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通用15篇)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看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鴻門宴》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通用15篇)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1

記得上初中或高中時,總有語文老師佈置作業,要求寫一篇電影的讀後感,那時候,電影是愛看的,但讀後感是不想寫的,因為想寫的東西不能寫出來,按規範需要寫的我又不想寫,所以總是很討厭寫觀影讀後感。

現在,終於可以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是不管寫得好壞也不再擔心了,因此,提筆發表感慨的心情也是無比的輕鬆......

滿懷著想象跨進了電影院,看著場面巨大的畫面,隨著劇情的起伏開始感嘆劇中的人物。

范增,一個以前在教科書裡沒太多瞭解的人物,在這部影片裡卻表現得如此的出彩,足智多謀,料事如神,輔佐項家三世的謀士也被那個以前我瞧不起的演員黃秋生演繹得那麼真實。看到他的神機妙算才知道才華橫溢原來就是用來形容範增這樣的人物,看來江山代有人才出,就是為他們準備的。原諒我的孤陋寡聞,謀士裡原來我最瞭解的都出自三國,最近因為看歷史,才知道每一個成功的帝王將帥後面都有一個足智多謀的智士,否則這些人都成就不了他們的霸業。謀士——一個多麼了不起的幕後工作者!

看完整部影片一直在好奇這個霸王是誰演繹的,本來是覺得項羽只是一個力拔千斤氣蓋世的勇夫而已,但經過這個演員的演繹後,竟然喜歡上霸王了,等到電影散場後專門看了演員表,發現原來就是最近火的不得了的馮紹峰。現在終於明白什麼叫人氣明星了,一個被眾多年輕粉絲們喜歡的年輕明星,盡然因為演繹了西楚霸王這個角色,讓我這麼老的人也喜歡了,可見,功底還是有的。原以為我只喜歡像《步步驚心》中演繹八爺的鄭嘉穎這樣的過氣明星,原來也喜歡這樣當下時尚的明星。不過想來都是喜歡像鄭嘉穎這樣用一個眼神就能表達那麼複雜的心理活動的絕佳演技。每每看到他用憂鬱的眼神望著若曦,我的心也跟著碎了。《鴻門宴》裡的西楚霸王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才喜歡的吧?不過,仔細想想怎麼喜歡的都是這樣悲劇的人物喃?不管是八爺還是項羽他們都是失敗者,難道......杯具?不敢想,不想了......

正是與馮紹峰演繹的霸王相比,我覺得黎明演的劉邦少了很多的靈氣,所以不喜歡。

最後就是影片顛覆了我對“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的歷史想象,那麼唯美、淒涼的畫面就這樣被他們表達了,可惜了......

正好在髮型店裡燙頭髮,閒的無聊,發表了些感慨......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2

《鴻門宴》劇情前期,他想表達張良設計讓項羽懷疑范增併除去范增不在錄用,這樣表達可以。可至從鴻門一聚之後。支援范增的項羽卻莫名奇妙的和張良一起試探起范增來。這從劇情裡毫無根據原由,就突然一下只的轉變。讓人覺得這裡斷了一大塊,是為了什麼我們並不知道。

在電影中,我覺得棋盤這個運用的不錯,早有不動一兵一卒卻能運籌帷幄定輸贏的棋盤。但事實若真能像下棋那樣簡單,就能平定。解決得了天下的大事,就不會有逐鹿天下的人。

《鴻門宴》我們很清晰的看到裡面人物的歷史是錯誤的,這完全是編劇自己創作想象出來的。韓信與鴻門宴是沒有什麼聯絡的。以歷史當時根本就沒有韓信什麼事。那時的韓信還在項羽的麾下,他是在鴻溝立約之後,劉邦入蜀他在投漢。龍且後來是投了漢並且存貨了下來,夏候嬰漢立之後和蕭何一樣待遇都不錯。唯有韓信才是真真第一個被殺害的功臣。編劇把劉邦這個人算是詮釋清楚了。讓歷史沒有演義出的嘴臉,他讓觀眾看到了真相。他解開了最後的密題。他從一開始就知道比誰都要聰明。就連張良也被他給騙過去了。項羽雖然做出了兩個錯誤的決定,一是軾楚王,二是失范增。這都是天性所制,才導致了烏江自刎,即使沒有張良那一支楚曲。

看到項羽死後,我才真真感受到原來范增才真真的厲害,他早以知道既然結局早以有定。自己也為這一天佈置好了一切!讓那些功臣也同樣沒有好下場。即使是劉邦奪得了天下,每有這些人的輔助他這樣的國家也必然會很快覆滅。即使沒有也失去了人心,讓劉邦生活在孤獨的沒有朋友的痛苦只中。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到了結局卻因范增的那一道錦囊而通通被劉邦殺害。韓信被眾人射傷砍死,蕭何被酷刑亂棍打死,就連對他最忠誠的範膾也因為無法面對眼前的這個人而自殺。但沒有被追兵射死的張良存活了下來,並且讓他看到了劉邦一年之後躺在病塌上慚愧即將死去的樣子。他躺在冷清的宮殿裡,只有張良與病入膏肓的自己。張良問清了劉邦為什麼會這樣,他是怎麼做到的。劉邦原來從一開始就知道鴻門宴有多凶險。只是他布的一個局將計就計贏得了張良和民心。劉邦與項羽,而劉邦就是這樣贏得天下的人。

張良把劉邦與項羽的故事講完了。但真真的棋並沒有誰勝誰負,他們都輸了。結尾中張良彷彿回到了鴻門宴當時的情形立立在目,有項羽有范增。張良處著范增死後留下的杖,回頭說到有沒有一種棋能讓兩者雙方都能贏。但天下之事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這樣的結局。這是形式和無奈造就了亂世。

