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項羽與虞姬故事(通用20篇)

項羽與虞姬故事(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3W 次

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項羽與虞姬故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項羽與虞姬故事(通用20篇)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

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後,楚霸王的軍師範增對楚霸王説:“韓信這個人,要麼就重用,要麼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裏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説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説:“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説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着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呆,頂着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寶劍不説,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裏,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説了一遍,説:“韓信是個呆子,殺他何用?”

范增説:“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後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髮,嘴裏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呆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痴痴呆呆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説:“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麼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脱下一隻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隻鞋子在東路口,認準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2

當年,霸王領兵到了江蘇六合縣東南一帶,見天快晚了,就下令安營紮寨。

那時,韓信還在霸王手下當將官。夜裏,霸王和眾將軍飲酒作樂,吃得高興了,便對韓信講:“別人説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個賭,怎樣?”韓信打了一躬説:“不知大王以何賭輸贏啊?”霸王説:“我們兩人,一個在東邊山窪裏築一座城,用來擋山外的敵兵;一個在孫趙和金塘營之間掘四十九口井,讓軍民都有水吃,兩樣都要在今晚完成,曉星一出為準,你敢嗎?”

韓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點不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淺可以討巧。”心裏想挖井。

霸王又問:“你是造城還是打井?”韓信説:“我們做兩個閹子,抓閹作數。”

霸王揀一個,上面是造城。韓信説:“大王抓的.是造城,那個當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實,兩個閹都寫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計哎。這樣嘛,就各領一千兵動工了。

韓信帶兵到了金塘營,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裏飲酒。霸王怕輸,親自到場地催工。忙得十兵們個個氣喘八哈,大汗直淌。

韓信見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報是築了一半。韓信又問井挖得怎祥了,探子報説:才有十幾口井。韓信不慌不忙,叫來兩個牙將。咬了耳朵,二人就分頭去了。韓信下令:“快替我備馬,隨我到大王面前請功。”

見了霸王,韓信問:“大王。你的城築得如何?”霸王説:“有一半高了。”

韓信説:“你看曉星已出了,大王輸了。”霸王抬頭一看,曉星果已掛在半空中了。就問韓信:“你的井難道都打好了?”韓信説:“清大上去查點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韓信指指點點説:“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圍村邊四七二十八個,不錯吧?”霸王點着頭,心裏很感奇怪。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韓信到霸王處請功以前,已經派一個牙將傳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經之處,挖的真井;在外圍不顯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欄;霸王不會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個井欄,一杴也沒挖。霸王粗心,只順着韓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欄,便以為真的了。那曉星也是假的。是韓信指派另一個牙將,把一盞點亮了的燈籠用風箏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曉星出在半空一樣,霸王又當真了。本來霸王在曉星出之前能築好城的,見曉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現在這上城還有一角沒有城牆,後人就稱它是霸王城。

城內村莊就叫小城裏。孫趙到金塘營的一帶井多,但多數只有一半深,是韓信打的井。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3

在古代,弄權的女人都美麗,而一些美麗的女人卻不都弄權。她們默默無聞,堅守婦道,無私奉獻,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屬後一種。

虞美人即虞姬,是項羽畢生鍾愛的一個女人。

有人説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這項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國貴族,秦始皇滅楚後,遷移到今江蘇省宿遷縣過隱居生活。項羽和虞薇從小一起長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兩家於是結為秦晉之好。

虞姬嫁給項羽之後不久,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開始了。項羽和叔叔項梁帶着八千子弟兵也樹起了義旗,項羽從此戎馬倥傯,開始了緊張的軍旅生活,南征北戰,晝夜廝殺。作為妻子的虞姬,隨軍行動,項羽戰到哪裏,她就跟到那裏。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先是陳勝、吳廣的義軍發展迅速,所向無敵,主力部隊都進入了關中,打到距秦國都城咸陽只有幾十裏的地方。咸陽城兵臨城下,情況萬分危急;可不久秦軍在張酣帶領下反撲,迅速扭轉了戰局,吳廣在滎陽失敗,陳勝在陳縣被殺,項梁也在定陶戰死。

每當項羽在外苦戰,虞姬就守在帳中等項羽回來,時刻掛念着前線的戰事,心裏七上八下。有一天項羽回來,虞姬連忙把他迎入帳內,但見項羽形容疲憊,神色倉皇,精神狼狽,不像從前得勝回來雄赳赳、氣昂昂的大英雄氣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項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帶着笑臉,輕聲細語,小心翼翼地問起前方的戰事。當她聽到項梁戰死的消息時也不禁失色,悲傷萬分,可臉上又不敢現出驚慌的神色,怕惹起項羽的煩惱。她連忙命人擺上早已準備的酒餚,藉着美酒,替項羽解悶消愁。這種時候她只能把悲傷的淚水偷偷嚥下去。

就這樣,在項羽領兵出戰時,她給他鼓勵,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歸來;在項羽凱旋歸營時,她以翩躚舞姿,千般柔情,萬般嫵媚,歡歌娛曲給他祝賀;在項羽遇到挫折的時候,她便以“勝敗乃兵家之常事”的話給他撫慰;甚至她還會穿了戰靴,披上繡甲,騎馬跟着項羽在陣上衝鋒,作他堅強的後盾。有了這一強大的精神支柱,項羽越戰越勇,所向披靡。

鉅鹿之戰,楚懷王派宋義和項羽帶一支大軍去援救陳餘。俗話説,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將宋義害怕秦國勢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項羽怒而殺死宋義,帶領軍隊渡河進軍。項羽破釜沉舟,揚言只准備三天的糧食,以向全軍表示此次作戰有死無生、誓死一拼。在鉅鹿與秦軍的大戰中,項羽的人馬無不以一當十,奮勇廝殺,呼聲動天,殺聲震地,項羽大破秦軍。鉅鹿之戰後,項羽已成為各路諸侯軍的領導者,成為諸侯上將軍,凡是參加鉅鹿之戰的諸侯軍無一不歸其麾下,甘心情願聽從他的號令,一直隨他西征。接着他坑殺投降過來的20萬秦軍,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咸陽。

