘管地處偏僻,也沒有宣傳廣告,然而,愛好科技的青少年們;原本是下崗的工程師、技師、技術工人,現在已是老頭老太們,還是找到了這個市場。

這個市場的前身是一箇舊機電、舊機械的交易市場。當年的下崗工人在此地,用他們畢生的積蓄,在廢舊機器中“淘寶”,將淘來的舊機器進行整修改造,然後,開起了屬於自己的“鐵工廠”。新的民族工業,似乎出現了曙光,但是好景不長,現實使得他們選擇了放棄。舊機電、舊機械的交易市場,隨之萎縮。市場幾經沉浮後,商人們做起了航模船模,包括電腦元器件的生意,這種生意在我看來,將是功德無量的善事。

在家養老的技工們,他們不滿足市場上,出售的玩具船模航模的性能與用途,他們聚集在了一起,憑藉他們的'技工本事,購買了小型工具,建立起了從設計到車、鉗、刨,直到製造,融爲一體的微型“工業體系”,一個改造和製造“船泊”和“飛機”的“工業體系”。

他們在市場裏採購製作船模航模的材料,通過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才能,他們的製造,研製成了一艘艘先進的無人駕駛的輪船,以及無人駕駛的飛機。他們讓孫輩們操控這些輪船,在公園的池塘中“乘風破浪”;操控這些飛機,在公園的草坪上空“翱翔”。

“師傅您的輪船都是雙發動機、雙螺旋漿推進的吧”,我仔細觀察了他們的船模後問。“是的,採用直流電機爲發動機,鋰電池爲能源”,老師傅答道。

“那麼輪船的方向是用什麼控制的”?我繼續問船模的主人。

“船的拐彎靠遙控關閉,其中一個發動機來控制,而船的直行需要遙控開啓雙漿,靠船舵控制直行,船舵是固定的,不具有遙控功能,只是在直行中起作用”。老師傅滔滔不絕地爲我介紹他的傑作。“我製作的船模,時速可達50km/h左右”老師傅有點得意。

我的少年時代,也酷愛科技,特別是船模和航模。那時,苦於沒人指導和培養,只能自己摸索,從設計到製造,屬於無師自通。其中的艱辛,旁人難以知曉。不過,我卻體會到了,設計製作船模和航模的魅力。雖然屬於“野路子”,卻也自成體系,具有完全自己的知識產權。

如今,在免費公園內遇到了知音,正是太幸運了。知音們與他們自己的孫輩一起,共同研究製造,科技含量極高的無人駕駛的輪船(艦艇)模型,以及無人駕駛的飛機模型,老頭子與小孩子都無比快樂。我目前還沒有孫輩,我想,假如有一天,當我有了孫輩,我定會閣下筆墨,走出書齋,重拾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指引我的孫輩們邁向科學與技術的殿堂。因爲我曾是一名科學家,也曾是總工程師、技術工人,更是下崗工人。

西斜的太陽映照在他們的臉上,顯得格外光彩。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當許多家長爲自己的孩子,尋找“起跑線”而忙碌的時候,下崗技工們的孫輩們,卻早已高科技了。他們血液裏的生產技術基因,註定了他們心胸開闊的人格,大智大慧面對淡定的人生。因而,他們必將自成科技體系,他們將托起明天的太陽。

玩船模航模的老人,下崗沒有摧毀他們的意志,磨難沒能阻止他們追求科技的腳步,他們是民族中的精英,儘管他們還生活在貧困之中。然而,他們有着不老的青春,延續着生產技術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