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端午初二作文

端午初二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初二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初二作文

端午初二作文1

端午節我國有着5000年的歷史,盛大的節日數不勝數,其中端午節就是其一。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端午節的由來有着很多說法,大多數人認爲與屈原有關。也就由此引出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在戰國時期,屈原還是齊懷王的一個文臣,但深受懷王的賞識。每每齊懷王對屈原提出的意見都十分認可。人終有一死,齊懷王死後,天子繼承皇位,天子對屈原說的話十分討厭,終有一天,天子按捺不住,將屈原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國打下楚國。屈原十分怨恨天子,懷抱大石永遠沉沒在江中。屈原的死使時的百姓很悲傷,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一邊是屈原的身體不受魚的啃咬。在那天,有着很多的風俗,如划龍舟,吃糉子等。端午節裏,最有象徵的還是糉子。記得在小時候,來到姥姥家門口看到門前插着一些翠綠的植物,我的心裏冒出一個大問號,這是什麼?爲什麼要掛在大門口?我忙問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說:“這是艾蒿,在端午節天亮前插在門窗上可以驅蚊殺菌,還可以辟邪驅鬼。”接着,姥姥給我和妹妹系五彩線,戴香包,她說;‘小孩子帶上這兩樣東西可以避開蛇蠍毒蟲的傷害,保平安。兒,姥姥開始準備包糉子的材料。她先把洗乾淨的糉葉放進鍋裏煮十多分鐘,這樣可以除去葉子的青氣,增加葉子的柔韌度,在包糉子的時候纔不會破。然後把糯米淘洗乾淨浸泡五六個小時。一切準備完畢後,開始包糉子了。姥姥把兩片糉葉稍作重疊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撈出適量的糯米均勻的攤在糉葉中央,再放上蜜棗和花生,兩食指向中間護攏糯米,卷至半圓柱型,兩邊葉子向中間摺疊在卷,用線纏緊,一個圓嘟嘟的糉子就包好了。

等到所有的糉子包好後放進鍋中,煮上兩個小時,把火關小,用文火再煮兩個小時,再把火關住燜上兩個小時就可以吃了。吃糉子不僅是單的吃,是爲了紀念屈原的精神,紀念他爲了國家風險的精神。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

端午初二作文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啊!家鄉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尤其是家鄉的端午節,總有着神奇的魔力,將我緊緊地吸引住了,並經常沉浸其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我……

我家住在厚街鎮橋頭村。這裏民風淳樸,景色宜人,是個居住的好地方。雖然這裏沒有什麼大江大河,可以在端午時候舉行水上龍舟比賽。但是村民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爲端午節添上幾分喜慶——“旱龍舟”。

“旱龍舟”在我家們村可謂是一大盛事,它有着500年的悠久歷史。每到端午節那天,方圓幾百裏的村民,都特地趕來觀摩它的風采。橋頭分爲七條村,即分七條隊伍來進行“旱龍舟”,每一條村子都要到其餘六村去巡遊,最後七條村子集中到橋頭廣場,由評委評選出哪條村子“舞旱龍”舞得最好。獲得第一名的村子能夠領取最多的獎金!

每到這時,我都要換上漂亮的服裝,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興高采烈地拉着爸爸的手,去看熱鬧。鼓聲越來越大,終於來到了祠堂!只見這裏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換上了靚麗的服裝,每個人都挑選了一根榕樹枝,我也不甘落後!三位年歲已高的長者祭奠了祖先後,大家便歡呼起來!隨之點燃了一大串鞭炮,我們開始出發了!兩名高大強壯的青年男子雙手舉起龍頭,龍頭是木頭雕刻而成的,上面還有一雙眼睛,顯得栩栩如生,它的兩旁還會發出霓虹燈呢!兩位大伯一邊敲鑼,一邊打鼓,那響聲可謂是震天動地!其餘的村民高高地揚起榕樹枝,“舞龍船!舞龍船!”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人們的熱情如排山倒海般涌現出來。

這一天晚上,橋頭“舉村同慶”,燈火通宵,熱鬧非凡!

