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三作文 > 實用的高三作文七篇

實用的高三作文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W 次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高三作文七篇

高三作文 篇1

成績單在班裏傳閱着,教室裏充滿了一種讓人窒息的氣氛。這是升入高三來的第一次模擬考,每個人都想從上面看到自己高考時的影子,於是一些感覺良好或是抗打擊能力強的人爭着搶着看自己的成績,那薄薄的一張紙彷彿隨時都可能被撕破。還有一些則是想看卻又不敢去看的人,坐立難安。筱筱一考完就感覺不好了,現在已經無力悲哀,也不想自討沒趣。於是自顧自地在密密麻麻的草稿紙上演算着數學題,卻怎麼也算不出來。擡頭一看,發現個個臉上都有着豐富的表情,悔恨的,喜悅的,無奈的,悲傷的,真可謂是百態人生啊。

隱隱覺得有些不對,轉過頭才發現同桌哭了。筱筱一下手足無措了,小心翼翼地問了句:“你……怎麼啦?”不問還好,一問同桌就抱着筱筱“哇哇”地大哭起來。筱筱一向不太會安慰別人,只是輕輕地拍着同桌的背。等到同桌漸漸平靜後,筱筱才知道,原來她爸爸媽媽曾經有一次吵架被她聽到了,她爸說;我那麼辛苦賺錢給她幹嘛,她成績那麼差,大學都考不上,我以後還能指望她啊,筱筱頓時爲同桌感到氣憤和悲哀,同桌此刻卻很平靜的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這是屬於我的悲哀。

嗚呼,這另類的高三啊,老師變得另類,家長變得另類,同學變得另類,就連發本課外書都如此另類。我們經歷着這另類的高三,才懂得了很多。孤單了,失敗了,疼痛了,哭了,怕了,累了。然而從不絕望,幾乎是頭破血流以後,才終於不再脆弱得像個孩子,纔有勇氣直麪人生的苦難。

高三作文 篇2

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慢慢凋零。

——麥克阿瑟

多年以後,蕭瑟的養老院,當鍾興成老人的枕邊沾滿淚漬,準會想起六十多年前的那場遙遠的戰爭。

在老人記憶的盡頭,沒有現代化的狂熱,燈紅酒綠下的嘈雜;在記憶的盡頭,只有保家衛國的決心,有的是以少敵多的犧牲;在記憶的盡頭,有那麼一羣忠心赤誠的戰友。

風過疏竹,雁渡寒潭,輪迴之中,老人蒼涼的記憶似乎已成往事——天地間彷彿沒有了聲音,鮮紅的血灑落在蒼茫的大地上。

之前還叫着守不住的參謀,拉響了綁在身上的手榴彈,敵人從馬上跌落,同參謀一起,被戰馬踏在身上,踩成了肉泥;

只有十七歲,槍都拿不穩的文書,敵人衝到面前拉響了手榴彈,轟鳴聲中,似乎能聽到他發出的最後一聲哭喊:“娘!”;

兩個傷兵坐在一起,握緊手榴彈的拉弦,等待死亡到來,團座說,殺死一個夠本,殺死兩個就賺一個!他們兩個死鬼,至少要拽上四個,纔有臉去見弟兄……

我遊移在想象的空間裏,傾聽記憶的落幕。最初僅僅是爲了生計奔波,僅僅是爲了不多的軍餉以維持妻兒生計,爲何我感覺,他們如此的心甘情願?

你聽,幾千年前,漢武大帝可以說出“犯大漢者,雖遠必誅!”華夏男兒縱馬馳騁,戰旗獵獵,所向披靡!

你看,幾千年後,這片土地上的人,卻沒了大漠彎弓的豪情,沒了腳踏胡虜的壯志,只有百姓任人魚肉的慘景!

於是,有了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們的回答——我輩軍人,爲國而死,爲民而死,軍人本分,死得其所!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吶喊出——犯我中華者,殺!