要做大事、想富貴、得天下、要選擇得失,就得忍辱負重。一切沒有天理常數,只在一人!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3

我覺得大秦帝國那作者說的好。果真奇謀之士,並無高下之分。世人所看奇謀之士高下看其謀成敗。但是決定謀劃成敗的在於那個決斷和實行的人。同理范增和張良的成敗並不在於他們倆人。而在於項羽和劉邦。以鴻門宴為列,誰高誰低?張良乎?范增乎?都不是。項羽如依范增所謀,劉邦必死無疑。然則項羽婦人之仁。並非范增所謀差,而是奈何決斷者在這關鍵時刻昏庸。

以楚漢爭霸的大局論。張良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下邑之謀策反英布,彭越等奇謀能名傳千古。根在於劉邦能聽善言,決斷。陳平的反間計也然。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決定楚漢爭霸的戰略,極其精彩。然則如無劉邦給韓信精兵,使其實施。這一精彩絕倫的戰略世人豈能知曉?這就是劉邦厲害的地方。他能在眾多謀士,將領的謀劃中,能判斷出何為真正奇謀,何為無稽之談。這就是我說的,奇謀能否成敗,關鍵在於斷的人。

范增是豪傑之士。其才並不低於張良,陳平。勸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後,使楚國民眾歸附,形成龐大的抗秦的社會力量。最終正是這一謀劃,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可見其戰略眼光。奈何項羽進咸陽之後,殺義帝,使項氏從擁立楚國王室的功臣變為弒君之臣。鴻門宴後,看出劉邦其志不小,張良等豪傑之士。勸其斬殺。然則項羽不聽。即便范增再有奇謀,碰到鉅鹿之戰後,剛愎自用的項羽能如何?不是范增奇謀不如張良,陳平之輩。而是項羽識人之能,決斷之能,不如劉邦。

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比劉邦強很多。但是做為一方諸侯最重要的識人,決斷只能比劉邦差得太多。

然而我更喜歡韓信的為人。歷史上他能帶軍打仗能出謀劃策。一身才學在項羽哪裡不受重用,只做個火頭軍。後投於劉邦能為什麼呢?不就為了一展才華,求個富貴。他韓信要害你劉邦什麼呢?殺了你劉邦他能當皇帝麼?他是聰明人,自知不是帝王料,要不早自立為王,還投你劉邦幹嘛。歷史上劉邦的天下韓信立下了汗馬之勞。

卸磨殺驢就是帝王之道麼?最後無人可信,何其悲哀!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4

為了看張涵予和我喜歡的秦漢時期的歷史,抱著歷史又一次被電影篡改的心態,看了鴻門宴。

雖然劇情改的和歷史有點大了,但是這部電影在講完排場、看完大牌的同時還是能給我帶來震撼和思考的。該電影似乎有些偏袒項羽,劇終以霸王和虞姬在幻境中的美好而結束,對於劉邦稱帝后,酷殺功臣和晚年鬱鬱而終。兩者形成對比,引發思考,成敗不能單一的判斷。

既然劇情和歷史有出入,那我們就先從劇情入手,看看其中的哲思吧。

劉邦依舊沒有主見,幸而身邊有仗義的好弟兄和睿智的張良。

樊噲的這一角色有著重刻畫,為取得棋局的先機,咬斷自己手指的舉動令人震撼。有時候這種不思前想後的真誠,遵從本性的率真更令人感動,他們常常提醒自己是在真真切切的活著,而不是苟苟且且的經營著。

韓信啊,片中把它塑造的太功利了,失去了威風凜然的大英雄本色。每次做出保證前都要說一句:我要得到我應得的。——感覺像是為展示自己武藝的江湖遊子,,這個角色安放在這部電影裡那是相當狗血啊!

至於蕭何,我無話可說。

輪到項羽了,我個人認為要讓胡軍演,應該更有味道。可是導演考慮到票房人氣,讓馮紹峰來飾演(其實也沒什麼,不過是一場電影而已)。感覺項羽的柔情多了一點,呵呵,戰場失意,情場得意嘛。從來就沒有絕對的輸贏。霸王無論何時都帶有一種濃烈的悲涼氣息。

虞姬,我拒絕評價,歷史上的女人大多都被“傳誦”的失去了原貌,沒什麼可說的。

嗯,到劉邦出場的時候了,黎明的演技還真很棒,很符合劇中的意思。看劉邦更多的是感慨,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的滄桑之處啊!林語堂曾寫過:自古以來似乎是這樣,殺一個人的是凶手;殺三個,殺六七個的,那他生來就是罪犯;若是組織完善的機構殺幾百個人,那他就是頭腦清晰的真正的罪魁禍首;倘若他殺了千萬百萬,他就為歷史上的英雄,想要謙謝這個頭銜,也終歸無用了。

哈哈,張良。是我喜歡的歷史人物。電影把張良和范增講成勢均力敵的對手和惺惺相惜的朋友,有點意思“張良就像年輕時的范增”。用五盤棋來作為鴻門宴的“主菜”,一盤下到兩敗皆輸的棋貫穿全片,在打打殺殺中添點睿智。

可能一場鴻門宴下來,就無法判定誰輸誰贏。因為自劉邦決定赴鴻門宴起,就註定大家都陷入了算計之中,陷入了利用之中。所以范增悲慘的死去,劉邦夠狠斬功臣,純潔的樊噲也受不了自盡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勾踐,劉邦,朱元璋。