秦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為王,或為侯,虞姬也被封為美人。當時皇帝的內宮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於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經是比較高的名號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傳揚開來。

項羽是一個性格暴躁的男子,卻也是個用情專一的人。他始終愛着虞美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劉邦進入咸陽後,項羽跟着進來,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收集秦朝宮殿中的金銀財寶,全部運到他的'根據地彭城,卻將阿房宮內成百上千的美女盡數遣散,純粹就是為了討好虞美人。

劉邦和項羽作為起義軍的兩支展開了龍虎之爭。戰鬥開始的時候,項羽佔有絕對優勢,後因他內心仁弱,對敵人也講仁慈,漸漸地處於不利的地位。在楚漢相爭的第4年,項羽和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虞美人在帳篷中心驚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項羽的歸來。項羽回來了,這一回他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計,他雖然靠着一支畫戟,有鍾離昧、季布在左右奮力相幫,殺散一層又一層的漢兵,殺出一條血路,逃了出來,但自己的人馬,已丟了八成。他自起兵以來,像這樣的失敗,尚是破題兒第一回。漢軍把項羽的營地圍得水泄不通,而且漢營中的韓信,還編出一曲楚歌,教軍士在楚營外四面唱和。其歌詞無句不哀,無字不慘,使那些殘敗的楚兵,無不懷念起遙遠的家鄉,一時間鬥志全無,一個個在夜色掩護下陸續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煩悶地坐在軍帳中飲酒。當時,面對他寵幸的美人虞姬,面對多年伴他馳騁戰場的駿馬,楚霸王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難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歎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無限哀傷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若斷若續地吟道: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親信和侍臣,在旁見了,個個情不自禁,大放悲聲。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説:“天將明瞭,我當冒死衝出重圍,你將怎麼樣!”這時的項羽,竟然説不出讓虞美人一起突圍的話。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捨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説:“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劉邦後來以禮埋葬了虞美人。後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長出了一種罕見的豔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一直流傳到今天。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4

劉太公是誰劉太公聽到這個稱號大家或許都會覺得很熟悉,但是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劉太公是誰。劉太公是漢朝創始人劉邦的父親,也就是漢高祖皇帝劉邦的父親,世人稱作他為太上皇劉太公。劉太公姓劉名煓,還有一個名字是劉湍。

歷史上的人物都有名什麼、字什麼、號什麼的,劉太公也有專屬的號稱,特定的名是“昂”,字是“執嘉”,劉太公有兩個號,一個號是“顯”初,另一個號是“太平”。

愛好歷史的人就會知道劉太公是誰。劉太公是劉邦的'父親,當年項羽還沒有給劉太公劉湍和劉太公的兒子劉邦封爵位的時候他們是一起住在豐縣裏面的,一起安居樂業,但是沒有過多久,西楚國的霸王項羽為了爭奪政治權利,於是和劉太公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漢王劉邦,展開了一場屬於兩國的戰爭。在一場生與死的較量中,最後還是劉太公的兒子劉邦獲勝。

在這場生靈塗炭的戰爭中,劉太公劉湍當然不是平平安安度過的,有一次反戰中,劉太公劉湍很不幸被敵軍擒獲,雖然最後劉太公的兒子劉邦智取獲勝了,使得劉太公劉湍沒有失去性命,但是也因為失去了一部分所佔據的地方資源,以鴻溝分界。

戰爭勝利之後,劉太公劉湍的兒子劉邦雖為了帝王,但是劉太公劉湍的地位並不顯著,儘管他是劉邦的父親,但是地位也就是臣子的身份,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哪裏有父親給兒子作揖,兒子不給老子作揖的道理,劉太公就不服氣,甚至很生氣,後來才有了太上皇的稱呼。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5

劉太公原本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民,即便是現在在京都生活也不會觸及到太多的政治方面的問題,那麼項羽要殺劉太公,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一想便知道,一定和劉太公的兒子劉邦有關係。

果然,根據歷史記載,具體故事是這樣的,因為楚漢正處於對立階段,劉邦是漢朝的`統率在,項羽是楚國的一名大將,楚國想要成功獨霸一方,必定要消滅劉邦的部隊,可是以當

時的實力來看,劉邦的實力要更強一些,加上劉邦躲在城中也不出來迎戰,項羽也不幹貿然進攻,於是便想了一個主意就是用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做人質來引誘劉邦出城,可是劉邦稱帝的願望那麼強烈,會因為這個中項羽的圈套嗎?

項羽果然把劉太公放在了一個很高的木板上面,還要挾劉邦説你要是不向楚國投降的話,我就要把你父親劉太公煮到鍋裏,果然劉邦的一番話語不僅沒有投降的意思,還把項羽惹怒了,劉邦説的是我如果向你們楚國投降了的話,那麼劉太公不僅僅是我的父親了,也會成為你們楚國的父親,你們要是把執意把你們的父親要煮了,那麼到時候也分給我一碗湯喝吧。項羽十分生氣,正準備要把劉太公殺掉,可是項伯把項羽要殺劉太公的行為制止住了。這樣一下,劉太公不僅得救了,而且劉邦也沒有投降,項羽的計劃又一次失敗了。項羽要殺劉太公不是最終目的,幸運的是劉太公也沒有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6

劉太公行樂,顧名思義就是劉太公在晚年的一些生活。劉太公原名叫做劉惴,是秦朝的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在六十五歲之前都是以耕田為生,可是劉太公在六十五歲以後生活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因為他的兒子,劉邦。

