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小學二年級上冊《18、青松》評課稿彙編

小學二年級上冊《18、青松》評課稿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青松》評課稿第一篇

小學二年級上冊《18、青松》評課稿彙編

讀這首詩的題目,我們能很自然地想起《識字5》中學過的“蒼松”一詞。教學時,我們可以從詩題切入,引導學生回憶“蒼松”的形象,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資訊,為新課的學習作好充分準備。

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一片明麗的色彩:皚皚白雪、點點翠綠點綴其間。“大雪” 一詞讓我們眼前浮現出一個晶瑩雪白的世界,“青”是那“雪白世界”中特有的顏色,是亮麗的、賞心悅目的顏色。教學“大雪壓青松”這一句詩,可由“雪”、“鬆”的顏色著手,然後抓住“壓”字,結合書上插圖,引導學生體會雪之大之厚之重。教學“青松挺且直”這句時,可抓住“挺”、“直”兩個字,讓學生體會青松在大雪重壓下依然“挺且直”。這裡,教師可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訓練:鵝毛大雪不住地下著,松樹上的積雪越來越厚,可松樹卻一點也沒被壓彎,仍然筆直筆直的,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說什麼?讓此景觸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從而生髮出對青松不畏嚴寒、無比堅強的敬佩之情。這裡的安排既培養了學生對詩歌中美好情感的感悟能力,也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這樣,第一、二句詩所展現的青松不畏嚴寒、堅強挺拔的形象就能較好地貯存於學生頭腦之中了。

詩歌是以形象說話的,形象是詩歌主旨、情感的寄託處。“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這兩句作者將雪化後青松的美好形象留給讀者思考。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高潔”一詞,引導學生想象雪化後陽光普照,青松潔淨蒼翠的美好形象,並再次啟發學生思考: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說什麼?然後,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認識青松、喜愛青松。讓他們通過吟誦再一次將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覺形象,並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畫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畫面,把自己當成青松,這樣就可引發學生與作者更多的共鳴。

  《青松》評課稿第二篇

記得去年在市電教課上聽過劉老師的一節《談禮貌》,那時劉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運能和劉老師在一個年級組,今天非常有幸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青松》。《青松》選自於陳毅元帥的《冬夜雜詠》,全詩借寫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讚頌堅強高潔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對詩歌的教學我一直感到無從下手。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豁然開朗,倍受鼓舞。

劉老師一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青松的輪廓讓孩子說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接著讓孩子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麼樣的?聯絡實際,讓孩子對青松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這節課中有很多亮點:

一、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字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字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由於詩歌與不同於一般的課文,教學中劉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提出了“詩句不僅要讀準確,還要讀出韻味”,並指導學生邊讀邊畫,讓學生讀詩歌時更有韻味。在教學時劉老師還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語言。隨著文字的流淌,細細的品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劉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通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壓”這個字,劉老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氣非常的冷,再讓學生體會這兒的“壓”,孩子們就很容易感受到這不是一般的壓,而是重重的壓。

在學習第二句時劉老師抓住了“挺”這個字,並且還讓孩子上臺表演這個動作,通過孩子們的親身體會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

在學習後兩句時,劉老師抓住了“高潔”這個詞,在教學中劉老師出示了大雪之後的青松圖片,通過比較雪壓著青松與雪化時青松有什麼不一樣來體會青松堅強高潔的品質。

這首詩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但要從中體會到青松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那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劉老師還在課的結尾做了一些拓展,講解了中國當時的背景環境,加深了孩子對青松的理解。補充了《冬夜雜詠》中兩首借物喻人的詩:《紅梅》、《秋菊》,讓孩子們體會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這種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