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關於70週年閱兵徵文

關於70週年閱兵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篇一

關於70週年閱兵徵文

抗日戰場上的槍聲已消匿了近七十年,但那場戰爭的硝煙仍未散去。幾十年過去,留在人們心中的應早已從憤怒與仇恨轉化爲對歷史的深思,對國恥的反省,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然而中國的文藝市場上卻產生了一批“抗日神劇”,僅映出一種將屈辱的歷史娛樂化的傾向。但我想說,歷史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請還歷史以嚴肅,還戰爭以殘酷。

抗日劇其實由來已久。《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經典影片、文學作品伴隨着父輩的成長,給了他們最初的愛國主義教育。拋去技術水平所限,早期的抗劇製作可謂精心,脫胎於小說的劇本也歷經打磨。英雄形象雖有平面化之嫌,卻也是一種正面積極的引導,總體看來是用心之作。

如今的抗日劇竟依託高科技的特效製作出“手撕鬼子”“手槍射飛機”等場面,這在我們這些已有獨立思想的觀衆看來自然是一笑而過,但這對於還處於啓蒙階段的小朋友而言,是否是一種嚴重的誤導?給他們造成“戰爭很有趣”的印象?如此想來,這實在是令人後怕。

其實中國的戰爭劇對於戰場殘酷的刻畫一直是輕描淡寫,有意弱化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場便是慘烈的諾班底登陸的場景。坐着小艇的新兵,上一秒鐘還在勤問胸前的十字架祈求上帝保佑,下一秒便被流彈擊中了眉心;士兵們紛紛跳入海中企圖逃生,卻沒想被攝入水中的子彈打死……奧馬哈海灘幾分鐘內便被染成血紅,殘肢斷臂零落着。真實的戰爭勢必比電影中的還令人膽寒,而這樣呈現出來的作品會讓人被震懾於眼前的殘酷與慘烈,從而激發起對和平生活的珍惜,這纔是戰爭片的目的——描寫戰爭是爲了反對戰爭;還戰爭以殘酷才能還和平以寶貴。

出於對人們心靈的保護,或出於更重要的宣揚愛國主義的目的而弱化戰爭並無不妥,但將戰爭娛樂化便是根本性的錯誤。孩子們認爲“手撕鬼子”很酷;認爲“騎摩托梳背頭”的纔是英雄;認爲躲在暗處打兩發彈弓就是戰爭。他們會以爲“戰爭原來這麼輕鬆”,這不是赤裸裸的教唆又是什麼?

文化一旦進入市場化便必然會被利益、金錢而左右,日趨娛樂化。在批評無良的導演、編劇不尊重歷史,不還原戰爭,唯利是圖的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公衆對於“神劇”的口誅筆伐,這出於一種對歷史的鄭重與對戰爭的反思。

抗戰作品,不論是影視、歌曲或是小說、文學,都不是一種單純的娛樂與消遣,它們應更多從“娛樂公器”轉變爲“文化益器”。

是的,戰爭已過去了70年,但硝煙並未散去,警鐘依舊長鳴。如何在人們心中種下和平的種子?請還歷史以嚴肅,還戰爭以殘酷。

  篇二

今天,一場盛大的閱兵式在中國展開,這是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華彩篇章。70年在人類歷史上或許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是滄桑鉅變,這場抗戰勝利閱兵所呈現出的國威軍威,絕非酸腐之輩污衊的炫耀武力、勞民傷財,而是獻給全世界的“中國禮物”。

70多年前,中國軍民爲生存而戰,令人遺憾的是當時國力貧弱,絕大部分先進武器都仰賴國外輸入。在反法西斯的旗幟下,世界正義力量紛紛伸出援手,蘇聯援華航空隊、美國飛虎隊先後在中國的天空與日寇血戰,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友人遠渡重洋而來爲抗戰獻出了生命。正是因爲抗戰勝利具備如此鮮明的世界性,這次閱兵式特意請來了不少曾經並肩作戰的老戰友、老朋友。今天,這些耄耋老人會驚訝地發現,眼前這支軍隊,眼前這個國家,與他們的記憶天差地別:地面威武雄壯的裝甲洪流、空中遮天蔽日的鋼鐵雄鷹,都是中國人自行設計製造的,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支隊伍還擁有巨大的威懾力量,足以將侵略者的邪念扼殺在萌芽之中。

大道之行,天下爲公。這支軍隊是中國的守護者,更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國軍隊和17個外軍方隊或代表隊一起昭告世界,正義的力量決不允許軍國主義復活。

自18世紀以來,率先完成工業化的西方列強開始了血腥的殖民擴張,不僅在物質上壓榨衆多後發民族,更在意識形態方面刻意迴避工業優勢這一核心要素,轉而用宗教、歷史、文化等非物質因素混淆視聽,並通過媒體優勢反覆灌輸,逐漸建立起了“西方中心論”的神話。雖然二戰後全球殖民體系被打破,但憑藉科技優勢和經濟優勢,西方中心論又通過新自由主義得以借屍還魂,臭名昭著的種族優越論被更具迷惑性的文化優越論和制度優越論所取代。拉美、非洲、中東、南亞……世界各地的人們曾經與之堅決鬥爭,但因爲種種原因遭遇挫折沒能實現趕超和復興。

只有中國,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經濟騰飛,追趕世界領先水平也指日可待。這一次閱兵,有很多後發國家的元首也來觀禮,他們眼前的每一件兵器都見證了中國工業體系的強大力量,而在我們的工廠裏,還有比這次閱兵所展示的更爲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的發展鼓舞着廣大後發民族,只要不迷信西方、盲從西方,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就有可能實現國強民富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