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談高考作文錦集10篇

談高考作文錦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高考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高考作文錦集10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雖說鄙人煞費苦心跳槽已是飢渴已久之事,然未見初曉。如此下去,亦難逃書寫高考作文之命運。便智鳥先飛了一段。

涉獵高考作文,鄙人內心洶涌。原來高考作文很簡單。你無需思考此話真假如同你可以無需思考高考作文怎麼寫。高考作文,無需發動你不靈光的腦袋創造俏麗駢文、唯妙比喻、波濤排比、真假擬人之類佳句。你亦無需擁有海量想象、前衛認識、另類觀點。高考作文,可以無需你寫,學會用就OK了!

關於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詩書喜欲狂”、“採菊東籬下”……抒悲情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抒報國用“會挽碉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抒抱負用“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關於描寫。寫景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寫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關於議論。正如我要證明“高考作文,可以無需你寫,學會用就OK了!”這一觀點而把歷史的結晶拿出來作論據一樣。你也可以用“用”來議論!到這裏,足以證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結晶大都產於教材。由此可證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無風雨也無情》,xx年山東高考作文,頗具“用”之模樣。《太白突圍》,xx安徽高考作文,頗具“用”之肌膚。此兩篇產於《最新高考模版示範作文》!《猶記書香》,xx高考滿分作文,全國卷,遺址“用”之血肉。《是夢境與我爲鄰》,xx高考滿分作文,廣東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證用之實用性。

上述事實證明,你確可以不“寫”高考作文,學會“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強實用性,在作文中脫穎而出,就用外國結晶。例如用拿破崙“‘不可能’這三個字在我的字典裏是沒有的”談自信;用諾桑。麥克伊斯文“我們賺錢只爲了討生活,我們施捨是爲了過生活”談美德;用加謬“文學不能使我們活得更好,但能使我們活的”談文學……當然,對於整天啃教科書都難啃動的我們而言,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學會“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來。但有一大禁區萬不可涉足。像我這篇文章,要是出現在高考場上,絕對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倒不認爲是競爭之火將之化爲灰燼……

談高考作文 篇2

有人說,歷年來高考作文的一個突出的變化,是對審題、扣題的淡化。確實,試題要求也說:“這個話題的範圍是很寬泛的,只要與學者的這道題引發的思想感受有關,都符合要求。”這個“寬泛”,大概就是對審題、扣題的淡化。過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緊扣命題,現在這樣一“淡化”,確實能給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發揮的機會,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選人材的作用。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淡化”可能會產生漏洞:許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準備,背熟了二三十篇範文,因爲審題、扣題的淡化,學生就可以搬出準備好的範文,稍微來個改頭換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機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寫了一篇題爲《豆角月亮》,閱卷老師欣喜非常,打它個滿分(60分),到後來纔有人發現,是“克隆”《故事會》上的《彎彎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寫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襲新概念大賽作文《缺口的蘋果》的。這種套襲現象不少,但發現的總是少數,很多都被投機取巧得逞。所以,我認爲這樣淡化審題與扣題是否好,是很值得討論的。

當然,允許“淡化”是高考出題者的事,而我們考生切不要把“淡化”變作“無化”。像開飛機,總得要顧及航線與目的地,寫作文總還是有一個範圍。考生假如認爲“淡化”審題扣題了,就信馬由繮,隨意下筆,就可能寫出偏題離題的作文,閱卷老師就可能判你的作文爲“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視,要思考清楚命題的限制,考慮好命題的限制與開放範圍的關係,不要自己不思索地來個“淡化”,像斷線的風箏亂飛起來。

另外,我想談一個該“淡化”的問題。從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題目來看,出卷者好像儘量迴避社會的熱點問題,幾乎沒有一次出的作文題目是直奔政治熱點問題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幾乎給考生提供了寬泛的寫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卻有這麼一個特點:喜歡去寫大題材,去聚集社會熱點、焦點。就因爲有寬泛的寫作自由,因此一提筆,腦子很快就聯想到社會的熱點、焦點。比如談香港迴歸、北京申奧、加入WTO、反腐倡廉。這種寫法已成爲有些學生的“思維模式”,他們認爲只有這樣寫,才顯出覺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實,這樣寫是不那麼好的,是很難得高分的。因爲學生還比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還不高,談這些時政問題往往談得不全面,談得不深透,許多學生僅只寫些常用的套話,有些學生甚至寫出提法上的偏差與觀點上的錯誤(出現觀點、提法上的錯誤,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對政治熱點的問題要“淡化”,能迴避的還是迴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難說得頭頭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錯,出差錯就非常糟糕。

