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高考語文作文彙總五篇

高考語文作文彙總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語文作文彙總五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A. 禪境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裏躑躅不前。由於她穿着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揹你過去。 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裏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裏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 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爲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麼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

趙州禪師答: 放下吧。

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 放下 什麼?

趙州禪師指示他: 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裏,忽然有所領悟。

三、洗鉢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 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 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 吃粥了。

趙州說: 那就洗鉢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 洗鉢去 ,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曰常生活。這些曰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着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瀰漫着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於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 外面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 ,師父說: 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爲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裏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 你整天在這裏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 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 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 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 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 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 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 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 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臥。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着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六、人生鹹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 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

鹹有鹹的味道。 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 沒有茶葉嗎?怎麼涸燴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着說: 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常談禪論道。

一曰,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爲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讚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沖沖的說: 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 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又是一年深秋至,這幾日桂花開得是那樣日益繁茂,又是那樣的不動聲色;桂花的香是清淡的,又是濃郁的。

一直以來,梅蘭竹菊被人稱爲花中四君子,給人一種清冷高雅的美。可自從讀了李清照的“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越發覺得桂花的清淡,和不張揚的花期,細微的花朵纔是更加的淡雅恬靜啊!

記得讀書時,在寒冷的北方小城,舅舅家每年初冬,總喜歡擺一株盛開的桂花盆景。可後來都說八月桂花香,難道是記錯了嗎,也許就只是深秋,但在那時還沒有暖氣的屋子裏,分明覺得好像已經很冷了。每次從涼颼颼的屋外進來,儘管屋內也還是冰冷,可屋子裏淡淡的香味,讓人感到一種別樣的不敢太暖的寒。

後來,讀到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就更覺得疑惑,春天——桂花?仔細查了才知道,原來是有一種四季桂的,那舅舅家的桂花應該是冬日無疑了。

王維的詩被稱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麼空靈的詩句裏寫的`就只是桂花,因爲細因爲微,所以花落更加的悄無聲息。我們一想到花總是美好的,花瓣總是輕盈的,花蕊總是惹人憐愛的,花落總是紛紛的,而桂花葉密千層綠,花開只是萬點黃。因爲太微小,像女人細密的心事,像凡世瑣屑的生活, 讓人有種靡靡風還落,菲菲夜未央的悵茫。

又說桂樹原來是月宮獨有的一種樹木,廣寒宮,聽着這樣的名字,看着這樣的字眼就覺得莫名的悽泠,更有情詩聖手李商隱的那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就更增添了這惆悵,於是李清照又說 “薰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至此,桂花在心底裏留下了這清冷,憂傷與悽清,無法自拔。

就在前幾日,還只是看着附近這棵枝繁葉茂的桂樹,彷彿樹梢洇在淡淡的霧氣裏,隨之像是細細密密的白點散落在這萬千枝葉中,昨日踮着腳尖看了,還只是一個個比穀粒還小的緊緻的花苞,今日經過,就釋然開放了。滿園的香氣,讓多少人駐足觀望,多少人尋覓着這香味的來源,在這淒冷的深秋的早上,久久迴盪。

是啊桂花都開了,每個季節都有屬於她自己的美,每一種花都有屬於她自己的獨特,每一個花期也終將過去,都會留下短暫而絢麗的美。

花都能如此,人也應該堅守自我的高尚情操,在污濁的,混雜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本真。不改變初衷,最終贏得精彩。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一名白手起家的富翁熱心於慈善事業,決心幫助三個困難家庭。面對熱心人的捐助,三個家庭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一家感激而高興地接受了;一家猶豫着接受了,聲明一定會償還;還有一家出人意料地謝絕了富翁的好意。在我看來,富翁的好意毋庸置疑,但有尊嚴地謝絕才是最佳選擇。只有依靠自己的打拼贏得的成功,纔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

“俺有手有腳,要自己養活自己。”一名清潔工大叔的話道出了多少勞動者的心聲,深圳一羣大學生和白領發起了公益餐廳活動,免費邀請環衛工人、農民工等低收入,生活困難者進餐。然而,這一愛心慈善事業卻沒能“火”起來。的確,生活困難者需要他人的援助,他們也能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但身體健康的人不應該接受他人的施捨,已成爲他們心中的“常識”。他們謝絕他人的幫助,用實際行動扞衛了自己的尊嚴。