劉邦在稱帝之後,便把劉太公接到京城生活,這讓劉太公一下很難適應,畢竟以前都是幹着農活,現在的生活一下變得這麼舒適他很難接受。果然沒過多久,劉太公就過膩了這種天堂般的生活,開始變得整天悶悶不樂,這讓劉邦很是不解,於是劉邦通過打聽父親身邊的侍從瞭解到父親是因為懷念以前家鄉的生活才這般悶悶不樂,但是家鄉里京城隔這麼遠,帶父親回去不太實際,可是劉邦又想實現父親的'這個心願,便私下把父親所在的村莊都遷到到了離京都不遠的地方,一草一木,房屋結構,總之村莊裏的所有都原封不動的遷了過來。

不久,劉邦便告訴父親要帶他回家鄉看看,劉太公心裏非常高興。可是走了沒多久劉邦就告訴父親馬上就到了,劉太公還納悶就這麼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劉太公下車後,便看到家鄉的村口,在往裏走,看到一個又一個熟悉的面孔,房子也是一模一樣的,可是劉太公還是有點半信半疑,於是向村民一打聽,便知道了具體情況,即便如此,劉太公看到鄉親們,那一份親切感油然而生,還流下了激動的眼淚。這便是劉太公晚年一個重要的行樂故事。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7

楚漢之爭,劉邦勝利後,關於劉太公封號這一問題被很多人關注。其實漢高祖劉邦的父親並沒有什麼封號。眾所周知,劉邦的江山是他本人及一些有頭腦的賢能異士打下來的,劉太公劉湍並沒有做些什麼,所以在漢高祖劉邦封帝后,劉太公遲遲沒有什麼更好的職位,一直以臣子的身份處在漢高祖劉邦的身份,就算見面作揖時都是劉太公劉湍向漢王劉邦俯首稱臣,劉邦倒是沒有給他對着作揖。

不過自古以來,歷史上確實是沒有帝王給父親封號的典故。

不過有一句俗話:“百善孝為先”。就算兒子劉邦的身份地位有多麼高,父親就是父親,尊重長輩是道德中的優良傳統美德。劉太公劉湍對於兒子的做法很不滿意,但是又不能明説。所以呢,他就在漢高祖劉邦再次拜訪他時,劉太公就握着掃把在門口與他相見。得知此事的劉邦很驚嚇,後來細想一下,最後給劉太公封為“太上皇”。

撇去政治不談,只論家室的話,在家父親的地位必然是是高於作為兒子的劉邦的,但是劉邦畢竟是漢王,自己打下的江山,哪裏有因為這個道理就退位讓給父親來當皇帝。而且在那個段也就皇帝的'位置是最高的,封號什麼的話這肯定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討論才得出的,事實證明“太上皇”這個稱號不高不低恰到好處,也算是劉太公封號了。這顯示劉邦過人的智慧,這也為後世常用,歷史上唐朝的太上皇是最多的。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8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的辰光,項羽與劉邦打得十分激烈。戰爭曾擴大到我們茗山一帶。離茗山前村西北地方有個平墩,據説兩支兵馬曾在這裏打過一仗。至今我們茗山前還存在“戰場平墩”這一地方。這塊平墩佔地約數百平方米,是山頂上小小的一個“高原”。戰爭結束後,有隻神馬每天到平墩旁邊山坡上的小水孔來吃水。日子一久,附近山坡巖石上就留下了無數馬蹄印。

一天,楚霸王項羽又路過這裏,看到有一隻紅毛大馬在小水孔裏吃水,覺得這馬與眾不同,便走上前去想捉住它。但不等項羽走近,馬就飛快的'跑走了。第二天在同一時候項羽又來到這裏,看到這隻馬又在小水孔吃水,但等人一上去,馬就跑掉了。

這樣一連好多天都出現同樣情況。項羽靈機一動,想了個辦法。他做了一個草架人,趁馬不在時,把它插放在小水孔的旁邊。第二天,這隻紅鬃神馬又來吃水了。一走近水孔邊,見到一個人,就跑開了。第三天又來時,還是這樣,但人卻未走動。馬就稍走近一些。後來,日子一久,馬的膽子越來越大了,見了這草架人也不害怕了,還是照樣去小水孔吃水。這樣,又過了幾天,項羽見時機已到,便將自己打扮成草架人一樣,站在原插草架人的地方。這一天,神馬又來吃水,霸王忙一個箭步撲過去,用手抓住馬的鬃毛,躍身就騎上了馬背。神馬一下子被人騎了上去,受驚不小,急忙向前快跑如飛。但不管你神馬怎樣顛簸,都無濟於事。項羽始終抓住馬鬃不放,怎麼也無法把他摔下馬來。勿省好心,一跑二跑這馬竟跑進了森林,其中有二株大樹正好出現在眼前,神馬慌不擇路,竟向兩樹中間跑去。霸王一面把兩腳一夾,夾住馬肚;一面急中生智,用二手把兩株大樹抱弄來。你知霸王有多大力氣。這一抱勿要緊,竟把神馬夾在二株大樹中間了。霸王大叫一聲道:“馬哎馬,你是服也不服!如果服了,就叫上三聲”。神馬無奈,只得叫了三聲。就這樣,紅鬃神馬被楚霸王項羽收服了。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9

項羽,楚國人。他在青年時代,學書、學劍都不成,改學兵法,也只“略知其意”,不願深入鑽研。他少懷大志,嫉惡如仇,看見秦始皇時,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怒吼。作戰,英勇過人,如“利刃新發於硎。”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為了解救趙國之圍,毅然殺死“非社稷之臣”的宋義,取得統帥的地位。鉅鹿之戰,他沉船破釜,抱定了必死的決心,“以一當十”與秦軍作殊死搏鬥,終於把敵軍打垮,使起義軍由劣勢變為優勢。