我想,還是寫寫自己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爲好。千萬不要以爲寫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調。“一枝一葉總關情”,身邊的人與事,是平時生活中有深切體驗與感受的。寫起來輕車熟路,便於表達真情實意,也會更加生動感人。寫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寫就是,不要有意來個“小題大作”,或有意來個“小中見大”,不要什麼都來個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爲了“思想美”,就編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麼反而給人失真失實的印象。過分追求“思想美”,一定會出現豪情壯語多,空話套話多,而真情實意少,給人的印象就是虛情假意、做作、不自然,這樣也就很難得高分了。這麼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國內重大事件,大概也是爲了避免一些學生猜題押寶。我想我們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強化時政意識,在作文中淡化時政意識,還是有好處的。

談高考作文 篇3

一、辯證思維——引導作文正確路徑

有的同學在複習語文的時候常常走入一個誤區,認爲語文基礎知識雖多雖難,但複習起來容易操作,複習效果快而明顯,可是作文訓練卻不好把握,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多寫幾篇文章對提高分數沒有明顯的幫助。因此,在複習中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到作文訓練上。其實這種思想並不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複習固然重要,但作文分數重,對考生的心理影響較大,更不能偏廢。

要想寫好作文,思維能力的訓練非常重要。面對一個作文題目能夠進行準確的認識分析是寫好一篇文章的關鍵,尤其是議論文,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說理,說理需要認識分析,認識得越充分,分析才能越深刻,說理才能越透徹。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注重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生活學習中,我有意識地鍛鍊自己觀察認識問題的能力,儘量用所學過的知識一分爲二地想問題、辦事情,以發展、變化、聯繫的觀點去對待身邊的事物,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種健康、上進、善良的心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一個心智健康的人,寫出來的文章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所謂文如其人。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去寫文章,會避免看問題的片面性,減少審題不準的毛病,引導正確的作文路徑,同時也能豐富作文的內容,提升作文的認識層次。

進入高三衝刺階段,我在複習語文的時候,仍然非常注意有計劃、有針對地進行作文訓練,注意觀察考試作文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向,尤其重視思維的準確性訓練。鑑於高三複習時間緊迫,我在作文時,常常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審題上,對作文題目形成自己的認識後,把思路理清,寫下提綱,交給老師批改,或與老師討論。這樣可以節約不少時間,同時又很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思維訓練,增強對作文題目的靈敏感覺,爲寫好一篇立意準確的好文章奠定了基礎。多做這樣的思維訓練是很有好處的。

二、讓思想變成海綿,吸納生活的養分

隨着社會生活的進步,中學作文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古人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現在的考試早就不是對教材的機械重複,所以高考語文不可避免會涉及到社會文化的內容。高考作文命題趨勢越來越貼近現實生活,強調時代感,突出實用性,像20xx年的高考作文題“誠信”,20xx年的高考作文題“論親疏關係”就體現出這樣的特色。

關注生活、文化、人生、情感是高考的要求,作文訓練,更是應該關注現實生活,更有現實針對性,更關注現實存在的問題,要注意反映和解決現實的、熟悉的、帶有傾向性的、典型的、具體的社會問題和思想問題。在一定的文化修養、文字積累的基礎上,打開思路,激發寫作的熱情,加強創造性作文訓練。心中有了豐厚的積累,上到考場時才能言之有物。

我在高三複習時仍然堅持用一定的時間去拓寬自己的閱讀面,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以及古今中外優秀的經典讀本,豐富自己的思想,注意訓練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提高認識能力。由於複習很緊張,我會見縫插針閱讀報刊雜誌,《讀者》《青年文摘》《21世紀報》等是我的最愛,或者一些經典名著的片斷,以豐富自己的閱讀面,爲自己的寫作打好基礎。使得寫出來的文章有自己的觀點,內容更充實.更有真情實感,因而更有深度和力度,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三、不說廢話,讓語言準確流暢

高考對不同表達方式運用能力的考查都作出了相應不同的要求:記敘要能清楚完整,詳略得當;描寫要能具體生動;說明要能把握特徵,語言簡明;議論要能論點明確,論據比較充分,論證合理。高考作文對不同表達方式的運用有各不相同的考查重點,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提高把握不同文體、不同表達方式特點的能力很有必要。

