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藺相如》有感(通用11篇)

讀《藺相如》有感(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8W 次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藺相如》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藺相如》有感(通用11篇)

讀《藺相如》有感 1

今天,我們學會了《藺相如》一文,這個故事讓人讀得津津有味,讓人讀得回味無窮,讓人讀完以後還想再讀一遍。因為這個故事寫得生動優美,如同穿過霧靄的美妙音樂,這個故事寫得非常流暢,如同嘩嘩留着的小溪。 這篇課文分了三個故事,分別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我最喜歡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那我就講這個故事給大家聽吧!

有一個凶神惡煞、言而無信的昏君 ——秦王,他得知趙王有一個寶玉——和氏璧,秦王很想要,於是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説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趙王知道後,心驚膽戰——如果不吧和氏璧給趙王,秦王就會派兵殺來,到時趙國就不保,如果拿和氏璧給秦王,又怕秦王不守信用,不吧十五座城池給趙國。當趙王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時,一個名叫藺相如的平民來求見,他説:“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説∶“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麼一説,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説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説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説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壁的意思,他回到住宿時,叫手下人換裝,抄小路把壁送回趙國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説∶“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

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我讀完這篇課文後,不得不對藺相如佩服得五體投地啊!因為藺相如是一個機智聰明、智勇雙全的大英雄啊! 當我依依不捨地蓋上書時,我想:假如我也有藺相如那麼聰明、那麼勇敢,那該多好啊!

讀《藺相如》有感 2

初讀此文便覺得講藺相如的篇幅多一些,而具體講廉頗的只是末尾的幾段,但開頭卻將廉頗描述地比藺相如詳盡。讀完全文才明白,原來,廉頗的官位起先要比藺相如高許多;再者,司馬遷也是用襯托的手法,先説廉頗如何如何功勛卓著,來襯托後面的負荊請罪。

廉頗起初因不滿藺相如的官位高過他,而向藺相如宣惡言,這體現了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窄。而藺相如此後對廉頗是退避三舍,大臣們均以為藺相如怕廉頗,其實他是為了避免兩虎相爭,而導致秦國有可乘之機,他是多麼愛國,又是多麼的豁達大度,多麼顧全大局。廉頗聽聞後,自己十分慚愧,背上荊條向藺相如請罪,也正説明了他的坦誠與可敬之處。

不僅如此,藺相如還有過人的才智與勇氣。秦國要和氏璧並以十五城為交換,趙國無人出使,藺相如主動前去,見秦王無意予城,竟説頭與璧俱碎,秦王不得已只得聽從他的安排,而藺相如估計秦王只是敷衍,卻偷偷讓隨從將和氏璧送回趙,秦王沒辦法只得讓他回趙。藺相如這樣做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後秦趙與澠池會,藺相如又以他的聰明才智駁地秦王無以迴應。最終被封為上卿。

廉頗藺相如一個驍勇善戰,一個足智多謀,為趙國立下了赫赫功績!

説趙奢是文武兼備的蓋世英才,主要理由有三。

一是他不畏權貴,秉公執法。一個小小的田部吏,竟敢連殺平原君門下拒繳田賦的'管事人九個,直到平原君因此想殺掉他。可他卻理直氣壯地向平原君進行了一番忠告:你貴為趙國公子,竟然可以放縱自己的家人,不依法繳納田賦。難道你不知道法律得不到嚴格執行,國力就會被削弱,國力被削弱,諸侯就會向我們發動戰爭;因此就可能沒有了趙國。一旦沒有了趙國,你又從哪裏去謀求財富?如果你能帶頭守法,法律能夠得到嚴格的執行,這樣社會就會和諧,國家就會強盛,別國就不敢欺負我們。平原君為其折服,以為他是一個賢能的人,並把他推薦給了趙王。趙王用他治國賦,結果是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真可謂政績斐然!

二是他深諳兵法,納善如流。就説閼與之戰吧,趙王讓他將軍,他先是去邯鄲三十里而軍,並且一駐就是二十八天。並嚴禁下級以軍事諫,就是不準下級向自己提任何攻守的意見。乍一看他似乎有點不講民主,其實他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通過一系列的精心籌劃,使敵人誤以為自己不敢前進,產生麻痺輕敵思想。一切安排妥當之後,率軍卷甲疾行,突然出現在敵軍面前。軍士許歷冒死進言,趙奢連納兩計,他都完全採納。結果大敗秦軍,遂解閼與之圍。把一埸在廉頗樂乘看來很難打贏的仗硬是打贏了。

三是禮賢下士,奉公守法。用他夫人的話説,平時由他自己親自為之安排飲食的人數以十計,以朋友相待的人數以百計;國王和宗室的封賞悉數分給軍士。什麼意思?就是在他周圍經常集聚着一羣智囊高參,以備戰時為其出謀劃策。一旦為將,不問家事,一心撲在戰事上。試問,像這樣德能兼備的人,不應該視之為蓋世英才嗎?直到今天,我們都需要很多很多趙奢式的蓋世英才!