那一條條“火龍”,穿過大街小巷,穿過喧鬧的人海,給人們送去歡樂,送去祝福。當兩條“火龍”碰面的時候,需用龍頭互相碰撞一下,以表示“祝福”,緊接着放一大串鞭炮,以表示“祝福”。此刻,仰望橋頭的上空,你會發現,一條條生猛的“火龍”蜿蜒盤旋,所到之處去,必定會泛起一股股火花,發出萬丈光芒!

這一天晚上,橋頭註定是個“不眠之村”。那扣人心絃的鼓聲、鑼聲;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那響徹雲霄的歡呼聲,使整個村子都沸騰了!使人的精神得以充盈,得以升騰!

啊!端午的“旱龍舟”,你那咚咚的鼓聲,仍縈繞在我的耳畔;如春雨,輕輕地灑落在我的心田;如潺潺的清泉,融入到我的內心深處;這使我陶醉在火光四射的世界中……

端午初二作文3

小時愛吃糉子,只圖它的香甜可口,玲瓏別緻。

現在愛吃糉子,則更多出於懷念,懷念那位千年前,在浮塵亂世中投入汩羅的古人——屈原。

關於屈原,先前只知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曾著有《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後來,一首唐代文秀的《端午》,使得我更想了解這位“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詩人空間有着怎樣的故事。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在外交方針上,他主張與強秦對抗,眼光遠大。而楚懷王貪利受騙,楚襄王畏怯受協,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確主張。到了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萬念俱灰,仰天長嘆,投入了滾滾激流,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樂章。

相傳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都十分哀痛,划起船隻,來回地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食物,投入江裏,說是讓魚都吃飽了,就不會再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但又害怕飯糰被龍所食,便又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人們紛紛效仿,此風流傳至今,發展成了糉子。

汩羅江水靜靜流淌,歷史長河源遠流長。屈原,他那一腔的愛國情,卻只能在淒涼無奈中化作兩行辛酸淚。屈原雖死,他的詩作流芳千古,但任時間飛逝,也帶不走他留下的《離騷》,它綿亙千古而不衰,歷經百代而不敗。屈原雖死,他的愛國情懷卻感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那“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長嘆,曾讓多少人的臉上滑過冰涼的淚滴。

子規鳥,相傳乃屈原的妹妹所化,每年端午,此鳥便叫“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糉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節,祭祀屈原。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我們的祖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江南北蒸蒸日上,各行各業欣欣向榮。我中華神舟這一巨龍已然騰飛,香港澳門投入了祖國的懷抱。“神舟系列號飛船”上天,實現了國人的夢想。申奧成功,使我們國家作爲奧運的東道主,向世界展現神舟風采,這不正是屈原當初想要建立的人間仙國嗎?

我們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崇高品德和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魅力,景仰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敬佩他以身殉國的壯舉,讓我們時刻用行動來弘揚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端午初二作文4

小時候每每聞到醞釀在空氣中的糉香味,便知道端午節將要來臨了。眼前便會馬上浮現出沿江路上圍滿了一大羣人,他們打着顏色各異的雨傘看着江中,江上數十條龍舟爭先恐後地前進,舟上的賽舟者個個都精神抖擻。看着船頭前面的人指揮的動作以及聽着船尾的鼓手那熟悉的鼓聲,整齊地划水前進的情景。

儘管所有的事物每分每秒在變化,但不變的依然是端午節的樸素民俗。

在四天假期的第一天,熱鬧精彩的龍舟競賽在中午十二時左右開始了。太陽光亮得讓人感到暈眩,我坐在家裏的電視前觀看,電視上沿江路已人山人海,人羣攢動,好像海中的浪濤在奔騰着。他們打着顏色各異的雨傘,拿着扇子扇着,沒有半點離去的意思。一片嘈雜的聲音掩蓋了記者的報道,只聽得見觀看者內心的欣喜興奮的心聲。隨着鏡頭的轉移,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江上的十幾條龍舟上,預賽隨着“開始”的一聲地喚出,各條龍舟上的劃舟人員都迅速且整齊地提起船槳,一起向下划水,每條龍舟前面一個指揮員站立着去指揮,劃舟人員的動作,他雙手揮動得十分有力,連身體也動起來了。龍舟後面一個鼓手認真地打着我們十分熟悉的龍舟節拍。在這兩人的配合下,劃舟人都一致地向前衝。開始居先的永慶和大嶺丫隊,劃舟人員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霧氣朦朧的江中的他們神采飛揚,大力地划着江水,江面盪漾,泛起了漣漪。永慶隊和大嶺丫隊不相伯仲,大嶺丫隊舟上的指揮員焦急得更用力的向劃舟人員揮動雙手,他的身腰彎曲着,彷彿要倒向劃舟人員那頭。劃舟人員更迅速地划槳,汗水溼透了他們的衣襟,終於在他們的努力下,大嶺丫隊領先到了終點了。

