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信息化支持學習方式變革的思考

信息化支持學習方式變革的思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隨着當代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迅速擴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教育和學習方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信息化支持學習方式變革的思考

  【信息化支持學習方式變革的思考】

結合作者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體驗,分析了基礎教育領域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原因,提出了變革學習比變革技術更重要的觀點,並對轉變學習方式提出了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時至今日,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已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全面滲透到了教育的各個領域不同層面,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教育和學習方式。但在基礎教育領域,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教學評價,依然還保留着習慣的方式,頑強地展現着傳統教育思想,作爲高科技的信息技術與其相關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步履維艱,現代教育技術似乎是附屬在教育上的一層皮毛,在教育中居於輔助地位。以我校爲例,我校是韶關市一所享有聲譽的九年一貫制學校,2004年爲評上廣東省一級學校,在每間課室都安裝了計算機多媒體網絡,但教師一般把它當作幻燈機使用,其投入與獲取成反比,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益。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課室的運用只是着眼於教師的教,着眼於豐富和深化教學內容。我經常聽到老師說:每節課都運用多媒體課件,現在很不習慣傳統的上課方式;另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課室的運用雖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但它並沒有爲課程和教學創造新機會,創建一個富有活力的教學環境,通過把真實世界的問題帶入到課堂,讓學生進行探索和解決。學生依然還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去學習講授式教學中或課文中的事實,還需要完成各章結尾處的習題。這種現象着實令人擔憂,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二、教育信息化下學生學習方式現狀

(一)什麼是學習方式

什麼是學習方式?學習方式(Learning style,又譯爲學習風格)是當代教育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由美國學者哈伯特·塞倫(Herbert Thelen)於1954年首次提出。然而,至今還沒有一個受到廣泛認同的定義。正如托馬斯·貝勒(Thomas Bello)所說,“有多少理論家就存在着多少種學習方式的定義”。學術界對它的解釋雖不完全一樣,但大多數學者認爲學習方式指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爲和認知的取向,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因此,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徵。它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係,而且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改變這種單一的、他主的與被動的學習方式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二)目前學生學習方式現狀

當前,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教育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徹底改變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習以爲常的、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相應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創造出了一種在真正意義上尊重人的創造性、充分發掘人的潛力、促進人與人的交流與合作的嶄新的教育觀念以及基於高新技術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從我校教育教學的情況看,學生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是上課專心聽講,下課認真複習、完成作業(主要是書面作業且量很多),期中和期末順利通過考試,取得好成績。因此,一提起“學習”,許多學生就會想到“讀書”、“練習”、“做習題”和“考試”等,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學習方式存在着單一、被動的問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具體表現爲:教學以教師講授爲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依靠學生通過網絡查閱資料、集體討論、小組合作爲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經常佈置的作業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很少佈置如觀察、製作、實驗、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研究這一類實踐性或研究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課堂、教師、課本爲中心”的現象,忽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導致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和程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久而久之,也導致教師厭教,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負擔重,從而厭學。

(三)學生學習方式維持現狀的原因分析

據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依次爲實驗、用電腦、讀課外書;而學生認爲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依次是聽講、作業練習、實驗。顯然,中小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和他們認爲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間有明顯的差別。中小學生認爲的所謂“有效”的學習方式,其實是目前學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應付目前考試和完成作業的主要方式。爲數衆多的學生還不能利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效率

無論生活常識或心理學研究都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人們往往會感到壓抑和不快,而且會越來越討厭這樣做。反過來,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人們不僅會在當時感覺痛快、愜意,而且可能越來越喜歡做該事。假如孩子們能在在學校裏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那麼他們不但可以在學習期間獲得愉快的情緒,而且可能對學習產生積極的體驗,越來越喜歡學習。這正是現代教育所期待的結果——讓孩子們學會終身學習。而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接觸計算機網絡信息,對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作爲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提升其地位,使其成爲教育的一個強有力的重要工具——它不僅僅是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可以延伸人類的能力和拓展支持學習的社交環境。在教育信息化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依然維持現狀,這涉及到人們的技術觀與教育觀,涉及到在教育中如何使用技術的問題。對於在教育中如何最佳地使用技術,人們有很不相同的看法,一種是把技術當作學生學習的媒介(Technology is a medium that people learn from),一種是把技術當作學生學習的工具(Technology is a tool that people learn with)。目前,在我校,教育信息技術更多地當作學習的媒介,旨在通過課件的展示,爲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教育信息技術既有技術的屬性,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點,同時又有教育的'屬性,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協調性的特點。因此,教育信息技術既延伸了人類的能力,拓展了支持學習的社交環境,同時又打破了以學校教育爲中心的教育體系,使得教育社會化、終身化、自主化。兩者如何內在地融爲一體,形成較爲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從而指導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教育信息化下學生學習方式依然維持現狀,究其原因,在於作爲高科技的信息技術與其相關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沒有協調一致。在教育信息化的實踐中,一方面表現爲重物輕人甚至不見人。教育需要技術,兩者的有機結合其根本目的在於提高知識獲取的效率以及用作促進學習的手段,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從根本上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另一方面表現爲重教不重學。教是手段,學是目的,兩者是內在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其立足點只能是學而不是教,因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育需要技術,技術運用的核心在於爲學生創建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來學習、獲得反饋和不斷地改進他們的理解以及建構新知識。