鉅鹿之戰勝利結束後,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當他聽説劉邦已攻入關中,並派兵守關時,立刻“大怒”,特別是聽了劉邦軍中左司馬曹無傷的密告後,更為憤怒,揚言“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多麼勇猛、暴躁。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項羽,在“鴻門宴”時卻輕信劉邦的謊話,聽信項伯讒言,不信任忠心耿耿的范增,終於被劉邦所軟化,把劉邦當作可靠的臣屬。他明知項伯與劉邦集團有聯繫而置之不問,卻把曹無傷告密的事説出來,致使曹無傷被劉邦誅殺。多麼魯莽,憨直。結果,削弱了自己控制劉邦集團的有利條件。

鴻門宴後,項羽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焚燒秦宮,大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號令天下,大失民心。項羽也逐漸由強盛走下坡路,最後招致“垓下之圍”的`悲慘結局。

在垓下,項羽被劉邦的軍隊重重包圍,兵少糧盡,只剩二十八騎;而漢騎追他的有數千之多,項羽孤軍奮戰,飛斬敵將,使“漢軍披靡”。當赤泉侯追他時,項羽“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後來,項羽終因寡不敵眾,四面楚歌,面對着美人和名馬,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他曾慷慨悲歌,卻依然堅決抵抗,“潰圍斬將刈旗”,即使到了烏江,走投無路時,烏江亭長要渡他到江東去,項羽也不願讓江東父兄看到他兵敗將亡、狼狽不堪的情景,所以拒絕渡江,寧願以自刎來結束他英雄的一生。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0

秦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項羽、項梁從東起兵,立楚懷王大膽孫子為皇帝,仍稱楚懷玉,建立楚國。張耳、陳餘也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建立趙國。

公元前207年,秦朝大將章邯率領數十萬大軍鎮壓趙王歇領導的起義軍,將趙軍圍困在鉅鹿(現今河北平鄉縣西南)。趙王歇無力抵抗,分別派遣使者向楚懷王等起義軍求救。楚懷王派項羽、項梁帥軍營救趙國。楚軍一路攻打過去,項梁在途中戰敗死去。

項羽並不灰心,繼續率領趕到漳水河邊。他先派大將率兩萬士兵渡過漳水河去攻打秦軍,然後又親自率領主力軍隊渡河。

但是秦軍十分強大,各路起義軍都不敢出兵。只有項羽不願屈服,為了讓士兵們全力作戰,他在渡河後命令士兵鑿沉了所有的船隻,有砸破了所有煮飯用的鍋,燒掉了所有休息用的營帳,只發給每個士兵三天的口糧,切斷了所有將士的後退之路。

然後,項羽率軍來到鉅鹿。將士們個個奮勇爭先,直打得秦軍節節敗退。

經過九次衝殺,項羽終於打敗秦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秦將章邯也被迫帶領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因此聲威大振,成了各路起義軍的.領袖。

現在,人們用成語“破釜沉舟”來形容一個人幹某事的決心很大,甚至切斷退路,不顧一切將事情辦到底。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1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楚國名將,推翻秦朝的起義軍領袖。

在角逐統治中國的權力的時候,項羽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主要競爭對手。

項羽的失敗意味着中國貴族統治的結束。

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家庭。秦朝統一中國之時吞併了很多封建小國,楚國就是其中一個。

反秦起義爆發後,項羽參加了他叔叔領導的楚軍,最後繼承他的'位置成了最高統帥。

項羽軍隊佔領了秦都,處死了秦朝最後一個皇帝。

那時項羽試圖恢復原來的統治體系,擁原來楚國的一位王室成員為帝,並且割地封王。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取原楚國領地。

但是,不久項羽就處死了皇帝,引發了他與競爭對手之間的霸權爭奪鬥爭。項羽最重要的競爭對手,是當時統治着中國西部的劉邦。

劉邦是農民出身,雖然粗魯但是知道如何獲得人心。

劉邦已經逐漸除去了他西部的競爭對手,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相比而言項羽卻是典型的貴族。

項羽長得高大強壯,是個很有教養的詩人,還是一個極好的軍事戰略家,但是他卻缺乏獲得人心的個人魅力。

停戰協議簽訂完畢,劉邦幾乎馬上就把它拋到腦後。劉邦還一次又一次地拒絕項羽通過自刃戰解決問題的提議。

202年,項羽戰敗,但寧死不降。

項羽的英雄氣概,特別是最後決戰時期表現出來的,在中國故事和詩歌中得到讚譽。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史記》裏邊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非常生動有趣。其中,我尤其欣賞它——《項羽的故事》。

項籍下相人,字羽,身高八尺有餘,力能舉鼎,才氣過人,從小就家破人亡,項羽就跟着自己的叔父項梁。項羽少年時代學習沒有成就,於是又去學劍術,結果還是沒有學好。於是,項羽就開始學習用兵打仗,懂得了大意後就又不肯學了。

後來,項羽和項梁率兵起義,打敗了秦軍,得到了“西楚霸王”的稱號,“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從項羽打敗秦軍的決心體現出來的。

打敗了項羽後,劉邦又來爭天下,結果項羽不敵,逃到了楚江邊,因為自己的.臉面所以在江邊自刎而亡。在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寫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歷史上,還有許多關於項羽的,如鴻門宴、霸王別姬等等。

總而言之,項羽既是一個有創業之才的英雄,卻又是一個缺乏長遠目光的勇夫。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卻也令後人為之歎息。假若項羽能捲土重來,或許漢朝天下不只是姓劉還是姓項了。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3