讀《藺相如》有感 3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許多有關中國歷史的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史記故事》這本書。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讓我瞭解了這位漢朝的司馬遷。

司馬遷用他那根生花妙筆,寫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比如:“卧薪嚐膽”“鴻門宴”“晏子使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還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瞭解歷史的大門。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廉頗、藺相如的故事》。

本篇文章通過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面”兩個故事,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他面對強權而無所畏懼的大無畏精神,以及機智與果敢。又通過“負荊請罪”表彰了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尚品格。

而廉頗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對藺相如不服氣,但是他一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立即改正,揹着荊條去認罪,這比戰場殺敵需要更大的勇氣,因而受到人們敬佩。而文章用了大量筆墨寫了趙括取代廉頗,使趙國大敗秦國,又寫了楚國想挖走廉頗,都很好地説明了廉頗的武藝高強,及對趙國的用處很大。在楚國有了更好的'生活,可廉頗卻説想指揮趙國的軍隊,體現出廉頗的忠誠,最後廉頗死在了楚國。

讀了這篇故事,我真正明白一個道理:只有無所畏懼、機智勇敢、知錯就改、忠於祖國才是真正的偉人。

讀《藺相如》有感 4

我有一本《三十六計故事》故事書,我看了二十一計“金蟬脱殼”裏《完璧歸趙》這篇文章。講的是戰國時,秦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騙趙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趙國知道是陰謀,就派藺相如出使秦國,最後,它既沒讓親王奪走“和氏璧”,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表現了藺相如的才智和勇敢。

我讀了這篇文章,很是佩服藺相如的勇敢和膽識。

趙王問:“誰去做使者呢?”藺相如回答:“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去出使秦國,如果秦國不給城池,我保證完璧歸趙。”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藺相如的膽識,艱鉅而又危險的任務他卻能毛遂自薦,不逃脱,不推辭。而想想我,每次站起來回答問題或去講台上講話,我都縮手縮腳,這比起藺相如出使秦國是多麼懦弱。

藺相如怒髮衝冠,聲色俱厲地對秦王説:“大王説以城池換璧,趙王和文武大臣都説秦王貪婪而又自恃強大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這表現出了藺相如的勇敢,不畏強者的品質。秦王是非常厲害的,秦國非常強大,可藺相如卻面對秦王聲色俱厲,揭發他的惡行。

藺相如暗想,秦王雖然答應了他齋戒,但還是違約不肯割城的。“這句話表現了藺相如的謀略。而想想我,我有不會做的題就空下,抄別人的,管它對與不對,我也不想動腦筋,輕易就放棄了。而藺相如聽了秦王的`話,懷疑秦王使詐。所以我很佩服藺相如的謀略。最後,因為藺相如有謀有勇,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又保住了”和氏璧“,為國爭了光。

我以後真的得多學習藺相如這樣有作為的人。

生活中遇事要機智應對,勇敢面對,這是我從藺相如身上學到的。提到此人,想必一些人會知道,他就是《完璧歸趙》中的人物。作為趙國的使者,他不負眾望,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勝利的完成了任務。故事是這樣的:在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後,想方設法奪過來,便假意要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當時秦強趙弱,加之秦國是虎狼之國,趙王不得不從。只得硬着頭皮,派使者去送,可是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去,因為秦王太強大了,擁有重兵,對趙國那可是虎視眈眈,根本不把趙國放眼裏,要想得到十五座城池更是天方夜譚,這次任務基本上就是去送死。

這時,趙國有一位叫藺相如的文臣,自願去當使者,最後他在秦王的威逼下毫不懼怕,幾經周折,最終帶着寶玉,平安無事地回到了趙國。由此,我深深地被藺相如折服了。藺相如太聰明勇敢了,當他發現秦王根本沒有用15座城池跟趙王交換和氏玉的意思時,他就舉起和氏玉,要和這塊和氏玉一起撞向牆壁!藺相如為了自己國家——趙國,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可見他是多麼勇敢、愛國。面對強國的咄咄逼人,他沒有害怕,太勇敢了。在秦王的陰謀詭計下,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本國,可見他又是多麼聰明。我要向他學習,做一個勇敢的人。

