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精選六年級小學作文1400字三篇

精選六年級小學作文1400字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小學作文1400字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六年級小學作文1400字三篇

六年級小學作文1400字 篇1

街旁的路燈已經亮了起來,街上也比原來安靜了許多,做在電腦前的我,聽着車子開過的聲音,對着電腦發呆. 此刻的我真的不知道該幹些什麼,"萍萍,今天你難得放一天假,和媽媽一起去逛逛街吧!"媽媽不知何時走了過來" 哦-.-"其實所實話,我這人最討厭逛街了,由其是和媽媽..... 每次我都會被媽媽的甜言蜜語騙去逛街,說什麼只是去看看,一個小時就回家,可是每次去了,別說一個小時了,5個小時你都別想!

我被媽媽糊里糊塗地拽到了商店上面還掛着大減價的商標,我有種不祥的預感......果然,媽媽已經擠進人羣,早以古不得我了......我無趣地站在外面,靠着柱子,無聊地擺弄着手錶.

這時,我突然感覺到好象有個人正在盯着我看,看的我好不舒服,我轉頭一看,旁邊的一根柱子上,一個高個子的人也倚在柱子上,正看着我,他看見我看到他了,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似的,低下頭扯扯衣服 真是倒黴,媽媽還在裏面,而我卻又被人盯着看,什麼鬼日子啊!我心裏一陣陣煩! 過了好久好久,媽媽才興奮地從人羣中出來,手上拿了很多很多東西,哎~~~~~~看來我又要做苦力了!~~ 這時,旁邊那個人的媽也出來了,跟我媽完全一樣,哎~~!!真搞不懂麻煩的女人~!@-@

那人的媽看見我媽,臉神突然改變了,我媽也看到了他,她們兩個同時扔掉手中的東西,走到彼此面前,大聲說道:"剛纔就是你,你幹嗎跟我搶東西,那東西我很喜歡,你還腔!!""我也是的啊,我也喜歡的啊,憑什麼我不能有啊!"她們兩個就這樣吵開來了,我們各自把自己媽拉開,"媽,該回家了吧,都什麼時候了,我明天還要上學呢!"我對媽媽沒好氣的"提醒""48婆,今天看見我女兒的份上就不計較了,哼!"說着,媽媽就拿的一大一小的包,走了,丟下那個女人那邊翻白眼>

第二天,我被老媽的高分貝叫醒,昨晚她因爲那個翹東西的事情整整說了好長時間,聽的我和老爸都差點沒把警察叫來. 拖着身子,我疲憊地來到了教室,一坐下,趴下呼呼睡了起來.也不知到什麼時候上的課,總之我醒來之後,老師已經在了. 上了半節課,教導主任來了,看來我們班又要多一個同學了.哼,來我們班可不是那麼好混的,又是哪個倒黴蛋近來了? 忘記說明,之前來我們班的轉校生,呆我們班的最高期限也就1個月兩個星期,13小時,之後就滾蛋了,最短的當天就走了.不知道這個新同學的命運怪是怎樣啊!~~~

教導主任把一個高個子,頭髮亂的跟草堆似的一個黑不拉肌的一個男的,等等,我怎麼覺得這個怎麼那麼眼熟啊?!天吶!想起來了,就是那個,昨天那個,他媽媽和我媽媽吵架的,盯着我看的T!!對他的第一印象就不好的我,對他的到來,簡直衝滿了.....哼哼..充滿了鬼注意,包準1個星期後滾蛋!!

我們班的一些花癡近視的近視,省美觀垃圾到級點的花癡都叫到:"酷哦!~""帥~~!!"暈~~~搞不清楚..我還是繼續稅我的覺吧."恩....你坐到..""蘇萍萍!"我立刻精神飽滿地站了起來響亮地喊了一聲:"有!"主任對那個高個子說:”你就坐到她的旁邊那個位子上去!""啊?!"我出於高度的驚訝以及不滿喊惡劣出來."怎麼了?不滿意嗎?"我硬着頭說道:"沒....沒有."心裏立刻說到,纔怪!這老天真是奇怪,老是捉弄人!他慢慢地走到我旁邊,看了我一眼,似有似無的好象認識我又不認識我的那重延伸看了一下,花癡們強烈反對,要求主任坐到自己旁邊來.誰愛坐誰坐去吧!我纔不稀罕呢

"請新同學做下自我介紹,歡迎~~~~!!""啪啪啪!"花癡們好象都快把掌心拍掉了一樣,他假裝着一副很酷的樣子走上講臺,另人看了惡不垃圾的,"我叫河太明."接着,教室裏一陣喧鬧:"哇,好酷的名字哦,跟人一樣哎~~!!"受不了!!這麼垃圾難聽的名字竟然有人誇獎,這世道!!~~

從此,我的旁邊就多了一個只會裝酷的傢伙,讓人看着不爽!~~

我說過,他呆不了一個星期!!

未完待續......

