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年的那頭是故鄉散文隨筆

年的那頭是故鄉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彷彿在不經意間,一個大紅的節日就懸掛在老家門口,張望在父母渴盼的臉上,緊揣在遊子們的心坎上。

年的那頭是故鄉散文隨筆

年的腳步聲是越來越響了。

小的時候,每逢老師宣佈要放假的消息後,孩子們就伸出揣在袖筒裏的雙手,把年的喜悅緊趕緊趕,一直趕到村莊的角落裏,心就隨着偶爾炸響的鞭炮聲飛到了年的盡頭。

剛剛吃完了臘八粥,整個村莊裏就瀰漫着濃濃的年味,父母們準備着預備年貨,孩子們則三五成羣地聚在一起,拿出各自的鞭炮,比誰買的多,比誰的鞭炮響,一副年的景象就鋪展在農人四季辛勞的皺紋裏。

常言說,正半年臘半月。轉眼間就到了臘月,從臘月開始,年就在小孩子殷勤盼望的眼神中開始發芽了。家家戶戶喜迎竈神,把竈神畫端端正正地貼在竈頭。竈神在一羣小神的簇擁下笑容滿面地俯瞰一切——今天是我的,其他的一邊站。竈神畫跟別的神的畫不一樣,他不像門神那樣持槍弄棒、呲牙咧嘴,一副凶神惡煞,讓人見了害怕不敢正視的樣子,竈神是笑眯眯的,和藹可親。小孩子會用手指着畫,摸摸他的鬍子,摑摑他笑着的眼。“二十三,送竈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醃臘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首歌謠真實地反映了家鄉過年的景象。雖然在市場經濟和世風的浸濡下,這一系列的事情依然保存着,宛如不開化的石娃。鄉風淳樸,每年必不可少的依然是臘月三十中午的.那頓團年飯。

在家鄉,我們把稀飯叫作“粘着”。由於“粘”與“年”諧音。粘着做好以後,父親就在院子裏放一種叫高升的鞭炮,宣告過年了。寓意喝完“年着”,在新的一年裏步步高昇。我們這些小孩子,在這一天不用催,便早早地起牀,站在院子裏一邊抱着碗大口大口地喝粘着,一邊看父親放高升,看高升一個個高高飛起。在平常遇到放鞭炮的,我們像害怕似的總要捂住耳朵,而此時睜大眼睛看着,豎起耳朵聽着,就因爲過年。鞭炮放完了,我們也被父親充滿愛意的訓斥趕回屋裏。聽着外邊的鞭炮聲不斷,想象自己快快長大,能像父親一樣站在院子裏放鞭炮,訓斥孩子回屋……

團年飯放在中午吃,也是鄉間一大特色。年月裏分散在各地的家人,此時熱熱鬧鬧地坐在一起,吃上一頓團年飯,意味着一年在和和美美中結束,昭示着來年也必將在幸福開頭,這年的這頭和那頭總是以紅火和團圓的形式出現,也只有在這少有的幾天的團圓日裏,時光纔有閒暇任農人拿起一年的農活在暖冬的日頭下仔細晾曬,宛如翻檢一壺精釀的美酒,細細品咂;歸鄉的旅人隨手拈出出門在外的辛酸與快樂,伸展在父母身邊,詳和、美滿是屬於他們的,任何有關幸福的物質莫過於全家圍坐火爐,聽爐旁的水壺煮沸一肚子的心事,任一年中所有的心事在火爐上像雪樣融化,然後在接年的鞭炮聲中慢慢入睡。

在記憶裏設想有關故鄉農曆年的種種景象,思緒是不堪重負的,遠在他鄉,只有這樣對年說一句:故鄉,請別將我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