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有關高考作文合集7篇

有關高考作文合集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高考作文合集7篇

高考作文 篇1

思辨

1.待樹與待人

養樹與養人。順木之性,樹木才能長得快速活得長久;對百姓也是這樣,順民之需.,纔是真正的愛民益民;對孩子的教育同樣,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才能培育孩子成人成才;對人才的選拔任用亦然,如同梅樹,順梅之性,才能各展生機,各顯風彩,夭之病之,只能抑之毀之。

2.畫竹與藝術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源於生活,才能精於生活,這是藝術規律。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方法務異,風格自成。藝術貴在個性特色,尊重個性,就是尊重藝術。(蘇軾《文與可畫貧答谷偃竹記》,鄭燮《板橋題畫三則》)

3.環境與心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決定在心,心靜自然靜,浮躁的社會,喧鬧的氛圍,守住內心的清靜,纔能有所作爲。改變環境,不如改變心境。(陶淵明《飲酒》)

4.民族團結的思辨

改革開放,取人之長,補已之短,這是富強的必由之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歷史的證明。和平是共同的願望,和好是解決民族爭端的最有效渠道,內蒙有那麼多的昭君墓便是力證。(《內蒙訪古》)

5.死亡與永生的思辨

永恆的敵人是時間,永恆的載體也是時間。誰都無法跨過死亡,但他的精神可以超越時空,成爲永生。(馮驥才《永恆的敵人》)

6.自然與社會的思辨

大幹世界,人也是一柄小小扇子,很不起眼。但只要不甘心被別人捏在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精神,終究可以微薄之用,快意於他人,體現出自身的價值。(蘇葉《只有扇子崖》)

大自然中的平和安寧其實不僅僅是人生的側顯,而且是人生的導師.人們從中受到啓發,受到激勵,吸收活力。愛大自然即是愛人生。(法朗士《塞納河岸的早晨》)

7.樸素與美麗

最樸素的托爾斯泰墓,實則世上最美的墳墓,因爲,樸素之後的墓主人不爲聲名所累的高貴品格,最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茨威格《世間最美的墳墓》)

8.自然與人

沒有樹,人會隱痛與缺憾;得到樹,人會快樂與幸福;失去樹,人會迷惑與企盼。樹是人類的朋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纔會真幸福。(蘇童《三棵樹》)

“養弱”後有“害侵”,教育孩子是這樣,國有企業是這樣,英豪產出也是這樣。人類破壞了生態平衡,一味殺蟲滅害,結果將滅了自己。現階段的“害蟲”正是人類自己。(詹克明《世上本無害蟲》)

9.偉大的多樣

偉大不見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偉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偉大同樣可以是溪水。巴赫的作品,巴赫的爲人,就是小溪;穩定、恬靜、聖潔、曠日持久。愛因斯坦說:“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可見其神聖偉大。

10.英雄與成敗

英雄不在成敗在浩氣,“身先死兮神以武,子魂魄兮爲鬼雄”(屈原《國殤》);荊軻視死如歸刺秦王,雖然未成,但“千載有餘情”,浩氣永存。(《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11.文化的多元化多樣性

文明人有時很野蠻,而野蠻人有時倒很文明,經濟落後的雲南,其雜色的文明給予現代人以純樸的精神滋養。人類的文明不是哪一國哪一族的專利,它是衆多國家、民族在漫長曆史中的創造。文化是博大的,對待文化要有博大心胸。(雷達《重讀雲南》)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正是由於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使得文化不斷地煥發出新的生命,世代延續。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於沛《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

高考作文 篇2

【作文素材】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某驢友在網上發了幾張偶然發現的一個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邊風景清幽,建築雖顯頹態但仍隱隱透出當年的繁華。不少網友急切打聽村子的位置,該驢友卻不肯透露,說怕來來往往的人太多,干擾了當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後因爲過度開發而破壞了它本來的面目。

跟帖的網友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樣的古村落應該讓更多的人瞭解它的價值。有人說,如果缺乏必要的開發性保護,這些古建築用不了多久就會消失。也有人說,只有經得起時間的打磨而保留下來的纔有意義,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辦法。

  審題

一、從審題的角度來說,應該是圍繞着古村落,談如何對待古村落。審題的關鍵一是“古村落”,一是“如何對待”。

二、如果由“古村落”引申開來,涉及其他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應該都屬於切合題意。即:古村落——古遺址、藝術品、歷史文化名城(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表演藝術、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物質和非物質)

三、“如何對待”文化遺產:要不要保護、怎麼保護?要不要開發、怎麼開發?

