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翠華山記散文

翠華山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近年來,有一種奇異的現象,讓我費解。城市和鄉村也出現了一種圍城現象,農村的人,千方百計想衝進城裏去過城裏人的生活;城裏的人則渴望衝出鋼筋水泥的圍困,迴歸到大自然的懷抱去享受那種寧靜和野趣。他們甚至不惜拿出平時省吃簡用節約下來的所有積蓄,去爲那種感受買單。他們渴望田園牧歌式的自然風光,那裏沒有浮躁,沒有欺詐,沒有庸俗,沒有煩惱……

翠華山記散文

我是一個生性好靜的人,自幼在渭北的大山和深溝裏奔波,山野和蠻荒在我童年的生活裏司空見慣,並不覺得新鮮。我對遊山玩水的確不感興趣。可是,古都西安南郊的一座山脈改變了我這個來自山區小縣城人的興致和觀念。翠華山以它神奇的魅力,使我這個充滿排斥性的人,竟然兩次前往,流連忘返,那鐫刻在腦際的印象終生難忘。

翠華山位於秦嶺北麓的終南山脈,地屬長安縣太乙宮鎮轄區,海拔820-2131米。不知是西安城池的潛然南移,還是翠華山地殼的遊離撤退,反映它方位概貌的有關數據,5年之內,多有差異。在同一作者的兩篇文章中,表述也不盡相同。讓人如置嶺南雲霧之中,總是難以看清翠華山本來的面目。1997年8月12日,《陝西日報》刊載了一篇題爲《終南獨秀翠華山》的文章稱:翠華山距西安城南30公里,面積10平方公里。2001年8月31日,我們在翠華山地質公園拿到的簡介則赫然印着:位於西安城南20公里,總面積32平方公里。不知何雲確切,難怪古人只留下了一個模糊的概念:“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時光流逝,天地在變。人們對生活的興致和追求,也在發生着歷史性的轉移。在我的印象中,翠華山在我們的視線中,也在更替往日的模樣,從千景同一,到一枝獨秀,從天然山水到文化底蘊,從空靈無客到人山人海,從方家不曉到村姑均知,她像一個斑衣笑舞的少女,越發出脫得秀麗嫵媚了。這裏本是靜態的山脈,卻千變萬化,風光無限,更使她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令人神往,總想探個究竟。

我初次探訪翠華山,是在1997年5月11日。那是一個水氣瀰漫的仲春日子。事先,我們並沒有這次古都城南之行的打算。幾位朋友相約自費到西安去度假,陪孩子們到公園去逗動物,陪太太們上大街逛商店,自己到書攤去隨便翻翻,倒也悠閒自得。一位在西安高就的鄉黨,喜形於色地向我們推薦說,城南有一好去處,山青水秀,風光宜人,她藏嬌於都市一角,在喧鬧中具有恬靜清雅之美。也許,聽景總比看景好,聽他這麼一說,我們個個心中萌發出一種想去見識見識的衝動。清早起來,我們披着涼爽的晨風,從西光廠招待所出發,驅車前往。小車駛過長安南路,沿着路標所指,我們拐向東南方向的公路繞行,山峯漸漸可以看見了,女人和孩子們喊叫起來,他們附在窗口,指指劃劃,嚷嚷起來,好象發現了新大陸。

灰色的霧氣,將天地間籠罩得朦朦朧朧,給人一種車行霧退的感覺。不知走了多長時間,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山峯的輪廓了。不大一會兒,我們的兩輛小車駛進山腰,在山門前,有一個農民揮舞着手中的小旗子,意思是車不能開進山門裏去的。他把小車指揮到一個場面裏停下來,,一邊低頭撕票,一邊說:“裏面是小路,只能步行。”我們只好提上礦泉水、食品和照相機,拖家帶口地上了路。這裏的飯鋪、果攤、商店塞滿道路兩旁,照相的、導遊的、賣鞋的商販將我們團團圍住,喋喋不休地進行自我推銷。大家只是相視而笑,只顧走路。好不容易突圍出來,買了門票,沿着石板坡路上山。山道上銅鈴叮噹,鐵蹄咚咚,有3個操長安地方口音的人,牽着裝飾豔麗的瘦馬,向過往的行人招攬生意。除過有一個小男孩,被大人扶上馬以外,其他大多數人還是步行上山。馬蹄聲漸行漸遠了,一夥賣彩色墨鏡的、賣飲料的、賣工藝品的婦女又圍上來攔住了我們。

