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辭賦精選 > 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原文完整

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原文完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陶詩的語言質樸而簡煉,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飾,而是努力尋求精當的語句,自然貼切恰到好處,同他的詩歌的題材、風格協調一致。

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原文完整

  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原文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子長又為之。餘嘗於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靜,君子之篤素。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土,或潛玉於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己盡;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屢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

諮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巨集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

淳源汩以長分,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無袁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憫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

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鑑,恆輔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長飢,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廣結髮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屈雄志於戚豎,競尺土之莫及!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商盡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

蒼旻遐緬,人事無已;有感有昧,疇測其理?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為恥?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謝良价於朝市。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均作過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徵西大將軍桓溫的長史,但到陶淵明出生時,家道已衰落。“少而貧病,居無僕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顏延之《陶徵士大講述誄》)“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希谷冬陳。”(《自祭文》)這是他少年時代生活的真實寫照。青年時期,他曾有“大濟於蒼生”的雄心壯志。《雜詩》中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吐露出建功立業的巨集願。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陶淵明二十九歲明,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職”便辭官而歸。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職,在家中閒居了六、七年。三十六歲時,作荊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辭歸。四十歲時,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後又作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四十一歲辭歸。同年八月,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任職八十餘天,傳來了妹妹死於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郡派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他終於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

辭官之後直到逝世,詩人一直過著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四十四歲後,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貧苦。“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詠貧士》)這些詩句,反映了他物質生活的貧乏。但是,詩人在精神上卻恬然自適。因為他永遠擺脫了象樊籠一樣的腐敗庸俗的官場,回到了日夜懷念的田園。退隱之後,他曾躬耕隴畝,和父老鄉親共話桑麻,同農民們保持著融洽親切的關係。儘管他還和農民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他一反地主階級輕視勞動、鄙視勞動人民的偏見,“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卻是難能可貴的。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終至爐火純青。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並詩》,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反襯了現實社會的黑暗。

陶淵明的思想較為複雜,但主要的是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使他早昕具有濟世之志,幾次出仕,正是儒家積極用世、兼濟天下的思想的體現,退隱後,儒家的安貧樂‘道、君子固窮的思想又成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繼承了正始以後道家精神批判現實、否定現實的一面,但其中老莊的消極避世、清靜無為、順適自然的思想,又給予他以消極的影響。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的重要詩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形式主義風盛行之時,詩壇上充斥著談玄悟禪、模山範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綺語浮詞、鋪錦列鏽。陶淵明卻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的詩作卓立於詩壇,表現出革新精神。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餘首,另有文、賦等十餘篇。

田園詩是他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國詩歌史上的創舉。著名有田園詩有《歸園田居》、《和郭主簿》、《於西獲早稻》、《懷古田舍》等。由於他以全部身心熱愛著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筆端,所以他筆下的農村田園風光和諧自然,別開生面,後代的評論家、詩人曾給以很高的稱譽。

陶淵明在田園詩中,還歌詠了勞動生活。這些詩感情樸素而真摯,散發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如《歸園田居》之三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寫出了詩人的真實感受和安貧苦節的決心。《於西田獲早稻》中寫道:“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反映了作者對勞動的意義和農民的勤苦艱辛都有了較深的體會。

陶淵明還創作了不少詠懷詩,主要有《飲酒》、《雜詩》、《詠貧士》、《讀山海經》等。這些詩中,貫穿著詩人對社會的認識和對人生的體會,表現了他對塵俗的厭惡,對腐朽的.統治者的蔑視。在一些詩篇中,他還以鬆菊、孤雲自比,表現了孤芳自賞、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但有些詩篇,也流露出壯志未遂的苦悶無奈和樂天安命的宿命論思想。他還有一些借詠史而詠懷的作品,如《詠荊軻》等,借對古代人物的熱烈歌頌或深摯同情,抒發自己的滿腔悲憤,寄託自己堅強不屈的意志,被魯迅先生稱為“金剛怒目”式的詩篇。

陶淵明的文、賦作品雖數量不多,但幾乎都是歷代傳誦的名篇佳制。《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感士不遇賦》等都一掃晉宋文壇雕章琢句的華靡之風,感情真摯而強烈,風格質樸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詩人坦露的胸襟,聽見他那誠摯而又激憤的心聲。歐陽修曾度評價他的作品,甚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五引)

陶詩的藝術風格以平淡自然著稱。他的詩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點染勾畫,便呈現出深遠無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其一)質樸無華而又詩意盎然。陶詩的平淡自然有其顯著的特色,即“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以樸素的衣著妝裹著豐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內在豐腴,這就使他的詩能寓丰采情味於平淡之中。所以蘇軾說:“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惠洪《冷齋夜話》引蘇軾語)這種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