以下這些觀點可供參考:

1、要保持本色、真實、原生態。

2、拒絕圍觀,拒絕被同化,拒絕成爲標本。

3、反對過度商業化,反對過度開發。

4、應該讓更多的人瞭解它的價值。

5、要進行開發性保護

6、任其自然。

  【作文範例】

  遙遠的絕響

驢友的偶然發現卻讓自身又喜又憂,喜於繁華野草處仍殘着清幽小村,憂於生怕被外人侵擾,變成一處被明碼標價的“文化囚牢”。

江南水鄉餘韻悠長,麗江春色流連忘返。只生怕這靜謐的古村成爲了一種絕響;只生怕離我們如此相近的風景卻成了一種時間上的遙遠。

當餘秋雨擔心魏晉風流、士人精神已不復存在時,便將他們形容成一種在時空上離我們遙遠的絕響。而我,在這個將一切歷史遺留的古蹟淪爲“廢墟”,將一切文化明碼標價的時代,擔心某些在時間和空間上並不遙遠的古村卻因人爲的過度開發,侵擾和利益化下,漸漸的變成了遙遠的絕響。

當對古村落的吟詠成爲遙遠的絕響時,是人心的離初衷的遙遠,是保衛的讚歌成爲了絕響。麗江春色使人心醉,鳳凰古村民風淳樸,可這已成爲過去,成爲被人工翻新的“古街”,被“表演”的文化舞蹈,被價值化、同化的“記念品”。越是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那麼,蝴蝶便離你遠去。沒有深入瞭解文化背後的風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錢利誘,民風變了;用人工翻新一一“做舊”,文化的韻味也變了。

追回遙遠的絕響。當我們放棄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蝴蝶便靜靜的停在我們的肩上。沒有一處古村的韻味是上天所賦予的,它們積澱了文化的記憶,傳承了淳樸的民風。然而,人們的過度開發卻讓這種在靜謐中的吟詠成爲了絕響。我們應嘗試去發現、去保護、去歌頌每一處在我們周邊被遺忘的古蹟,追回失落的遺址。更重要的是瞭解背後的民風與人情。

保衛遙遠的絕響。驢友的沉默是值得認可的,並非自私,而是保衛。一旦將位置公諸網絡,遊人一多,素質便參差不齊。或許,的確有文化的行家,但也必定有素質低劣的破壞者,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然而,長遠之計必定是提高自身素養,用心去體會,而不是用照相機簡單的留念與粗暴的刻下“到此一遊”的炫耀。

他們就在我們的周邊,靜謐而安詳的存在着,並不遙遠。切勿因人心浮躁,金錢利誘使之成爲遙遠的絕響。

高考作文 篇3

審題要準確

加字詞讓題目由大變小

不要貪多求全轉移話題

以純命題作文爲例,題目的字越少,可供發揮的空間就越大。正因爲空間大,就很容易空。怎麼辦?可以在題目的前面或後面加一些字詞,這可使題目由大變小,既便於入手,也容易寫得集中而實在。

比如《新》這個題,可以在“新”前加,變成創新、革新、刷新、求新……也可以在“新”後加,變成新潮、新穎、新鮮、新奇、新景象、新變化、新思維。再如《生活》這個題,你可以在“生活”前加,變成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多彩的生活、苦難的生活、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在“生活”後加,變成生活的瞬間、生活的甜蜜、生活的磨鍊……

審清題意後,怎樣才能始終扣題而不至於中途跑題呢?(1)不要貪多求全。不能把想到的都寫進文章中去,這很容易造成內容分散而使文章主旨不突出。(2)不要節外生枝。寫了一件事後,忽然寫了一件跟題目關係不大甚至毫無關係的事,那就偏題了。(3)不要轉換話題。開頭能扣住題目去寫,但中途改變了原先扣題的那個話題,兩個話題不是同一概念,那就跑題了。(4)不要無限聯想。恰當而適度的聯想是思考深入的一種表現,但聯想太多,難免會出現某些聯想偏離題意的情況。做到以上四點,你就不會偏題跑題了。

結構要清晰

議論文可用基本式結構

佳作多采用總分式結構

結構體現思路,講究結構就是理清思路。從應試角度看,寫議論文最好採用基本式結構,把文章分爲“引論”(提出問題或擺出論點)、“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或總結全文)三大部分。這種結構思路很清晰,也比較容易把握。