在複習中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我注意既要把握不同文體各自的寫作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綜合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在寫記敘文時,加入較多的描寫,避免了呆板呆滯;寫議論文時,運用舉例和說明,使文章顯得充實生動。

同時在複習作文時重視語言的運用也至關重要。語言是敘事、說理、摹形、傳情的工具,是寫作能力中最基礎、最穩定的能力,對語言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的重點。高考作文語言的要求是“規範、準確、連貫、得體”。“規範”,指用字規範,合乎語法,合乎邏輯;“準確、連貫、得體”是指用詞造句的技巧方面的問題。在行文過程中我注意敘述的流暢,不無緣無故堆砌辭藻,說廢話、套話,儘量把自己的觀點看法,用準確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做到文從字順。同時,調動平時的積累,使用貼切、生動、優美的詞彙,扣題、活潑的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更有文采,爲文章錦上添花。

談高考作文 篇4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數第一天語文考試科目的作文題。幾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題一公佈,調侃、諷刺和批評作文題目的文章或段子就開始流傳。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語文科目考試一結束沒多久,各省語文科目考試的作文題就很快成爲新聞熱點。像安徽省語文科目考試的作文題目爲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據顯微鏡下的蝴蝶翅膀本沒有顏色,只是因爲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纔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來作文。題目剛一公佈,就有生物學專業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謠。根據某著名科普網站刊發的《蝴蝶翅膀本無色?安徽高考作文題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顏色來源包含了翅膀鱗片的化學色和結構色。安徽高考作文題顯然是錯誤地將結構色誤認爲是構成蝴蝶翅膀顏色的全部來源。

去年高考作文題公佈後,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來批評高考作文考試,《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敗的考試》。認爲從心理測量學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試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題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題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過考題彰顯和引導考生意識形態的“先進性”與“正確性”,導致每年頻頻出現缺乏現實性和生態意義的偏題、怪題。閱卷老師的偏見和價值傾向性直接影響了對考生的作文評分。更重要的是,無論中學寫作訓練還是高考作文考試,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寫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對僵化語文教育體制的適應水平。

設計一種技術上成功的考試,從心理測量學角度,必須滿足三個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標準化。

所謂效度,也即是考試的題目是否反映了通過考試想了解的學生能力或知識掌握方面,如果考題所能夠反映的能力或知識掌握,與試圖通過考試想了解的不一致,那麼就是一門低效度的考試。

所謂信度,指的是一種考試的穩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穩定性高的考試,每一次考試都能得到相對穩定的考試結果;一致性高的考試,無論是哪個閱卷老師按要求評閱出來的分數應該大體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試,考生不同時候來接受測試應該得到大體相似的分數反映。

所謂標準化,則要求考試題目設計含義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發歧義。標準化的題目應當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題目要求,並能按照題目要求作答;同時,標準化的題目應當有標準化的評分手冊,使所有閱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無誤地遵循同等的評分標準和尺度。

如果一個考試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題目和評閱也缺乏標準化的起碼要求,那麼就可以從心理測量學角度來判斷這是一個失敗的考試。如果僅僅滿足於能夠將考生甄別開來,那麼拋硬幣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別爲“合格”、“不合格”兩類,而且後者不僅簡單、便宜,而且相當“公平”。一個在心理測量學上失敗的考試,其效用與拋硬幣沒有本質的區別。

高考作文考試,試圖通過命題作文來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思維縝密、閱讀積累等綜合能力,那麼作文命題能夠反映出來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瞭解到的能力呢?這就是所謂的效度問題。一般來說,寫作可以粗略地分爲應用文的寫作和文學的寫作,前者要求使用精準的語言和有效的邏輯以使文章清晰明瞭;後者則要求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文字表達能力。事實上,經過高中語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試中取得較好的分數的大學生中,仍然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寫作既缺乏邏輯,也缺乏想象,憑此難以認可高考作文考試是一種有效的考試。

高考作文命題往往具有極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適性,能寫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題,不見得能寫好今年度的命題;能寫好四川省的命題,未必能寫好上海市的命題。高考作文常常出現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閱卷教師評分,從近乎零分的低分到接近滿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別。同時,由於高考作文命題的審題常常主觀設定所謂的“正確性”標準,而這個標準又與特異性的情境命題有關,缺乏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出題人對審題、立意的設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題人思路,則容易得高分;揣摩錯命題人思路,則容易得低分。因此,無論從穩定性、一致性還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顯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種考試。