年輕的士兵們,自然可敬。

然而白雲蒼狗,世事無常。曾經浴血奮戰的少年,已臥黃土隴中;曾經翹首以盼的少女,已是枯骨一堆。

直至老兵死於養老院多日無人知曉的淒涼刺痛人們的神經;直至聽到留緬老兵回國探親後不捨離別,在國境線提出:想帶兩瓶中國的醬油回到緬甸;直至八旬抗戰老兵因工緻殘而流落街頭乞討23載終回家……我們才慢慢將視線聚焦於這一特殊羣體的存在。

——正如紀伯倫說,我們走的太快,以至於忘了爲什麼而出發。我們的社會成長的太快,以至於忘了最初依靠着什麼而長大。

大衆說,老兵們是“老革命”,衣食無憂;鍵盤黨說,某些老兵的生存困境不過是媒體編造而已。媒體固然爲博眼球而誇大,可我們依舊得承認,所謂“老革命”待遇纔是這個龐大而不爲人知羣體的一小部分。

回想九月三日大閱兵,屏幕前的你們是否和我一樣,對着不良於行卻仍堅毅的老兵們熱淚盈眶?

但也是否和我一樣,不知道受邀活動沒有報名窗口,沒有渠道?這就意味着,本來遺漏在國家承認身份之外的佔大多數的抗戰老兵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那些被封存的晦澀往事,都變成了歷史書上的寥寥幾筆。十年動盪,有多少人撕毀了自己的參戰證明?那些苟且偷生的歲月,似乎只有夢境中,才能與遠去的兄弟們訴諸衷腸。

他們是抗戰老兵,沒有任何名分,遭受低人一等的遭遇,他們無比渴望受到國家的承認,他們說:“我們寧可不要錢,不要啥待遇都可以。”那一刻,我潸然淚下,爲了他們依舊的赤誠,無關黨派,只關國家的赤誠。

時光看似漫長,不過是白駒過隙,悠然而已。即使是跌宕起伏的戰爭與傳奇,在一年又一年的時光中,也漸漸失去了色彩。但是那些經歷過血與火的人與事,卻不該消泯於風中,應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都絢爛繽紛,而不是如那山坡上爛漫無主的野花,自開自落,自芳自華。

讓思緒傾聽老兵說話,隨了遠山的松濤,一併純淨,一併澎湃。

高三作文 篇3

晚飯後,我沿着臨頓路散步。正值晚高峯,主幹道上車水馬龍,繁華又喧囂。

路畔一家沿河的燈籠店頗爲別緻,我不由得駐足挑了一盞紙燈籠。正欲付款,卻無意瞥見了一座石橋。說來奇怪,那橋並不引人注意,可是隻要你將目光掃過去,就再也移不開了。

橋的這一頭連着臨頓路的車水馬龍,那一頭則通向一條悠長的陳舊巷陌。這巷陌沉默地半隱於夜色中,來來往往的車與人和它擦肩而過,無一人駐足停留。只是不知爲何,此時我透過夜色望去,竟品出了一番古老的流韻,令人爲之着迷。

老闆娘注意到了我的失神。她也不問我是否聽得懂,便用吳儂軟語向我介紹:“那條巷子叫蔣廟前。”她的語氣漫不經心,彷彿那巷陌極爲尋常一般。

想來也是,外地人或許會被這種粉牆黛瓦、青石板路的老巷陌所吸引,可是對於蘇州本地人來說,這樣的巷陌實在是很尋常,隨處可見,滿城皆是,古老陳舊,住起來遠不如樓房舒服。

我買下燈籠,望瞭望那彷彿在向我發出無聲邀請的古巷口,轉身向石橋走去。

一踏上石橋,身後浮浮沉沉的繁華燈光一下就沉澱了下來,只餘深深的夜色與一顆瞬間安靜的心。下了橋踏入巷中,鞋跟便將青石板叩出清響。我提着燈籠,恍惚覺着自己進入了另一個水墨色的世界。