也可用總分式結構,或先總論後分論,或先分論後總論,或先總後分再總。近幾年的不少高考佳作採用的大都是這種結構。還可以用對照式結構,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形成對照,從而得出結論。最能體現議論文嚴密性的是遞進式結構,一環套一環,一層深一層,邏輯性很強。不過理論水平不夠的同學,不要輕易運用。

基本式結構中的“本論”部分和總分式結構中的“分論”部分,都可有若干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的關係有時是並行的,從結構角度看,可稱之爲並列式結構。它在高考議論文寫作中常被運用,給人觀點明確、一目瞭然的感覺,效果很好。

有些高考議論文,雖然總體結構是清楚的,但讀起來仍感到不夠順暢,這是因爲一部分跟另一部分之間缺少自然的銜接。這就需要在一個分論點跟下一個分論點之間加一個承上啓下的過渡句,以便使文氣貫通。

取材要鮮活

可關心弱勢羣體和環保

議論文舉例要人無我有

不要動不動就拿名人、偉人、古人說事,說多了無新鮮感,沒人愛看。取材鮮活的材料,會讓人眼前一亮,感覺就不同了。要儘可能多聯繫現實,這會使文章有生活氣息,有時代色彩。聯繫些什麼呢?

1。關心弱勢羣體。如進城務工人員、城鎮低收入人羣、找工作或正在創業的大學生、農村的留守老人和兒童、身殘志堅的殘疾人等等。懷着同情與關愛去寫他們,能成好文章。

2。歌頌特殊工作。如維護法律尊嚴的法官和律師、辛勤工作在反腐第一線的紀檢幹部、在災難中救人的醫生和護士、爲農村或山區的教育貢獻青春的教師、攻堅克難爲國爭光的科技人員、爲城市美容的環衛工人、無私奉獻的各種志願者、熱心公益事業的慈善家等等。以他們的事蹟爲素材寫記敘文,或以他們的事蹟爲素材寫議論文,表達得好,會很吸引人。

3。重視環境保護。如城市改造與科學規劃,宜居城市與生態環境,還有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保護,等等。如果敘述得清楚,分析得深透,可能產生震撼力。

取材鮮活怎樣落實到不同的文體上去呢?

1。如果寫記敘文,應該選有動情點的人或事,最好寫自己或自己家庭中某件有別於他人的一段經歷,如果能突出一兩個生動的細節則更好。

2。如果寫議論文,必須注意論據材料的鮮活:

(1)舉別人很少舉過甚至沒有舉過的事例,如救災英雄、科技精英、體育新星、公安幹警、個性青年、網絡紅人等等。

(2)引用別人很少用過甚至沒有用過的名言警句。

(3)擺出報刊上披露的有說服力的數據。這一條極少有人重視,擺得好,會很引人注目。做到這一條,平時要注意收集、積累。

總之,要掌握好以下原則:(1)多選有細節的小故事,少選浮泛的大事件。(2)多選貼近現實的,少選古代歷史的。(3)多選有獨特個性的,少選大家都熟悉的。(4)多選正面積極的,少選反面消極的。

語言要規範

不要亂用方言生造詞句

少用甚至不用網絡語言

高考作文對語言的基本要求是文從字順。具體說:每句話的意思要明確,不能產生歧義;句與句要連貫,不能出現跳躍。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爲了炫耀自己詞彙豐富而使句子文白雜糅。

(2)不要爲了追求新奇而生造除了自己外誰也不懂的詞語。

(3)不要爲了體現“嚴密”而使用令人費解的長句子。

(4)不要爲了顯示“地方特色”而亂用方言。

總之,要做到“語言規範、準確,語意通暢,沒有語病”。所謂規範,就是要使用符合現代漢語語法和邏輯規律的書面語言,少用甚至不用網絡語言和娛樂語言。

對大多數同學來說,還是以明白如話的現代通俗口語表達爲好,千萬不要花裏胡哨。 ( 丁承忠 黃豔)

高考作文 篇4

小時候特別害怕考試,因爲每次考試分數都不近人意。尤其是數學每次考試幾乎都不及格。面對這樣的考試上下的只有焦慮和自卑。不過現在想想,其實當時做的還不錯。或許經歷的事情太多有可怕於考試的事情。

自古以來,這個社會就充滿了競爭和壓力。所有人每天都說着了公平公平,但是不管你之前的人生如何,是被公認的壞學生還是家長中的好孩子,你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的人生,進入自己想要去的理想大學。

