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戰爭故事 >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精選7篇)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24W 次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精選7篇)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 篇1

那是裏克值得驕傲的時刻,是他將經艱苦訓練掌握到的戰鬥技能付諸實踐的時刻,也是檢驗他是否已經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尖子士兵的時刻。

他是經過嚴格挑選被選中的執行這次只有少數人知道的使命的人。如果被捉,他將被當做擅自行動的流氓士兵對待,責任自負。

他的敵人並不兇狠,也算是他們軍隊最精鋭的部隊,同他一樣,經過良好訓練。裏克僅是一名陸軍預備役士兵,屬於那種只有週末才參加軍事訓練的“週末勇士”。作為連裏最優秀的士兵,他知道自己不能給連隊丟臉,他決心不辱使命。

他對目標區進行縝密的偵察,將敵人的位置和哨兵活動規律一一牢記在心。那裏只有一條通道可以進出,而且有哨兵嚴密把守。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作掩護,緩慢地向哨兵把守的大門接近。

他輕快地閃進門道,沿着走廊來到敵人存放文件的地方。他將文件拿到手,然後循原路,躲過哨兵,趁着夜色,以匍匐方式迅速穿過開闊地,回到己方陣地,將所獲文件交給連部。

這件事已經過去30年了,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那一天,裏克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週末勇士”,就在守衞古巴關塔那摩基地女兵宿舍的陸戰隊員的眼皮底下,將基地司令的命令偷了回來,那命令寫道:“女兵宿舍,男兵禁止入內。”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 篇2

相傳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在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中,黃帝、炎帝兩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在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東南涿鹿山一帶,一説今河北涿州,還有他説)的作戰。

黃帝戰勝炎帝(參見阪泉之戰)在中原地區初步取得領導地時.活動於今河北南部及山東等地的以蚩尤和少昊為首的兩個部落聯盟,逐漸發展壯大。蚩尤部落聯盟,相傳由81個氏族和9個部族組成,史稱“九黎”。為爭奪生存空間和領導地位,它不斷向中原地區擴展,與主要活動於黃河以北的炎帝部落聯盟首先發生衝突,並將其擊敗。炎帝向黃帝求援。炎、黃兩大部落聯盟,遂聯合起來共同與蚩尤部落聯盟進行鬥爭。經多次作戰,最後在涿鹿之野展開決戰。蚩尤戰敗被殺。九黎殘餘一部退向南方,一部歸併於少昊部落聯盟。

此後,黃帝繼續進行征服中原各族的作戰,“凡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 篇3

河西之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進軍河西(今河西走廊),打擊匈奴的作戰。

背景

河西地區係指今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又因其為夾在祁連山(亦稱南山)與合黎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亦稱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地區原來是大月氏部族的領地,後冒頓單于打敗大月氏,迫其西徙,這裏為匈奴佔有。匈奴單于命渾邪王統治酒泉及周圍地區,休屠王統治武威及周圍地區,控制西域各國,並南與羌人聯合,從西面威脅西漢王朝。西漢王朝深為憂慮。早在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為了消滅匈奴在這裏的勢力,斬斷其右臂,打通西域,漢武帝派張騫(?~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欲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張騫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獲,他保留漢節,居匈奴十年左右,終於率眾逃脱。歷盡千辛萬苦,張騫終於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以新居之處肥饒安全,又與西漢距離遙遠,不肯東返打擊匈奴,使漢武帝的希望落空。

經河南、漠南幾次戰役後,匈奴右賢王與單于本部都遭到了沉重打擊。單于主力遠徙漠北後,在大漠以南的廣大地區僅剩匈奴左賢王及河西渾邪王、休屠王的軍隊,其中以左賢王部最為強大,但對西漢王朝威脅最大的則是河西匈奴軍。於是漢武帝將下一個打擊目標指向了河西走廊地區。

第一次河西之戰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萬餘騎兵出擊河西匈奴軍。漢軍從隴西出塞,6天之內,過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越烏鞘嶺,穿過匈奴5個部落王國,沿途消滅抵抗者,安撫降服者。然後繼續西進,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亦稱燕支山)1000餘里,與河西匈奴軍主力接戰,殺其折蘭王、盧胡王(一作盧侯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官,殲滅匈奴軍8900多人,並且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渾邪王、休屠王戰敗逃走。這一仗,漢軍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里,幾乎貫穿整個河西走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給河西匈奴軍以沉重的打擊,但由於採取正面平推式進攻,未能聚殲其主力,且使其易有所準備,漢軍雖取勝,自己也損失了7000餘人。霍去病班師後,漢武帝下詔,益封二千户給霍去病,以表彰他首次獨立出征建立的功勛。

