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教學探討: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教學探討: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4W 次

教學探討: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教學探討: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散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這裏所説的是指以寫景、狀物、敍事為依託來抒寫思想感情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潑、結構靈活、表達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學作品。如何教會學生閲讀這類作品?我認為教給學生抓住“文眼”的辦法,進而把握“意境”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一、何謂“文眼”、“意境”?

“文眼”就是一篇文章構思的焦點。圍繞着這個焦點,把零散的材料組織起來,統一起來,使文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見,“文眼”既是全文的主旨,又是行文線索。在散文中,“文眼”往往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話、或是包含激情的言詞、或是表達深刻感受的句子。何謂“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必須有所寄託,或借景以抒情,或託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這可寄託的景、物、事就是“境”。也就是説“意境”是作者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寫,使讀者如臨其境,產生與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靈的共鳴[1]。“意境”必須是情景交融的,單純的景物描寫談不上意境。“意境”應該是外在的境界的景物與作者心中的境界的喜怒哀樂的高度統一,是外物與內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藝術畫面。

二、散文的“意境”與“文眼”的關係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文眼”是生命跳動的脈搏。“文眼”是“意境”的焦點,是作者感情的噴發口。因此,“文眼”是作者特意在文中設置的。一方面,它直接揭示文章的旨意;另一方面,它是全文脈絡的扭結,是全文各部分精神的聚合點。有了它,形似散亂的題材就集中地顯示出“神”來。尤如畫龍點睛一般,點睛是最精彩的一筆,只有點睛了,才能體現出整條龍的風韻和神采,才能真正表現出“形散神聚”的特點。沒有它,生命也就窒息了。如果僅有“意境”,沒有“文眼”,中心就不突出,主旨不鮮明;僅有“文眼”沒有“意境”,就會空洞乏味,缺乏魅力。所以,散文的“意境”和“文眼”是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散文時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3]。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開頭:“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就是文眼,全文的意境從這裏開拓出去。由於“心裏頗不寧靜”,才步出門外,去看月光下的荷塘,通過觀賞月光下的荷塘,又暗示出“心裏頗不寧靜”。結尾,他又回到家門口開始新的不寧靜的生活。可見作者這種不寧靜的情感因素是無法擺脱的,這種感情就藉助“文眼”下子噴發出來。因此這淡淡的意境是由淡淡的哀愁產生的,是由於“心裏頗不寧靜造成的”。不僅如此,而且“心裏頗不寧靜”還是文章脈絡的扭結,是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把握住篇首“文眼”,全篇的結構就一清二楚了。

三、教給學生抓住“文眼”的方法。

1,散文的“文眼”雖不固定在某段某處,但也有規律可循。常見有以下五種:

(一)置“文眼”於文首,總領全文。這類散文開門見山,亮出主旨,定下基調,有利於作者圍繞中心選取題材,使文章基調前後一致;對讀者來説,便於迅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如《背影》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個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它開篇點題,統攝全篇,使思念父親的深情籠罩全文,映照全篇。作者除了在文章開頭第一次寫父親的背影外,下文還有三次從不同方面寫父親的背影。第二次是具體描繪父親的背影;第三次是尋覓父親的背影;第四次是在回憶中浮現父親的背影。父親的背影貫穿全文的始終,成了作者抒情立意的憑藉和結構全文的線索。《荷塘月色》的開頭第一句話:“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不僅交代了作者夜遊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調: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二)置“文眼”於篇末,卒章顯志。有的散文作者,並不急於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在開頭就和盤托出,而是娓娓而談,引而不發。當你讀完全文,方才恍然大悟,驚奇於作者

的巧妙構思和深刻內涵。這種散文,常常一波三折,曲徑通幽,將讀者引導到優美的藝術之境。如:《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篇末點題。在兒時魯迅的眼裏,長媽媽饒舌(喜歡切切察察)、不拘小節(“大”字睡相等)、懂得許多“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元旦吃福橘等),通過“長毛”往事、買《山海經》等事的描寫體現出她的熱情、爽朗、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過這些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樣一位樸實、平凡的勞動婦女的懷念之情。又如:《海燕》的結尾:“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抒寫了海燕滿腔熱情呼喚暴風雨的戰鬥豪情。

(三)置“文眼”於首尾,前呼後應。為了更好地突出散文的主旨,使文章結構嚴謹,前後呼應;為了讓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文章的藝術境界,一些散文常常在文首尾設置“文眼”。如:朱自清的《綠》第一段點出了“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在結尾再次寫道:“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即使對中間部分的內容把握不準,理解不深,讀了這兩句話,也大致能明白本文所描繪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心情、感受了。

