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七塊銀元散文2500字

七塊銀元散文2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我家幾輩子都是老貧農,怎會有銀元啊?可確實曾有過七塊民國三年的“袁大頭”,這是姥孃的“私房”,作爲嫁妝送給母親的,最終又傳到孫女輩了。“銀元雖小,四代相傳,亦守亦望,恩重情深!”

七塊銀元散文2500字

姥孃家是長清縣孝裏鎮西辛村,靠近“郭巨埋兒”的孝堂山。我家離那裏隔着黃河,大約二三十里路,小時候過年跟着母親走姥孃家,坐小木船渡河,要跑大半天,趕上風大或者封凌坐不上船就要等。我記事的時候,姥爺已經不在了,只有姥娘自己過,住在半間石頭房裏,另有2間低矮的房子沒有頂。後來知道,姥娘姓胡,有四個孩子,兒女成雙,母親排行老二。大舅是個木匠,手藝不錯,曾給我家做過一張“八仙桌”和“臉盆架”,很精緻;他結婚時家裏窮得住不開,借住在一個地主院的南屋裏,一住就是幾十年,直到改革後纔有了自己的.房子。聽說二舅是在十五六歲時夭折,小姨也是十幾歲因肺病早逝,接陰親埋在附近的石崗村,我還曾跟着表哥去走過親戚。我對姥孃家的瞭解,多數是聽母親說的,也有在那兒住的時候知道的。姥娘高個子,半大腳,體格健壯,走路一陣風,辦事麻利,脾氣大,人剛強,幹啥事都要好。人民公社年代,她曾多次獲得勞動模範稱號,還出席過縣裏的勞模大會。可老人家命苦,出生在山區的坦山村,家裏很窮,從小吃苦受罪,還與弟弟脾氣不和,經常拌嘴,這是我去舅姥爺家走親戚聽說的;中年又失夫喪兒女,後來熬到大兒長女成家了,她獨自過了20多年;晚年姥娘得了半癱,曾在我家住過幾年,母親盡了女兒義務;1974年春,因臥牀多年無奈在痛苦中離世。出殯時母親帶我參加了喪事,但由於正在上學,沒結束我就回來了。這就是我對姥孃家的大體瞭解,後來就較少走老孃家了,更沒有給老人掃過墓,至今遺憾。藉此代我全家緬懷外祖父母的恩情,也懺悔我未盡的“孝道”。

姥娘有個很出名的手藝,就是給婦女接生孩子。舊社會農村沒有什麼醫療婦幼機構,產生孩子就是靠自然生養,輔助接生的婦女多數是膽子大、不怕髒,還得心細善良。姥孃的性格和身世很符合,所以從年輕就給人家接生,憑這個手藝可以混飯吃,偶爾還得到“大戶人家”賞賜。姥孃的“私房”銀元,估計就是那時候省吃儉用攢下來的,肯定也多不了。按照“女兒是母親小棉襖”的風俗,她在女兒出嫁時,家裏沒有其它可陪送,就將作爲嫁妝,悄沒聲地給了女兒。從那,母親格外珍惜,從不顯擺,因爲她承載着母愛,也寄託着感恩,幾十年陪伴在老人身邊,藏了又藏,偶爾拿出來看看,也多是釋放一種思念或回憶。

我知道這些的時候,已經很晚了。我弟兄三個都成家後,我一家始終和老人共同生活,所以母親時常給我和妻子敘說一些七長八短的事情。母親告訴我,家裏原來有,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想用來換糧食救命,沒人要;大概在1968年前後,家裏日子實在過不下,無奈在當地銀行用2塊銀元兌換成人民幣,給我們弟兄仨買了衣服;剩下的5塊曾幾次拿出來想接濟生活,但最終沒捨得再賣,就像愛護孩子一樣保住了。老人家很後悔賣掉的那2塊,爲此經常埋怨自己“糊塗”。母親沒有閨女,她不可能再像姥娘那樣當“嫁妝”送出去,只是珍藏着,用來緬懷姥娘,也寄託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構想,至於怎樣安排使用並沒有明確的主義。1992年春節,妻子當將自己的金戒指、耳環送給母親時,母親才告訴說,家裏藏着幾塊銀元,意思是讓兒媳收起來或者去換付銀首飾。妻子執意不肯,還是讓她個人藏着。1997年秋母親突發心臟病去世後,妻子把那套金首飾作爲陪葬品放進母親的棺材裏。出殯後,父親在衣櫃的角落裏找出一個破手電筒,打開後從裏邊倒出了用紅布裹着的五塊銀元,悄悄地交給了我妻子。這倒不是父母有偏向,我看得出,老人的考慮是,既然兒媳孝敬了金首飾,就把銀元交給兒媳保管。妻子想了想,也覺得是該做處理的時候了,畢竟父親年紀也老了。我們弟兄三個下邊有4個女孩,她當即就分給每個孫女一塊,只留下一塊作紀念,還告訴孩子們,這是奶奶一輩子的“寶貝”,傳給你們做個紀念,記得感恩,記得咱家。孩子們噙着眼淚收藏起來,雖然默默無語,但懂得銀元背後的分量和意義,不是看重的表面價值。

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我心裏一直思忖着:一塊銀元值不了多少錢,更不是稀世珍寶,但對我們來說卻是“無價之寶”,它載負着兩代人的艱辛,也蘊涵着母愛親情。姥娘當初爲賺到這幾塊銀元,不知跑過多少腿,吃過多少苦,是承載着牽掛和祝福交給了女兒;母親爲守住這幾塊銀元,更是守住一種思念,寧可捱餓受罪,寧可艱辛度日,始終沒有捨得賣出去,最終仍是承載着溫馨和期望傳給了我們的後代。今後,至於銀元能否保藏住、能傳多久,這很難預測,也無關緊要,但註定了我的後輩們會在傷懷中思念,在思念中感恩,在感恩中傳遞,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必將世代相傳,弘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