下面,嘗試用心理測量學的這三個指標來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題有多失敗。如果說“失敗”是令人不悅的“負能量”;那麼,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題有多成功。

需要說明的是,下面的評判僅僅針對作文考試題目,不能完全反映整個高考作文考試。衡量考試的成敗,需要從題目、施測、評閱三個維度來綜合考察。高考在施測這個維度上沒有什麼問題,而評閱暫時處於保密階段,只有題目是可以評價、衡量的。

一般來說,題目是三個維度中最重要的,題目失敗,那基本上考試就失敗;而題目成功,考試則未必成功,還需要評價施測、評閱兩個方面。

相關的指標含義如下:

★★★★★:成功的題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標準化方面沒有明顯的瑕疵。(注意,不是無懈可擊)

★★★★:比較成功的題目。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方面只有不明顯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個方面有較明顯的問題。

★★★:不算成功,但也談不上失敗的題目。有明顯的錯誤,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較失敗的題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中的兩個方面存在明顯的錯誤,且比較嚴重。

★:失敗的題目。存在硬傷且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1、 全國卷新課標Ⅰ

作文題目:給違反交規父親的一封信。

★★

點評:之所以評判爲比較失敗的題目,就在於作文材料是一起極具爭議性的事件,考生的態度傾向如果與命題人或評閱人不符,將可能導致明顯丟分。將即使在專家層面也衆說紛紜的社會爭議事件作爲作文命題的材料,既不專業也不嚴謹。

2、全國卷新課標Ⅱ

作文題目:三個人誰最有風采

★★★★

點評:從題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題人的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選擇自己的觀點,並作文。這算得上比較成功的題目。題目沒有歧義,考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同時評閱老師也不容易有預設立場,相對而言能比較針對學生的思考和文字評判,而不是學生的態度。

3、北京卷

作文題目:自選一位中華英雄,展開想象,敘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靈魂的熱愛。(二選一)

★★

點評:兩個題目都比較失敗。第一個題目本身已經限制和設定了學生的態度選擇和思考,不難想象如果一個考生通過想象寫出一個解構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爲傳說中的零分作文。這個題目與其說是考察學生的寫作,不如說是甄別考生的態度和立場。第二個題目令人費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深入靈魂的熱愛”,題目的設定已經意味着大量考生需要編造這種“熱愛”來敷衍行文。如果單獨評判,兩個題目分別都只應該★;好在提供了二選一,考生起碼可以兩害相比取其輕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題目:範兒。

★★

點評:“範兒”是一個北京方言詞,對熟悉北方語言的考生或許理解起來沒有問題,但對南方考生則存在理解上的費勁。由於題目設計太過開放,考生揣摩題意容易出現發生分歧,很難想象命題人和評閱人能有相對一致的評閱標準和尺度。這種題出現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師評出懸殊的分數不足爲奇,問題出在命題上。

5、上海卷

作文題目:人心的堅硬和柔軟

點評:用比喻來命題本身就極不嚴謹。人心的“堅硬”與“柔軟”本來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題目拋出的觀點“如何對待它們,將關係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則根本就缺乏邏輯,只是命題人自以爲是的武斷結論,既缺乏普適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識。難以理解這樣的題目會用來影響甚至決定數以十萬計的考生前程。

6、廣東卷

作文題目:感知自然

★★

點評:題目本身到還好,但命題的材料卻太矯情,命題人頗有“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範兒。讓數十萬考生跟着命題人矯情的思緒去構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和方式,豈止命題人牽強附會的“遠”和“近”。

7、山東卷

作文題目:順其自然

點評:別說城市考生對絲瓜藤、肉豆須傻傻分不清,就算是農村考生,估計也大多分不清。命題選材缺乏生活經驗的素材,而且材料敘述也充滿歧義,“分辨”到底指辨別還是分開,如果是前者,爲何辨別要扯斷莖葉呢?“一旦糾纏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開”。命題材料語焉不詳,父親的感慨和兒子的行爲之間缺乏邏輯和生活性,太明顯的人工炮製味兒。