一入這條名叫“蔣廟前”的巷陌,便發覺身側立了一排清一色的黛瓦粉牆。就着夜色與燈籠,我判斷這些老房子都至少有上百年曆史了。有些房子的墨色飛檐下依稀可見雕花的門匾——雖非畫棟雕樑,卻也氣度非凡。粉牆上掛了一塊藍色說明牌,我忙湊上前去看。

結果細細研究下來,這裏竟是潘奕藻故居。潘家乃大姓,蘇州歷史上一直有“貴潘”之說。在清朝,潘家出了一狀元、八進士、十六舉人,底蘊深厚。而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近代潘家人捨身護大克鼎、大孟鼎的傳奇故事。全靠潘家人,“天下三寶”之二的大克鼎、大孟鼎才免遭日軍毒手。而潘奕藻,正是潘家的第一代進士。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故人的風華,讓這小小巷陌,一下增添了人文歷史的厚重。

光是這一個潘奕藻故居,就極讓我驚喜了。可我很快就發覺,蔣廟前裏的驚喜,絕對不止這一個。

沿着“蔣廟前”前行,一會便能望見一個小園子。這個小園子乍一看也沒什麼特殊之處,若不是“七姬園”這個石碑,我絕對不會注意到它。

元末之時,張士誠在蘇州稱王,卻終不敵朱元璋。城破之時,張士誠的女婿向朱元璋投降,而他的七個小妾卻全部自盡。後人在此建了“七姬廟”。近代廟毀,只留下“七姬園”石碑和這個小土坡。

我沉默良久。真沒有想到,在蔣廟前這樣一條“尋常巷陌”裏,居然隱藏着這麼多遺蹟。過往的種種被時光衝淘成了歷史的塵埃,它們這樣安靜地蟄伏在青石板上,只在有緣人踱過時,才重颺於人們心上。

如果說在蔣廟前裏,潘奕藻故居是人文風華的留痕,七姬園是歷史過往的積塵,那麼我眼前這座石質建築,就是一方百姓千百年信仰的見證。

這座石質建築遠不比潘奕藻故居氣派,也不如七姬園有故事,可它卻是“蔣廟前”這個巷名的由來——這座建築,名叫“蔣侯廟”。

蔣侯廟供奉的是蔣侯蔣子文。蔣子文乃三國時期孫權的部下,職位不高卻深得民心。說來也是頗有深意——太多比蔣侯位高權重的人,都被遺忘在了歷史的塵埃裏。可這位蔣侯卻被一方百姓虔誠地銘記着、供奉着,成了流傳千百年的信仰。哪怕是至今,蔣侯廟灰撲撲的石門前依然插着零星的香火,讓走過的人們不由得肅然起敬——既是敬這位流芳百世的蔣侯,亦是敬那將千百年信仰代代相傳的百姓。

繼續沿着這條巷子往前走,我很快發覺,在蔣廟前裏值得注目的,遠遠不止故居、舊跡、古廟這樣的大型歷史留痕。提着燈籠踏着青石板,不必在意東南西北,隨心而行,總會有收穫。一低頭便能看見一口古井,井壁早已被時光磨得光滑,壁上人有殘缺的篆書。那殘字靜靜地在夜裏睜大眼睛,似語還休。一個婦女正在井邊提水洗衣,古井無聲地傾訴,在“搗衣聲中拂還來”;一側眸便瞥見一扇極精緻的雕花木窗,不知是否有過一雙纖纖玉手,輕輕將它推開;一擡眼便能遙見一幢極其氣派的民國洋樓,想必極有故事,只惜隔了座牆無法近觀,叫人引以爲憾……

如果說蘇州城是一本書,那麼摩天大樓萬千繁華,都只是現於表面的裝幀。這些看似尋常的巷陌,纔是這座老城的精、氣、神,是真正需要人們品讀的文字。它們蟄伏於車水馬龍、人影僮僮的深處,卻默默牽動着蘇州城的文化脈搏。

