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初二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700字「精選」

初二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700字「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導語:從小學到現在,你讀過不少古詩了。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以“古詩中的__”爲題,下面是初二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700字,歡迎參考。

初二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700字「精選」

  篇一:古詩中的風花雪月

山如黛,沙如風,山還是那隱隱的青山,還是那沉澱的中華文明的青色。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如一壺香茗不知不覺得沉醉。不須“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卻已在燈火闌珊處。”

解落三秋葉——風

逐舞飄清袖,

傳歌共繞樑。

動枝生亂影,

吹花送遠香。

“誰見過風?你沒有,我也未曾見過,但每當大樹點頭鞠躬,那便是風的行蹤。

如果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大漠,那邊是風飛奔在漫天黃沙裏;如果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浩瀚長江,那便是風遨遊子猛浪湍旋中。

風使無影無蹤的,走到哪裏,停到哪裏。正式那句“*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早已成爲千古名句。

百花紅紫鬥芳菲——花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古詩詞吟唱了最後一曲,從容離開,成就了一曲《葬花吟》“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詩聖杜甫寫下了令人魂牽夢繞的《江畔獨步尋花》而有在江南另遇李龜年。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瑟瑟西風,滿地菊花寒香來。正是那幕“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輝煌絢爛不由得使詩人黃巢吟歎“他年我若爲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林蓋白色一片——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路邊賽著名詩人岑參寫下“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的大雪紛飛。描繪了“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往裏凝”的八月飛雪奇景。更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爛漫奇異。

天涯共此時——月

李太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自古拖月寄情。思鄉之情遠隔一方,正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這樣的苦苦思念,把所有的哀傷,憂嘆融入到月色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四海之內,月下當空,月夜思鄉,月光如水。

又逢中秋佳節,秋露打溼了月光,想必“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水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傾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篇二:古詩中的思鄉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中國人的鄉土情結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愁”,思鄉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雲經不住帶着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羣北雁卻爲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爲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遊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雲,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雲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願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雲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淒涼。接着,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閒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淒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髮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着意於花,實是於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餘韻無窮。

王維的《雜詩》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

這是一個精緻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實則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緻,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成爲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着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岑參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與前兩首相比,岑參的這首詩顯得悲慼而沉重。詩人已年屆風燭,卻還得駐守邊關,他不再能有問菊問梅的閒情雅緻。在一片蒼茫的邊塞風光下回望故園,但見長路漫漫無盡頭,詩人老淚縱橫,在淚眼矇矓中看見京中來使,情不自禁,悲從中來,千言萬語,亟須表達,卻“馬上相逢無紙筆”。“馬上相逢”可見相逢之匆匆,“無紙筆”寫出不盡的無奈之情,最後只能“傳語報平安”。從古至今有多少分離與思念,卻也有“鴻雁傳書”、“魚腹報信”之說,然而我們的詩人卻爲情勢所迫,只得言語相傳。“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離鄉多年,有千言萬語,而今卻只能報一聲平安,顯得十分悽楚無奈。岑參是着名的邊塞詩人,他將邊塞詩的悲涼融入到悠悠鄉愁之中,更加感人。

縱觀這三首詩,以王維《雜詩》生活情趣最濃,濃濃的鄉思中有一種樂觀情緒。《微山亭賦韻》寫秋意,略顯淒涼,然而這兩首又有一個共同點,即以花作結,以設問完篇。司馬遷曾稱讚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此處“稱物芳”更是爲了表現思鄉之情的純潔。最後用設問,更延續了詩的意境神韻於言外,將絕句短小的不足彌補了起來。岑參的《逢入京使》則極寫悲慼,以蒼涼之淚澆胸中塊壘,以平安之語體現思鄉之切,一改前兩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儘管這三首詩各具特色,卻都以思鄉這根紅線一以貫之,動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是作者們不矯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實意傾心投入的結果。

  篇三:走進古詩中的雨

飄飄灑灑,淅淅瀝瀝,醉人的小雨躍動起靈動的舞姿。我獨倚窗前,靜聽冷雨,記憶似乎開始變得縹緲,最終定格在古詩中的雨……

雨·杜甫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是誰,憑欄遠眺,錦官城內繁花似錦,好雨啊好雨,是你昨夜踏着輕快的步伐,喚醒了沉睡一冬的生靈麼?

是的,春風和着細雨,對楊柳耳語一陣,楊柳就抽出了嫩芽;輕輕撫着小草嫩嫩的髮梢,小草就輕輕地抽出了身子,抖一抖泥土,綠得那麼羞澀;輕吻着花兒的臉,花兒的臉就紅了。

這一夜,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而這一切都細細無聲。

雨·陸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是誰,仰臥在潮溼冰冷的土炕上,身上搭着一條破敗的棉絮,老朽之年,尚有一股豪氣,爲國家願意付出一切。

那場雨,成就了他的夢,風雨交加,雷聲轟鳴。睡眼朦朧中,彷彿回到了沙場,金戈鐵馬馳騁殺敵,冰冷的雨中彷彿帶着敵人溫熱的血。他從夢中醒來才發現,雨還是雨,夢還是夢。

於是,他又翻過身去,在夢中繼續他的金戈鐵馬。那場雨見證了一顆熾熱的心。

“我(雨)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雨不但澆灌了禾苗,盪滌了灰塵,也浸潤了文人墨客的心田。

走進古詩中的雨,欣賞雨的詩情畫意。

走進古詩中的雨,感悟雨的自古多嬌。

走進古詩中的雨,品味雨的百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