今年的端午節最熱門的話題不是男子組的龍舟比賽,而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組的比賽。他們的勇敢令我們敬佩。女子組在江中奮力前進時,鏡頭幾個六十多歲的老奶奶也做着劃舟的動作爲他們加油,他們那緊張的神情好像是他們自己在比賽的樣子,同時也有許多觀看者一邊拍手,一邊吶喊着“加油”……頓時掀起了端午的高潮……

端午節雖然過去了,精彩激烈的龍舟賽也已經結束了。但端午的餘潮仍在蔓延,人們仍陶醉在那激烈龍舟賽的情景中,想念那誘人的糉子。端午的濃郁風情仍散發在我們的身邊。

端午初二作文5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站在樓上眺望遠處的田野時,到處是一片夏收農忙的景象。幾處早收的田塊裏,已栽滿新秧了,同環抱村莊的樹影一起,塗抹成一幅淡淡的農村田園風景畫,我的身體裏一時也沉靜下來,思緒飄飛到兒時的記憶裏。

童年的時候,這樣的季節,在我的家鄉,到處是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村莊裏、河堤上、堰塘邊,樹草都擁來滿目肥厚的綠色,同遠山一起,勾勒出村莊的輪廓。田野中,待收的麥子,成熟得羞下了頭,宛然一位即將出嫁的新娘,只等心儀的人來掀起她頭蓋,頑皮的風兒卻等不及了,提早來撩開真容,她們便含情脈脈閃眼滾動起一道道長睫麥芒的金光,歡躍向前,惹人滿眼的歡悅和憐愛。不久之後,麥子收盡,勤懇的農民就魔法般很快地變換出遍佈的秧苗嫩綠了,漠漠水田的上方時而還翔來幾隻閒逛的鷺鳥,播下聲聲悠啼;村舍中,四處溢滿着童趣,紅黃的蜻蜓穿梭飛來禾場的上空,追跑得夥伴措手不及,彩蝶停歇在牆角的草叢裏,躡足靜守起幾處好奇的孩子們;菜地裏,各色蔬菜滋滋竟長,紅莧綠蕹伸展出手掌似的葉片,紫茄青椒藏掖着葉底下不斷膨脹的果實,黃瓜藤攀爬到高端,金銀花纏繞籬牆,綻出滿鼻馥郁的幽香,無處不是令人欣喜的田園景象。

最欣喜的還是我們孩子。陶醉在這無限美景中的孩子們早掐指算好,一日後,端午節就要到了,那時自然就有很多口腹的享受,甜軟的糯米糉子,噴香的新麥饅頭,醇濃的米酒,泛光的油條…然而我那時最難忘卻是隨母親到自家竹園裏採摘新鮮的糉葉來包糉子,母親便給我重複講述她所知道的這端午節來歷:屈子和他的行吟澤畔,昏聵的楚君,以及奸佞的小人等等,我卻不能理解這麼美好的世界裏爲什麼還有那麼多險惡的事情,於是小心眼裏又生髮出許多悲天懷古的憂思。

在屋旁的蒿草地裏拔起青艾時,我看到歡快的鳥兒嘰喳蹦跳在高枝,碎碎散散的陽光從蔥蘢的樹葉裏篩下來,林下幻出縷縷七彩的光絲,這世界是多麼的美好啊,千古裏的忠臣爲什麼要悲悽地赴死呢,爲什麼有那麼多隻有用艾葉才能插門避趨的鬼魅呢,那該是多麼不可理解啊,我惘然了,許多個黃昏,我就一個人仰着小臉呆看天空,疑惑這世界的紛繁複雜,在吃着端午節殷殷母親做的蛋湯油條時,在慈愛奶奶無微不至的呵護當中,在兄弟互勉的溫暖裏,在父愛如山的關愛下,我終於深信這絢麗世界沒有理由也不應該不美好。