8、江蘇卷

作文題目:智慧

點評:一股子濃濃的心靈雞湯味。命題材料對“智慧”的描述既不準確,也缺乏章法,“經驗”、“能力”、“境界”三個概念分屬不同範疇;“大自然”與“智慧”兩個概念也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題材料單獨拿出來呈現給讀者,估計很多人會誤判爲僞心理學的文字。命題人既然要選擇“智慧”爲題,起碼百度一下“智慧”的涵義再編寫材料;以對心理學和哲學的無知來閉門造題,命題人還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題目:顯微鏡下的蝴蝶

點評:連命題材料根本就是錯誤的,然後讓考生根據錯誤的材料來感慨,來發揮,這樣的命題作文完全是鼓勵考生無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題目:文章和人品

★★★

點評:儘管作文題一公佈就被人調侃爲“馬伊俐出的題”,但平心而論,浙江卷的題還算正常,雖然談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敗。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調趣味,雅俗之間,但題目容易使考生誤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則應該算是偏題。“人品”一詞的模棱兩可,容易誤導部分考生。(如果命題人本意就是預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應當減1顆★。)

11、福建卷

作文題目:路

★★

點評:題目就一個字,但材料卻有三條,圍繞“路”的所謂箴言。命題人的預設立場在三條箴言中太過明顯,考生面對這個題目將會將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費在“審題”上,揣測命題人的立場。除第一條箴言取自魯迅先生文章,後兩條箴言則罔顧生活經驗和常識邏輯,走錯路或許能發現新路,但更可能“誤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當然有走不通的路,每個考生都可能有面對死衚衕,或者斷路的生活經驗。

12、湖南卷

作文題目:大樹的旅行

點評:通過比喻來命題很不嚴謹;通過童話故事來命題就更是離譜。給17、18歲的年輕人命題作文,用拙劣的童話故事來臆造出一個題目,不知道這樣古怪的題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麼能力?總不會是賣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題目:噴泉與泉水

點評:又是一個閉門憋出來到“哲理”題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邏輯性,甚至還是錯的。絕大多數考生見過的噴泉都是人工的噴泉,噴出來的是自來水;有多少考生見過自然的噴泉?命題人至少百度一下“噴泉”和“涌泉”的區別,以及到底什麼是“泉”再來出題好不好!材料裏說的是“涌泉”,不是“噴泉”。而且,“泉有兩種含義:定義1:含水層或含水通道與地面相交處產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現象。多分佈於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種重要排泄方式;定義2:地下水的天然露頭。”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題目:老實與聰明

★★★

點評:“老實”和“聰明”不是一對範疇,根據命題材料,老實指的是實誠、忠厚;聰明指是機智、敏銳。僅憑材料中對老實和聰明的三則描述,可能令考生滿頭霧水。不過“老實”與“聰明”之間的話題,具有一定生活基礎,大多數考生應當不難從生活經驗中來尋找構思的線索和素材。

15、重慶卷

作文題目:公交車上的等待

★★

點評:這道題目預設的“正確性”太過明顯,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態度而不是思考。這種具有道德綁架嫌疑的題目很容易使學生寫出“八股文”。

談高考作文 篇5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點,而今天的高考則是我們每個考生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有人說:“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還有很多的選擇。”而我認爲,我的高考就是一個跳板,跳的越高,我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會越高。

今天是我國恢復高考四十週年紀念日。四十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着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着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和笑語歡聲。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場上的我感慨萬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門學子變得富有的捷徑。無論是精神上的富有,還是在不久將來生活物質上的富有,對於許多平凡的家庭來說,用高考改變現狀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一個人沒有參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堅持換來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場上的機會。

但今天,我的高考會因爲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進取而逐漸喪失它原本的價值,變成只能彌補未曾參加高考的遺憾的機會,讓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讓我的記憶中擁有高考的記憶碎片,僅此而已。

與此同時,我的不甘心又讓我產生了新的遺憾。因爲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義僅存無幾。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會越努力,就會變得越強。

我放棄了通過高考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會毅然決然的放棄我。

但我不想這樣,更不甘於高考過後成爲社會最底層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爲國選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會是高考考場上的強者,國家需要的棟樑。

今天你在考場上看見的我是一無是處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場上看見我,那時的我一定會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並會爲之奮鬥的全新的我。而那時的高考,將會心甘情願的讓我擁有它的全部意義。

高考其實是一個濃重的話題,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詞。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會學會拼搏,堅持不懈,迎難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過程中,我會戰勝內心的恐懼,學會釋然並領悟人生;在高考過後,我會成爲一個比現在的我更強大的人。