六月是一年中比較熱的一個季節。同時,他也是一個承擔太多太多情感的時節。在大學中,很多人都會認爲六月,是一個畢業季是一個考試季是一個分手季。大學中的人無數的學生在六月後各奔東西。走進這個社會摸爬滾打。而同樣面臨着人生抉擇將迎來人生中也非常重要的一刻。

悶熱的教室裏讓人感到窒息似乎是暴風雨來之前的寧靜。昏暗的天空和晚上沒什麼兩樣。沒有人在乎這些因爲你現在正合作不盡的數學題,背不完的單詞認不全的古文還有不明所知的數學公式做着強烈的鬥爭,拼個你死我活。 老師們在黑板上書寫的聲音,我極力地擡起頭,想要看清黑板上的字,可是發現身前已被成堆的課本,還有講義,所以掩蓋。

高考結束後,那個夏天。想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把自己的高三書本兒和筆記全部好好的珍藏起來。然後放在角落的一個櫃子裏。上面寫着一句話,高三我會想念你。

有時候一些事情歷歷在目當我走近才能逐漸變清奇。現在我明白了比起考試來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更重要。比如說你認爲高三是痛苦的一年,但是有人陪你一起瘋過,一起鬧過,一起痛苦過,一起學過。那時候的友誼纔是最純真同樣,有時候也會爲了一道數學題,和同桌爭吵個面紅耳赤。有時候坐在窗邊我們的老班會搞個突然來襲。幽靈一般的飄過我們的窗邊。然後在講臺上大聲的說着。高考高考還剩百天進入百天倒計時,然後百天宣誓。既緊張有吉列,同時也有一些小擔心。

一起瘋過,一起鬧過,一起開心過,一起爭吵過,一起流淚過這樣的高三,值!

高考作文 篇5

材料題: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兩兄弟的假設,他們只是爲了證明民間童話和歷史是否有聯繫,最後卻求證不了,然後把筆記本束之高閣,後來是他的朋友發現並且出版了這個再印幾萬次,發行幾億本,被四十幾個國家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的《格林童話》。自己選個角度寫,題目自擬,立意自定。可是又不得超出材料內容和含意。

士運論

餘讀《左傳》、《漢書》、《三國志》,尋尋覓覓以求運道,成功諸法,然每見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嘗不廢書而嘆焉。至如三國之李蕭遠作《運命論》曰:“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餘未嘗不涕泗橫流,扼腕嘆息曰:“古今之士、之賢、之聖豈受制於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陳蔡,李廣難封,哀哉。”後餘飽覽古今賢士之文,遠近名聖之跡,乃釋懷,有三嘆作焉:一曰士運在此不在彼,再曰士運在勤不在求,三曰士運在我不在他。謂予弗信,請見陳詞如下:

昔者仲尼學富五車、胸藏禮樂,遍施仁義欲以正道援天下於溺,學於郯子、師襄、老聃之徒欲以廣其聞,周遊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壯哉,其行壯哉,其言壯哉。然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遍歷七十國而不一遇其主,豈不嘆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顏回出;修古之聖典,而有六藝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後一孤陋書生,豈得聞其名而後深贊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有不棄於壯志之道而後必有不知有處得之。此餘所謂“士運在此不在彼。”

戰國之時,齊有孟嘗田文,趙有平原趙勝,楚有春申黃歇,魏有信陵無忌。當是時,有志之士投之則中,未有不得意之人。餘以爲弗是也,孟嘗之徒獨養雞鳴狗盜之徒,未有匡扶國家之才賢。是故蘇秦散盡資才而不說聽其言,後起六國而權傾天下。曩時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當時盡有矣;曩時其所躞蹀之公卿門,當時盡開矣。富埒人主,權衡國君,誰得而當之?是矣王勃曰:“老當益壯,守(寧)移白道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此非餘所謂“士運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暢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漢武,商鞅得景監方說秦王。士運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學,以我之滔滔雄辯需假人之手?餘思淳于髡聞之必仰天大笑,疑纓索絕。俞伯牙有繞樑之音,司馬相如蘊絕世之才,公孫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變法。韓退之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竊以爲餘爲千里馬亦先已於伯樂矣。“士運在我不在他

高考作文 篇6

踏上讀書這條“不歸路”,沒有理由放棄,十幾年的付出與努力,爲的只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

