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關於就業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本體功能弱化的問題思考

關於就業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本體功能弱化的問題思考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57W 次

論文關鍵詞:教育功能;就業;本體功能

關於就業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本體功能弱化的問題思考

論文摘要:就業導向的提出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一些高職院校在辦學實踐中卻出現就業導向的盲目擴大化傾向,導致辦學實踐中教育的社會功能突出,而本體功能弱化的現象。筆者通過對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本體功能弱化問題的具體分析,進而提出高職教育本體功能重構的幾點建議。

1高等職業教育本體功能弱化的表現及成因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是“以就業為導向”,這一辦學定位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由於一些高職院校對就業導向內涵理解的偏差,導致具體辦學實踐中教育社會功能突出,本體功能弱化問題,具體表現在:

1.1對“以就業為導向”內涵理解的偏差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辦學定位的提出,主要在於調整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增強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服務功能,解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現狀,同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使高職院校能夠明確自身辦學定位,體現與普通本科教育“學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區別,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結構的優化。

然而,在許多高職院校的辦學實踐中,卻存在就業導向的盲目擴大化傾向,即過分強調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類型的“職業性”,忽視其辦學層次的“高等性”。一方面體現在對技能訓練的過度強化,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忽視,導致學生實際能力層次的降低,所獲取知識量不足。另一方面則是技能訓練的盲目性,未突出核心技能的重要地位。必須認識到,就業作為一種導向並非高等職業教育的“專利”,任何類型的高等教育都要重視就業問題,區別只在於不同類型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就業定位的層次或類型不同而已,很難想象在現代社會中,有哪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所培養的學生不需要通過就業而實現自身的獨立生存和真正的社會化。在現代社會中,任何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都要通過受教育者個體的社會化來實現,如果受教育者不能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即不能實現受教育者個體的真正社會化,那麼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必將無從實現。

在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先後出現知識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質本位的不同本位觀,目前較為流行的是能力本位觀。從知識與能力的關係看,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形成能力是知識學習的目標指向,而能力培養則是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目標追求的共性,而非差異所在。一些高職院校辦學實踐中所謂的“能力本位”實質上是一種技能本位,即對“能力”概念內涵理解的錯位,把“能力”的理解僅僅侷限在崗位技能的範疇,而教育學中的“能力”內在的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認知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多方面內容。

此外,“能力本位”職業教育是針對“知識本位”職業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對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能力和知識只是智力因素,而影響個體發展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職業道德、職業個性、職業人格、合作精神在能力本位觀中並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1.3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極端化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所推崇的“訂單式培養”、“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誇大了高職教育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把學生作為一種物化的“教育產品”進行“銷售“,而“銷售量”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即把“促進就業”作為唯一的價值取向,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自主性和選擇性。“訂單式培養”和“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針對社會化大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密集型崗位,因而更加適合以中低層次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的中職教育和以簡單技能操作工為培養目標的中短期社會培訓。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知識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一類型人才不僅應具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和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人際協調與溝通能力等。這種類型的人才一般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技術應用型崗位從事一線工作,這類崗位在技術含量和素質要求等方面具有高於簡單技能操作工的特徵,即具有初步的技術密集型特徵,而非勞動力密集型特徵。

1.4過分強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短期效應,缺乏長期發展規劃,在邏輯上陷入目標追求與現實存在的矛盾.即對“就業”目標的過分追求並不能真正解決長期就業問題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把“就業率”作為辦學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這一做法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些高職院校只關注一次就業率,重視對學生專業崗位適應性的強化,忽視學生的專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存在短視化傾向。例如縮小專業崗位羣適應面,降低所適應崗位羣層次,技能訓練過程技術含量降低,致使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不斷降低,導致高職畢業生與中職畢業生甚至短期培訓務工人員爭崗位的情況。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部分高職院校不能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合理定位,過分強調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而對其高等性認識不足。隨着知識更新和技術升級速度的加快,新的知識技術催生新的技術崗位,淘汰原有崗位的週期不斷縮短,這必然導致新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經常性短缺,缺乏專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職畢業生必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競爭壓力,甚至是被淘汰的威脅,進而使就業矛盾更為突出。"