在這個充滿歡樂的端午節,憶起幼稚童年的端午節,寄託了太多美好的願望,將是我一生回味不盡的根源。

端午初二作文6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聽老輩講,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愛國功臣,叫做屈原。屈原不僅是重臣,還是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詩人。當時,七國鼎立,數秦國最強,也數秦國野心最大,要一統天下。當時楚國國君制國無道,防禦不行,很容易被打敗,自然成了首選。這一點,才思敏捷的屈原早察覺到了,便上書楚王,希望國君加強防禦,不讓秦國的陰謀得逞,楚國國君不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認爲屈原瞧不起自己制國,把屈原調到汨羅去,屈原很傷心,很委屈,自己好言相勸國君加強防禦,國君不但不聽取意見,還當成惡意。終於,屈原忍不住了,在6月22日跳江自盡了。水火無情,屈原一下子被滔滔江水吞沒了,百姓知道屈原是個好官,於是下江開船,紛紛搶救屈原,可這怎麼撈的到?當時人們說水裏有蛟龍,會吃了屈原的屍體,蛟龍吃飽了就不吃屍體了。以後,百姓把屈原自盡的日子叫端午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要糉子,劃龍船,祭奠屈原。端午節就是這樣來的。

記得小時侯,端午節,我隨父母去外婆家,當時外婆家那裏端午節比較昌盛,幾乎每年都要劃龍船。今年也不例外。

當時,我家大舅舅身強力壯,也參加了劃龍船比賽。

天下着小雨,我吃着黃澄澄香噴噴的糯米糉子,坐在老爸肩上,放眼一看,才知道我們夾在人羣裏。那大大小成千上萬把五顏六色的雨傘,成了一道奇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時,我才知道,觀衆是有多少,——數不清;並把大江兩岸圍了個水泄不通。

江上,遠遠的只見八條三丈多長一米寬的龍舟,停在江中,每條龍船上各有十八人,一人在龍頭擂鼓指揮,一人在船尾掌舵,中間十六人,分列龍舟兩側。每條龍舟就是一個獨立團隊,每個團隊着裝整齊,隊員個個生龍活虎。比賽開始了,八條龍舟,象離弦之箭,隊員們跟着鼓點的節奏,揮舞着船漿,喊着整齊雄壯號子,“一二、一二、一二……”龍舟越來越快,八條龍舟齊頭並進,爭先恐後,象八條鮫龍爭奪東海明珠。一轉眼,一條黃龍飛躍過終點,比賽結束。所有觀衆一齊鼓掌。比賽真精彩呀!

我愛划龍舟,我愛端午節!

端午初二作文7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是爲紀念屈原而寫下的。端午節也是因爲屈原而流傳於世的。糉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因爲當時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所傳承下來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賽龍舟不再只是單純爲紀念屈原而舉行的了。它演變成了一項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的精神的運動。賽龍舟這項具有紀念意義的運動,不僅突破了時間、地域的界限,還成爲了國際性的賽事,得到了新的發展。

糉子也是爲了紀念屈原,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糉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蘆葦葉在外圍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當然,糉子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地區,就會包出不同的糉子。雖然形狀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雖然風味大不相同,但都寄託着老百姓對屈原這位偉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了。可是,心中卻有一種淡淡的失落感。隨着社會的發展,端午節的節日氣氛也在逐漸減弱。端午節和衆多的中國傳統佳節一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之說不只是爲了紀念屈原這一個,但卻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關於端午由來的傳說,雖是衆說紛紜,卻也爲它增添了不少神祕與魅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端午節在我國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澱,從而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內涵。

其次,端午節還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節的每一種延續下來的紀念活動,無不是寄託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與心願。假如說端午節是因爲傳說而顯得更加動人,那浸透在端午節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則讓它散發出永恆的魅力。傳說可以動人,而情更加感人!