但是張良(哈哈,這是重點)儒道權衡適當的人就像是一個傳奇。亂世:學藝練功,曾組織刺殺秦王,投奔明主並輔其成大業,最終目的是百姓蒼生,社稷穩定;之後功成身退,最喜歡的一種說法是騎著青牛遊山,求仙問藥去了。

張涵予這樣成熟男人味十足的演員飾演張良是最完美不過的了(雖然歷史中的張良有點娘)。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5

看了鴻門宴以後,我深有體會。

本片以張良敘述這千古棋局為主要,向觀眾們把鴻門宴的始終展現出來,表達出眾人因鴻門宴而改變命運的無奈,通過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價嗎”道出命運的無情。本片以鴻門宴為矛盾中心,再現了歷史上的楚漢戰爭,以及在戰爭中謀士的機謀較量和項羽與虞姬的悽美戀歌。

本片的一大敘事特點在於設懸與釋懸,通過懸念的設定引起觀者的求知慾。神祕的老人為太傅及其學生講述這場楚漢戰爭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設下的第一個懸念,一直到最後揭示他是張良才算是釋懸。本片便是張良的一場回憶錄。如果說范增錦囊的懸念,內容是兔死狗烹的開端。那麼虞姬的那句:“這赴宴的代價你知道嗎?”的設定懸念,則是揭示全篇的猜忌。這個代價在本片最 後由垂垂老矣的劉邦來釋懸,這赴宴的代價,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懸念是范增與張良的最後一盤棋的結果,最後歷史詮釋了這結果——兩敗俱傷。歷代君主與帝王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猜忌,位高權重,時時刻刻提防別人覬覦自己的位子,內心的多疑使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只剩下孤寂,沒有了敵人與朋友的人生也就沒有那麼可以留戀的樂趣。

整部電影人物鮮明,諸多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項羽的霸氣,劉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計,張良

的韜略,韓信的急功近利,樊噲的粗魯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諸多死士的蒼涼壯烈。

我從這裡知道了,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輕易聽取別人的話,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6

有幸能看到這部電影,我不敢說全部都看懂了。

歷史上,真正的鴻門宴是怎麼樣的,我在《史記》裡已經讀了個通透,甚至有些讀膩了,讀煩了。但在看完電影之後,我不得不承認心念為之一動,有些酸楚的感覺。

我並不是說電影的魅力高於書籍,而是為電影裡所詮釋的以鴻門宴為線索的我們當下與人交往時仍存在的那麼一點,就被那麼一點,感動了。

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在上初中三年級的時候種下的種子,在那之前,可以說我是一個頑童。在那之後,有所改變,能讓我真正高興的,是這麼長時間裡結識了許多朋友,也維持了許多友好的關係。經常在想有些朋友為什麼可以維持到現在,而有些朋友卻只是匆匆的一面?兩三年前我似乎找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能稱兄道弟的人,我們之間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能相交至今的朋友,我們之間的利益關係不那麼明顯;匆匆一面的朋友就屬於“你死我活”的了。當然,這個答案並沒有怎麼站住腳。

我的好兄弟王悅,他和我並不是從小玩兒到大的,只是陌路相識罷了。但是我們之間的那種默契,那種互相賞識,他對我的那種無私的幫助,讓我覺得在我們初遇時彷彿認識了很久。

還有楊兄,只是因為一場比武就拉近了我們之間的友誼。比武場上,我們都不曾留手,都被對方打傷過。可是這種傷,讓我們笑得更為歡暢。

徐靖,是我的兄弟中的開心果,沒他不好玩兒,沒他沒意思。不是他多麼會講笑話,其實他不善於此道,而是他肯讓我們來笑,從不反駁,更無怨言。似乎他也享受在其中。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胸襟和氣魄啊!

浩偉,可以說他時運不濟,也可以說他咎由自取。自打上高中二年級以後,說實話,我對他的某些行為感到不齒。但是為什麼我捨不得離開這位兄弟?

馬寧,一個硬漢。單打獨挑勇闖四方,我很佩服他。老王也是這樣的人。拿起電話,不知道該打給誰的時候,馬寧不做第二人選。聊上兩句,即便不能見面,那個孤寂的心也落下來了。

老彭,初中以後我們就沒聯絡過了,直到有一年大學時期到青島玩兒才見。可是很奇怪,見面之後,我們之間並沒有感到陌生,反而覺得比以前熟悉。

奇峰,怪才啊。我們少不得的是爭吵,吵到面紅耳赤,吵到天翻地覆,吵到差點兒大打出手。他不服我,我不服他。真是人生難得一位吵的知己。

努爾,在她面前我就像跟在姐姐身邊的孩子。離京之前,她陪我喝酒,聽我講一些傷心難過的事情,從旁開解。連我自己都記不得什麼時候跟她建立起這麼深厚的友誼。

立冬,說起她。至今我猶敬之若天人。本以為初中以後,不會再有什麼聯絡了。萬沒想到,事隔八年,她還肯來讀我寫的詩篇和小說。每想至此,心頭湧出一份慰籍。

海鑫,為什麼她會那麼信任我?從來不曾懷疑。我並非樣樣通曉,事事能平。我辦砸過很多事兒,我被難倒過許多次。可她仍對我堅信不疑。只是一個“磁”,解釋得通嗎?

邵哥,可以說他是一個功成名就的男人。而我只是一個初出茅廬,且沒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的毛頭小子。我相信他看到的我寫的那篇稿子,對他而言司空見慣。但這知遇之情......