如果園林讓人們覺得蘇州精緻,那麼巷陌就讓人們覺得蘇州神奇。

假如你住在養育巷,那你可能不會注意到養育巷地鐵口邊,有個灰撲撲的小巷口,叫廟堂巷。結果有一天你翻了翻《姑蘇晚報》裏一篇介紹錢鍾書妻子楊絳的文章,你才大驚——廟堂巷裏竟藏着楊蔭榆故居。而楊蔭榆是楊絳的姑姑,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任女校長,被日軍推下吳門橋迫害致死。楊絳的父親家也在這裏,楊絳在這個巷子裏度過了她美好的童年時光。

假如你住在人民路,一天回家經過其貌不揚的“馬醫科”巷,結果瞥見了一座佔地不大的小院子,漫不經心地一掃——這裏居然是俞樾的故居曲園。曾國潘是他的老師,章太炎是他的弟子,著名學者,朱自清的摯友俞平伯是他的曾孫,而他自己的書法大作《楓橋夜泊》被後人刻在寒山寺前的石頭上,供萬世瞻仰……

這就是蘇州巷陌的神奇所在,這就是蘇州城的神奇所在。數不清的達官貴人、探花狀元、通儒學者,對這“山水總歸詩格秀,笙簫恰稱吳音圓”的人間天堂一見鍾情。他們紛紛來到蘇州,來到這些巷陌,隱居在粉牆黛瓦、尋常人家裏,做起了“陶淵明”“林和靖”,留下了太多的履印。而後世的人傑們,也紛紛來到蘇州城,來到這些巷陌裏——他們一半是被蘇州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一半則是爲了追尋前輩的足跡。在這神奇的“循環效應”下,一代代人傑吟誦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江南好”“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踏着前人留下的文化履印走進了蘇州,走進了這些巷陌裏……文化履印在巷陌裏層層疊疊,巷陌中的每一塊磚瓦,都被賦予了深度和厚度。

在這樣的巷陌裏,在這樣的城市裏,歷史文化再也不是被陳列在博物館的古董,與人們隔着冰冷的防盜玻璃;歷史文化也不再是幾A級景區裏,人擠人才能窺見的,被欄杆隔離的“遺蹟”,而是你可以在茶餘飯後,買上一盞細描精修的燈籠,隨心地乘着夜色信步,擷取細讀的巷陌。這巷陌可以是你家後面的小巷,也可以是你常去買菜的小弄堂……它讓你從庸庸碌碌中驚醒,讓你滿懷悸動與詫異地驚覺——我居然生活在這樣一個不尋常的巷陌裏,生活在這樣一個神奇的城市裏,生活在這樣深厚的文化裏……

“吱呀——”我擡眸望去,原來是對面一扇雕花窗被推開,溫馨的燈光撲面而來。一個小女孩趴在窗口,小眼睛好奇地盯着我看。我這才發現,這滿巷的舊居並不是封塵的古董,大部分窗口都浮動着家的燈光,讓人倍感溫暖。就連之前我看見的那口古井,井中那百年前就滋養過無數人的水,至今還在洗衣婦的搗衣槌下流淌……那承載着深厚歷史文化的蔣廟前,又多了幾分尋常而溫暖的紅塵味。

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無錫的惠遠古鎮了。前些年我曾去惠遠古鎮遊玩,對那裏深厚的歷史文化、動人的粉牆黛瓦印象頗深。只是到了晚上,偌大的古鎮突然就有些黯然失色——整個古鎮全靠路燈照亮。古鎮已是空鎮。路邊一排好看的雕花窗裏沒有家的燈火,只餘一片空洞的黑。

此時站在這蔣廟前中,站在這尋常的紅塵味裏,我心中油然生出些感動。我擡眸望向這“尋常巷陌”的盡頭——那裏浮動着蘇州城的萬家燈火。如果從蘇州城上空俯視,你會震驚地發現,今天蘇州的古城區格局,基本和宋代所繪的蘇州城地圖——《平江圖》一致。甚至連當年戰國時期,伍子胥建蘇州城時的整體格局,至今也沒有大改。歷時千百年,不僅僅是“尋常巷陌”,連城市的格局都保存得這樣完好——我想這纔是這些“尋常巷陌”真正的不尋常之處,這纔是蘇州城真正的神奇之處。

