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內心傾述散文

內心傾述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自傳體長篇小說《芳草萋萋》,共一百二十八章,它是主人公夏之陽的青春三部曲。關於這部小說,作者要做以下幾點說明。

內心傾述散文

一,這部小說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上高中的時候,就開始構思寫作了。後來幾經波折,五易其稿,總是不了了之。直到八年前,筆者的生活和工作基本上穩定了下來,又有電腦的幫助,我才又重新動起筆來。以前的幾個初稿也不知丟哪裏去了,我僅保留最初的創作思路,一鼓作氣寫了下來。在這部五十七萬多字的作品中,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沒有精彩曲折的情節,筆者僅僅追尋現實生活的發展脈絡,循序漸進地寫。有人說,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並且要高於生活。小說完稿後,我細讀一遍,沒有驚喜,沒有滿足,因爲那些觸動我靈魂的東西沒有很好地反映出來,那些曾經活躍在我靈魂深處的人物也沒有在作品中凸顯。我只是感到生活的豐滿絕對要超過文學作品。偉大的詩人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樹常青。我對此深信不已。

我夢想自己的作品是一隻金鳳凰,即使不能讓世人驚豔,但起碼可以鳳舞九天。可是,也許它不過是一隻醜小鴨,默默無聞地生存,消失。我夢想自己的作品是迎霜傲雪的勁鬆,即使不能千古永存,但起碼可以四季常青。可是,也許它不過是一棵平淡無奇的小草,靜靜地萌發,無聲地枯萎。

二,這部長篇作品其實是由三部作品組成的,也就是《芳草萋萋》、《橄欖情深》、《物華苒苒》。《芳草萋萋》是第一章至第二十二章,十萬零六千字。敘述的是夏之陽的學生時代。反映學生生活的作品較少,而真實地表現學校生活和青少年內心世界的作品更少。作者自知能力有限,但仍是儘自己的所能做一些嘗試。學生時代是人生的基石,青少年時期不僅要汲取寶貴的知識,更要注重培養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心理素質等。但是,老師和家長恰恰忽視的正是這一點。只求好成績,得高分,不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和處世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方式上,總認爲他們是孩子,動輒責罵、呵斥。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做不到這一點,教育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高分低能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充分說明了教育制度的弊端重重,作者希望通過小說探討一二,若能引起社會有關的注意,足矣。

《橄欖情深》是第二十三章至第七十五章,二十二萬七千字。講述的是夏之陽的軍旅生涯。這裏沒有叱吒風雲的將領,沒有驚心動魄的戰鬥,只有普通一兵的.日常生活描述。在武警部隊裏,夏之陽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忠誠,憑藉自己寫作上的一技之長,贏得領導和戰友們的讚揚。作爲一名中隊報道員,夏之陽雖然沒有多少文章見報,但是他筆耕不輟,提高了寫作能力,也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下情上達的任務。作爲一名戰鬥班的班長,他以身作則,帶着全班戰友出色完成各項任務。他被推薦考警校,又因爲超齡而被迫離開部隊。

《物華苒苒》是第七十六章至第一二八章,二十四萬六千字。在計劃經濟下,工人們背靠大樹好乘涼,他們端着鐵飯碗,衣食無憂。他們自認爲是國家的主人翁,是社會的棟樑,是同齡人的精英。可是,改革開放的浪潮襲來,把計劃經濟制度衝擊得七零八落,也把工人們的理想和信念衝得七零八落。幾乎在一夜之間,工人們就得一無所有,無依無靠。農民兄弟起碼有田地,吃糧吃菜不用買。而工人們油鹽米麪都要花錢,又沒有經濟來源,前途一片黑暗。在巨大的失落感中,跳樓的人有,臥軌、喝農藥的人也有。其實,社會永遠沒有錯,關鍵是個人要及時調整好心態,儘快適應時代前進的步伐,夏之陽在困惑與迷惘中一步步走了出來。所以小說的結尾,不是皆大歡喜的團圓,也不是樹倒猢猻散,而是夏之陽在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看到了人生的曙光。

三,由於技術原因,這部作品的有些章節暫時未能加入長篇文集中,對此請讀者諒解。嚴格地說,這部小說並沒有結束,因爲只是寫了主人公的青春時期。未來的人生路會更長,更豐富,更精彩。筆者儘管能力有限,也會盡最大努力寫下去。

因爲這部長篇作品是筆者的第一次嘗試,缺點和不足之處一定很多,敬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