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理解他人的生活

散文理解他人的生活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因爲出差,此刻我身處魔都遠郊的一個小鎮。即便把旅館的窗戶關得死死的,也掩不住馬路對面的集市喧囂。擴音器裏“羊腿肉、羊身肉”的叫賣聲,直衝雲霄。集市的旁邊是一家國有連鎖超市,門口專闢了3C賣場,《小蘋果》單曲循環。偶爾一輛貨車駛過,帶起蓄積了整天的雨水,濺在行人身上,又是一陣謾罵。

散文理解他人的生活

在這樣的環境中寫作,對嘈雜的怨懟是難免的。可從集市裏討價還價的面孔,卻帶着活潑潑的生氣。雖然陰鬱、灰霾、擾攘的小鎮給我帶來諸多不快,但其實,在這個擁有一貫邏輯和約定俗成的小鎮上,我纔是那個外來的過客。

如果將小鎮換成他人的生活,道理也是一樣。理解他者,是一種必需,背後則是將心比心的能力。

這兩天,朋友圈瘋轉一篇《“無齡感”生活》,談及國內外的差異。在作者看來,國外中老年人的生活是進取自由的`,不會明確地感受到歲月的負累。此之謂“無齡感”。相應地,國內則充斥着青年人疲弱憊懶的心態和中年人之間揮散不去的養身氛圍。

由此,作者感慨,“回到上海,我就會陷入一種抽象的,無處不在的焦慮中,你習以爲常的生活,突然變成一種與普遍觀念的對抗。”作爲迴應,“我會選擇‘無齡感’生活模式直到生命終點,工作,承擔責任,學習以及流浪。無論對誰,此時此刻,就是最年輕最有希望的一刻。”

論調固然勵志,想法卻不免苛刻。對作者來說,只看到青年人當下的暮氣,卻未見自小較勁的壓抑。厭煩中年人的惜命,卻不知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和有限的科學知識之間,有着難以言詮的矛盾與張力。

與其說我們厭煩一種特定的生活,不如說缺乏真正理解他人的能力。在浮躁的生活裏,這興許是最容易犯下的錯誤之一。

以前讀孟浩然,看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覺得是傲嬌的牢騷。後來翻材料,看到他自幼苦學,25歲開始廣結天下英才,此後赴洛陽、長安謀仕途,卻屢試不第。中年遭遇貧病,進而潦倒,才理解李白稱其“風流天下聞”、杜甫說是“清詩句句盡堪傳”的背後,人生遭遇了多大的起落。這種境遇未必人人都會經歷,但抱定理解之同情,評說時總會少一些輕率。

現世也是如此。看不慣的人事太多,張口就是吐槽,於你於我,都是一樣。貪一時口快,爲機智自得,到頭來,只是不願意去理解而已。

你一定沒少見識這樣的人,見別人有錢就說是二代,看別人成功就說是運氣,美女約等於被潛規則,醜人則免不了多作怪。如果身邊始終有這樣一臺負能量永動機,否定他人成爲不自覺的習慣,生活的半徑,也就大略可見。像阿德勒所說,通過消解別人的價值來確認自己的成功,這樣的日子,未免太沒意思。

人和人之間,相互理解是困難的。就像此前流行的雞湯,“我給了你一顆糖,你看到我給了他兩顆糖,所以你對我有了不滿,可是你不知道他之前也給過我兩顆糖,而你什麼都沒給過我。”要計較,就沒底。我總覺得,不要總看着他者呈現的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或許更容易蘊藏生活的本質。能夠挖掘多少,一看態度,二看能力。

就像寫情感專欄之前,我總告誡自己,不要用“極品”、“奇葩”或者任何道德判斷來思考一段生命體驗。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來信者的處境,或許就決定了提出的建議能有多少幫助。

相比高貴冷豔的旁觀,世間的一切美好都值得珍惜。哪怕它身在荊棘叢中,或是行走在暗影裏,我們也要樂於做慧眼獨具的打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