“尋常巷陌”中,依然漾着燈光的雕花窗,仍舊被用來淘米浣衣的古井,以及巷陌盡頭浮動的,蘇州城的萬家燈火……這一切都給我一種蘸滿生機與希望的溫暖——你看:無論是人文歷史,還是生活,都在蓬勃地被續寫……

夜色已深。我下意識地衝那窗邊的小女孩一笑,然後整理好悸動的心,提起燈籠,走向蘇州城的夜色深處,沿着巷陌繼續前行……

高三作文 篇4

今天又下雨了,濛濛的細雨如一張張密密交織地網,把我當蛹一般包裹着,讓我透不過氣來。我亦不知道我已經發呆有多久了,充斥在腦袋裏的盡是那些讓自己不悅的事情。

高中時作爲一名理科生,我很明顯地表現出對數、理、化的異樣偏愛,現在突然來到一個文科院校,還要學習專門與文字打交道的新聞學專業。我真的很懷疑我畢業後是否能以此爲生。越想越煩了,我索性什麼都不帶就下樓了。

走出了宿舍樓,才發現不知在什麼時候天已經放晴了。連日的陰雨帶來的壓抑被久違的太陽驅散開去。空氣彷彿都被瀉下的陽光沖洗得格外乾淨,從而變得異外的透明。遠方的建築此時看起來是那麼的明淨,讓我的心在此刻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歡欣。最讓我意外還是天空飄着的棉花糖似的白雲。在這個熙熙攘攘、晝夜不分的城市,這還是我第一注意到她的上空也還會有這樣的白雲。我的嘴角不自覺上揚,心中頓時更加愉悅。

隨意走着,來到了小操場。在這樣美麗的日子裏,正如我前一秒預想的那樣,操場上聚集了不少的人。三三兩兩的聚集在一起,遊戲或是學習。一陣陣的歡聲笑語傳進我耳朵裏,讓我不自覺的`想着:也許,他們有着比我更深的苦惱,但他們此刻是如此的歡欣,並沒有像我這般焦躁不安。或許他們有着自己獨特的方法去消除他們內心的苦惱吧。我的方法在哪裏呢?儘管我還不知道,但我似乎有些坦然了。

出了小操場就拐到了后街。舉目四望,這裏總是有那麼多的人,全然一副熱鬧繁華的景象。也許有序也是一種祥和吧!

越往前走,一種音樂也越清晰了。音樂不算悠揚動聽,但絕對是一種十分歡快的感情。我緩步向前,之間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街邊吹奏着一種我不知名的樂器。一個打結的褲管告訴我們:老人只有一條腿。老人臉上填不平的溝壑訴說着歲月的滄桑,他蒼蒼的白髮也在爲他講述着生活的不盡人意。他的衣服很樸素,也很乾淨得體。路過的行人紛紛向老人面前的一個盒子裏放進一份自己的心意。老人會停下來對行人說聲謝謝,接着更加賣力地吹奏起來。我也想送他一份心意,但手伸進空空的口袋才意識到自己什麼也沒帶。

我駐足在他對面路邊,才發現老人竟然一直都是在用鼻子吹奏。如果前一秒我是在對他表示同情,那麼那一秒後就只有敬佩了。他吹奏的音樂真的不動聽,但我相信他絕對是在演繹着一支十分動聽的曲子。

我走到快要轉彎時又回頭看了一眼。雖然我出門時也沒有戴近視眼鏡,但就在那一眼中,我很清楚地看到老人的身體伴着他的音樂在搖晃,頭在搖晃,那腳也在搖晃。他陶醉在他的音樂裏了,他再苦的生活對他來說也不那麼苦了。

上樓之前,我又擡頭看了一下天空,那棉花糖還在天上,我感覺心中有了一份已將它吃到嘴裏的甜蜜。今天的陽光是不算豔麗,但誰能確定明天不會是個晴天呢?

