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鄉那條孝婦河散文

家鄉那條孝婦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我的家鄉有一條河,名字叫做孝婦河。它蜿蜒曲折,全長有117公里,橫穿博山、淄川、經張店、繞周村入桓臺馬踏湖,後經廣饒、博興等地入小清河注入渤海。孝婦河這條美麗的河,給當地人民留下了講不完的故事和厚重的歷史文化。

家鄉那條孝婦河散文

孝婦河的傳說,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孝婦顏文姜原本爲青州府顏家莊人氏,與鳳凰山下郭姓人家訂有婚約,未婚夫得了重病,顏文姜便被送來“沖喜”,可憐“寅時娶進顏氏女,卯時病死郭家郎”,顏文姜因此成爲婆婆眼中的“喪門星”。生性善良的顏文姜可憐公婆老年喪子,小姑年紀尚幼,儘管受到不公正待遇,卻依然留在了婆家,日復一日,“上炕剪子下廚刀”,每天從早忙到晚,夜裏還要推碾拉磨,苦苦支撐着一家人的生活。

鳳凰山前水源奇缺,要喝水得到三十里外的石馬村去挑,婆婆特意製作了兩隻尖底水桶,一路上都不能放下休息。有一天,太白金星雲游到此,看到文姜爬山越嶺挑水十分艱辛,就動了惻隱之心,他變成一名騎馬的老漢,求文姜賜水飲馬,文姜連忙答應說:“前面這桶水是給公公婆婆喝的,後面那桶不夠乾淨是我喝的,你就用後面這桶飲馬吧。”太白金星爲文姜的孝心和善心感動,飲完馬後將馬鞭送給她,囑咐道:“把鞭子掛在水甕裏,啥時候用水提一提就有了,但要以甕滿爲限,否則就會水涌成災。”

婆婆對文姜不再出去提水感到奇怪,趁她出門後來到屋裏查看,看到水甕裏掛着一條爛乎乎的馬鞭,十分生氣,拽出來就扔到地上,頓時,水涌成災。文姜趕回來看到公婆和小姑淹在水裏,她左手拉起公公,右手拽着婆婆,用腳挑起小姑子,一屁股坐到水甕口上,阻止了一場大災。水停後,捨己救人的顏文姜就坐化成神,在她坐着的地方流出一股甘泉,後人便將這泉稱做靈泉,流淌的泉水成了“孝婦河”。

顏文姜故事流傳了幾百年後,後人建起了顏文姜祠。到了標榜以孝治天下的宋代,顏文姜更被附會成顏淵的後代,於是引起了皇室的注意。熙寧八年,宋神宗敕封顏文姜爲“順德夫人”,並“賜靈泉廟爲額”,模勒於石的“敕女石碣”和“牒文石碣”現仍嵌於顏文姜祠大殿內東牆上。受封之後,顏文姜祠成爲孝德思想的代表,歷代都有文人和官員來拜謁,留下許多詩詞。

到了元代,顏文姜又被封爲“衛國夫人”,顏文姜祠的'香火盛況達到一個高峯。元惠帝時期奉議大夫般陽路總管潘繼祖在1366年寫的《詠顏文姜祠並序》中描述這種盛況說:“懿德豐碑載,神功奕世欽。山圍堂廡麗,泉涌殿基深。祠祭方千里,香緡曰幾金。”

此後,明、清乃至民國,顏文姜祠得到不同程度的修葺,新中國成立後地方政府多次撥款整修。20xx年,博山區投資300多萬元進行擴建並在顏文姜祠後面的山坡上建了“孝園”,其中二十四孝故事蠟像陳列館、歷代文化名人碑刻長廊和鐘樓等設施都成爲博山區推崇孝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融入到民俗中的孝文化

顏文姜所代表的孝德美行,不僅爲統治階級所推崇,也爲民衆所喜愛。淄博人民對顏文姜的喜愛和尊敬遠遠不是一座祠廟能夠滿足的,除了官方所建顏文姜祠,博山人民還給她建了四處“行宮”,都在古池名泉畔:石馬鎮橋東村汲水泉、北博山鎮盆泉、源泉鎮泉河頭村上龍灣、池上鎮東池村八卦池。

顏文姜把“孝”的種子撒在博山,並且在人們心中紮根,紀念她的民俗活動很多。傳說中,顏文姜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要“走孃家”,五月二十六日,民衆雲集顏文姜祠,給她“送衣服、鞋和香火錢”,讓她打扮一新體面地“走孃家”。到了走孃家這天,周邊幾個村的村民擡着花轎,打着萬民傘,提着大紅燈籠,燃着鞭炮,扭着秧歌,從晚上八點開始先後到顏文姜祠來請她到本村“歇伏”。把顏文姜“請回去”後,各村都有專門供奉的地方,老太太輪流“值班”,幾乎家家都要去朝拜一番。一個月後,再把顏文姜“送回去”。

農曆七月初三是顏文姜的生日,方圓數百里的羣衆都會趕來祝賀,久而久之形成四天廟會,香客蜂擁而至。廟會期間,從八陡鎮到神頭村,沿途二十餘里公路兩邊都擺上了香案供品,顏文姜祠外更是人頭攢動,很多香客晚上不回家,就在祠外席地而眠。“白打春暄社,紅妝暗卜錢”,“燈火祠夜堂,依然問寢年”,清代安致遠《謁靈泉顏文姜祠》中對此盛事如此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