或許你生在不富裕的家庭,或許你被人看不起,或許從沒人注意過你。這一切都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只有改變自己,纔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高考是絕對的公平,它是很多人的開始,更是很多人改變自己的一次好機會。當我們過了混混沌沌的高一,走過了風風雨雨的高二,來到了人生重要的戰場,要麼勝要麼敗,既是興奮又是殘酷,但能有勇氣來到這個決戰中,我相信,這些人已不畏艱鉅,滿懷自信地。

每一夜的挑燈夜戰,每一天的低頭奮發,每一種激勵人的心聲,都爲高考打着旗號,我們帶着夢想楊帆起航,臉上充滿勝利的光芒,自己爲自己鼓掌,不斷超越自我,不斷髮現另一個自己。老師的辛勤付出,認真教育,細心解題;父母默默地鼓勵與關心。他們充滿着期待,充滿着渴望,同時也充滿着心疼,同時也在爲着我們高興,因爲高考,我們長大了;因爲高考,我們不在那麼簡單地認爲世界是多麼的美好;因爲高考,讓我們覺得勝利是多麼令人激動人心;因爲高考,更相信了夢想原來離我們這麼近,又這麼遠。我愛高考,也怕高考,更想高考,讓我們一起決戰高考。

高考的人,頭頂都帶着夢想的關懷,在高考面前,沒人說不,即使輸了,也要光明正大的輸,但我們要贏,不僅要贏,還要贏得漂亮,讓我們披荊斬棘,決戰高考吧!

高考作文 篇7

高考作文,是要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急就章,一着不慎,全盤皆輸。因此,在寫作中,要理清思路,沉着應戰,抓住幾個關鍵,順序展開文章,當能旗開得勝。下面是要走好的關鍵四步棋:

 一、認真審題 把握文意

中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開始全國統一命題。從統一命題的21年看,高考作文有縮寫、改寫、補寫,有命題作文,有材料作文,但不給題目、不給材料,任由考生自我發揮的情況還絕無僅有。這樣,作文考試,考生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審題,審清題意,吃透材料,從而快速構思文章的整體佈局。

在審題過程當中,要注意將題目中的所有信息弄清楚,然後抓住關鍵信息,也就是“題眼”,從而抓住主題、扣住主題,才能寫好文章。

1996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仔細觀察下面《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

在一次漫畫欣賞會上,對這兩幅漫畫,有人說這幅好,有人說我喜歡那幅,那麼你呢?請以“我更喜歡漫畫《 》”爲題,寫一篇議論文,表達你的看法。

這一題目的“題眼”是“更”,只有抓住“更”這一關鍵詞,考生才能在文章中將兩幅漫畫做簡單的描述,進行比較,然後闡述自己“喜歡”哪一幅,同時“更喜歡”哪一幅漫畫的原因、理由。

這一個題目,既考察了考生的審題能力、刻劃描寫能力,同時又考察了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可謂“一石三鳥”。如果未抓住“更”字,可能會全盤皆輸。

作文題目中,往往有明確的標記詞,它們既說明了文體,又提出了寫作要求。如:重在記人、記事、描景、狀物的記、憶、訪、遊、行之類;重在抒情、歌頌、鋪陳的頌、歌、賦、曲、贊之類;重在議論、說理的辯、析、駁、說、談、評、論之類;重在收穫的啓示、啓迪、感、悟之類。而題目中一個關鍵詞的改變,就可能改變了一篇文章的體裁。如從《我的課外閱讀》到《我說課外閱讀》,一個“的”變爲“說”,文章體裁截然不同。

我們在命題作文中,要注意認真審題,而在材料作文中,如果需要自擬題目進行作文,也一樣需要認真審題。命題要考慮到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寫作,這與審題是一個反思維的問題。只有合適、恰當的題目,才能使寫作順利開展。

如1993年的高考題: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記敘文,題目自擬,不少於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裏,梧桐樹下……

啪!隨着細微而清脆的一聲爆裂,梧桐樹的一塊老皮剝落,露出了鮮嫩的新皮。

女兒對老樹皮發出了一串讚歎……

兒子對新樹皮發出了一串讚美……

父親聽着,看着,深有感觸地說:“我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能像你們倆說的那樣……

有的考生吃透了材料,找準了題目,以《新與老》、《新老交替頌》之類爲題目,文章主題清楚,寫起來也順暢自然。而有的考生以《納涼夜話》、《夏夜,一個永恆的話題》,主題依然未變,題目更見文彩。

材料作文大多都對考生如何作文有幾句簡單的提示。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些提示,從而把握題目規定的內容和中心、選材範圍、寫作形式。