如果說我之前得出的答案還能成立的話,那他們的友誼將把那個答案破掉。電影版的《鴻門宴》,通篇上下我只看到了“有情有義”這四個字。一個人,學識可以縱貫寰宇,武功可以蓋世無雙,計謀可以深不可測,品行可以德高望重,境界可以至高無上,財產可以富可敵國,名聲可以威震九州......但是情義二字,如何去形容,如何去詮釋呢?是什麼把我們拉到了一起?理想、信念、利益,這些統統不靠譜兒。如果只是因為一個“情”字,那麼似乎太單純了。不過,也許就是這麼單純而已。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7

終於有時間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很值得欣賞的電影。從它的最初啟動,到一步步登陸熒屏,“鴻門宴”三個字從沒有離開過觀眾的視線。各主要演員不斷在微博與觀眾互動、一時間“放飯了”成了大家的口頭禪。隨後出品方又展開了關於中國飯局的文化探討。鴻門宴的前期預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自然票房成績也是令人引以為傲的。

就人物講。個人很喜歡馮紹峰塑造的項羽。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透著無以復加的霸氣。縱然功敗垂成,項王仍舊是被後世歌頌萬千的大英雄。他的眼神中透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又似對其命運的暗示。讓人唏噓。都說劉邦是小人。其實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生死關頭。他的反應雖夠不上義薄雲天。卻也合情合理。只不過與項羽兩相比較下。就相形見絀了。

范增的足智多謀讓人豔羨。相信以他的智謀肯定知道項羽的有勇無謀、匹夫之勇,難成大事。但卻心甘情願的輔佐項羽這麼多年。是人都會有感情。聰明如范增,終也逃不過這份“父子”情的牽絆。多年的情分亦難抵"猜忌"二字。縱然知道這一切都是張良的離間之計。范增還是選擇了默默離開。不曾為己辨別一絲一毫。只因羽兒相信了。當彼此的信任不復存在時,再多的辯解也是徒然。所謂“一日為父終身為父”。即便要離開。范增還是在為他的羽兒著想。所以才留下了所謂的“錦囊妙計”。也算是與張良謀士間的又一種較量。這種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本事,更加神話了范增。

電影中穿插了很多文學典故。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四面楚歌。這樣的電影是極好的。於觀影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將中華五千年曆史精髓傳達給觀眾。看完這部電影。有關那段歷史的很多詩詞歌賦於腦海中噴薄而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可久

那段歷史曾被後世多少文人歌頌過。穿越千百年後。留給我們的除了對歷史的緬懷。更多的是奮發。是思考。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8

今天由我來為大家品一品《鴻門宴》。

這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天下之爭,這是一場殺機重重,驚心動魄的生命豪賭,這是一段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傳奇?

楚漢爭天下,項劉爭一家。當時,項羽,他雄兵數十萬對陣劉邦區區兵馬,最後卻落個自刎烏江,為什麼?

是放走了劉邦?是貪戀了兒女情長?

我們去劇情裡尋覓謎底吧。

張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他為劉邦傾情謀劃,精心部署,籠絡項伯,矇蔽項羽,最終化險為夷,從而讓劉邦“鹹魚翻身”贏得了鬥爭的主動權。

范增,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的`“亞父”。他忠於項家,卻被項羽“此一時,彼一時”所趕走。他心念舊主,走前賜予一個錦囊給項羽,稱“身處困境或想起老夫時開啟”,然亞父的一顆丹心,卻始終沒能撼動項羽的妄自尊大之心。

接下來的劇情波瀾壯闊,而項羽可謂江河日下!

他刺殺懷王,惹十八路諸侯攜劉反項,瞬間勢單力孤,四面楚歌。

英雄末路,他走近烏江,可他似乎忘記了那個錦囊??

劉邦到,項羽虞姬雙雙自刎。

在項羽身上,劉邦找到了那個錦囊,開啟一看:“主公,吾已說服張良、韓信,待韓將軍到來之際,主公即可取勝?”

劉邦,玩轉謀略,順勢而為,他成功了。

項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他失敗了。

其實,一場鴻門宴,早就揭示了項羽自矜功伐而婦人之仁的悲劇性格,劉邦卻精於團隊運籌並知己知彼,這,已經預示了項劉之爭的結局。

當初,范增和張良在宴席上盲下五盤棋,范增雖然勝了四局,但心中早有新的思考,范增臨死前對張良說了這樣一句話:“這盤棋也許還有另外一種結局??那就是兩敗俱輸。”原來,這才是范增生命中佈下的最後的也最成功的一局棋。

我在想:如果放在今天,范增張良再次對弈,會不會出現另外一種結局——雙贏?

天道有常,世事無常,項羽未曾想過自己會輸,范增也未曾想過會與離開項羽,張良也不曾料到范增死前布的那一局未得面世的棋局?

世事永遠在變遷,沒有人能保證一切事物會按照心儀的那樣發展,亙古不變的卻是——是英雄抑或平凡,你順勢而為,你初心不變,你就是自己的王者!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9

11月30日,小雨寒夜,與友人小聚後,去大華看《鴻門宴》,大華影城那棟樓的一層依舊空空蕩蕩,原先的服裝店全都關門了,友人笑曰:這是馬鞍山市中心~其人是浙江人,這樣的話,我這馬鞍山人聽了心裡不是滋味,也無可奈何~

《鴻門宴》好片子,拍得精彩~看完後,我在想一個問題,楚漢相爭和馬蕪之爭像麼?項羽從當年的義軍盟主,40萬大軍在握,發展到後期兵敗烏江~劉邦最終繼承大統~真是形勢調轉~馬鞍山當年也曾有這樣的強勢啊~曾幾何時,馬鞍山人也曾對蕪湖人說,歡迎蕪湖人到馬鞍山來坐無人售票車,吃肯德基~那種溢於言表的驕傲,現在已不知去向何處~蕪湖人會對馬鞍山人說,來蕪湖逛步行街,吃美食,遊方特吧~