秦始皇消滅六國時的大屠殺,秦王朝建立後的種種暴政,埋下了無數仇秦的火種。因此,陳勝、吳廣義旗一舉,天下應者雲集,反秦的怒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這一年(秦二世元年)的九月,會稽郡守殷通緊急召見武信君項梁。

他對武信君項梁説:整個長江以北已經全部起兵響應陳勝、吳廣(江西皆反),上天要亡秦了(此亦天亡秦之時也)。我聽説,先發制人,後發為人所制(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我想起兵,讓你和桓楚擔任統帥(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殷通找武信君項梁商討起兵反秦,主要出於四點理由:

第一,會稽是秦朝的一個郡(轄今浙江東部及江蘇西部一帶),殷通是會稽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省部級正職。他已經看出來,秦朝的氣數已盡。如果現在不帶頭造反,一旦會稽郡所轄之地有人起兵,他將會成為第一個被殺之人。出於保全身家性命的考慮,殷通決定起兵反秦。所以,殷通的起兵帶有明顯的投機與自保的性質。

第二,武信君項梁在整個會稽郡名氣很大,又是世代楚將的項氏後人。

第三,殷通是一位文官,並不懂軍事。

第四,桓楚也頗有名氣,而且是一個亡命江湖之人。但是,桓楚在哪兒,誰也説不清,找這個人也需要武信君項梁幫助。

武信君項梁立即明白:他等待多年的機會來臨了。

揮利劍完美亮相

武信君項梁藉機對殷通説:桓楚亡命江湖,沒人知道他在哪兒,只有霸王項羽知道。於是,武信君項梁利用太守殷通讓他召見霸王項羽的`機會,把自己殺殷通、奪取會稽郡的計劃告訴了霸王項羽,要他拿劍在外等候。

重新入座後,武信君項梁告訴殷通,把霸王項羽(項藉)叫進來,讓他去找桓楚。殷通召霸王項羽進入郡守府議事,武信君項梁使了個眼色給霸王項羽,霸王項羽突然拔劍,殺死了殷通。武信君項梁手裏提着郡守的人頭,佩戴着郡守的綬帶,還掛着郡守的官印。整個郡守府都被突然發生的這一幕震驚了,一場混戰立即在郡守府中展開。在混戰中,霸王項羽一個人就殺了上百人,使整個郡守府中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下,無人再敢輕舉妄動。這是霸王項羽一生中第一次實施“斬首行動”,霸王項羽的果敢、勇武,第一次得到出色的發揮。

武信君項梁立即召集吳中當地的豪紳、官吏,通報了自己起兵反秦的大事,並且派人到會稽郡下屬的各縣去徵兵,得到精兵八千。

霸王項羽的出色表現得到武信君項梁的充分肯定。武信君項梁自封為“會稽守”,霸王項羽被封為“裨將”。守,是郡守;裨將,即是副將。

這個起點很高,它為後來霸王項羽登上秦末大起義的政治舞台提供了許多方便。這是霸王項羽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事情,特別是一生中想要做點大事,起點非常重要。起點就是平台,起點高,平台高,機會就多;反之,起點太低,平台太低,往往事倍而功半。

霸王項羽和韓信是這一時期旗鼓相當的兩位軍事奇才,因此,他們之間具有很大的可比性。韓信先後在武信君項梁、霸王項羽、劉邦手下任職,地位非常低。韓信做到劉邦的大將軍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原因就是他的起點太低;武信君項梁、霸王項羽、劉邦都不認識他,更談不上了解他。與韓信相比,霸王項羽幸運得多了,因為他的叔叔武信君項梁自小就瞭解他,知道他的志向、才氣。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4

項梁聽了謀士范增的建議,整頓起義隊伍,並把原楚懷王的孫子孫心找來立為楚王,並仍然稱作楚懷王。

再説項梁連續打了幾個勝仗,殺得章邯落花流水。項梁於是驕傲了,不把秦軍放在眼裏。誰知,章邯捲土重來,向項梁發起猛烈反撲。項梁猝不及防,戰死了,項羽、劉邦也被迫撤退到彭城。

章邯乘勝前進,指揮秦軍北上,一口氣打下了趙國(不是戰國時代的趙國,而是新建立的一個政權)都城邯鄣。趙王歇慌忙逃到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連連派人去向楚懷王搬救兵。

楚懷王便召見將士,想進攻京城咸陽。他説:“誰先打進咸陽,就封誰為王。”

項羽、劉邦都願意去。楚懷王讓劉邦去打咸陽;叫項羽往北方去打章邯,圍困鉅鹿的三十萬秦軍。項羽急着要替叔父項梁報仇,正想跟章邯拼個死活。楚懷王怕項羽勢力太大,不容易管束,就拜宋義為上將軍;拜項羽為副將,封他為魯公;范增為末將,率領二十萬大軍往鉅鹿去打章邯。

公元前207年,宋義率領楚軍,到了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停了十多天,急得項羽跑到宋義跟前,多次央告進軍。宋義害怕秦軍太強,按兵不動。到第四十六天時,項羽再次要求進軍。宋義拍着案桌,怒氣衝衝地説:“你反了嗎?怎麼敢不服從我的'命令!”項羽大怒,趁勢拔出寶劍來把他殺了。

項羽出來對將士們説:“宋義違背大王的命令,按兵不動。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經把他治死了。”

將士們就公推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打發人向楚懷王報告,楚懷王只好立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派英布和蒲將軍帶領兩萬人馬渡過漳河。一交鋒秦軍就吃了敗仗。項羽率領所有的軍隊都渡過河去,等到全軍都渡過了漳河,他吩咐士兵,各人帶上三天干糧,把軍隊裏做飯的鍋都砸了,把船都鑿沉了。成語“破釜沉舟”就是這樣來的。他對將士們説:“這一仗,只准進,不準退;三天裏頭一定把秦兵打敗!”