第二次河西之戰

漢軍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戰勝利後,為保證作戰突然性,稍事休整,於同年夏,漢武帝命令霍去病第二次率軍出擊河西地區,並派合騎侯公孫敖隨同出征,發起第二次河西之戰。

為了保證河西戰役的勝利,牽制匈奴左賢王的兵力,避免其向河西方向增援,漢武帝還派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率萬餘騎兵出右北平,進擊左賢王部,策應霍去病軍。霍去病與公孫敖分領數萬騎兵分別由北地、隴西出塞,向西進擊。原計劃兩軍在塞外合軍後一同西進,但公孫敖部途中迷失了方向,未能與霍去病軍會合。霍去病沒有等到公孫敖軍,便獨自率領所部精鋭騎兵繼續依原定作戰計劃,急速前進。霍去病吸取了第一次出擊河西的教訓,採取迂迴包抄式進攻,先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涉過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起猛攻。匈奴軍倉促應戰。經過激烈的戰鬥,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敵3萬餘人,迫降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俘虜5王及5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户、都尉63人。漢軍僅傷亡3千餘人。渾邪王、休屠王率殘軍逃走。

漢武帝對霍去病大加讚賞,益封其食邑五千户,其手下部將也多因功封侯。但是,西漢進攻匈奴左賢王部的軍隊卻出師不利。該路軍以李廣為先鋒,李廣率4千餘騎先頭部隊先行出發,張騫所率主力卻未按照預定時間出擊,致使李廣軍北進數百里後,被左賢王軍4萬騎團團圍住。面對優勢敵兵,李廣沉着應戰,先令其子李敢率數十騎貫穿敵陣,以示匈奴軍易破,穩定住軍心,然後將4千騎布成圓陣,外向應戰,用弓矢與匈奴軍對射。激戰2日,漢軍死傷過半,匈奴死傷與漢軍相當。最後張騫終於率主力趕到,匈奴軍見不能取勝,遂解圍北去。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 篇4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軍與夏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東北)進行的一場決戰。

夏朝衰落,商將取而代之。商王湯都居亳(今山東曹縣東南)。他和丞相伊尹等制定了除其羽翼、後攻夏都的戰略,逐個攻滅夏朝盟國葛國(今河南寧陵東北)、韋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國(今山東鄄城東北)、昆吾氏國(今河南許昌),清除了滅夏的障礙,完成了各項準備。接着,商軍開始大舉攻夏。

滅昆吾後,商湯即集合商軍和各國諸侯聯軍進行誓師,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有夏若茲,今朕必往”(《尚書·湯誓》)。他還宣佈了必須服從的紀律。然後,他手持銅鉞親率商軍武士6000人、戰車70乘和各諸侯國聯軍,浩浩蕩蕩進攻夏都斟尋。夏桀也調集軍隊準備迎戰。

此時,被夏桀冷落的元妻妺喜向伊尹提供情報,説夏桀夢見東西方兩日相鬥,西方日勝,十分迷信。商湯據此把軍隊調到斟尋西面再向東進攻夏都。夏桀害怕,連忙指揮夏軍撤出斟尋,向故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方向退卻,至有賊(約在今山西永濟境)迎戰商軍。商湯率軍緊追不捨,在河曲渡過黃河,經邴(今山西中條山麓,永濟境)至有娀,擊敗夏軍。夏桀率軍退至鳴條,擺開陣勢欲與決戰。

商湯趕到鳴條將大軍列成左、中、右三軍陣,自己在中軍,指揮軍隊各橫列看齊,向夏軍陣發起進攻,史稱“鳥陣雁行”(《墨子·明鬼》)。商軍士氣高昂,陣容整齊,協同良好,戰鬥力強。夏軍則士氣低落,抵擋不住商軍攻勢。商軍一舉擊敗夏軍,殲滅其主力。夏桀只帶500人倉惶逃至三腹(今山西中條山中)。商軍追到,擊破三腹。夏桀最後逃往南巢(離三?不遠,一説今安徽巢湖一帶),被困死在該地。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 篇5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

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

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 篇6

夏王啟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啟率夏軍在甘(今陝西户縣境,一説河南今鄭州西,或説今洛陽西南)與有扈氏軍的一次交戰。