回到了宿舍,筆尖行走,一句話流淌在紙上:不想太多就不煩!

高三作文 篇5

如悄然飄落的冬雪,如淅淅瀝瀝的春雨,如濃蔭裏沙沙而過的夏風,如輕輕隨風舞動的秋葉,成長的時光在一頁頁翻着。歲月的風鈴搖落了黃葉,催醒了枯枝,滴滴答答的鐘聲和我成長的快樂與苦惱一起舞蹈。淋着雨,迎着風,我已經走到了人生重要的階段-----高三。

“高三”一個多麼沉重的字眼,這代表苦與累的一年,承載着老師、家人無限期望的一年。高三雖然充滿的是艱苦和勞累,但它也讓我得到了很多。

走進高三,讓我明白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高三激烈的學習競爭中,我懂得了努力、奮鬥的重要。走進高三,少了些“昨日之日多煩憂”的抱怨;少了些“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哀嘆;少了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幻想。在“徹骨之寒“中得到更多的是拼搏中的快樂與滿足。正是因爲高三,我明白了奮鬥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沒有一個不經過奮鬥的道理,更加堅定了我追尋夢想的決心。

走進高三,讓我多了一份“天空中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的坦然。

一次次的考試,一次次的失敗,讓我難以承受,無法釋懷。但是當我進入高三,我忽然明白一個道理:許多事,得失成敗我們不可預料,也承擔不起,我們只需要盡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過後的坦然和快樂。雖然前面的路就像河水一樣總也看不清是深是淺,不知道屬於自己的將是泥沼坎坷還是金光大道,但是,我堅信:命運牚握在自己手中,幸福不是毛毛雨,夢想也不是紅蜻蜓。即使黑暗中的苦苦掙扎,並不一定迎來燦爛的黎明。但只要努力了,就無怨無悔。

高三的生活就像一杯醇香的咖啡,你細細品味,就會慢慢嚐出在蜜甜味道下還暗藏着一絲絲苦澀;高三的生活又像一碗香氣十足的“酸辣粉”,酸和辣造就了它獨特的美味。如果你仔細品嚐高三生活,你肯定會擁有不同感覺和不同味道。

記得泰戈爾說過:“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同學們,爲了心中的夢想,讓我們一起加油吧!好好對待高三,對待高考,我相信它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高三作文 篇6

夢想無論怎麼模糊,它總潛伏在我們的心靈的深處,與我們的心靈產生強烈的呼應,彷彿有一股力量默默地聚集在胸口,鼓勵着我們繼續堅持下去,直到夢想成爲現實。

——題記

祖國媽媽,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小小的夢想。每個人的夢想都是一顆星星,掛在天空中,閃爍着屬於他們自己的光芒,零散地佈滿了整個黑暗的天空,默默無聞地努力着,想讓自己成爲最閃亮的那一顆。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我飛向天空,看到了漫天的星星,我隨意的拿了一顆,看到了他的夢想。他就是陳斌強。陳斌強9歲時,父親不幸出了車禍,離開了這個世界,父親的不告而別無疑是對家庭的最大打擊,可是生活還是要繼續過下去,於是他的媽媽獨自一人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20xx年,媽媽也不幸的得了老年癡呆症,喪失了日常生活的能力。陳斌強爲了每天能照顧自己的母親,他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着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一連五年,他不怕辛苦,風雨無阻帶着媽媽上班。這布條曾經就是母親對他的愛,母親拿着布條揹着他,如今他長大了,他用布條揹着媽媽。也許媽媽不在記得什麼,但是時間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條不起眼的布帶上曾經留下了愛的痕跡。