六年級小學作文1400字 篇2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裏爲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裏,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裏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祕,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裏,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爲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爲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着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着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爲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麼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張長史,即張旭,唐吳郡(江蘇蘇州)人,生卒年月不詳。字伯高,官至金吾長史,故世稱張長史。喜飲酒,往往大醉後揮毫作書,或以頭髮濡墨作書,如醉如癡,世人稱之爲“張顛”,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稱爲酒中八仙。他精工楷書、草書,尤以草書稱着。他的書法得於二王,而又獨創新意。楷書《郎官石柱記》,取歐陽詢、虞世南筆法,端莊嚴謹,不失規矩,展現出楷書的精妙。《宣和書譜》中評說:“其名本以顛草,而至於小楷行草又不減草字之妙,其草字雖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

他得書法得之於“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爲“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麼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他能把書法藝術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鍵在於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可以說,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於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

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爲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啓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

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着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並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當時人們把張旭的草書與李白的詩詞,斐旻的劍舞合稱三絕。

六年級小學作文1400字 篇3

又一個端午節到了。

清晨,熱鬧的街市熙熙攘攘,人來人往。街邊熱氣騰騰的鍋裏飄出糉葉的清香,鄉下的老農們擔着一擔擔溼漉漉的艾葉走街串巷帶着古樸的音腔吆喝着端午的清晨。

艾葉上顆顆露珠滾動着艾香,長長的艾香在都市的清晨縮短了都市人的夢,拉長了屈原的詩句,拉長了端午節濃郁的民間氣氛,也拉長了我們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民俗走廊。

於是,滿街裏充溢了艾葉獨特的香味。這是屈原的香味,這是端午的香味,這是我記憶的故鄉山裏的香味。這香味曾經帶給了我一個又一個好奇的童年,也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充滿幻想的少年。如今,雖然我年過不惑,這香味又依然一路伴我走來,深深地深深地,迴盪在我的心間;長長地長長地,迴盪在我的記憶之中。

時間過得很快,四十年的人生彈子一揮間。儘管如此,但我還依稀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的情節。似在眼前的艾香中,又似在昨日嘉陵江畔的龍船舵手的吆喝聲中。

於是,我努力地向空中拋出一枚硬幣,記憶的光環便隨着那翻覆的銀光閃閃開始翻轉,翻轉成端午節中我苦澀而有趣的童年,翻轉成幾個世紀也揮之不去的故鄉的端午情節。

其實,小時候我並不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儘管依稀的記得母親曾給我們講過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但那時,在我幼小的年齡裏端午節除了艾蒿的香味外,只有糉子的香味最好。或者說在童年的記憶裏是艾葉的香味才讓我有了糉子的香味,是艾葉的香味才喚醒了我對糉子的嗅覺和味覺感。

貧窮的童年,帶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玩以外,莫過於對有好吃的東西最深情地記憶了。所以,我對於端午節的印象除了艾香外就是對糉子香味的印象了。就象我的童年對過年的印象除了爆竹硝煙的味兒外,只有家鄉香噴噴的臘肉的味兒了,其他的卻什麼也沒有。

在那個特定年代的孩子,大都是餓着肚子在百無聊賴的玩耍中度過童年的。自然,能吃上一頓飽飯是最高興不過的事了。

於是,我童年的端午節也是在盼望與守候中來臨的。只不過大人們對端午節的態度是在虔誠中迎來端午的;而象我一樣的孩子們呢,卻是盼望端午早早的到來,我們也好好的吃上幾個香噴噴的糉子了。

說實話,那時每一年除了盼望春節早早的到來外,我始終是盼望着過端午節和中秋節了。

因爲在我們家裏,平時初茶淡飯都有些不濟,更談不上吃山珍海味了。於是,父親母親平時積攢一些東西,在時逢佳節時他們才紛紛把這些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但今天看上去卻是再普通不過的食品了!)拿出來招待客人或者讓我們幾個小孩子解饞。這,可能是一件讓今天能吃好穿好的小孩子們感到非常費解的事情了。

然而,這確實是我童年的一部分真實寫照。

過節,是孩子們快樂的日子。過節,卻是大人們最操勞和忙碌的日子。

在端午節還沒有到來之前,父親和母親便忙開了。母親把珍藏的糯米從大瓷缸裏倒騰出來,用米盅一盅一盅的計量,然後把盛出來的糯米倒入水中浸泡。父親呢,父親卻到煤礦附近的農家毛竹林裏去採摘新鮮的竹葉拿回家來洗淨以備包糉子用。

端午節那天一早,父親便把我從睡夢中拉起來。於是,我背上揹簍跟在父親背後朝我家屋後的那一片山坡走去。

那時候,在我家鄉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在端午節的清晨去山坡摘割艾蒿的習慣。聽大人們講,端午節這天,大地上生長的百草都是藥,以艾蒿最佳。特別是天剛亮的時候,有夜露滋養過的艾蒿是最好不過的了。

然而,我當時不懂得這些,就是現在也是似懂非懂。至今還疑惑,爲什麼每一年只有農曆五月初五的這幾天的艾蒿是藥呢?雖然費解,但我不得不承認端午節的艾蒿還真是好藥啊!

因爲天剛亮的時候,採艾蒿的人並不多。我跟隨在父親的側面,父親一邊採艾蒿,一邊教我認識艾蒿。

艾蒿高大約有三四十公分吧,細細的杆子上支撐着片片艾葉,艾葉不大,無柳葉的纖弱,卻有柳葉的線條,無梧桐葉肥碩,卻有梧桐的葉脈,形狀獨特,傲然遍野。在五月初露花綻放,氣象萬千的季節裏,艾蒿是屈原的心,艾蒿是屈原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