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下冊語文《桃源與沅州》教案大綱

九年級下冊語文《桃源與沅州》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教學目標

九年級下冊語文《桃源與沅州》教案

1.感知課文內容,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從文散文的基本特點。

3.試著比較《桃花源記》與《桃源與沅州》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沈從文散文的特點。

2.從寫作方法角度來比較閱讀《桃花源記》與《桃源與沅州》。

【課時安排】

1課時。

【媒體準備】

多媒體裝置。

【預習要求】

1、蒐集資料:瞭解陶淵明生平,收集與“桃源”有關的詩詞名句。

2、課外選讀沈從文的一些作品。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蔣大為《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引發學生對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單元第二篇課文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作品描繪的是一片什麼樣的淨土樂土?(學生回答)歷史學和社會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作品中的這種理想社會在現實中並不存在,而桃源這個地方卻是真真切切的。當地的山水風物,在當地人看來,可能不值一提,而外鄉人讀來可能口角餘香。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桃源與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筆下,還殘存著陶淵明作品中的流風遺韻?

二、整體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嶽煥,出生於荒僻神祕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範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八駿圖》、《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遊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西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迴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二)檢查預習:

1、落實生字詞聽說:結合“詞語手冊”的內容當堂解釋、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請學生複述,補充,教師點評。

三、課文研討:

1、沈從文把桃源當時的玉器、雞蛋、茶葉等土特產介紹得有聲有色,是如何來刻畫的呢?

——明確:寫實手法。

2、文中是如何寫桃源伐子的?

——寫了船工,寫他們的生活習慣等……

3、文中出現了幾類生活在沅水一帶的人?他們身上有各具有什麼特點?作者想借由寫人表現什麼?

——表現人性,表現對湘西人們的讚美,對湘西民風的謳歌……

4、為何要在選文的末段講述城門上的`那一片觸目黑色的來歷?在這個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明確:一個犧牲者。算得上是一個敢於反抗壓迫的進步青年。體現民族的自愛自尊自強,在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價值和作用,而他最終壯烈犧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強不息背後隱藏的悲劇意識。

四、拓展探究:

1、討論:有人說,在沈從文的筆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憫者’的摯愛,憂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隨時面臨葬身激流的危險,即使死了,大不了顧主為死者,燒幾百錢而已。對此,你如何理解?

明確:湘西地方的蠻荒落後,人民精神的日漸墮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難,等等,作者並不僅僅為此憤懣不平,而是引導讀者由現實社會的憂患去感受生命是處於怎樣的時代壓制之下,讓讀者與自己一起,從歷史的角度探究這種人生和生存狀態的險惡。

2、湘西散文是敘事的,意境化的敘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風物使其具有“畫”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處表現最為明顯?

明確:第六小節。司馬長風說,“沈從文以屈原來加濃沅江風物的重量和華貴,同時又以沅江的蘭芷來襯托屈原的風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與詩心,歷史和現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這種追求和境界註定了沈從文具備了大家風範。

五、比較閱讀:

《桃花源記》中有幾句:“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給我們描繪出了一片,隔世斷塵的好去處。但凡讀書人也罷,俗人也好,大多尋思著如此過把神癮,揮霍大把的時間和閒愁,沉迷於遊山玩水,消志在閒情逸致中,然後謂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請同學們來比較一下兩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記》表達了陶淵明嚮往和平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對和平與與世無爭的意境和黑暗社會的鮮明對比。《桃花源記》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桃源與沅州》中沈從文則是弘揚鄉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樸,人民對勞動的重視,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頌。

2、寫作方法:

《桃花源記》:文言散文,敘事;《桃源與沅州》:現代文。

(1)帶有“野性”的個性語言表達方式

作品中出現的一些“土腔”, 民俗化語言的滲透讓文中水手們“相互辱罵祖宗”、“各種古怪希奇字眼兒……長大時再用它來辱罵旁人”。這樣寫人物,真實、自然、質樸、親切、傳神。

(2)藉助典型的意象。

專載各類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輕,速度快,又不會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餘,註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為引人進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徵性器物來認識,但在這裡沈從文揭力渲染的卻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體系中,小船像一隻過河的卒子,小與弱只是表象,當它容於水的體系中,含而化之,它卻是水中最安全無事的在水中游刃有餘的王子,其中的哲學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傳統傳記的敘事方式: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沈從文在描繪沅水船隻的過程中,時有對產生於沅水河畔的時尚名人進行穿插式的介紹,實踐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物”的傳統傳記敘事方式。採用典型的方式介紹最早見於記載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還採用對比的方式把為反抗壓迫壯烈犧牲的姓唐的學生與終日混日子的本地人進行了對比。

六、課後延伸:

1、下面請同學們介紹自己收集的關於“桃源”的詩句:

夢幻中的桃源,似乎永遠與桃花源聯為一體。那是一個古老的傳說,那是一個人間仙境,那也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一直以來,桃源有古代詩人的吟詠,有近代文人的描繪。陶淵明筆下的桃源,是一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避世之地,是一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陶淵明陶醉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裡,那種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嚮往。繼陶潛樂於此地躬耕、寫下奇文之後,不乏文人墨客來桃源壯遊尋覓,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歌詠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詩是這樣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一水斜。露溼煙濃草色新,一番流水滿溪春。可憐漁父重來日,只見桃花不見人。”

被譽為草聖的張旭所寫的那首五絕:“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世稱陽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與“桃源”有關的訊息:

現實中的桃源,不僅因桃花源而名聞遐爾,也藉助歌唱家的演唱而傳遍了大江南北。蔣大為那首聲情並茂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引發多少人的遐想,激勵著多少邊防戰士“駐守在風雪的邊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無數聽眾,牽動了無數遊客。“三月春風,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徑裡撒滿了桃花瓣,碧波中飄蕩著那打魚船;山也翠,水也藍,桃花源裡住一夜,多活那個二十年,誰不羨慕武陵人住在那個畫中間!”著名自由撰稿人、鄉土作家石煌遠先生的《夢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詞,清新的畫面,豐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對聯欣賞:

卅六洞別有一天:淵明記,輞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漁耶、樵耶、隱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問今何世?鹿亡秦,蛇興漢,鼎爭魏,瓜分晉,頌者、謳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賞析參考資料

【註釋】[三十六洞]道家所稱的“三十六洞天”。[淵明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輞川行]王維《桃源行》詩。唐代詩人王維,有別墅在蘭田輞川。行:詩的一種體裁。[太白序]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也有人說指《奉餞十七翁州四翁尋桃源洞記》。[昌黎歌]韓愈《桃園圖》詩。韓愈嘗以昌黎自謂,世稱韓昌黎。[五百年]從秦至東晉太元中,歷五百餘年。[鹿亡秦]《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蛇興漢]《史記?高祖本紀》載:漢高祖劉邦曾在豐田澤中斬白蛇。[鼎爭魏]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魏國統一中國。[瓜分晉]西晉被匈奴所滅,東晉偏安一隅而存,時有許多小國,瓜分晉朝土地,總稱十六國。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餘載,竟瓜剖而豆分。”[嘔者]嘔心瀝血地感到傷心的人。[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後人將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想象之地附會於此,此處便成為我國的名勝之一。

【鑑賞】這副對聯以“卅六洞別有一天”總領上聯,創造了一個變幻莫測,虛無縹緲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處用來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內美妙、和平寧靜、自由的生活畫面躍然紙上。接著作者借陶淵明、王維、李白、韓愈四位著名的文壇詩人,以詩文讚美桃源的事實,表達了作者對桃源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歷史上在桃源參觀遊覽、吟詩作文者數不勝數。作者之所以選擇這四位詩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經歷相仿,都是懷才不遇,屢遭挫折。他們既想“入仕”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實現而寄情山水;既願為國盡忠,又不滿黑暗的社會現實。矛盾的心理使他們尤其嚮往那個與世無爭、人人勞動、自食其力的幸福社會。共同的經歷和理想使他們像漁人、樵客、隱士、神仙一樣依戀著山水,共為“名山知己”。在表達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詩人軼聞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嘆,較之直書桃源社會更能撥動讀者的心絃。

如果說上聯作者極贊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話,那麼下聯作者則控訴戰亂的現實,突出其黑暗。“五百年問今何世”,切《桃花源記》中桃源人對武陵漁人的問語,增加了桃源的真實感。“鹿亡秦、蛇興漢、鼎爭魏、瓜分晉”十二個字,展現了一幅幅歷史畫卷。在五六百年的時間裡,經過了秦、漢、魏、晉四個朝代,每個朝代的興衰更迭,無不伴隨著連綿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勝者笑,敗者悲,無辜的人們則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嘆啊。這更進一步襯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權貴爭相傾軋、爾虞我詐的社會現狀,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強烈願望。最後作者以擬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說出了自己對現實社會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聯雖較長,但層次分明,對比強烈。上下聯各用首句引領下文,按照時間順序一氣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對仗工整。全聯用典貼切,每個分句有典故,但不顯僻澀,不見堆砌,不僅滿足了對聯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達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學小結

1、學生就《桃花源記》和《桃源與沅州》的主題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2、教師總結。

八、佈置作業:

1、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

2、課外閱讀沈從文的《邊城》或《湘西散記》,完成一次閱讀筆記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