如1986年高考作文的提示是:“這裏說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也有類似之處。請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用上述現象作比喻,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按照題目去從現實生活中找出可類比的話題,運用比喻論證展開論述。而1990年高考作文的其中一項提示是:“根據提供的材料,請你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繫生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展開議論。”這就規定了考生必須對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進行分析,發表自己的看法。

總之,在文章審題中,我們要做整體把握,認真審視題目、審視材料,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表及裏,逼近題目、材料中心,弄清題目蘊含的深意,才能很好作文。

  二、理順思路 確定結構

寫作的`主題清楚之後,關鍵問題就是理順思路,確定結構。只有思路清楚了,結構合理了,一篇文章才能井然有條,順序展開,所謂綱舉目張是也。

結構,《現代漢語詞典》(商務,19996年版)定義:⑴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結構、語言的結構、原子結構;⑵建築物上隨重力或外力的部分構造:磚木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我想,文章的結構之義很有可能是建築結構之義的延伸:文章各部分的排列、搭配,就如同建築物的框架支撐重物一樣,支撐文章的主題。所以,我覺得港澳臺語言中把結構叫做“架構”更爲準確地反映了結構的意義。

那麼,怎樣確定文章的結構呢?

無論是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散文……都有其內在的結構性。我們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題,分析它本身具有幾個層次、幾個方面,我們準備分幾個層次、幾個方面去展開議論、說明、記敘、抒情……或以時空變化爲序,或以問題性質爲序;或總分、或遞進、或對比,文章的條理、結構自然就出來了。

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工作方式是抓典型,我們最喜歡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實際上,麻雀之於所有的動物,確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典型。弄清了麻雀的五臟,其他動物的“內在結構”自然也就大致明白了。我們說文章結構,不妨以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的課文爲例:

花園 果園

我們村種了許多果樹。

春天到了,桃花開了,梨花開了,蘋果花也開了。我們村成了花園。

秋天到了,桃子熟了,梨熟了,蘋果也熟了。我們村成了果園。

文章的主題即文章的標題:(我們村是)花園、果園。文章的主題就隱含着文章的結構:並列兩個層次,一說花園,一說果園。於是文章開篇在交代了大前提、必要條件“我們村種了許多果樹”之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層表述花園,一層表述果園。文章的層次非常簡單,但結構非常完整。

小學語文課文如此,其他任何文章也如此,作文也不例外,只不過結構、層次複雜點而已。比如1996年的高考作文《我更喜歡漫畫( )》,一個“更”字,即表表了文章的層次:兩幅漫畫,不是喜歡一幅,不喜歡另一幅;也不是兩幅都一樣喜歡,而是喜歡一幅,但更喜歡另一幅。它的結構應是遞進式的。文章自然要簡要介紹兩幅漫畫的內容,通過對比,表明自己的觀點:更喜歡某一漫畫。也許更喜歡的理由有三,也許有五,必須條分縷析,錯落有致,一一道來,以支持“更喜歡”這一觀點。

“新概念”作文大賽,因郵路的原因,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學生韓寒未能準時參加複賽。但複賽評委被韓寒初賽作品所顯露的才華深深打動,愛才惜才的評委決定讓韓寒補考。上海作家李期綱受評委委託出題。他隨手將一團道林紙置入一個有半杯水的水杯:“這就是題目。”韓寒在一個鐘點後,寫出了《杯中窺人》。那麼,韓寒在極短的時間內,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呢?

一張紙(韓寒文中處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過程,被韓寒機智地處理成一個人(廣義的人)從出生到被社會浸染的象徵性的同構過程。文章的結構因此有了很堅實的骨架。這樣,韓寒就可以很輕易地往這骨架上填塞他對社會、對人生的某些看法。韓寒的文章結構可請簡單,但又非常精妙。

文章的層次結構清楚了,接下來就是要考慮如何展開這一層次。相對來說,每一層次,在層次這一主體中,它也具有自己的主題,自己的結構。在寫作中,對每一層次的條理、結構也不能掉以輕心。美學,可是講究細節的哦。

文章精彩與否,條理、層次是一個關鍵。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我們在設計文章的結構的過程 ,一定要把開頭和結尾一併考慮,以期取得一個功德圓滿的結果。

  三、與衆不同 別出心裁

由於考試作文是人數衆多的“同題作文”,又是考生在短短几十分鐘內炮製出的“快餐”作文,那麼,要想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好評,取得理想的成績,就要求考生在作文常規之外,出衆、出新,別出心裁,與衆不同。