影片結尾,項羽烏江自刎~我和友人開玩笑,應該註明:烏江,今馬鞍山境內和縣烏江鎮~馬鞍山,可以發展的旅遊資源就只有李白麼?楚漢相爭的歷史題材,劉邦、項羽、虞姬,這些不都是麼?馬鞍山可以發展的只有採石李白的衣冠冢,當塗青山的李白墓麼?烏江的霸王祠呢?古戰場呢?李仁港的這部大片,票房,上座率,已經不用質疑了~可是中國有多少觀眾知道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這個蕩氣迴腸的楚漢爭霸結局都在我們馬鞍山呢?我們有沒有炒作的意識?為什麼不能搞電影植入廣告呢?為什麼不能爭取首映式在馬鞍山呢?為什麼不能以這個主題吸引華僑城、中旅集團來和縣烏江搞影視基地,主題公園呢?這個旅遊基地,在寧馬合蕪滁五市之間,題材新穎,吸引你客源有可能麼?馬鞍山的外宣部門、旅遊部門、招商部門、規劃部門考慮過這些問題麼?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10

首先,本文的題目靈感來自於一句廣告詞:男人的人生要像一把刀,要有所斬獲。昨晚終於欣賞了《鴻門宴傳奇》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發現我竟然有些悵然,下面就是我對這部影片的感受和評價:

本人關注這部影片許久了,直到影片真正開始在面前播放,才發現“鴻門宴”後面還有“傳奇”二字。既然影片的編導們都把這部影片定性為“傳奇”了,那麼我想我也就沒必要從大歷史的角度來加以解讀了。等影片放映結束,我才明白這部影片說的其實是人性,是創業過程中男人之間的人性。儘管劉亦菲扮演的虞姬這個角色不僅僅是一個花瓶角色,她的戲份還算不少,但總體來說這仍是一部十足的男人戲。而這部男人戲顯然沒有像其他某些港片一樣把男人之間的肝膽相照、兩肋插刀的情義渲染地令人熱血沸騰,反而把男人之間權謀、陰暗的一面刻畫地淋漓盡致,且聽本人細細分析:

一、項羽和劉邦。

在影片開始,項羽這個出身於楚國貴族的義軍首領,其實對劉邦產生了嚴重的誤判。在影片中他們最初相識是在咸陽,他們不約而同地去刺殺秦始皇這個暴君,並因此產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後來,在一個虞姬遇難、項羽英雄救美的橋段中,劉邦在即將開始的廝殺中主動要求和項羽結為兄弟,而項羽也豪爽地表示:照顧好你嫂子!可見,項羽把劉邦視作一個非常不錯的、值得信任的心腹小弟了。而到後來,項羽這個大哥安排劉邦護送虞姬回後方,事實上等於剝奪了劉邦和自己競爭“先入咸陽為秦王”的資格。項羽這個大哥也許是這樣認為的:自己是貴族出身、而且又是義軍盟主;而劉邦是平民出身,況且又對自己擔當霸主的信心不足,所以讓劉邦在自己手底下做小弟,做像項莊一樣值得信任的小弟是劉邦最好的出路了,自己也算沒有虧待劉邦。

但是,劉邦無疑也是一個想當大哥的人,因為他也說過“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言壯語。他之所以在項羽面前沒有顯露,一是為了自保;二是由於如果他也進兵咸陽,勢必和項羽成為對頭,這麼做風險極大,需要眾兄弟的鼎力支援才行,如:夏侯嬰、蕭何、樊噲等……而他之所以順從項羽的指示而護送虞姬回鄉,當然也是為了試探眾兄弟的心思,或者說這根本就是一個“激將法”。終於,快人快語的樊噲不滿劉邦這樣做,當眾坦露了心跡,要求劉邦帶大家進軍咸陽。於是大家終於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地調轉方向而朝咸陽進發了。

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三國演義》裡的兩個橋段:曹操對關羽那麼好,可關羽還是棄他而去,原因正是關羽在曹操那裡待遇再好也是個打工的,怎麼也算不上心腹小弟,曹操真正的心腹小弟是曹仁、曹洪。而關羽在劉備那裡當然算是可以參與核心機密籌劃的心腹小弟了,一旦成就大業,理所應當地是會擁有原始股份的。而劉備也在曹操那裡混過,可他最終離開曹操無疑是因為劉備也和老祖宗劉邦一樣是一個註定要當大哥、註定要和曹操爭天下的人物。看來,如果一個人也想當大哥,那麼認清自己的職業定位、認清別人的職業定位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兒。項羽最初在這方面可以說等於看錯了劉邦。

二、項羽和范增。

范增無疑是一個老謀深算的角色,而且和項羽的關係非常好:項羽尊其為“亞父”(比干爹還要厲害),范增則稱呼項羽為“羽兒”,好一對情誼融融的準父子!可是,當張良籌劃的離間計在頭腦相對簡單的項羽身上起作用時、項羽質問范增“軍師對我項家是否也是此一時彼一時”時,我們可以想象范增的心會不會一下子冷到3.86攝氏度!而項羽這次的疑心之所以這麼大,也許是因為當初看劉邦走眼之後的反彈。隨後范增知道自己失去了信任,向項羽辭行時,已經不敢稱呼“羽兒”,而是“主公”,看到這裡不免令人心寒,打工的就是打工的,無論老闆對你多麼好、多麼客氣、多麼視你為心腹,可你還是一個打工的。這一點需要每一位打工者牢記!人家對你“言聽計從”說明你的職業生涯已經算是相當成功了,接下來該急流勇退了,否則很有可能自取其辱了。當然了,項羽頭腦雖相對簡單,但也不是沒心沒肺,所以他面對范增的辭行,手握范增留下的錦囊妙計,還是淚流滿面,激動地、重新叫了一聲“亞父!”這種場景真令人唏噓不已。老闆和打工者究竟怎樣才能善始善終呢?