這就是我的高考。

談高考作文 篇6

客觀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對曲折複雜的客觀事物進行全面、正確的認識,並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當地反映出來,不可能是一揮而就的,必須經過反覆研究,不斷地修改,才能臻於完美。修改是對人們思維不周密的一種必要的彌補。古今中外無數成功的事例無不證明了修改在文章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講“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厭百回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體情況決定了我們既不可能如魯迅所言,文章寫成後“擱它幾天,然後再來複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樣,“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高考是限時作文,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冷處理”,沒有推倒重來的可能性,甚至連最後重新謄抄的時間都沒有。那麼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問題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麼,怎樣過好高考作文修改關呢?針對高考作文的具體特點,我認爲在以下三個階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認爲是初稿完成後纔開始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修改工作是貫穿在寫作過程始終的。動筆前構思時對提煉主題、選擇材料、佈局謀篇等推敲的過程,都帶有修改的性質。成文前注重構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寫到一半甚至寫成後動大手術,這是考試作文的大忌。變“治療”爲“預防”,這不失爲事半功倍的一種好方法。

就構思而言,此時的修改是對思維的修正。不論作文題目類型如何,接觸到話題第一步工作便是審題、構思,許多考生對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視的。事先沒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筆,行文時只能是“腳踩西瓜皮”,無形中加大了成文後修改的難度,而且時間上不允許。構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腦海中繪就一幅“草圖”,既然是“草圖”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對它的修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根據命題者規定的話題來確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題。把自己認爲最有必要寫的內容限定在某一點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談。那麼這個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題。然後用一句話把主題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使自己形成一個十分明確的觀點,反覆修改這一主旨句或中心論點句,直至認爲最能體現題目要求,使之成爲統攝全文的“魂”。這樣動筆時就不致出現主題模糊和離題或扣題不緊的毛病。

2.主題確定後,許多材料會在腦海中浮現,對材料進行取捨,首先要求作者有“對象感”,要確定文章的假定讀者對象,從特定的讀者對象出發來考慮材料的取捨、斟酌用語的得體,例如同樣是寫一封信,寫給母親的信和寫給朋友的就應該有很大的差別的;其次要選擇令讀者信服的、對主題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則,哪怕手頭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愛。

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讀者(可能是唯一的讀者)就是閱卷老師,揣摩閱卷老師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雖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對老師大不敬的“另類”語言視作“創新”,也要儘可能避免對一些敏感話題作出偏激的議論。

4.編寫提綱。這是用文字固定思維的過程,它會使我們考慮問題更加周密,思維更有條理,便於總體把握主題,不致偏離方向。“磨刀不誤砍柴工”,許多同學卻不習慣這樣做,邊寫邊想,難免造成文筆散漫、結構混亂。對提綱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觀事物的條理、人們思維的條理,又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現主題。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調整,是很難達到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發現問題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構思,又列出了詳盡的提綱,按理可以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了,但高考這樣特殊的作文環境,什麼樣的問題都可能出現。文章寫了一半,卻發現偏離了主題,怎麼辦?推倒重來是不可能了,這時修改就體現在將錯就錯,大錯化小,小錯化了,要善於對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爲“神奇”,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藝術,具體可採用:

1.糾偏歸正法:如果考生在寫作過半時,發現思路不清,沒有始終以主題思想來統一材料,甚至偏離了主題,那麼這時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筆,理清思路。在保留現有文字的前提下,從已使用的材料中發掘與主題的聯繫,在原文中加入幾句點題之筆,當然要力求銜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貼。並儘量在後半篇中增補一些能表現主題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強調主題思想的語句來扣題,人爲地把“迷途的馬車”拉回“正途”。

2.以偏爲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爲正法更主動,沒有斧鑿的痕跡。所謂以偏爲正,即將錯就錯。既然主題轉了,那麼順其自然,從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變換主題,快速調整思路,另闢蹊徑。同一個題目、同一個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換一個角度或許會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頓然生色,在近年高考以話題作文爲主要考查方式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尤爲適用。

三、成文後的修改。

文章寫成後,很多同學以爲大功告成,爲了保持文面的整潔,不敢輕易動筆修改。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須在內容正確的前提下才顯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題鮮明、材料充分、文句順暢,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改應是多就少改,儘量使已有的文字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可以採用:

