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鄉情如酒散文隨筆

鄉情如酒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7W 次

那天晚上,鄉親們三五成羣,兜着雞蛋、花生來看我,家裏擺了三桌酒席,像過節一樣熱鬧。鄉親們問這問那,他們非常羨慕我這個從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回來的軍人,使我深深體會到了村民們淳樸、真誠的情意。

鄉情如酒散文隨筆

村子周圍遮陽蔽日的楊柳,老屋四周斑駁的牆壁,屋檐下沉重滄桑的石磨,世代生活在黃土地上憨厚淳樸的鄉親,以及冬天冷得冰窖似的學校,那片成羣鵝鴨浮游歡叫的坑塘,那個與小夥伴們捉迷藏的打麥場,夏日裏去游泳摸魚的小河,就像一張張發黃的照片,至今仍保留在我塵封的記憶裏。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人都有一種對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戀和執着的愛。一個人喝着家鄉的水,吃着家鄉的五穀雜糧,在鄉親們的眼皮底下一點點長大;在家鄉的小學校認識第一個字,讀第一本書,從家鄉的泥濘小路逐漸認識、走進這神祕而廣袤的世界。對家鄉的愛,就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地滋生於心靈深處,有任何情感都難以比擬的深厚根基。

我在故鄉生活了18年,熟悉村上的`每一條道路,每一戶人家的風俗民情。

鄉情總是離不開少年的記憶,那時的所見所聞,在我腦海打下最深的烙印。記得炎夏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暑假中,我們幾乎每天中午都要下河洗澡。

玩夠了,大家便一塊在河裏摸魚。幾個小夥伴貓着腰,在水中慢慢走,把魚擠到河邊有雜草的地方,圍在一起,摸到雜草有動靜時,雙手合攏,就可以抓到一兩條鯽魚。有時一箇中午能摸到八九條。帶回家後,母親用鍋把魚炕得焦黃,吃起來特別香。上中學時,雖然學費不高,但好多孩子仍然上不起學。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還算懂事,能夠體諒父母的難處和艱辛,白天在學校認真聽課,把知識當作應當精心收穫的莊稼,放學後和節假日,我幫着大人幹活,拉土積肥、摟柴禾,晚上坐在煤油燈下讀書做作業,預習功課,放暑假時到田裏翻紅薯秧、刨花生、掰玉米,放麥假時到地裏撿麥穗,親身感受茫茫田野一年四季的輪迴變化,倒是件快樂的事情。

在一個寒風吹徹的冬日,我離開了家鄉,大隊支書和民兵營長帶着村上的父老鄉親們,給我戴上大紅花,敲鑼打鼓爲我送行———我要到部隊了。當親人們千叮嚀萬囑咐把我送到村外的時候,我的雙眼已模糊不清。心裏既有對鄉村、對鄉親,特別是對父母的留戀,又充滿了對部隊、對未來美好的期待。從那時起,我才真正懂得鄉村對我生命的重要,才發現鄉情是那麼難以割捨。

在部隊我把對家鄉的思念變成一種動力,拼命工作,刻苦學習,我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爲一名軍隊幹部。第一次探家是四年後的一個夏天。回家的那一天,我穿着一身整潔的綠軍裝,揹着一個綠色挎包,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快到家的時候,遠遠望去,鄉親們正在田間收割油菜,只聽有人嚷嚷:“你們看那是誰呀?”那天晚上,鄉親們三五成羣,兜着雞蛋、花生來看我,家裏擺了三桌酒席,像過節一樣熱鬧。父母親高興得跑前跑後,屋子裏擠滿了人,我給大人們敬菸斟酒,給小孩們遞糖送彈殼,鄉親們問這問那,他們非常羨慕我這個從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回來的軍人,使我深深體會到了村民們淳樸、真誠的情意。

從部隊轉業後我到城市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了,我在城市的時間已經超過了在故鄉的時日,老婆孩子也早已被城市“同化”,失去了鄉村本色。可18年的歲月,依然真切地浮動在我的心中,故鄉的一草一木,依然在我心上有至高無上的位置,每次回老家,遠遠看見村莊,依然會心動不已。

那裏有質樸的鄉情、醉人的鄉音,有淡淡的鄉愁、泥土的芬芳,有春芽、夏萌、秋露、冬霜,有我羞澀的初戀和一直珍藏在心底深處的單相思。

如今的小村已舊貌換新顏,熱鬧非凡,磨面的、電焊的、賣飯的,人來人往,村中的道路鋪上了水泥,村民家裏,摩托車、小轎車取代了原來的自行車和架子車,手機、洗衣機、電視機、電腦等現代化的家用電器成了生活日常品,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那座寫盡滄桑風雨的磚拱橋已經作古,河上矗立的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鄉級公路從村中穿過。村民的夢想伴隨着筆直的公路伸向外面的世界,進廠打工、進城開店、開車跑運輸,把鈔票撈回小村,把外面的姑娘娶進小村。

歲月釀造記憶的美酒,時間沉澱懷舊的情感。如果經常品一品,質樸與真誠的鄉村情懷和平民情結,依然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