三、范增和張良。

縱觀整部影片,范增和張良這兩位超級大謀士的對弈主導了整部電影情節的推進。他們最初見面開始對弈,范增贏了,張良差點兒被自己的老闆劉邦殺掉(看起來的確如此)。但張良歸到項羽帳下之後,又成功地離間了項羽和范增。而當范增拖著老朽的軀體離開項羽後,又成功地運用“兩敗俱輸”的方法離間了劉邦和張良以及蕭何、韓信等骨幹,讓劉邦到最後奪得了江山,但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任何人都不相信,一點兒也不快樂。因此,范增和張良對弈的招數一個比一個狠,一個比一個毒。那麼,同樣作為謀士的范增和張良,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個人價值的實現”。通過輔佐某位賢明的主公而奪天下、安萬民來實現自己在歷史上的價值、得到一種歷史成就感。而“革命”成功以後,他們不一定非要要求得到多大的物質回報。可惜的是那些當大哥、當老闆的不一定這麼認為,他們往往對這類謀士採取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處理辦法。

四、劉邦和張良。

可以說沒有張良的輔佐劉邦是很難戰勝項羽、奪得天下的。但是,當項羽和虞姬雙雙自殺、天下已定的時候。劉邦僅憑范增一個所謂“錦囊妙計”的孤證,便懷疑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忠誠,進而對他們進行了殘酷的追殺。莫非劉邦和項羽一樣頭腦簡單而經受不住低劣的“離間計”?本人不這麼認為,當時天下已定,張良等功臣的地位相當敏感,劉邦當然是不想和他們“平分天下”的。因此,對於他們是否勾結了項羽,劉邦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也正是所謂“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的真實寫照。

五、劉邦和樊噲。

樊噲無疑是劉邦的心腹,而且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有話就說,所以樊噲得以“善終”。但他對劉邦殺戮舊臣的做法感到不解和難以接受。所以他在向劉邦說出了自己的痛苦之後,竟然自殺了。他是死於自己的單純,和對殘酷現實的難以接受。

以上便是影片中展示的男人與男人之間故事,大哥與小弟、老闆與打工者、與聰明的打工者以及頭腦簡單的打工者、打工者與打工者之間的陰謀、權術、信任、猜疑和殺戮的故事。所以說,男人們的一生就像一把刀,隨時準備殺別人或者防止別人殺自己,或者乾脆等自己的價值防線崩潰時用來自殺……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不是有些太累了?所以行文至此我終於明白《失戀33天》中李可(河南人)老公的一句臺詞:找李可這樣的女人當老婆,省心!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男人之間耍耍大刀還是值得品味的,因為這畢竟是人類智慧的一種體現。女人就算了吧!否則,女人耍大刀很有可能演變成《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那樣的群毆!

當然,在影片中也有比較單純的關係:項羽和虞姬。他們自始至終都簡單地相愛著。而虞姬一句臺詞彷彿是說給其他男人聽的:我還是喜歡選擇相信別人。可以相信別人的人是簡單的,也是快樂和幸福的。而影片中成就大業、消除了各種隱患的劉邦顯然是不快樂不幸福的,用他自己的話說:覺得身邊每一個人說的話都是在騙自己。好多人嚮往豐功偉業到最後竟然是這樣的?豐功偉業在這裡被神奇般地解構了,男人之間的肝膽相照、英雄相惜也被解構了,只剩下了項羽和虞姬之間的愛情沒有被解構,這一點和《東成西就2011》恰好相反啊!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11

看完這部電影回到家中開啟電腦在百度上打出鴻門宴這幾個字,我想看看大家對這部電影的看法。看看有沒有和我有相同的理解這部電影,發現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不看好都認為反轉了歷史。顛倒是非、項羽沒有歷史上那樣自大,驕傲。重義氣,沒有霸氣和殺氣,劉邦沒有那種狡猾和弱小的性格描述,范增和張良大家都覺得缺少了什麼。

畢竟是120分鐘的電影,要去描述一本千年的歷史很難。在說寫上下5千年的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的去知道里面的每個細節,拍一部好電影很難。要去把握很多細節,鴻門宴的導演我很佩服,用不同的位置和時間分段去分開時間來描述每個人物的閃爍點。很難的。

范增的忠讓感到很傷心,就好象他說的那句話,還有一種棋叫兩敗俱傷。張良的忠換來的是劉邦的追殺,最後雖然沒有死,可電影結束的時候開啟那大門。回憶一下進入了張良的內心,最後一個一個的倒下,樊噲的忠勇叫劉邦脫下龍袍。我和你出來跟隨你怎麼多年。你為什麼要怎麼做,以前不是說好了打完戰。一起回家鄉和大家喝酒的嘛,很辛酸的一句話,樊噲自殺了。他死也不明白劉邦的想法為什麼要怎麼做。韓信在電影裡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一個人。就因為在劉邦面前說了兩次,這樣的話,等事情完了’我要得到我應得的。最後劉邦打開了從項羽死後得到的錦囊。韓信引來了亂箭之死。連環計的展現還挺吸引人很值得去思考。

每一部電影沒有完美的,可能現在還有大部分還不認同這部電影。沒有十全十美的。只有自己去感受精彩的瞬間。就好象以前的大話西遊。人人都說垃圾電影,現在了?時間過去了?人人都說是經典。我相信以後鴻門宴也是一部經典,很少看完電影有感觸。今天真的有感觸了。老套是老套了點。依舊是愛恨情仇。依舊是爭奪天下,依舊是連環計。三個依舊概括了一部電影的經典。從一開始就是一步錯棋,沒有人走對過。電影就是電影何必太過偏激,只要安靜的去看每個人物,每個故事。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12

期待已久的電影《鴻門宴》,昨天終於看了。之前的心情是欣喜,興奮,並誠心想再學一次,再領略一次史詩般的“歷史盛宴”。然而之後,除了給人以大場面的震撼外,倒叫我有幾多不解——歷史真的可以這樣演繹?