1.5人文素質教育的邊緣化

一些高職院校對就業問題的過分關注,使技術在教育過程中處於絕對統治地位,人文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在高職院校中越來越被邊緣化。公共基礎課和人文素質選修課的地位低下,對學生職業道德、意志、情感、人格、個性的培養不能得到充分重視,具體表現為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數量不斷減少,教師開課積極性不高,師資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該類課程的開課需求。此外,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合理定位和長期規劃,存在經典大學理念和現代大學理念的雙重缺失,學生活動主題單一,文化品位和層次偏低,甚至流於形式,不能與教學活動及人才培養過程有機結合。這種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教育目的中受教育者個人價值的忽視以及作為個人價值存在基礎的人性理解的狹隘化,我們知道,人性應包括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對人性理解上,把極為豐富的人性限制在功利的範疇,過分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忽視人的自然屬性,特別是精神屬性。而我們所追求的人性發展,不是單一向度的人性,而是和諧、豐富、完整的人性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馬克思所憧憬的人的真正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內在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和完善,而不僅僅是掌握生產技能和提高勞動能力。一個全面佔有自己本質的人,既依賴社會發展所提供的基礎性條件,同時也內在地包含着個人白己對發展水平的認同和向度的選擇。

2關於高職教育本體功能重構的建議

教育是人類自身再生產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的本體功能是以人為對象,去培養、發展、完善人自身,在使人社會化的過程中,也使人不斷個性化。教育過程是一個以提高人的價值為特徵的價值追求、價值實現過程,因而高等職業教育要關注人的價值,增強對自身本體功能的關注。

2.1職業培養要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育在促進人社會化的同時,也應該促進人的個性化。例如,《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師將來的任務是培養一個人的個性併為他進人現實世界開闢道路”。同時還指出“應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展,並把它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要具有寬容精神,其實質就是對異己的觀念和信仰持公正、理解的態度,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容許學生自由地行動和獨立思想。

總之,教育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志趣、才能、資質、特長和愛好,加以引導,促進個體和諧完美髮展。即個體不是以領會和接受社會文化為唯一目的,不是單純地適應社會,而是通過培養個性健全,人格獨立,富有創造性與開拓性的人才來滿足社會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個性化,是實踐其自身本體功能的應然所在。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個體的人文關懷,實現技術教育背景下人文精神的迴歸。

2. 2提高對“就業”目標指向的理性認識,協調數量與質量的關係

實現“就業”評價標準的科學性、系統性,不能將視野單純侷限在“就業”數量,即就業率的單一層面,而應在關注就業數量的同時,也應對“就業質量”進行重新審視。由於就業質量的評價涉及質量觀和價值取向問題,由於不同的評價主體有不同的質量觀,因此我們不妨在邏輯上假定人才培養方案定位合理,符合經濟發展對高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且能夠被學生所認可,那麼這一邏輯假定下的就業質量就可以通過專業對口、實際就業崗位的類型和層次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基本一致,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符合該崗位要求等指標進行評價。

2. 3克服人才培養方案的短視化傾向,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

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不僅是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針對目前知識更新和技術升級背景下,高級技能型崗位淘汰週期縮短的現實而提出的,因此高職人才培養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的培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強化專業核心技能訓練的同時,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同時培養其專業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遷移能力,瞭解專業技術發展前沿,增強其對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自主獲取能力。

2. 4關注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使德育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

高等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使高職院校在辦學實踐中重視人才培養的職業性,特別是職業技能的訓練和強化,這一做法已在高職界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但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卻不能得到充分關注,這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指向的偏差。目前德育工作仍侷限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層面,過多強調德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視德育的本體功能。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全面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作為個體的學生其生活世界的基礎往往更多地指向具體而豐富的實踐存在,因而德育工作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對與學生職業生涯密切相關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給予更多的關注。

2. 5增強學生主體職業選擇的自主性,提高其對職業生涯設計的參與度

隨着現代社會法制化、民主化進程的推進,自由、民主作為一種觀念和意識形態已成為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因而,增強學生主體對職業選擇的自主性,提高其對職業生涯設計的參與度,不僅有利於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體現以人為本,同時也有利於增強學生個體的社會適應性,增強其職業歸屬感,提高其對職業的貢獻度。因而,高職院校的彈性學制、學分制改革、主輔修制等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同時以增強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能力為目標的相關課程和講座、心理諮詢輔導、就業指導工作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羣體的文化背景差異和知識基礎、能力傾向等差異,細化專業方向,鼓勵模塊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