楚軍與秦軍一交戰,項羽咬牙切齒地直奔章邯。章邯本打算假裝打敗,把項羽引進來,哪兒知道楚兵一個人抵得上秦兵十個,十個就抵上一百。項羽的那支畫戟更是神出鬼沒,七上八下地一來,就戳倒了無數人馬。他騎的那匹烏騅(zhuī,一匹黑色的千里馬)像飛一樣地追趕着逃兵。章邯的軍隊爭先恐後地亂跑亂竄,反倒把後面幾路接應的軍隊都衝亂了。章邯自己也逃了。

秦兵死傷一半。這麼着,各路諸侯就公推項羽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的軍隊全由他統領。項羽準備去追趕章邯,謀士范增攔住他説:“章邯還有一二十萬人馬,一時不容易消滅。趙高這麼專橫,二世這麼昏庸,章邯打了敗仗,他們一定不會輕易把他放過去的。我們不如把軍隊駐紮下來,等他們內部爭吵起來,我們直打過去,準能大獲全勝。”

果然不出范增所料。章邯把秦軍打敗仗的情況報告上去,請二世再派兵來。趙高就説章邯無能,請二世查辦敗將。章邯手下的將軍們一個個氣得要命,司馬欣勸章邯向項羽投降。章邯只好派司馬欣到楚營去向項羽求和。范增勸項羽不要計較過去的仇恨,項羽同意了,還跟章邯訂立盟約,封他為雍王,立司馬欣為秦軍上將軍,叫他帶着二十萬投降的秦兵走在頭裏,項羽自己帶着章邯,率領着各路諸侯,浩浩蕩蕩地往西打過去。

章邯投降的消息傳到了咸陽,誰都着慌了,可是趙高並不着慌。他早有打算:把一切過錯都推在二世身上,把二世殺了,然後投降項羽。他怕大臣不服,就牽着一頭鹿到朝堂上,在大臣們面前指着這頭鹿對二世説:“這是一匹好馬。”

二世笑着説:“丞相別説笑話了,這是一頭鹿。”

趙高把臉一繃,説:“怎麼不是馬?請眾位大臣説吧。”大臣中不少人説:“是馬!”

但是,説是鹿的大臣,有暗地裏給趙高殺了的,也有借個罪名治死了的。宮內宮外大小官員誰敢反對趙高?連二世都怕他了。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5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以後,原來被秦始皇掃滅的六國貴族們紛紛趁勢而起,短短兩年之內,秦與六國對抗的後戰國局面再一次出現。鉅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坑殺20萬秦卒,威震天下,儼然成為各路反秦軍的首領。

當時六國貴族們很多已經據地稱王,在秦王朝的威壓下戰戰兢兢活了十幾年,他們盼的就是光復舊國的這一天。項羽想要自己立刻當上一統天下的皇帝是不可能的。他必須分封天下,可是具體如何分封,卻大有文章可做。就項羽而言,既然由自己掌握分封權,就應該選擇最佳空間位置,削弱諸侯實力,造成相對優勢,為今後蕩平地方割據鋪平道路。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他把天下劃分成18個王國,想方設法打擊、削弱、剪除自己稱霸天下的競爭者,培植忠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加強自身力量。富庶的齊國故地分為三個小塊,燕、趙各分為兩個小塊。六國貴族所佔的分量已相當弱小。項羽實際上是通過“分封”造成“分裂”來削弱各國的割據勢力,以便日後各個擊破。

更狡猾的是,項羽經常封一箇舊貴族當王,然後把這個舊貴族手上的得力大將也提拔上來一兩個,把舊貴族的.原有封地劃出來一塊,封給這些將軍們。這一招雖然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很陰損,因為要分裂一個本來很團結的團隊,只需要在論功行賞升遷的時候稍微上下其手一下,很容易就四分五裂了。

如張耳與趙王歇,原來君臣相敬如賓,相濡以沫,項羽把趙王歇的封地劃給了張耳,把趙王歇遷到代地,張耳與趙王歇的關係迅速破裂,開始勾心鬥角,互相牽制,無法對項羽構成威脅。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6

勁敵劉邦被排擠到偏僻的西南,分給他巴、蜀和漢中三郡。項羽是這樣想的:巴蜀為舊秦流放罪人之地,其開化程度應該低於關中及東部地區。而且劉邦的部下都是江蘇人,一定更不願意久留於此,大批逃亡勢必發生。實際情況正是如此,韓信就曾經想要離開,幸好被蕭何及時追回來,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所以劉邦封在這個地方一定會被困死。

為了將劉邦封閉在這個角落裏,項羽在劉邦的東面鑄就了兩道屏障,一是讓章邯等三個秦軍降將分治關中。關中沃野千里,是王霸之資,可惜項羽坑殺了20萬秦卒,又屠了咸陽,失了秦地的民心,自己在那裏是呆不住了。分給這三個降將,一方面可以讓三個人互相制衡,不至於尾大不掉;另一方面,這三個秦軍降將在秦人眼裏是叛徒,他們唯一的權力依託只能是項羽本人的.支持。所以項羽這麼一封,比用自己人效果還好。項羽還不放心,又把魏王豹移到河東郡,改封為西魏王。從歷史上看秦國正是因為拿下河東郡才走出函谷關,與六國競逐。把魏王豹放在這裏可以阻擋關中的發展空間。

從項羽的部署來看,是要將劉邦封閉在西部一隅,以三秦降將和魏王豹阻擋其東向,為的是爭取時間,首先平定東部半邊江山,然後回師西部,完成統一大業。

項羽自己則號稱西楚霸王,佔據楚地的9個郡,以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為都。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項羽佔了四分之一,不僅如此,他後來還殺掉了韓王成,把本來屬於韓王成的潁川郡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實際控制了10個郡,而南方三王都是他的親信,河南王、殷王勢力弱小,因項羽才得封王,所以中原一帶也號令無阻。不難看出,項羽陣營的勢力範圍十分壯觀,足以使任何欲有異動的諸侯國不敢輕舉妄動。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7