讓我先說說自己對《鴻門宴》簡單而表淺的認識。首先,《鴻門宴》是楚漢爭霸時一個重要事件,是一出高手較量的經典故事;其次,是各色人物智慧、性格、氣魄的“大聚會”,甚至對歷史具有對映作用;三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新階段的開始。《鴻門宴》很重要,很關鍵,但也不過如此,它改變不了歷史,但它的偶然性裡蘊含著歷史的必然。它不具有決定性,卻充滿著引導性。同時,它也揭示出“智慧取勝,道義成功”的歷史規律性。

然而電影給我的直接感受卻是《鴻門宴》決定歷史。先是決定了歷史程序,即“鴻門宴”後,項羽違令驅劉邦出咸陽,軾殺懷王失道寡助,盲目與曾經盟友的十八路義軍為敵,反給劉邦以成功機會;再是決定了人物命運,範曾失寵,輕信張良,性情項羽,狡詐劉邦,韓信一介武夫,顯得人物單薄,特別是樊噲咬斷手指,究竟想說明什麼?後是故事交待簡單,演繹離奇,存有歧義。“霸王別姬”乃史之絕唱,項羽虞妃情愛深厚,但從電影場面上看,劉邦與虞妃在一起的時間倒比項羽還多,虞妃陪項羽死也與歷史不符,實際上是“霸王別妃”後項羽才不想活了,才與劉邦拼命的。還有,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主題不見了,《鴻門宴》,你到底想說明什麼!

難道這就是電影?為了把“歷史”壓縮在拷貝里,採取各種藝術手段,這不難理解。但歪曲事實肯定不會為群眾所答應。藝術要在生活的“土壤”裡生長,離開生活,就妄談藝術。換一個角度看,我覺得,電影《鴻門宴》是想以“大場面”、“美女加英雄”、“命運賭搏”來贏得票房的,卻因此帶來“篡改史實”、“虛構浪漫”、“製造英雄”負面效應。票房,當然不是離奇哄出來的,也不是明星閃出來的,這得老百姓說了算!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13

有一種棋,叫兩敗俱傷

對比電影版《鴻門宴》和課本上的文章以及我所瞭解的歷史知識,電影在情節設定和人物塑造上有不少的改變。任何一種翻拍都會加入導演自己對這段故事的理解,褒貶不一,但是我覺得,《鴻門宴》的改編卻比原著更加緊湊,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活。

在所有人物裡面,我最欣賞的是項羽。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總結起來就兩個字,霸氣。他有豪氣,才會毫不猶豫在酒館救下虞姬;他義氣,才會有四面楚歌時項莊的拼死相隨。有人說項羽太優柔寡斷,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才引來後面自己的潰敗。但是我卻認為,項羽不是輸在有劉邦這個對手,不是輸在劉邦有眾多有志之士,而是輸在自己對同伴的不信任。鴻門宴的最後,項羽要劉邦殺了張良,否則不放他走。一開始,我以為這是項羽設計的計謀,目的是要劉邦、張良之間產生隔閡。但是看到後面,他因為張良的一句話,就開始懷疑為項家賣命多年的范增,我不禁否定了我之前的看法。項羽應該只是被短暫的勝利衝暈了頭腦,想羞辱一下劉邦陣營的人,卻沒想到給了他們翻盤的機會。我不禁在想,張良假裝想投靠項羽時,故意說出與范增相反的看法,為什麼項羽想都沒細想,就懷疑范增呢?我想,張良正是利用了項羽短暫勝利的心理。他知道劉邦節節敗落,項羽越走越高,走得越高,可以相信的人就越少,想去相信人的心就越淡薄;同時,他也迎合了項羽想要剷除劉邦的心理,讓站在對立面的范增明顯處在劣勢。其實就像是劉邦在最後說的那樣,站的越高,相信的人就會越少,這是得到權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項羽空有一身豪氣,卻沒有足夠的膽識,也沒有足夠的決心去相信別人,最後才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我想這是他最後落敗的根本原因。再說劉邦。看電影時一直不太喜歡他,或許是因為他沒有劉邦的那種豪氣。他有報國為民的決心,卻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不過,我想導演這樣設定,是想突出劉邦身上所特有的仁愛。他挾持虞姬來挾制項羽,卻細心為她找回丟失的舊琴;他雖想奪回持政權,但卻願意拱手把咸陽讓給項羽,來避免百姓再次經歷戰爭。在我看來,他之所以能勝項羽,正是因為他這份仁愛,讓他敢於去相信別人,讓他能放手讓張良去詐降。但是仁愛如劉邦,最後也逃不掉因猜忌、懷疑而錯殺忠臣的命運。精明的他為何會寧願殺害追隨自己多年的功臣,也要相信范增的一張紙?難道他不知道範增老謀深算,計策多嗎?我想不是,從最後樊噲自刎他痛心的樣子可以看出,他其實是很珍惜這些兄弟的。只是坐在高高在上的皇位上,很多事情不是不能信,而是不敢信。寧願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這也是每一個權力者的悲哀。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將自己與所有人隔開,這也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