我繼續尋找着,祖國媽媽,我看到了一個很小卻極其亮的星星,我好奇地看了過去。這顆星星是何玥的。20xx年4月,何玥即將小學畢業,但很不辛的是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住院進行了手術。9月初,病情又再一次的復發,又去了醫院,然而此時腫瘤已擴散到了腦部組織。當這個可憐的女孩知道自己生命只有3個月時,她沒有恐慌,也沒有嚎啕大哭,只是毅然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給別人。11月17日,何玥腦死亡,她的父親,根據她的遺願將她的腎、肝捐給了三個人。12歲的小女孩,竟能如此坦然的面對死亡,並還爲別人着想。雖然命運如此殘酷,但你的精神會永垂不朽,會讓我們永遠難忘。

又有一顆星星出現在我的眼前,哦,這顆星星的主人是一位老師,一位偉大的老師——張麗莉。20xx年5月8日,放學時分,張老師在路旁看着學生們的隊形。不料,一位司機開車不小心失控,即將撞到學生,在這千鈞一髮的危急關頭,張老師那雙消瘦的雙手頓時充滿了力量,她冷靜地作出了反應,立馬將學生用力地推到了一邊,而自己卻被撞倒了……老師,給我們傳授知識,就好比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她失去了雙腿,可她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在她無助的時候可以遨遊天空;她失去了雙腿,卻多了那麼幾十顆心靈默默地爲她祈禱。

繼續走向前,我看到一顆閃耀無比的星星。這顆星星的主人是高淑珍。在14年裏,她接受了將近100多名殘疾孩子,但從未收過一分錢。因此來的孩子便越來越多。可是她的精力、地方、能力有限,還債務累累,但她不會埋怨,她不會拒絕。她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那些孩子生活得更好、更快樂。

親愛的祖國媽媽,在這天空中,還有許多的星星,匯聚夢想的星星的天空是你的名字。而這被人起了個名字。那便是中國夢。這些星星僅是夢想,而星星的主人卻用行動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正能量,照亮了美好的中國夢。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期待,都向往這個美好,便是實現這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

高三:羅家恆

高三作文 篇7

沿着江岸的蜿蜒,穿過拍岸的濤聲,草鞋街就蜷縮在城牆腳下。我選擇城牆一角,面向臺階腑下身,拾階而下,將頭和目光放低,纔在擁擠的人羣裏,擠進這條街道。

在城牆腳下,這條從清朝開始因賣草鞋而得名的草鞋街,現在已找不到一雙草鞋了。我只能解除羈旅的束縛,解掉已踩甩鞋跟的皮鞋,讓腳底在草鞋街上,直接感受塵世的冷暖。

那天,我已邁過時序的門檻,踏入新春佳節,火紅的燈籠在商鋪門楣高掛,只是鏽蝕的鎖頭,透不出一絲光亮,讓我窺見塵封的流年。人羣裏,那些凌亂的腳步,已塞滿了草鞋街的春天,而我還能清晰地分揀出踩踏過街上青石的屐痕,只是那些販子叫賣的聲音,雖然十分響亮,但仍舊叫不出符合宋朝詞牌的韻律。

在草鞋街上,我赤着腳來回走動,雖沒有賣到草鞋,但我總算看見了時光倒流的影子。那些高掛在草鞋街上的斗笠,早已滴乾了清朝的雨,魚簍也清空了漁歌,那些感染過風寒的淺唱,就像我如泣如訴的歌聲,早已與城牆上那些裂縫暗自相連。

曾與我久違的風吹來了。風,掀開了我的衣襟,讓我身上不能守住一片葉子的祕密,更讓我無法擁有一棵樹的影子。在草鞋街上,我確實沒有看見有草鞋賣,只是看見城牆上那些不同時期的磚頭,形狀如同一塊塊藥膏,醫治着此座城市的傷痛。此刻,我無法找到合適的語句,寫出那條草鞋街以及城牆滄桑的歷史,我只能默默地把踩過的青石再繼續踩亮一次。然後,讓我的詩稿披上衰衣,遮掩歲月的滄茫。

在草鞋街的盡頭,我是最後一個被折返的人,在我轉身的時候,我發現有一根蕨草,在草鞋街旁的裂縫裏,冒出了綠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