 (一)、開篇引人,快速點題。

當幾乎千篇一律,或者千篇相似的應試作文源源不斷、鋪天蓋地而來,忙得閱卷老師喘不過氣來,膩得提不起神來的時候,一開篇引人的作文出現了,老師會是一種什麼反映?一定是“味道好極了”。老師會情不自禁地把你的文章讀下去,把你的分數提上來。

1985年高考作文是就環境污染問題,讓考生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封信,反映情況,申述理由,呼籲解決。一考生的開頭這樣寫道:

編輯同志:

看到信封上“澄溪中學”幾個字,你們也許會想到我們學校一定會有一條澄碧的小溪。是的,幾年前它是澄碧的。你們猜那裏面一定是魚光鱗鱗,岸邊鳥語花香,環境宜人。是的,幾年前確是如此。在這樣得天獨厚的地方,學生們一定在溪邊讀書、散步、談心。不錯,幾年前就是這樣的。

文章以“澄溪中學”起興,緊扣“澄溪”,簡單幾筆,勾劃出學校前幾年的優美環境,文筆清新簡潔,吸引老師讀下去。同時又爲下文反映學校周圍環境污染問題打下了伏筆,形成了強烈的反襯。這篇文章的開頭,被許多老師所稱道,整篇文章也被判爲滿分。

1998年高考作文《堅韌——我追求的品格》,一考生開頭寫道:“自小我就喜歡藤本植物。它們沒有松柏耐看的外表,沒有垂柳的輕柔,沒有紫荊的繁茂,沒有白楊的挺拔。但我喜歡它的堅韌。”在酷熱的評卷場上,能多多看到這樣的文章,是一件賞心樂事。

應試作文開篇要簡潔明快,迅速切入主題,以突兀、懸念、假設等筆法,乾淨、精彩的語言抓住人、打動人,一開篇就給人一個良好的印象。

(二)、結尾巧妙,餘音繞樑。

林紓先生說:“爲人重晚節,行文重結穴。”結穴,即文章的結尾。結尾是文章前後呼應、結構完整的重要一環,是文章的重點。人們對文章總體印象的好壞,文章的結尾部分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結尾,能使文章產生意味深長、餘音繞樑的效果。

1986年高考作文《樹木·森林·氣候》,讓考生以比喻論證的方式,闡述生活中“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只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的道理。一考生在結尾時說:“一個馬勝利只能改造一個造紙廠,而‘森林’一樣的馬勝利卻能振興一個國家。”把“人才”與“森林”巧妙結合,使主題得到了昇華。1993年的高考作文,一考生以《新老交替頌》爲題,對給定的材料進行了改寫。他在結尾寫道:“正在這時,電視裏傳來了北京的最強音:廢除幹部終身制;我們偉大的祖國選出了新的……”,一樣把自然現象與政治生活巧妙地聯繫在一起,意味深長、引人回味。

(三)、獨樹一幟,卓然不羣。

同題作文,關鍵在新,在別緻。應試作文在立意上要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圈子,大膽出新。只有這樣,才能標新立異,才能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應試作文,切忌“懶”。懶於思考,懶於出新,不假思索地選一個大路的主題、簡單的方法,隨隨便便地寫下去,寫下去……

同樣是1986年高考作文《樹木·森林·氣候》,考生所談的多是國家·集體·個人、社會、社會風氣、改革等一類的熱門話題。而一考生“殺出一匹黑馬”,將平日談濫的“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問題搬上了作文,注入了與題目相關的活力,一舉避開了“衆口一詞”的俗套,在文章立意上獨樹一幟,取得了卓然不羣的效果。而作爲正處在青春期的作者有話可說、有感可發,因此文章新穎別緻,內容充實,當然也就被評爲上乘之作。

總之,應試作文不僅在開頭、結尾上要新,在主題、立意上也要新,避開衆口一詞,避開千篇一律,以自己獨到、新穎的結構與內容贏得好評、取得好成績。

 四、巧妙構思 玉潤珠圓

高考命題是面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所有考生,要求考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公平競爭。這就決定了它必須照顧全局,讓考生人人有話說。因此,高考作文題目就必須明白、易懂。從過去20多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看,人人看了都覺得題目清楚,主題鮮明,絕少讓考生悶題、暈題、不知所云的現象。