啟擊殺益(參見夏啟攻益之戰)後,積極組建軍隊、加強統治機構,獲取中原各部族首領的承認,使子承父位及君主專制合法化;並在釣台(今河南禹州境)召開首領大會,將首領轉化為諸侯、貴族,以鞏固其統治地位。原先就對禹的領導不滿的西方大族有扈氏,此時對夏啟的奪權及改變制度更為不服,起而反抗。啟遂調集配屬戰車的王室衞隊及諸侯族軍數幹人,西渡黃河,進攻有扈氏,雙方對陣於甘。啟在交戰前,對軍、政六卿及部隊下達動員令進行誓師。藉口“威侮五行,總棄三正”,作為有扈氏的罪行,宣佈“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規定作戰紀律:“左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御非其正”,即為“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有命,戮於社”(《尚書·甘誓》)。

然後下令進攻。夏軍初戰小勝,後又經多次作戰,方徹底擊敗有扈氏,進一步鞏固了夏王朝的奴隸制統治地位。

光榮使命歷史戰爭故事 篇7

在北府軍襲擊洛澗之前,形勢對東晉是很不利的。

水軍將領胡彬根據謝安的吩咐,帶領水軍沿着淮河向壽陽進發。可是在半途就得知壽陽已經被前秦的前鋒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硤石(在今安徽壽縣西北),等待與謝石、謝玄會合。

苻融得寸進尺,他派部將樑成帶領五萬人馬攻下洛澗,把胡彬的後路給斷了。胡彬的水軍被圍困,糧食供應接不上,就派士兵偷偷地去給謝石送信。不料這個去送信的士兵在穿越秦軍陣地的時候,被秦軍抓住了。這封信就落到苻融的手裏。苻融趕緊派人把信送到在項城的苻堅手裏。苻堅高興極了,心想,果然不出所料,晉軍怎麼敵得過強大的秦軍呢!他把大軍留在項城,自己帶了八千名騎兵,趕向壽陽。到了壽陽,他跟苻融一商量,覺得晉軍肯定害怕了,不如逼迫他們投降,不戰而勝不是更好嗎?於是就派一個使者到晉軍的營地去。

派誰去呢?苻堅認為派出的人一定要能説服晉軍投降。於是,他們派幾年前在襄陽堅決抵抗秦軍後來被俘虜的朱序為使者。其實朱序雖然人在秦軍,可心還是向着晉軍的。他見了謝石、謝玄就像見到親人一樣親熱。他不僅沒有為秦軍勸降,反而向晉軍提供情報、出主意:苻堅他們百萬大軍還沒有全趕到前線。趁這個機會你們必須趕快發起進攻,把他們的鋭氣打下去,還有希望取勝,否則就來不及了!

經過再三考慮,謝石、謝玄採納了朱序的建議,謝石、謝玄作出了派北府軍襲擊洛澗的決定。北府軍名將劉牢之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五千精兵打了個秦軍措手不及,四散潰逃。接着劉牢之帶人馬直奔硤石去救胡彬水軍。謝石、謝玄指揮士氣大振的晉軍趁勝前進,一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北)東岸,把人馬駐紮在八公山邊,對岸就是駐紮在壽陽的秦軍。

洛澗大敗對苻堅就像當頭一棒,他還沒有回過神來,晉軍又到了對岸,他開始摸不着頭腦了。他由苻融陪着登上壽陽城頭向對岸望去,只見晉軍營帳密密麻麻,人馬往來,塵埃騰起,八公山上到處都是軍旗,不知道有多少晉軍。苻堅越看越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軍了。從此,歷史上就留下了草木皆兵這句成語

苻堅對苻融説:晉軍的確很強大,誰説他們弱的。

本來不可一世的苻堅一下子全變了。他命令秦軍加強防守,不許輕舉妄動。

晉軍等了幾天,看秦軍沒有動靜,怕一直拖下去,秦軍兵馬來齊了,對自己不利。於是謝玄就派人給苻堅送去一封信,信上説:你們的大軍深入我們的陣地,在淝水邊上擺開陣勢,現在卻按兵不動,這像在打仗嗎?如果你們還準備打的話,不如稍稍往後撤一點,留出一塊地方,讓我們渡過淝水,雙方好好較量一下,比比高低,行不行?有沒有這個膽量?

苻堅看完信,想了又想,就對將領們説:要是我們不答應後撤,他們會以為我們膽小。要是撤的話,又讓他們得逞了。我看不如將計就計,先騰出一點地方,然後趁晉軍在渡河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讓我們的騎兵衝殺上去,肯定能把他們消滅。於是就派人給晉軍送信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