當你的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擊,面對他人的捐助,你是否能頂住生活的壓力,有尊嚴地拒絕呢?何玥的父母對這一問題作了最好的詮釋。年僅十二歲的小何玥身患重病,生命僅剩下三個月。從小愛助人的何玥決心捐出自己全身的器官,幫助有需要的人。何玥逝世後,父母含淚完成了女兒的心願。此時,留給何玥父母的除了悲痛,還有治病欠下的鉅額債務。社會各界行動起來了,爲何玥父母送來捐款,這對夫妻謝絕了衆人的好意,一句“我們還年輕。慢慢賺錢還吧!”的話語感動了無數人。原來,面對他人的捐助,有一種選擇是有尊嚴地謝絕。

面對在街上乞討的人,你放下一張錢就離開,是對他人尊嚴的侵犯。這個時候,即使是飢寒交迫,“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的乞人也不會接受。即使是出於好意,他人也可能會因顧及尊嚴而拒絕。李維斯拒絕富人提供的大餐,在困窘中想出生產牛仔褲的創意,最終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觸景生情,引出回憶

事情發生時的某一情景往往會定格在你的腦海中,因此,在追憶往事之前,不妨運用“觸景生情”法

先描述眼前與事件發生時那相同的一幕情景,這樣既便於自然引起下文,又避免了開頭的空洞說辭,並且因爲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所以會給人生動形象之感。

例:涼風徐徐,把渾身充滿倦意的我從睡夢中吹醒,望着周圍黑黑的夜色,我又不由想起了那個在火車上的不眠之夜。/

1. 每當記憶的畫冊讓風兒翻到最初的一頁,總有一架小風車停在那兒,彩色的風車。風吹過來,小風車就呼嚕呼嚕地叫着,興高采烈地打起轉來。

那情景就像一條帶子,將我拉到了那段刻骨銘心的時光......

2.生活是一列疾馳的火車,它載着我的歡笑、憂傷,以及所有的記憶,毫無猶豫地駛往下一個站臺。

當我輕輕地打開記憶的相冊,那些美麗地黑白鏡頭便魚貫而入地衝進我地腦海,它們的淳樸和快樂,一次又一次地感動着我。

3. 歷史被如沙的時光悄悄地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一串串姓名在大漠的鳴沙中突兀,迴盪。

技巧點撥:中考中,常有追憶式文題出現,需要考生追述過去發生的某一件事。此時不妨聯想回憶,引發思緒。這種開頭,洋溢着一種濃郁的情感氛圍,利於抒發情感。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一、主旨領悟法

這是材料作文最爲常用且最爲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如果能準確地領悟材料的中心,並以之爲文章的主旨,那麼,所寫文章定能既切題又有深度。

示例

《華爾街日報》報道:海灣戰爭前夕,該報記者到駐沙特的美國陸戰隊採訪時,驚奇地發現,在沙漠的帳篷裏,待命的軍艦上,美國的官兵正在爭相研讀中國的《孫子兵法》。陸戰隊司令格雷將軍指令:《孫子兵法》爲陸戰隊官兵必讀書。

綜觀材料,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官兵之所以學習中國的《孫子兵法》,是用以指導他們的戰術,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據此,可提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類的觀點。當然,這是顯性的;從隱性看,外國人尚且如此重視對我國文化遺產的學習,那麼作爲中國人的我們,則更應“重視祖國文化遺產的傳承”,而這在某種意義上更具深意。

二、關鍵把握法

關鍵詞句往往是“文眼”,蘊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將其作把握材料、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關鍵詞句常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爲世界著名球王,並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

這“下一個”三個字,既體現出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又蘊含着藝無止境、不斷創新的哲理,閃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這個關鍵詞,便抓住了材料的靈魂實質。

三、寓意揭示法

對於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話、漫畫等,須透過材料的表象,進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聯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內涵,從而確立論點。

示例

驢子馱鹽渡河,它滑了一下,跌進水裏,鹽溶化了,它站起來時輕了許多。這件事使它很高興。又有一天,它馱了海綿走到河邊,故意一滑,跌進水裏,那海綿吸了水,驢子站不起來,終於淹死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切應從實際出發,情況變化了,我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應隨之變化,如果墨守成規,或盲目套用,必將招致失敗。寫作時要透過驢子馱鹽和海綿的表象,把握並取其寓意作爲文章的論點。

四、細節切入法

示例

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從局部細節來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鄭板橋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啓示人們要“善於借鑑”,學會融合;“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提示我們要注重個體與總體、局部與整體關係的和諧,即“和諧就是美”;而“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則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顯個性”,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方能體現其價值、立於不敗之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