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作文

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作文

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作文1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給我們留下無數寶貴的財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爲熟悉的絕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每一年,我們都會因爲某個傳統節日的到來,開展一系列有趣又好玩的活動,共同慶祝我國獨有的傳統佳節活動。

在中國的各大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節日那絕對非端午節這個節日不可,在這一天,我們不僅能看到精彩刺激的划龍舟比賽,還能在端午節的這天,吃到美味鮮甜的大糉子,這是我們中國最爲獨有的端午風俗之情。

端午節傳承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端午節的起源,據說是人們爲了紀念楚國大忠臣屈原,他以身殉國,投江而死,一身愛國之心感動不知多少民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紛紛將糉子投入河中,期待用糉子餵飽魚羣,而不去傷害屈原的.軀體,同時還在江中駕馭舟船打撈屈原的軀體。隨着日久天長,人們長此以往的堅持,也漸漸形成我們如今熟知的吃糉子、賽龍舟的傳統習俗,變爲我們現在端午節每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活動。

而在今年的端午節中,我就與母親一起體驗了應該如何包一個美味的糉子,在以往的時候,我都是等着美味糉子出爐開吃。而這一次我親自體會到了包糉子的樂趣,用兩片長長的糉葉,折成一個小小的倒三角小碗,再加上黃黃的糯米,塞進幾顆美味的臘肉,最後使用小草繩一綁,就成了我最喜歡的大糉子了,今後我也要在端午節這一天,親自做出我喜愛的大糉子。

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作文2

時節如流,歲月匆匆,時間的老人總是在催促着我們快步的前進,轉眼之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每到清明時節,好像都是細雨綿綿的`天氣,還是連着下好幾天,真是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那句詩詞。

清明節那天,一個個綠綠的青團擺在桌上,還散發着一股艾草的淡淡清香,這是清明節的傳統食物。除了節日的傳統食物,還有節日的傳統活動——————掃墓,清明掃墓祭祖不僅僅是隻能祭拜祖先,同時也可以趁此機會踏青抒懷。

正值清明之際,總少不了好奇清明的來歷,那麼清明節爲什麼又叫寒食節呢?大家聽我講一個故事就明白了。相傳春秋時代,晉文公在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爲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爲君後,分封賞時卻忘記介於推。介子推不願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爲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爲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爲寒食節,以後歲歲年年,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以此表達自己對介子推的追思和懷念之意,由此看來介子推是一個一心護主,卻不居功邀功的人,他的高風亮節,實在值得我們後人崇敬。清明節追思懷遠,不是沒有道理啊!每年清明外出,總是感覺郊外的空氣是真的好,山山水水如同清洗過一般,如同清明二字,讓人神經氣爽,就像詩中所說“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我想踏青賞春,也應該是清明節不可或缺的一支旋律吧。

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作文3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讀這句詩詞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中華傳統節日—中秋節,這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也是一個思念的節日。爲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就讓我來爲大家分享一下中秋節的節日知識。

提到中秋節,我們首先想到就是月餅和月亮,這都是中秋節的兩大習俗,每當中秋節來臨之際,大街上、商場裏的月餅琳琅滿目,隨着經濟發展,月餅的`味道和樣式不但越來越多,還越來越奇特。當然,月餅還可以自己動手製作,那你有自己動手做月餅嗎?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人們常說“十五十六月最圓”,月亮在這天是很圓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仔細觀察過。中秋節是有假期,這天人們都會陪家人們一起度過。所以我覺得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

嫦娥奔月這個美麗傳說,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聽說過吧,相傳古時候,后羿射日立下大功,他向王母求得不死藥,這藥可助人飛天成仙,然而後羿不捨妻子嫦娥,便把藥交嫦娥保管,但這藥被小人覬覦,小人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被逼無奈吞下此藥,嫦娥因掛念丈夫后羿,便只飛仙在離人間最近的廣寒宮—月亮上住下了,這天正好是中秋節,后羿回家發現嫦娥不見,很是傷心,他爲了思念愛妻,在月亮下襬香案,向月亮上的嫦娥寄託情思。中秋節拜月風俗漸漸興起並流傳至今。所以我覺得中秋節是思念的節日。

無論是團圓的中秋節,還是思念的中秋節,都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的節日我們一起發揚光大,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節日作文4

中國作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漫長曆史,而經過五千年時間長河的積累沉澱,已經形成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其中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們是每個時代的文明載體,連續着中華文明的深深血脈。

我國的傳統節日衆多,分佈在全年的各個時間段,而且每個節日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人們最看重的春節。春節是我們國家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關於春節的來歷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極其兇猛,而且覓食人肉,殘害生靈,後來人們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雖然現代春節的習俗相比以往少了很多,現在一說到春節馬上想到的就是回家過年!春節是一年中除舊迎新的重要時節,我們習慣在春節的時候總結過去,期盼、規劃和開闢未來。

春節的文化內涵是和諧,我們常說:“新年快樂。”它不僅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體現,希望每個人都能快快樂樂、和諧相處,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保持和諧,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可以說,春節就是社會羣體和諧團結的黏合劑。

除了春節之外,我國其他的傳統節日也一樣具有其相對應的含義,而且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一系列全新的節日習俗也在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