好不容易擺脫干擾,登上臺塬。這裏也有一個平整的場面,一棵枝冠龐大的千年古鬆將人們的目光緊緊吸引住了。有人仰視端詳,有人在樹下留影,有人則坐在地上喘息。我們稍事停留後,繼續前行。到了山頂的天池,更加令人驚奇。山頂的中央居然有一個湖泊,水清如藍,碧波盪漾。這時候,霧氣開始退散,水面上好似熱氣在蒸發,朝霞將萬道金光拋灑在塞堰湖上,讓人看到了一種夢幻般的景象。湖泊周圍被各種小飯館形成了一個圓形包圍圈。湖面上飛馳着兩艘快艇,伴隨着女人的尖叫聲,快艇濺起兩米高的雪色浪柱。大概有十幾只木船停泊在岸邊,等候客人來租賃。船上放着猩紅色的救生衣和用汽車內胎做成的救生圈。這裏雲集着南來北往的遊客,男男女女,花花綠綠,形成了一個彩色的世界,一個歡樂的海洋,一個告別憂愁的極樂仙境。

我們一同到來的夥伴各人愛好不同,喜歡冒險的就去駕駛快艇衝浪,喜歡攝影的在那裏選景對焦距,女人和孩子們都已經上了大木船,她們撩撥着湖水,好似在撩撥她們不安寧的心緒。我想,翠華山雖然有35處景點,但是,山路崎嶇,憑着我們的體力和意志,又能涉足幾處呢。儘管翠柏橋、驚魂橋、霧虹橋、蝶戀橋、望仙橋上曾經越過多少躊躇滿志的腳步,然而,又有誰能真正跨越名利的欲壑,去邁上通達天堂的聖賢之路呢。領略風洞、冰洞、天洞、蝙蝠洞的幽深無比,聆聽九天飛瀑傳遞給人間的天籟之音,我浮躁的'心靈得到盪滌和陶冶,我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讚美祖國山河的秀美壯麗,用笨拙的禿筆寫下了12首七律古體詩,以此來記錄自己的感受,並且作爲這次登臨的小結。

依照常人的行爲習慣,天下再好的美景,重複會使人感到寡然索味的,至少缺乏新鮮感會減少人們對她的興趣。可是,我竟然第二次來到了翠華山。記得那是2001年8月的最後一天,我參加一個地方政協的考察團到關中東府考察學習後,返回西安。那是一個溼熱的氣候,淅淅瀝瀝下着小雨。我們的車隊沿着盤山公路一直開到了山頂。我發現翠華山變了,變得更加青翠如黛,山上沒有了過去的那種裸露的黃土地,所有空地上都種植了草坪花卉,塞堰湖周圍的臨時建築全部拆除了,在東邊的溝道里,新建了仿古一條街,規劃合理,風格獨特,從那房屋的式樣、着色和字號牌匾上,給人一種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蘊涵。這裏沒有了嘈雜,沒有了兜售,沒有了繚繞的炊煙和焦糊的氣味,使人踏進山澗,面對青山綠水,平生出一種舒暢閒適、心曠神怡的感覺。美麗的翠華山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定位:國家地質公園。山崩奇觀在這裏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地質保護點就有195個,科教觀測點13個。天崩地裂形成怪石嶙峋,寶劍石、玉璽石、恐龍石、蝴蝶石、巨人石美不勝收。登上斷崖,遙望石海雲天,硃紅題刻,猶如點點江帆。青青野草,散發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蔚藍色的天空,飄蕩着潔白的雲朵。這裏沒有都市的選囂和污染,沒有商賈的欺詐和聒噪,沒有世俗的傾軋和仇視。置身大自然的懷抱,使人感到全身心的放鬆和愉悅。哦,阿娜多姿的翠華山,想當年“山峯崩裂亂石翻,墜地相依睡意憨。千姿百態無俗意,墨客騷人情萬般。”站在這石山從中,我真正體會到“始悟翠華招漢武,應知勝景在長安。”的況味了。

兩次終南山之行,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那掛滿小燈籠般的柿子樹,那石洞呼呼作響的風聲,那天池上走鋼絲的玄妙,那鬼門關前警世的對聯,那石海松濤中的思古之情,這一切,開闊了我的視野,加深了我對生活體味的厚重感。靜下心來細細思忖,遊訪仙境,感受自然風光,親近山水,不虛此行。我一個書生,北山草民,執筆作記,不攀名山,只落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