在我看來,整個電影其實是在講述一個關於信任的權力鬥爭。同時也寫出了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的無奈。作為一個權力的爭奪者,他需要信任來招攬更多的人才,輔助自己克服一系列難關;然而當他得到權力,他又必須擯棄信任,因為信任別人,就是給他一把可以刺傷自己的利劍。權力是誘人的,同時,它也是冰冷的。歷史上看,劉邦贏了,他贏得江山,贏得天下,但是同時,他也輸了,他輸了自己的心。

正如張良最後所說,有一種棋,叫兩敗俱傷。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14

好久沒有看到如此好的歷史劇了,完美的歷史背景,權謀鬥爭,可歌愛情,戰爭巨集大和人生啟示。在中國可能這段歷史是最適合拍成電影,而不落俗套,娓娓道來。整部電影沒有限於鴻門宴的歷史框架,蒙太奇手法貫穿全片,從項劉二人的相識開始。鴻門宴是本劇一個高潮,其高峰因為有所改變而更顯得美妙精彩。棋局之鬥精彩異常,可以在好一段時間內佔國內電影界描述棋局的傳奇地位。

一般歷史劇最難得的是處理好感情戲,本劇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顯得拖沓了些,因為大眾對這部電影的電影多是限於一部歷史劇,覺得感情戲的存在有失血性和風雅。但是我僅此技術層面上來說,避免拖入無謂的爭論。

前面說到了,楚漢相爭的歷史因為有了痴心的項羽虞姬這對戀人才唱出了絕戀的氣氛,所以本劇的感情戲不僅不是陷入拖沓的惡搞劇情,反而是本片應該講述的一個重點。有人覺得劉亦菲沒有那種美感,我剛看到時確實感覺這部劇或許完了,但是導演在描述這段愛情時,對於戰爭的回扣與蒙太奇手法的熟練掌握,都沒有因為我們對劉亦菲之前的固化印象有所滯礙,所以有點覺得是這部電影救了劉亦菲的演技。

最後劇情在烏江自刎一段,可以使場面音樂更加悽婉一些,但是可能考慮到之後還有那麼多的楚漢相爭的延續部分,所以少了些煽淚場面。那段延續部分,可以形容為款款走來的一位老者,或是范增或是張良,在慢節奏中華麗點綴了本片的一個基調,正如《英雄》中最後的“天下”二字一般,立刻把本片上升了一個層次,回扣了全片,留下的是對《鴻門宴》戀戀不捨的臆想。

本片有三個人的演技最為誇讚:黃秋生、黎明、張涵予。范增和張良二人的作用不用多說,權謀的集中體現者。黎明演的劉邦本身就是一個權謀和愛情的複雜體,很考驗演員的演技,但是黎明在多個地方內涵的笑給了大家很多對這個角色的正確定位,而且王者的氣質也是盡顯到位的,所以我比較贊他。如果讓黎明去演劉備,我覺得應該也不錯。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 篇15

看完《鴻門宴》點映,回到家好久心情還沒平復下來,劇情不能說,就說說整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吧!

這部電影整個場面氣勢恢弘,畫面唯美精細,道具別緻精美,尤其是配樂,太棒了,配合著演員的精彩表演和畫面,非常能帶動人的情緒。張涵予和黃秋生兩位演技真不是蓋的,尤其是黃秋生,我個人感覺他演的最棒,因為他演的是個幾乎沒有視力的人,不能象別人一樣靠眼神拿戲,但還是能將范增演的有血有肉,出神入化,這就讓人佩服不已,不愧是老戲骨了,而且他的配音也為他增色不少,不知道粵語版他的原聲是否也能這麼出彩。黎天王演的也不錯,不過確實如別人評的配音稍弱些,還有小春的樊噲、許海峰的項莊都給我印象深刻,安志傑的韓信就有點耍帥耍酷的感覺了,演的痕跡有點重。

下面要說到項羽了,我現在還激動不已,馮紹峰將項羽演繹的太好了,項羽一出現,我就被感動的差點落下淚來,怪不得馮紹峰一直感謝李仁港導演,說他的造型給了他信心,坐在那兒,英武貴氣,霸氣逼人,天神一樣的感覺,而且這個印象一直貫穿在我腦海裡,和虞姬一起的時候,就是她的天,她的保護神,千年前的項羽應該就是這樣的吧,難怪虞姬會為他死,有這樣一個人在身邊,怎樣都要生死相依的。項羽的戲說話的不太多,全靠眼神了,馮紹峰的眼神戲非常有,而且他的眼睛真是特別,眼珠亮亮的,象貓眼,而且還水汪汪的,非常清澈,看虞姬的時候柔情似水,看了馮紹峰的眼睛,我終於知道什麼叫“眼神溫柔的可以滴出水來”這句話了。

劉亦菲的虞姬真是很美,笑的時候梨渦輕現,傾國傾城,哭的時候梨花帶雨,我見猶憐,也難怪劉邦項羽都為之傾倒了。

我在觀影的時候哭了兩次,一次是項羽痛別范增的時候,一次是霸王虞姬雙雙殉情的時候,第一次是無聲流淚,第二次就是抑制不住的抽泣了,而且早上走的忽忙,還忘帶紙巾了,只好用衣袖抹,真是丟臉丟大了,什麼形象全顧不上了。好笑的是我邊上一位也在那兒摘眼鏡抹淚,黑影裡我還以為也是女的呢,等電影結束燈一亮才發現是個男的,哈哈太搞了。

這部電影若說不足,那就是導演可能想將故事說的更完整更加油滿些,要說的東西的太多,而時間又不夠,所以感覺有些情節比較倉促,銜接不太流暢,霸王虞姬的感情線也略單薄粗糙了些。不過瑕不掩瑜,總體來看,這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