  三、教育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意味着什麼

信息時代的急劇發展,不僅改變着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由此引發了一場世界範圍的教育改革和學習革命。21世紀教育的基點是終身學習,這是一種貫穿於人的一生的學習,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是敢於打破狹隘的專業界限面向真實複雜任務的學習,是與他人協作、分享、共進的學習,是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的學習,是依託信息技術將真實情境與虛擬情境融會貫通的學習,是以信息技術(包括通訊工具、網絡、計算機等)作爲強大認知工具的潛力無窮的學習。在這樣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我們可以說,變革學習比變革技術更重要。而變革學習首先應從教師做起,教師不應該成爲“信息的提供者”,而應該成爲“專家型學習者”,教師應該是指導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可以從事高級互訪活動,可以提出問題、解釋問題、對觀點提出反駁等。

教育技術爲學生投身一個迅速發展的世界做準備,在這一世界中,不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活動,越來越因各種技術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學生們利用教育技術以其責任心、創造力和辨別力來查找、探索、分析、交換和展示信息。他們學習如何運用教育技術快速地接觸各種人士、社會以及文化的思想和經驗。通過發展教育的使用能力來推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獨立性,有能力判斷何時何地以最佳效果來使用教育技術,並考慮其在目前以及未來對家庭和工作生活的意義。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手段,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了教育的現代化。計算機多媒體系統具有交互性的特點,其運用有助於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個性化的學習道路,每個學生在個人的學習道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發展,爲每個學生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會的鑰匙。

  四、我的教育信息化體驗

作爲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我更關注的是信息技術如何與課程整合,如何有效地運用到學科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問題。在多年的學習、實踐、探索過程中,有興奮、也有困惑。

起初,我把信息技術作爲演示工具。從最簡單的文字演示到比較複雜的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信息要素的合成演示。大大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範圍,豐富的信息量使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雖然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態度有了明顯改善,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未改變,依然被動地接受知識。我困惑過並思索問題的癥結。然後,我對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的方式進行重新設計,從單一灌輸的模式轉變爲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自己探索知識,獲取信息,力爭爲學生提供有意思的、有用的信息,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有趣的活動,通過積極的反饋讓他們看到自己探索和刻苦學習的成效。在教學中,我不再只是傳授知識、信息,而是以陳述問題方式介紹知識,把它們置於某種條件中,並把各種問題置於其未來情境中,從而使學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廣泛的問題之間建立一種聯繫。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探索知識轉變,學習的態度、興趣、能力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個性化的獨立學習和合作化的競爭學習不明顯。據此,我把信息技術作爲網絡資源的探究學習。我設計一個特定的假想情境或者一項任務,通常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一個需要完成的項目,同時,還爲學生準備和提供一些因特網資源,要求學生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得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旨在讓學生獲取知識和整合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質的飛躍,學生學習的態度、興趣、能力和效率越來越高,開始形成個性化的獨立學習和合作的競爭學習。

在這一過程中,我和學生建立了一種新的師生關係,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學習,得到了自主成長,人格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也解放了教師,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我保持了作爲一名教師的熱情。

  五、現實與未來:教育信息化,必要的烏托邦

教育信息化爲我們展示了信息技術環境下理想的教育情境,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發教育的革命,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教育奇蹟,它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因爲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有取決於它的使用者。通常,人們的教育技術觀取決於他對技術和教育的根本看法,教育觀念的更新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教育技術變了,教育觀念也應與之適合。因此,對於教師來說,面對教育信息化浪潮,認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觀念,並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基礎教育領域,不論是課堂教學、學習方式,還是教學評價等依然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新的信息技術與其相關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步履維艱,現代教育技術從教育的輔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成爲推動教育現代化的一個強有力杆槓,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其前景鼓舞着人們,幫助學生成爲有能力的成人和終身學習者。如果說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教育信息化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上依然是必要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