項羽打算得很美好,可惜現實與他的想象大相徑庭。

在項羽的心目中,巴蜀是秦朝流放罪犯、地僻山險、愚昧落後的地方,但實際上經過歷代秦王一百多年的開發,尤其是修建了都江堰以後,已變成富饒的天府之國,農業、手工業、冶鐵業都很發達,曾經以大量的人力資源及取之不盡的糧食等其他軍用物資,有力地支持了秦始皇的統一大業。不僅如此,巴、蜀地理形勢也很特殊。四周高山佈列,中間平原寬廣,陸有劍門之障,水有三峽之險。東扼長江,實為吳楚咽喉;北走秦嶺,可以直搗秦隴肘腋。軍事上可攻可守,是良好的戰略後方基地。後來三國時候,劉備正是聽了諸葛亮的謀劃,佔了巴蜀,才擁有了三分天下的實力。所以項羽等於親手將一塊肥肉送給了劉邦。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屢戰屢敗,消耗很大,但是有巴蜀地區源源不絕的兵員和軍需物資的供應,總能夠迅速恢復。

不過佔了巴蜀只能説是擁有了自保的基礎,要想爭奪天下,必須進一步拿下“形勝甲於天下”的關中地區。三國時候的'諸葛亮屢次兵發祁山,試圖謀取關中,可惜都失敗了。這就註定了蜀漢只能偏處一隅,最後被消滅。項羽堅決不讓劉邦做關中王是對的。可惜他派章邯等三秦降將把守關中卻大大失策,在關中百姓眼中,章邯等人就是出賣秦國的叛徒,而劉邦最早攻入關中時的“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則給他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人心向背可想而知。不久,劉邦就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佔領關中,從此奠定了奪取天下的勝勢,

項羽最大的失策是留給自己的那塊地方──彭城。彭城即今徐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周圍無險可守,實乃四戰之地,一旦遇有戰事,便會四面遭敵之牽制和騷擾。從經濟方面看,彭城與淮、泗地區自戰國以後雖逐漸開發,但未闢荒蕪之地很多,水患不斷,遠不如關中優越,交通運輸更難與關中相比。這一帶的河流不僅流量少,冬季易乾枯,向西逆流而上,運輸多靠人畜,費時費力,十分不便。

整個楚漢戰爭,大戰七十,小戰四十,項羽常勝,卻軍力日衰,劉邦常敗,實力卻不見削弱。只見劉邦攻入彭城,不見項羽再入咸陽,這種令人困惑的現象正是地理因素造成的。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8

分封不當是戰略地理上的錯誤。真的在戰場上刀兵相見的時候,項羽對戰術地理也考慮不周。

漢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鎮壓齊地反叛,進佔彭城,項羽隨即回師救援,大敗漢軍,劉邦退守滎陽,雙方在此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足足打了兩年零四個月。

屢屢一潰千里的劉邦為什麼會在滎陽這個地方與項羽抗衡這麼久呢?滎陽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河南從滎陽以東是一馬平川的豫東平原,以西是丘陵和山脈,滎陽處在東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脈的`分界線,特別容易組織防守,所以劉邦才能深溝高壘,與項羽對峙,如果戰敗就往深山險阻的地方跑。項羽的軍事才能,在險惡的地形中不能自如地施展,一直沒能前進。

這裏有秦時所建的關東最大糧倉──敖倉,足以解決漢軍糧食問題,更重要的是北面有黃河自西向東流過,交通非常便利,關中、漢中和巴蜀的兵員、物資,亦可順流而下,隨時補充前線。

戰場是否有利,對戰役、戰鬥影響甚大。聰明的將帥,無不竭力避免在不利的戰場上與敵交戰,又千方百計地迫敵在有利於己的戰場上決戰。然而,項羽似乎並不懂這其中的奧妙。很顯然,在這裏與漢軍決鬥,戰場極為不利。然而,項羽卻屯兵堅城之下,死拼硬打,曠日持久終於由強而弱,一步步走上了失敗的道路。

決定項羽命運的固陵之戰,戰場仍然對他很不利,因為自固陵(今河南太康南)至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沱河北岸),不僅全是平原曠野,毫無險阻,而且河道縱橫,湖泊、沼澤很多,既不利於以少擊眾,亦不利於騎兵馳騁。在這樣的戰場上,以騎兵為主的楚軍難以發揮優勢。項羽本人最後因陷於大澤中而被漢兵追及的事實便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項羽如果聰明的話,他應趁漢軍在固陵暫時失利而堅壁自守時迅速脱離接觸,撤向安全地帶,以保存實力,整軍再戰。然而,項羽臨危無決,滯留不退,使劉邦得以從容調集優勢兵力,將其迫於垓下全部殲滅。

項羽在分封天下的時候是很動了一番腦筋的。可惜他的判斷卻把自己送入了最為不利的境地。他儘管勇猛無敵,卻不知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戰場,最終被屢戰屢敗的劉邦逼得烏江自刎。《史記》上説,項羽小時候不願讀書識字,説:讀書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足夠了。從本文來看,如果他讀過幾本地理學的書,也許就不會是這個下場了。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19

在一個山寨裏住着一户人家,家裏有八兄弟。這八兄弟為人貪婪兇狠,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山寨裏的人一提起八兄弟,無不切齒痛恨,大家稱他們為八魔。

山寨裏還住着一户人家,家裏只有母子兩人,他們的親人都被八魔害死了。母親年老體衰,兒子項羽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天沒亮,他就上山砍柴或給人家幫工,贍養母親。