節日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於挖掘和弘揚,有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後”的代名詞,而應該成爲新時代我們引以爲豪、爲傲的民族瑰寶。

端午初二作文8

有一種習俗,生長在靈魂深處,任歲月遷移,仍然不改當初的模樣。在初夏焦灼的等待中,一個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日--端午,緩緩走來。

除去春節,端午是我最喜愛的節日了,不是因爲放假,而是因爲家人爲端午忙碌時那份濃濃的情意。

我是家裏的獨女,身邊也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因此,不管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十分疼愛我。我過端午喜歡去姥姥家,因爲姥姥家後面的大山上有成片的艾草。每年端午節,姥爺都會在清晨帶我去採艾草,雖然每次我都會弄得一身露水,不過我依然樂此不疲。

端午是一定要吃糉子的。在姥姥家,我可以吃到天下最美味的糉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姥姥就把糯米泡在一個大鋁盆裏,煮好糉葉和繫繩。端午節的早上,姥姥會早早起來包糉子。她坐在廚房的一個小板凳上,眯着眼睛,將糉葉折成一個小漏斗,撈起一把糯米放進漏斗裏,再放上幾粒事先泡好的花生或是一粒蜜棗,右手將糉葉疊過來,再輕輕折過去,最後繫上草繩,一個有棱有角糉子就包好了。我最喜歡的就是看姥姥系草繩,那草繩系得像蝴蝶結一般,真是藝術啊!

糉子包好下鍋後,我就拿過小板凳坐在鍋竈前,當糉香調皮地挑逗着我的鼻子時,我就會滿院子去找姥姥,要吃糉子。姥姥說糉子要焐到時候纔好吃,而我卻在姥姥身邊不肯走,沒辦法,姥姥只好讓我嚐嚐鮮。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糉子,燙得又吐了來,姥姥愛憐地說:燙吧,饞丫頭!

端午節,除了糉子,纏繞在心底的還有那五彩繩。記憶裏總記得早上醒來,發現手腕上、腳腕上都繫上了五彩繩,我便驚喜地問姥姥是誰給系的。姥姥笑着說"是半夜裏仙女給你係上的"。"爲什麼要系它?"姥姥又笑着說:"這是用來保佑你平安的。帶上它,你一年就沒病沒災了!

在端午的綿綿情意中,我漸漸長大了,早已不會纏着姥姥要吃第一口糉子,也不再相信五彩繩裏仙女的故事了。但糉葉的香氣,五彩繩裏繫着的祝福,依然印在我的記憶裏,流在我的血液裏。

端午初二作文9

今天是端午節,而故鄉人都稱之爲端陽節。在故鄉,端午節是一個隆重的節日。這天,村子裏熱鬧,小夥子相親,新媳婦過門,到處歡聲笑語,喜氣洋洋。用母親的話來說是“年有三朝,端午一日”,所以故鄉人特別重視端午節。母親是養豬能手,她餵養的豬特別肥壯,每年除上交一頭給政府外,自個家裏在過大年和端午節的時候都要殺一頭,這樣,親戚朋友也能同我家一樣,過個豐盛的節日。

故鄉的端午節,村裏人是不包糉子的,而是用石磨磨小麥來做饅頭和包子。母親總是在端午節前夕的夜半時起來和麪,第二天早晨,發酵後的白麪,滿滿的兩大盆,如初生的嬰兒,白白嫩嫩,軟軟綿綿。母親把和好的白麪做成三樣:一樣是饅頭,一樣是小蔥和瘦肉餡包子,一樣是紅糖和芝麻餡包子。每年端午節這天,一家人都能吃到母親做的麥香撲鼻粉甜可口的饅頭和包子,母親的心也就像包子裏摻了芝麻的`紅糖漿。

在我記憶中的端午節,又好似農家特別的節日。這時候,麥子已收割,蕃薯已放藤,稻子也長出了新綠,農忙時節也過了,勤勞的村裏人象鬆了口氣似的,在端午節這天,不僅可以甜甜地吃頓香噴噴的美食,而且還可以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享受節日的喜慶。

而每逢故鄉的端午節,母親總是要忙碌好多天,白天忙農活,晚上還要在煤油燈下爲我們兄弟姐妹趕做新衣服和新布鞋,常常是夜深人靜了,母親還在孜孜不倦地穿針引線。燈影憧憧,銀線飛舞,年年歲歲,從不間斷。那時,我們這些小孩期盼端午節就象期盼過大年一樣的期盼着。因爲這一天,我們不僅能吃上母親做的美味佳餚,還能穿上母親做的新衣服和繡有蓮花的新布鞋。童年早就成爲過去,而故鄉的端午節一直是充滿喜慶和慈愛的記憶。

