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賞:李白想的是明月還是人嗎

散文欣賞:李白想的是明月還是人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李白五歲由邊疆入蜀,在四川峨眉山附近生活了二十一年,二十六歲出蜀。《峨眉山月歌》便是李白蜀中時期的最後一個詩作。這首道別之作寫出了作者淡淡的離愁。半輪秋月懸於峨眉之上,月影映入微波粼粼的江面,閃光輕輕跳躍着。這樣的情景怎麼不引起辭鄉人的情思呢?短短的絕句中連續用了五個地名:峨眉、平羌、清溪、三峽、渝州,然而並不生硬,與詩的意境衝突。由於明月貫穿着這五個地方,反而引動詩的流動性,把一段鄉愁拉長擴張。明月是本詩的線索和主體意象。

散文欣賞:李白想的是明月還是人嗎

對於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中君的指稱,歷來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君指的是峨眉山的明月,也就是詩題所提到的。另一個說法是君就是指峨眉山上的友人。哪個說法更合理呢?下面我將簡要地分析一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平羌是四川蘆山境內的一條江,即青衣江。位於峨眉山的東面。峨眉山的明月映入平羌江,婆娑弄影,使得李白愁緒萬千。青衣江是流動的,載着李白的小舟要解纜起程了。他的出發時間就在夜裏,“夜發清溪向三峽”,清溪與三峽分別是青衣江沿途的渡口。(“三峽”並非今天地理位置上的三峽)。青衣江流向樂山縣隨即轉入岷江,它是岷江的一隻支脈。而三峽則是青衣江的最後一程。離開了三峽,李白就要奔赴自己不熟悉的遠方了。李白不由地向天感嘆,天上卻已不在懸掛故鄉的明月了。兩岸的高山遮蔽了明月的來路,身在岷江水上的李白只見蒼茫的夜色覆蓋了沿岸寂寥的山頭。李白想着,明月在故鄉的起航處還是溫柔照人的,而此時獨不見?明月都不能跟隨他,在離別的旅途上慰藉他的傷懷。於是有了最後一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把明月指君,用一種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李白當時的真實心境。一個人畢竟在四川生活了二十來年,告別總帶着不捨的情緒的。明月其實指代了一方故土,一種個人的情懷,一類思戀的.模式。李白有首未記入編年的詩叫做《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峨眉的明月在李白的詩裏始終充當着藉以書懷的角色。從邏輯和情感的角度來說,這個“君”指的應當就是明月無疑。

如果說君指的是友人的話,那麼不只打破詩的的整體意境,而且在情理上說不過去。本詩題爲《峨眉山月歌》,即是對峨眉山上月的直接抒情,明月貫通全詩使詩的整體美感達到一個完美的效果。要說友人下渝州,那是站不住腳的論斷。峨眉山與渝州相隔數百里,友人絕不可能有瞬間移位的本事。何況峨眉山的友人多是隱居之徒,讓自己友人涉足紅塵難免說不過去。“明明如月”,明月所涵蓋的內容不是明月本身可以闡釋的,明月被歷代文人加上了種種修飾種種想象。作爲複雜組合體的明月,適用於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