但是,正因爲高考作文題目明白、易懂,人人都知道寫什麼,可寫好卻不容易。就如蘿蔔、白菜誰都會炒,但炒好,炒得色、香、味俱全,炒得適合人的口味卻難。

以1998年的高考作文爲例:根據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現今中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差異較大,有的像雞蛋殼那樣脆弱,有的卻很堅韌。那麼你是怎樣的呢?從後面兩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情況的題目,舉出實例,寫一篇關於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堅韌——我追求的性格/戰勝脆弱

本來,只要選準和寫好造成困難、壓力和脆弱的事件,具體刻畫和分析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思想轉變,寫出真情實感,就可以了。實在的,這樣的作文並不難。

但根據河南省高考年報介紹,一本30份的卷子中竟有十多人舉這樣的例子:高考臨近,父親或者母親或者自己最親的人突然去世,給自己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心理一下子就要崩潰了。當然,我們不能妄然斷定這些考生都是編造的,但這麼多的情況都集中到一起,也有點太離譜了。而另據報載,有的考區,竟有高達20%(?)的考生“製造”了父母雙亡、離異或自己有殘疾而又奮鬥不息的“事實”。

這些考生由於不能從自己的生活中去“選”取合情、合理的合適事件、情節,去表現自己戰勝脆弱、追求堅韌的心路歷程,只是一味編造、虛構,寫出的文章就不真實、不感人,自然也不會有理想的成績。而且,這種編造、虛構又會落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俗套,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一位考生僅僅選取了過去“高考落榜”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件,很好地表現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戰勝脆弱

七月流火,知了熱得在樹上吱吱啦啦地叫,而我站在成績公佈欄前,心卻一陣陣發冷。黑色七月,我終於沒能逃脫厄運。

回到家裏,不吃不喝的睡了兩天,沒有人理我。爹媽都是老實的農民,都指望我能考上大學,跳出農門,也好光宗耀祖。而我卻交了一份無力的答卷,沒能給他們掙到臉面。

第三天早上喂罷牛,爹就叫我起來同他一塊去開一塊荒地。我們村屬崗地,好田不多,所以每家都要種一些荒地。我有氣無力地跟在爹的後面,我可以不吃不喝,但我卻沒有理由不幹活,因爲我生在農家。

清晨的風吹着,倒也不怎麼熱。其實並沒有我什麼活,只是把整堆的土糞撒開就行了。我坐在地頭看爹犁地,因爲爹並沒有叫我走。隨着牛鈴聲一次次由近到遠,又一次次由遠到近,天氣也越來越熱,把一塊地犁完是不可能的了,我心裏想。果然,在炎熱的太陽下,那頭老牛的汗開始順了佈滿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喘氣越來越重,走得越來越慢。我擡眼望父親,他也一臉的汗水,眼望着牛,眼神中分明流露出關愛和感激,這頭牛爲我家出力已六七年了。但父親並沒有停止吆喝,手中的鞭高高的揚着,不肯放下。

一下又一下,鞭子每打一下,那頭老牛就快走幾步,每一鞭打在牛身上,也像打在我身上,我的心一次次抽緊。我並沒有勸父親回家,我知道,種地就是這樣,你不可能因爲心痛牛就及早回家。

中午時分,一塊地竟犁完了。父親甩完最後一下鞭子,老牛用力向前邁完最後一步。父親停住了,我的淚也流下來。“爹,我想複習。”

就這樣,我成了一名複習生。每當生活中學習中遇到困難,我都會想起父親所甩的最後一鞭,最後一鞭也是那麼響亮,那麼有力。

感謝老牛,感謝父親。

這位考生沒有過多地描述落榜的過程,只有開篇以熱與冷的對照,鮮明地點明出了七月的黑色和自己的厄運。再將父母之希望與自己之落榜進行聯繫,突出強大的精神壓力。下面,作者並不急於寫自己如何面對壓力、戰勝脆弱,而把筆鋒一轉,寫自己和爹爹一塊去開墾荒地。通過對拓荒老牛的描寫,通過老父手中高揚的鞭子,老牛堅韌奮進用力向前的精神,給了自己戰勝脆弱的能力和信心。

文章如一個令人感動、回味的小故事,完全爲那一種精神、氛圍感動了、流淚了,讓人體味到它不是一篇應試作文,而是一篇韻味雋永的小品文。

仔細審視這篇文章,它非常平常,選材、敘述、描述、情節,都很平常。但最大的特點是合情、合理,感人至深。這給我們每一個考生都是一個啓示:選材要貼近生活,讓人讀起來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通過平實、普通的文字,把一個感人的事件、完整的情節敘述、描寫出來,就能達到玉潤珠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