(四)置“文眼”於文中,貫穿通篇。如:《小橘燈》倒數第四自然段;“??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統攝全文,作者借小橘燈讚美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也説明了當時的革命力量雖然還不夠強大,小橘燈卻能照亮前進的道路,指引我們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無限美好的。《風景談》一文,六幅風景畫後,出現了五次點題性的議論:“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它將不同人物在不同時間、地點裏的活動納入相同的主題之中。反覆出現的“文眼”,強調了每一幅畫面的思想內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4]。這類散文,更容易讓人體會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固有特點,。

(五)置“文眼”於文題,揭示文章的主題。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

2,怎樣教會學生準確地抓住散文的“文眼”呢?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解決它要受到教師的水平、學生的基礎能力和對散文的興趣等因素的制約。除了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切實加強“治本”工作外,也可以用下列方法教學生:

(一)從位置上看。因“文眼”常出現在文首、文中、文首尾、篇末、標題等地方。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通讀全文後,到這些位置上去找。當然,這裏還有一個前提需要解決,即學生能夠判斷出本文的“文眼”,不解決這個前提,學生也是會視而不見的。

(二)從“文眼”句的表達方式看。因“文眼”是用以傳神達旨的,所以在表達上常常是議論或抒情句,在敍述性散文裏也可能是敍述句。這樣,我們可以教學生從這類句子、段落中去尋找。如:《春》一文,“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議論便是“文眼”句。老教材《白楊禮讚》的“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議論)。《聽潮》的“這是偉大的樂章,海的美就在這裏”(議論)。《阿長與〈山海經〉》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抒情句)。《荷塘月色》的開頭第一句話:“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敍述句)。

(三)從全文提綱上看。因為“文眼”是全文的“綱”,它必須貫穿在文章的各部分中,所以通過列出全文提綱也能抓住“文眼”。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第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是風和日麗的。第二段:寫山,是通過寫山,寫出濟南冬天的安靜和舒適。第三、四段:寫小雪裝點下的濟南,更顯得秀麗温柔。第五段:寫水綠、水的清。仍然是圍繞着濟南冬天的“暖”和“安適”、“秀麗”來寫。從以上提綱我們可以找出該文的“文眼”是“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

四、教給學生分析、探求“意境”的方法。

分析、探求意境要先對作品描繪的生活畫圖(即所謂“境”),作身臨其境的感知,然後再深入體味其內在的情思,才能進而理解其完整的意境。“意境”是一種藝術境界,它含蓄藴

藉,極富詩情畫意。教師要善於描繪作品的意境,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聯想的翅膀。我的教學方法是:首先借助預習提示和學生閲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文章大致內容和基調,想象散文中描繪的圖畫,體味迴盪在字裏行間的作者的吟唱,體味其中藴含的作者的感情湧動。具體用以下幾種方法引導:

(一)通過朗讀,感受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隱性的,全部融會在字裏行間,如果只靠教者牽強附會的生硬分析,不但易使意境支離破碎,而且易使本來含意雋永、耐人尋味的內容,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只瞭解表象而不知究裏,無法真正領略散文的內在美。學生須以優美的語言文字為媒介,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從而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散文如畫的意境,這比教者純理論的講析,具體、深遠。如:《春》教師過多的分析,只會弄巧成拙,削減其美感。通過大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作者筆下的大地回春、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感受飽含在文字之中的對春的活力的讚美,感受文章給人的希望和力量,則事半功倍,效果喜人。

(二)從散文表情達意的主要特點入手。借物言志、寓情於物,“用自己的心點燃別人的心”。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緊密相連是散文表達的特點。如:《海燕》運用象徵的表現手法,借海燕這一黑色的精靈的形象,歌頌革命者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教學時就應該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形象意義,從而把握文章的意境。

(三)分析意境還可以從語言文字上下功夫。散文的語言優美洗練,人們常用“餘音裊裊的洞簫”、“色彩鮮明的瑪瑙”來比擬它;散文語言質樸而自然,人們又用“曲徑通幽的園林”來形容它。杜甫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散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情韻。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百草園的景觀,描寫菜畦、石井欄、皂夾樹、桑椹四景,分別用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四個詞修飾,質樸自然。同為動詞,黃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輕捷而用“竄”,這些都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獨特感受。這裏有聲、有色、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再如:《荷塘月色》那“淡淡”的月光;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樣的荷葉;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荷葉、荷花“像籠着輕紗的夢”。這朦朧之境,正是作者此刻的心境,這種景色實在太美了。

總之,在散文閲讀教學中,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找準了理解全文的切入點;抓住了散文的“意境”,就能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薰陶和感染,從而提高學生欣賞散文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這幾方面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切忌將它們割裂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