1.從已成文章的材料中發掘、概括主題,並用議論性的`語言、抒情的文字來昇華主題,點明題意,甚至可以 發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書寫正確,文從句順,是寫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爭消滅文中的錯別字和病句,是文章寫成之後修改的重要組成部分,邊默讀邊改,用語感來彌補閱讀自己文章時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勢,及時發現毛病,修改毛病。

3.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文章格式的規範是高考作文評分的一個方面,有些同學作文不注意使用標點,通篇都是小圓點,句逗不分。通過最後的修改,規範標點,調整格式,不失爲亡羊補牢之舉。

4.成文之後的修改,帶來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壞了文面的整潔,這樣,使用規範的修改符號就顯得尤爲重要。修改符號寫得合乎習慣、清楚、美觀,既便於閱卷老師理解你的修改意圖,同時也避免了隨意刪改帶來的文面凌亂、不整潔的毛病。

總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變“治療”爲“預防”,化“腐朽”爲“神奇”的原則,下筆前重構思修正,行文時及時補救,成文後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成效。

談高考作文 篇7

材料中的小羽在傳統工藝上推陳出新研發出新式花茶,但假冒僞劣的產品異軍突起,影響花茶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擁有良善之心的小羽與民衆分享花茶配方並帶頭擬訂規則立志維護良好市場秩序,最終取得了成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站在公衆需求和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的人可以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一個懂得與他人分享並且團結聯合別人的人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孟子》中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小羽公開花茶工藝流程的做法正是對這句古語的忠實擁附。且不說什麼偉大人格和高尚節操,這一“先富帶動後富”的方法也是符合我們黨所宣揚的小康社會必備指向標尺。

中國需要這種人,一個容得下天下蒼生的人所取得的成就絕不亞於一個自顧自的百萬富翁。我們的人生價值何在?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爲,生命的價值在於“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小羽正是站在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做到了不悔恨不羞愧,我想,這樣的分享精神是時代的需求。其實現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即獲得勞動所得又爲社會建設貢獻了力量。這件事情往大了說就是《雷鋒日記》裏講的“使自己活着就是爲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加美好”。這種力量堂而幌之穿插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時不時有那種樂於分享的年頭,又活活的掐死在心裏,任其腐爛。小羽讓它開出了花,驚現俗世。

社會是每個人的社會,黑格爾著名的“谷堆原理”講的是物質的量變引起質變,換句話來說就是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的力量非常小,但採用聚合法世界便會一天天美好。在滿足自己物質基礎的前提下熱情幫助他人,實現人生價值。何樂而不爲之?去實現我們的價值吧!

談高考作文 篇8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談高考作文 篇9

初夏已至,梔子花的芳香悄然在枝丫間飄散,馥郁了整座城市。

天清日朗,艾草的清香從各家各戶的油煙管道里彌散出來,在濃烈的油煙中顯出一份平淡自如、現世安穩的滋味。我們全家出遊的計劃終於在這個端午小長假得以實施——爸、媽、哥、嫂、小侄兒、我,一起去森林公園踏夏、採青。

森林公園離家頗遠,在城市的邊緣。但是開車也只要十五分鐘——再遠的距離在現代速度面前也不值一提。不料媽這次卻不願意坐那舒舒服服的私家車,非要騎自行車去不可:“本來就是出去踏青鍛鍊身體的,這一路騎過去不是正好嗎?何必做那買櫝還珠的事?”小侄兒這段時間正在學騎自行車,一聽這話眼睛都亮了,高呼着:“我也要騎車去!爸爸你要教我騎車!”大家被他激動的心情感染,也對這次久違的騎車之旅充滿了期待。

