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灞河懷古散文

灞河懷古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到西安,住在灞橋區,轉彎處便是一條通衢大道,兩邊路旁齊楚楚長了柳樹,枝梢紛披,綠葉依依。於是,便想到灞河去看看。

灞河懷古散文

我們是晚上去的。橘紅色的燈光下,灞河幽幽的黑。河岸上柳樹成排,長長的枝梢彎垂,在微風中輕輕蕩動。天空深邃,卻看不見一顆星星,遠近都是一片燈火。隔岸,長安塔巍然矗立,五彩繽紛,像一尊璀璨靚麗的佛。

披著一片濛濛的夜色,我們在灞河岸邊走了起來。走著走著,就覺著是走進了一條深深的歷史隧道之中,儘管古色不再,可時空中兀自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滄桑感。我的腳下彷彿就是一疊疊古人的足跡,兩千多年前的金戈鐵馬、宮廷歌舞、故人辭別,一陣陣轟鳴、一曲曲輕唱、一聲聲唉嘆,交錯匯聚在一起,在我耳旁迴響。

灞河是西安八水之一,是歷史上的名河。灞河上建橋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當年,秦穆公稱霸西戎,將原滋水改名為灞水,並在河上建橋,名曰“灞橋”,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墩橋。灞橋是關中交通要衝,連線著古長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唐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都在這裡分手,別時折柳相贈。因此,此橋也叫“銷魂橋”、“情盡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唐詩紀事》記載:唐詩人、簡州刺史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從此,灞橋也有人叫折柳橋。折柳寓意深遠,因為“柳”與“留”諧音,既表達了依依不捨的感情,同時也祝願朋友遠走他鄉之後,能像柳枝一樣隨遇而安,再謀發展。唐代詩人戴叔倫《賦得長亭柳》雲:“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嫋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遊。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可見灞橋折柳相送,情意多麼深長。

灞河岸邊,垂柳依依,每當春天的時候,柳絮漫天飛舞,像紛紛揚揚的雪花,成為一大景觀。古詩人寫灞橋的詩多達100多首。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被稱為詩詞佳構,為人熟誦。唐朝詩人賈島也曾“騎驢張傘”到灞橋,得“落葉滿長安”一句,而又苦思冥想求成一聯,以至小驢衝撞了當時長安京兆的儀仗,被抓去關了一夜的'禁閉。《韻府群玉》中也記載:“孟浩然嘗於灞水,冒雪騎驢尋梅花,曰:‘吾詩思在風雪中驢子背上。’”古詩人與灞橋,緣分深厚啊!

我今也到灞河,站在寬展平坦如彩虹般的灞橋上。這就是古時友人送別斷腸人面對的那座灞橋嗎?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筆下“年年柳色”而不堪離情傷別的那座灞橋麼?是唐詩人賈島撐傘騎驢覓詩、孟浩然冒雪騎驢賞梅的那座灞橋嗎?我在尋覓,我在求索,我在彷徨。路燈下正有一小青年站立,我走近去問他。他告訴我:古灞橋已不復存在,現在灞河上已經建起了三座現代化的大橋。說著便用手去指,只見三道彩虹般的大橋橫跨灞河,燈火輝煌,橋面上車輛穿梭賓士,拉出一道道紅色的流水線。我的心也動了起來,浴著燈火的海洋,我真不知身在何處了。遂口詠一絕:

璀璨燈火彌天際,

長安寶塔一望收;

折柳方知今非古,

彩虹橫跨灞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