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一作文 > 中學生應不應該讀名著議論文800字

中學生應不應該讀名著議論文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導語: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當下的中小學生名著讀得越來越少,下面是中學生應不應該讀名著議論文800字,歡迎參考。

中學生應不應該讀名著議論文800字

  篇一:中學應不應該讀名著議論文800字

哈馬紹曾說:決不測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達頂峯,那時你就知道山有多低。我也說:決不放棄對知識的渴求——除非你已走到生命的盡頭,那時你就會知道智慧的路有多長。

人生有過不完的河,讀不盡的書。在這個漫長的過程裏,我們的生命底色最初是一片潔白,後來經過不同的濡染才變得五彩斑斕。

說到色彩,當然是書最豐富,而書裏尤推名著。那裏有情深義長的紅,那裏有風吹梨花的白,那裏有青春浪漫的黃,那裏有充滿滄桑的灰。名著如此豐富多彩,那麼作爲中學生的我們要不要讀呢?

當然要讀。因爲名著是人類優秀思想文化的結晶,是人類聰明才智的體現,是先輩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從中我們可以汲取更多的知識,可以開拓廣闊的視野。從名著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人對生命的評價及感受。

《繁星春水》使人文雅,《三國演義》讓人明智,《上下五千年》促人振奮。名著集詩史事於一身,稱得上書中皇后。

人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由此可以推知,如果你放棄了閱讀名著,那你就失掉了許多高尚的朋友。

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閱讀名著。從名著中他們陶養了精神,薰染了情操。從《水滸傳》到《紅樓夢》,從《西遊記》到《三國演義》,從《白色沉澱》到《霧都孤兒》,無不透露着社會發展的氣息,無不氣彰顯着人類追求的腳步。

名著是一種精神催化劑,在化學變化的始終,都毫髮無傷。作爲一種精神,它被一代又一代人的秉承着,傳遞着,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它的價值都在不同的時代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路漫漫其悠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知識沒有終點,智慧也沒有盡頭,而人卻只有短暫的一生。爲了讓這短暫的一生綻放出灼人的光彩,請於現時執着於對精神的渴求,相信名著會給你豐厚的滋養。

  篇二:中學應不應該讀名著議論文800字

儘管暑期中書城、圖書館的人數又猛增,青年學生成了閱讀的中堅力量,但調查顯示學生的閱讀仍然是一個曖昧的問題。其中經典名着在青年人中公信力的缺乏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日前,我們就學生們爲什麼不讀名着的問題,在書城和圖書館隨機採訪了一些青年學生和家長。以下就是各種“不讀名着的理由”:

名着屬於“閒書”。在主要出售教輔讀物的書城四樓,許多家長和孩子一道在挑選各類輔導材料。一位初二男生的母親顯得憂心忡忡,稱小孩其實很喜歡讀文學書,語文也學得不錯,但總成績不太理想。明年就要升學考了,此時無論如何不敢掉以輕心,她“絕對不讓孩子在這時候碰閒書,名着也不例外”。一位高二女生專注地翻閱那些“一課一練”之類東西,她的母親不無得意地說,“小孩大了,我不強求她讀名着,也不反對她讀,但小孩是自覺的,她知道現在該做什麼。”太長,太厚,令人望而生畏。

長篇的語言和結構因素成了人們親近名着的一個障礙。許多人表示,有時也翻翻名着,只覺眼花繚亂,沒看出什麼又放下了,此後也沒興趣再去碰它。即使要看,一般也只看些短篇,而文學名着的“影視版”相應更受追捧。一些學生說,現在大部分名着已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看過後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也沒有耐心再去看原着。在言語間,他們對名着不敢褻慢,只是“敬鬼神而遠之”。在書城選購名着的多爲初高中畢業生,他們說,過去的暑假都陷在各種各樣的班裏,根本沒時間讀名着。某市重點中學高一的學生在回想了自己讀名着的經歷後苦笑着說:“我看過《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着,好像都是在病牀上讀的???生病在家,不用上學,就從爸爸的書櫥裏找出來讀。現在就不行了,《基度山伯爵》斷斷續續看了一學期都還沒看完。”名着與生活沒關係。在採訪中,令人意外的是學生們對《花季雨季》、《第一次親密接觸》、《三重門》等作品表示出的熱情與興奮。他們認爲上述這些作品“有意思”,“貼近生活”。有一個女生的看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她自稱讀過一些名着如《苔絲》、《簡愛》、《安娜?卡列尼娜》等,也喜歡冰心、張愛玲,對名着並不排斥,不過她更喜歡看時尚雜誌、成功人士(如比爾?蓋茨)傳記,以及理財類書籍。她對《富爸爸,窮爸爸》很欣賞,說這類書給人啓發大,對人生的影響更直接。

一位家長說,他希望孩子能讀一些名着,但也只是讀一些就夠了,用不着讀太多,因爲孩子將來不一定搞文學,或去讀中文系什麼的。持這種態度的家長比較普遍。在上海書城見一女生埋頭專注地抄寫《西遊記》中的段落,問她既然這麼喜歡爲何不索性買下來,她說是老師佈置的“摘抄”作業,其實一點看不進去,邊說邊匆匆起身,合上書走了。在上海圖書館,一女生檢索了大量名着篇目,問她平時經常看嗎,答:爲了完成任務。再問:對讀名着有何想法?答:沒什麼想法。筆者在普陀區圖書館瞭解到,來這裏借名着的同學十之八九是爲了完成暑期“作業”才硬着頭皮走近名着的。

  篇三:中學應不應該讀名著議論文800字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當下的中小學生名著讀得越來越少。在課堂之外,他們經常拿起的是漫畫、時尚讀物;在家裏,他們點擊網絡小說,拿起遊戲手柄。

一個高二的學生告訴我們:很多名著都太古板了,網絡小說和漫畫輕鬆有趣,比名著好讀多了。名著讀起來費勁,還有很多地方讀不懂。讀過《巴黎聖母院》,裏面有一章,全是在議論建築,看得自己興致全無。老師曾號召全班同學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但自己實在沒有耐心讀完,書太厚了,而且哲理議論太多太枯燥了。還讀過其他一些西方小說,心理描寫都太多了,????嗦嗦的。

另一個高二學生有空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玩網遊。“西方名著?就讀過《聖經》吧,還沒讀完。”他表示,以前看過電影《耶穌傳》,然後經過別人介紹,就讀了一會兒《聖經》,開頭的創世紀和出埃及記的故事很好看,後面就越來越沒意思了。

高三學生聽我們說起名著就抱怨:哪還有時間讀這些雜書,就快高考了,平時作業就多,週末還有家教,煩。

初三學生的回答則直截了當:外國小說,不喜歡讀就是不喜歡讀。裏面的人名太長了,記不住。

在北京的很多書店裏,漫畫書欄處都聚集着很多學生,或站着,或坐在地上,聚精會神地捧着書閱讀。而中外名著欄處,行人稀少。

經典名著在中小學生的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次要的角色。一部著作能流傳下來,必具有其特殊的價值。名著之中的審美意義、價值判斷均可對中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作用,而在當下,名著的這一引導作用以及其他教育功能,在漸漸被削弱。動漫、遊戲、網絡小說以及各類時尚讀物充斥着中學生的視野,它們所帶來的,是更爲直接的感官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