有一天清晨,天色陰沉。八個惡魔又闖進他們家,逼迫項羽跟他們上山打獵。項羽只好隨他們上了山。惡魔們指着在懸崖下的山鷹蛋,要項羽攀着繩索下去齲待項羽剛攀到山鷹蛋旁一塊石崖上,惡魔們把繩子扔下了山崖,然後獰笑着説:“嘿嘿!誰叫你平時總和我們作對的,這下你再也不用上來了。”

項羽被八魔帶走以後,母親日盼夜盼也不見兒子的蹤影。她拄着枴杖來到山頂,對着山谷大聲呼叫:“項羽,我的兒啊!你在哪兒?”突然,從山崖下傳來兒子的聲音。原來,項羽掉下去時,正好落在一個山鷹的`窩裏。山鷹回來後,很快和善良的項羽交了朋友。

白天,他幫着山鷹護蛋;晚上,山鷹張開翅膀,讓項羽睡在下面,為他驅寒。項羽對母親説:“娘,你回去趕快把唯一的一頭豬殺了,切些肉來放在崖上,感謝山鷹對我的救命之恩。”

不久,又飛來幾隻強健的山鷹,馱着項羽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母子倆又幸福地重逢了。山寨的鄉親們都來祝福項羽安全回來。

項羽回來的消息很快讓八魔知道了。他們又氣又驚。一天,八魔拿着一把大斧頭闖進了項羽家,又硬逼着項羽上山去砍柴。

項羽隨八魔來到了山上的一棵大樹前。他掄起大斧頭向大樹砍去。一斧砍下去,斧刃深深地陷進了樹裏。八個惡魔一齊上前往外拔,但無論用多大力氣也拔不出來。

項羽過來對八魔説:“我來拔斧子,你們八個人一塊將被斧子砍開的樹縫扒開來。”八個惡魔想想也對,就都把手伸進樹縫裏。只見項羽輕輕一拔,斧子取出來了,而被斧子砍開的樹縫又緊緊地合了起來,正好把八個惡魔的手夾在了裏面。他們越掙扎,樹縫越緊。從此,這八個惡魔再也不能動半步了。

項羽為全寨鄉親們報了仇,大家用斧子把八魔都砍死了。

項羽與虞姬故事 篇20

儘管項羽在歷史上被歸於悲情英雄的行列裏,自古成王敗寇,按説項羽作為失敗者可能很快就被歷史所遺忘,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但是項羽卻是個例外,儘管項羽最後自刎烏江,但是他的名聲卻好像比勝利者劉邦還大,這種反常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傳説中項羽有以一敵百的本事,而且還傳説的非常離奇。

一般形容人非常厲害,常常會説以一敵十,但是項羽卻是以一敵百,那真是非常神奇了。相傳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本身出身武將世家,自幼習武,力大無比,武功蓋世。據説項羽從小不愛讀書,只愛舞槍弄棒,到處惹是生非,還在曾經在一次圍觀秦始皇的出行儀仗隊的時候,驚人脱口而出,他可以取代秦始皇,意思是秦始皇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這樣大逆不道的言語讓他的叔叔項梁非常驚恐,因為這在當時是要滅九族的大罪,項梁性格謹慎小心,生怕項羽的膽大妄為給他們家族帶來災難,但是項羽滿不在乎。

他手上有一件重達舅舅八十一斤的霸王槍,鋒利無比,只要槍落之處,必定身死,大家都不敢靠近。據説項羽就是靠着這件武器,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令敵人膽寒。

看來項羽以一敵百的傳説並非空穴來風,項羽之所以被人們懷念,在於他是有真本事的,他是秦末眾多起義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位,如果沒有項羽,恐怕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蒙古西征之戰是公元13世紀上半期蒙古帝國征服中亞和東歐的戰爭。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以驃悍的武功征服了歐亞地區,以蒙古為中心,建立起由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組成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長期過着原始的遊牧生活,到12世紀時,在長城以北、貝加爾湖以南、東到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形成了許多蒙古部落。隨着蒙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公社制度逐漸解體,私有制產生,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蒙古各部落面臨着迫切的統一問題。

孛兒只斤部落的首領鐵木真在統一蒙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打敗了塔塔兒、克烈、乃蠻、蔑兒乞諸部,統一了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家。

蒙古國建立後,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不斷髮動掠奪戰爭,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與西征,南下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則是征服中亞東歐各國。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在中都(今北京)附近停留期間,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沙(國王)阿拉烏定?摩訶末派遣以巴哈?阿丁?吉剌為首的使節晉見成吉思汗,其目的是為了瞭解蒙古征服金國後的真實情況。成吉思汗盛情款待了使團成員,並表示:朕為東方的統治者,沙就成為西方的統治者吧。

我們雙方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要讓商人自由通行(阿奇爾譯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1216年,成吉思汗派使者和商隊回訪花剌子模國(居今黑海東、威海西,錫爾河南)。1218年春,花剌子模沙在布哈拉接見了蒙古使者,同意成吉思汗的提議,雙方締結了和平通商協定。

可是事後不久,雙方就發生了兩起傷害友好關係的事件。第一件是邊界糾紛和武裝衝突。速別額台消滅以忽都為首的篾兒奇惕殘餘勢力,正待勝利回師時,遭到花剌子模沙的追擊,一直追到謙謙州(今葉尼塞河)。速別額台前去勸説花剌子模沙,希望雙方不要交鋒。

但花剌子模沙不聽其勸告,仍然襲擊蒙古軍,挑起武裝衝突。在衝突中,花剌子模沙險些被俘,幸被札蘭丁護救脱險。此後,當哲別受命消滅西遼時,花剌子模又搶先佔領了直到訛答剌(在錫爾河上游)為止的原屬西遼的領地,挑起了兩國間的邊界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