如今,母親常說城裏的端午節沒有什麼節日的味道,只有故鄉的端午節,纔是有氣氛的節日。母親總忘不了在故鄉端午節這天:千門萬戶都插上艾草和菖蒲,說是這兩者象徵屈原的馬鞭和長劍,可以辟邪;此外,還要系百索子,手腕上和脖子上系五彩絲線,用以辟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用以解毒驅邪;吃“十二紅”,這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並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故鄉,家家戶戶都有。

今天是我家離開故鄉後的又一個端午節。和在外一起住校的同學吃着買來的糉子,母親做的饅頭和包子相比,味道不一樣,氣氛也不一樣。

端午初二作文10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風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浮光掠影吧!如今我就引見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甘肅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長久,可往常也只是曉得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紙醉金迷,生活的紙醉金迷,而疏忽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妙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繁華特殊的。

家鄉的端午風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聽說能夠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加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習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中央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考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幹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非常可口。悄悄將棕葉撕破,便顯露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覺得幾乎妙趣橫生。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他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覺得。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似乎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本人也似乎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由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劣無恥五體投地,爲屈原的時令所服氣。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壯山河?雄姿英才,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要那涓涓流水反覆着永不改動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隨謬誤的腳步……

突然,一切都消逝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曇花一現,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端午初二作文11

今天就是端午節呢,首先是“祝親朋好友端午節快樂”,這我才猛然想起自己已很多很年沒回家過端午節呢,從自己讀高中到現在已經七年沒回家過端午節呢,其實今天自己就很想回家,真的很想回家和過端午節,吃媽媽包的糉子,一家人都在家裏呢,就唯有自己沒回去,不是自己沒時間,不知道爲什自己還是選擇沒回家,下午給媽媽打電話,她老是問我回家嗎?我找了個藉口說工作忙,不回呢,然後媽媽說,如果你回家我就去啊婆家果園摘點楊梅給你吃,順便帶回廣州呢,媽媽說果園裏的楊梅又大,不酸好甜,(媽媽其實兒子真的很想回去陪你們過端午節呢,唉,過些日子再回去看看,別怪兒子說謊,是善意的謊言哈)

想起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情景來。母親每年都包糉子,記得在端午節的好多天以前,商店就開始賣糉子葉了,在端午節的前一天用涼水把葉子泡在一個大盆裏,糯米或者黃黏米還有紅小豆也泡上。第二天也就是端午節了,大人們就開始正式包糉子了。地上擺着大大小小的盆,糉子包好呢,放在一個大蒸鍋裏一個一個碼好就開始蒸,要等3,4個小時才能蒸好。

糉子有好多種類,通常是糯米加大紅棗,但是我最喜歡吃的是糯米夾豬肉,花生,香菇,榨菜那種糉子,糯米順滑宜口,花生,香菇,榨菜風味十足,吃過那麼一次我卻怎麼也忘不掉。明天就端午節呢,不知道媽媽會不會包好多糉子呢,媽媽的手藝非常不錯,她會做好多好吃的東西,媽媽包的糉子也是我最喜歡吃的呢,我從來沒有吃過有誰包的糉子比媽媽包的糉子好吃,哈哈。

今天端午節呢,祝遠方的她端午節快樂,天天快樂!祝親朋好友端午節快樂!也祝自己端午節快樂!昨天下午和朋友一起賣衣服,因爲是搞特價,清倉庫的貨,好多人來看,也好多人買,生意好好,可自己也忙得好累,跑來跑去填單,明天端午節自己也是在超市和朋友一起忙碌度過了,晚上超市有活動,請了人來唱歌,雖然只是一個私人老闆的超市,可經營蠻大的,(福隆祥)這個超市名字如此熟悉,我算是哪裏的臨時員工吧,比所有的員工要自由自在......

端午節想家呢,好想回家和家人一起過端午節,十天前自己剛回家,怎麼現在又那麼想回去呢,也許是山裏的孩子比較喜歡山裏的感覺,山裏比較清靜,家是我停靠的港灣,給予我溫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