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濃濃的家鄉情散文

濃濃的家鄉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我的家鄉,位於大西北甘肅省的西南部,是黃土地上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這裏有一羣土生土長、心地善良、憨厚朴實的父老鄉親,常年奔波在承包的一畝三分黃土地上,艱辛的勞作,由於長時間在田地裏風吹日曬和勞累的影響,體態和容貌,都留下了和實際經年齡不相符的滄桑,原本白皙、美麗的臉龐,變成了古銅色,標指着農民的象徵。可是這些外貌粗俗、衣着打扮不華麗,居住在這片黃土地上的父老鄉親,人人都有一個寬大的胸襟和一顆純潔的心靈,在村裏的困難面前,他們互幫互助、共渡難關、共克時艱,把人世間的人情世故,用平凡的行動,詮釋的淋漓盡致,他們用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實際行動,把真、美、善的內涵,用無聲的語言,把中國千萬年沿襲的優良傳統美德,世代相傳,這就是我家鄉濃濃的鄉情。

濃濃的家鄉情散文

一九九七年,我學校畢業,擠進了擁擠的城市,住進了水泥、鋼筋的城堡。從此,我成爲一介爲生活、生存奔波的小市民,每年回去鄉下的的次數,屈指可數,黃土地的家鄉,在自己的腦海裏,只不過是泛黃的記憶深處貧困、落後、交通閉塞的殘存。

可是,每次風塵僕僕,回到鄉下,來到自己長大的家鄉,見到面目慈祥的父老鄉親,他們熱情友善、真誠淳樸的行爲和言談舉止,再次觸動了我對鄉下,淡薄已久的情懷,重新點亮了我幾乎熄滅的心燈,再次拿起一支素筆,寫一點文字,對大西北黃土地上的父老鄉親,深懷敬意,和對家鄉濃濃的鄉情讚美!

有人說,家鄉是漂泊的衍生物,雙腳一旦離開家鄉那片熱土,就意味着成爲流浪經年的回首,也成爲濃淡相宜的一抹鄉愁。可是我完全不這樣認爲,我認爲家鄉是在外面漂泊、流浪的遊子,釋放委屈、憂愁的一片熱土;也是在外面漂泊久了、困了、累了,讓心靈得到棲息、安撫最溫馨的港灣。

尤其是大西北我的家鄉,那裏還生活着我那年過花甲、年老體弱的父母,他們從來沒邁出家鄉半步,靜靜的守護着那裏的家園;那裏是我童年時代、無憂無慮,生命成長的搖籃,不論時代怎麼變遷,家鄉,永遠是今天在異國他鄉漂泊的.遊子,心目中最神聖、純潔的一片熱土,已經和我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情節。

今天,小山村的貧困、落後,淡出了世俗利益面前的優雅;那傍晚時分,嫋嫋升起晚餐的炊煙,描盡了鄉村與世無爭,那份難得的恬靜,熟悉的飯菜香,永遠勾起我深深的眷戀和無限的回味。

我的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平常的日子裏,一直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忙碌在一畝三分黃土地裏,辛勤的勞作。一旦村裏那戶人家,有三災八難,一定會打破他們有節奏的生活,無論農活有多忙,家庭的經濟收入是多麼的衣襟見肘,他們一定會停下手中的活,給予最大的幫助和慷慨解囊,給予無私的援助,讓這戶人家,渡過面臨的難關。

村裏如果有老人去世,父老鄉親一旦聽到病逝的消息,幾乎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遍了村裏的每家每戶,他們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這戶人家,鄉親們各司其能,有序不紊的安排逝者早日入土爲安的喪事。他們不分男女老少,有跑路的、有給親戚報喪的、有請木匠做棺木的、有替主人買各種生活必須品的、有做飯的、有燒水的、有蒸饅頭的、有掘墓坑的,喪事的各個環節,都妥善安排的井井有條,大家竭盡全力,不分你我;就連村裏的婦女們,都放下自己家中手中的活,來到這戶去世老人的人家,在廚房裏幫廚,讓幫忙的父老鄉親,能夠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幹起幫廚的活來,得心印手,就像給自己家裏乾的一樣,沒有一句怨言,沒有一個人會中途逃脫,精心的做好每一個細節。孝男孝女,只管日夜守候在逝者的靈堂前,守靈、盡孝,“盡孝守靈不離方寸地,哭聲笑聲震動半邊天”是我的家鄉,喪事上最真實的寫照!

在大事情面前,全村人和藹的就像一家人,在他們身上,體現着大西北農村人,特有的助人爲樂、與人爲善、逝者爲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濃厚、淳樸的鄉村泥土氣息。

我的家鄉,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着土葬的風俗習慣。逝者的遺體,穿戴整潔,必須裝進沉重、加厚的棺柩,然後倔地三尺深,給予厚葬。掘墓坑、擡棺柩、填土的體力活,都是由村裏年輕力壯的年輕人來完成,面對擡死人沉重的棺木,沒有一個人躲避、怕晦氣,他們全身心投入其中,應儘自己的義務,他們不辭勞苦、不計報酬。

尤其是在今天物慾橫流、一切向錢看的利益時代面前,我的家鄉依然保持着純潔、友善、淳樸、道德高尚的民風、民俗,有效的促進了鄉里鄉親、左鄰右舍,團結友愛、真誠互助友誼的遞進。

大西北黃土地上我的家鄉,如果那戶人家生活特困,一旦有人生病,沒錢住不起醫院、看不起病,村裏的父老鄉親,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無人組織,自願捐款,給予無私的幫助,讓這戶生病的人家的患者,早日住進醫院,緩解了他們經濟特困的燃眉之急,拖住了病人在死亡線上徘徊的腳步,逢凶化吉、轉危爲安。

還有生病人家地裏的莊稼,村裏的父老鄉親,一定會自發組織起來,幫他們播種、鋤禾、收割,直至顆粒歸藏,解除他們“一年失了農,十年不如人”的後顧之憂,不讓貧困如洗的家庭,格外雪上加霜。

病人治癒出院,來到家裏,村裏的父老鄉親,一定會登門問候,噓寒問暖,帶去自己家裏的營養高的慰問品,讓他們早日康復。有了鄉親們親人般的關懷和鼓勵,讓他們重新獲得了新生活的希望,在困難面前站了起來,更加熱愛、珍惜生活!

回憶起家鄉那片黃土地上,那淳樸的民風、民情,像一股涌動的暖流,溫暖了今天在異國他鄉,艱辛拼搏的遊子無助的辛酸,面對眼前的一切不稱心、如意的處境,再次喚醒了我對大西北黃土地的家鄉,深深的眷戀和對心地善良的父老鄉親,崇高的敬意。

在社會日新月異的進程中,大西北家鄉的父老鄉親,生活依舊是那麼清貧,但父老鄉親每個人都有一個大度、超凡的胸襟,用誠實、厚朴、地道的情愫,用永遠熱愛生活方式,正用淳樸友善、綿長的地域民俗、風情,書寫着和諧盛世、與時俱進時代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