家中只有一輛自行車,便由大哥載着侄兒騎這輛。我與其他人都是在小區裏開了共享單車,非常方便。

媽率先騎了出去,爸也不甘示弱,腳一蹬便與媽並駕齊驅了。微風徐來,吹起媽的風衣,吹動她的長髮。時間好似回溯——多年前我坐在媽媽的後車座上上下學,摟着媽媽的腰,在晨光中打個盹兒,在夕陽中嘰嘰喳喳地分享學校的趣事。接送的自行車壞了便換成了電瓶車,電瓶車換了一輛又一輛,媽的背也慢慢變彎,不變的是車的後座永遠柔軟、永遠厚實。爸媽在前面不知說了什麼,爸爽朗的笑聲傳過來,風采不輸當年。兩人已經在比賽了,媽腰一伏,腳上使力,竟超過了一輛正龜速前進的小汽車。爸也發了力,着力追趕。共享單車明亮的顏色襯托着爸媽無盡的活力,在平坦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哥和小侄兒騎着家用自行車慢慢前行,小侄兒從後座上站起來跟我們打招呼:“媽媽,姑姑,你們等我們一會兒。”又摟着他爸爸的脖子激動地大喊:“爸爸爸爸,你騎快一點兒!”哥一邊讓他摟緊注意安全,一邊笑罵:“臭小子!”不一會兒,小東西又不甘寂寞,吵鬧着讓他爸爸教他騎車。哥無奈,只能扶着自行車,讓他的小身子在自行車上蹬蹬腳踏。他小小的身子起起伏伏,小臉通紅,引得無數路人偷偷發笑。

我和嫂嫂則得以安穩,優哉遊哉地騎着車,分享生活中的煩惱與趣事。經過一段農村道路時,一戶人家庭院中栽的梔子花探出了牆頭,在一片濃綠中羞羞怯怯地吐露着芬芳。嫂嫂停下車,走到牆下,踮起腳尖摘了兩朵淡白的花兒。她回過頭,衝我眨眨眼睛,我會意一笑。她把兩朵花別在了共享單車的車簍上,芳香伴我們一路。

願這輛車被分享,分享方便,也分享我家滿載的幸福。

談高考作文 篇10

每年的高考,網上最熱評的高考作文試題,無論出什麼樣的題目,事逼的網爺都會有一番逼精,好歹是出題大人沒與這類人一般見識,地照鍾,自然蝲蛄照叫不斷。很理解高考作文出題大人的難處,不信讓事逼們試試。高考作文命題,最大的難點是千方百計規避中學語文教師的猜題押寶給考生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其次是命題要積極向上,要給考生留有想象的空間,要貼近當下的社會熱點又不能直接露底。要我說這是一件苦差、難差、吃力不討好的鬼差。

題目是談閱卷,爲何拐到考題的命題上了呢?無非是咱們先理解出題人的難處,而後讓閱卷老師理解考生的辛苦,這就叫換位思考。

要我說,高考作文,重點是考覈學生分析題目的能力和對中文的語言駕馭能力。其次還有對不同文體結構的掌握程度的衡量。

對分析題目的能力問題的看法。咱是這樣理解的,同一個題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考生的作答能夠自圓其說,不妨閱卷老師思維開闊一些,甭管他意義積極與否,都應該給予放行。萬不可一棒子打死,弄不好你這棒子就會扼殺了一位創新性的人才。我記着,在咱那個年代,曾有一篇閱讀短文,自己命題的高考作文題。當時大部分的學生題解的意思都是“毀樹容易種樹難”可也有極個別的學生解讀爲“種樹難毀樹更難”也就是題解成了毀樹也不易的意思。當年好像這類怪異題解絕大部分都被閱卷先生一棍子打入冷宮了。對命題作文的解題,可以用“橫看峯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胸懷給予包容。

對中文的語言駕馭能力分析的建議。一般的考生,起碼都是經過一十二年的中文教育,對中文母語的駕馭能力,應該問題不大,所差的就是書面語言的應用問題了。說白了語言的駕馭能力是考覈學生,記敘、說明、議論的有機穿插能力,是考覈學生聯想類比能力。咱們想想,神經高度緊張的學子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就要完成破題、構思、腹稿、動筆。這一系列動作,其難度不是那些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二百五先生所能理解的。當然文辭優美是更好不過了。但對絕大部分而言,我認爲只要語句通順,承轉啓合自然就應該放行,給個差不多的分值。在言語詞彙上,更希望閱卷先生開放開放再開放,多一點包含當下的網絡語言。

至於對不同文體結構的應用,我覺得該從嚴掌握,感覺絕大部分考生,在這方面問題不大。標點語言也是一個問題,不過絕大部分不錯就可以。

二三十年前,我也是一位考生,所以很體會高考學生在考場的心情,更希望決定考生命運的閱卷老師能理解。順便轉引一篇,新銳人物蔣方舟開着空調、喝着茶,思想高度興奮的狗刨子鳧作文。對蔣方舟的這篇《貓中憤貓 》的戲水作 品,我是嚴重不看好,本想解析一番,但又不想讓蔣的陰謀得逞,故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