讀《藺相如》有感 5

讀過《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人往往為藺相如機智勇敢的膽識和顧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動,也為廉頗知錯就改的態度和“負荊請罪”的行動而讚歎。多少年來,他們的事蹟一直膾炙人口,傳頌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贊廉頗、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謬賢卻很少被提及。驚詫之餘,感到有點不平。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明白,藺相如是謬賢推薦給趙王的,沒有謬賢,藺相如恐怕就無緣會見趙王,出使秦國,恐怕也談不上為維護趙國的尊嚴而嶄露頭角,顯露才華。誠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願以“頭璧俱碎”,敢於“跪請擊缶”,使“完璧歸趙”,“華麗而歸”,其功可謂大矣。但是此功同謬賢的推薦分不開,可以説“完璧歸趙”有藺相如的一半也有謬賢的一半。特別是在當時的社會,真正“脱穎而出”的能有幾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沒有謬賢,哪會有藺相如?徐元直推薦諸葛亮,一直傳為佳話;王亞南之識陳景潤,也已成為美談。而謬賢之舉藺相如,自也應該大讚特贊。俗話説“慧眼識英雄”。“慧眼”的可貴就在於一個“識”字。謬賢確實“別具慧眼”能“識”相如之才,並能“替人才開路”,把藺相如這個人才推薦給趙王,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勞簿”上的名次有先後之分,那麼,我認為,謬賢第一,藺相如第二。

謬賢第一,不但是因為他能“識”、能“薦”相如,而且還因為他在向趙王推薦之時,能揚相如之長,不避自己之短,並敢於以己之短來襯托相如之長。這就更加可貴了。為了薦賢,為了讓賢才為世所用,為了趙國的榮辱安危,謬賢不計一己之利害,勇於在趙王面前揭“短”,敢於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長”對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謀,宜可使”。試想,沒有一點為人才鋪路、開路的決心和勇氣,沒有愛才、薦才、用才的強烈意願,能這樣嗎?世人都讚揚春秋時期的祁黃羊,説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這自然有道理。而謬賢的舉才不瞞隱私,不避短,那就更難了。要不是謬賢這樣極力推薦,趙王能否“召見”藺相如,那也很難説呢!

“慧眼識英雄”可貴;“捨己薦英雄”更可貴。謬賢既具“慧眼”又能“捨己”,善“識”又敢“薦”,這就是我特別要贊他的原因。

讀《藺相如》有感 6

今天我讀了《古文觀止》這本書,裏面有篇文章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故事主要講了藺相如保全趙國文物的事情,這個文物就是稀世珍寶“夜光壁”。

大家都知道那時秦國比趙國強,所以趙國是得給秦國面子的,可這個夜光壁是天下無雙的。於是藺相如在大臣的推薦下,出使了秦國。到了秦國,秦王向藺相如索要夜光壁,而藺相如卻怒目圓睜的看着夜光壁,對秦王大喊:“你要是再向我們趙國索要夜光壁,我就當場把這夜光壁和我自己撞碎。”秦王怕藺相如真的撞毀了夜光壁,只得放藺相如回趙國。藺相如就這樣立了一個大功,被趙王封為承相。

這篇文章主要描寫的是藺相如機智勇敢的.一面,他自己也為了顧全國家大局而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們也要學習他這種偉大精神。

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十五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這就是家喻户曉的“完璧歸趙”。然而,《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進行哲理邏輯分析,感喟鍼砭,令讀者重又反思這一經典故事背後的合理性。

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詐趙國以勒索和氏璧。秦國想要得到玉璧,趙國不給,雙方都沒有什麼是非曲直可言。趙國送去玉璧而秦國不給城,其曲在秦。秦國給城而趙國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趙。

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指責藺相如之所為是“既畏而復挑其怒”之舉,是失於智。接着,文章重點分析了藺相如的所謂曲直論,先明秦趙“兩無所曲直”,後又代藺相如策劃,指出藺相如“使舍人懷而逃之”是“歸直於秦”,是失於信。最後,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後果是族滅國破,是失於利。這樣,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逼出了全文的結論:“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這裏的“天”,是指當時的客觀形勢。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結,而作者又列出“勁澠池”“柔廉頗”兩件事,表面上與上文關係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於用”一句中,表現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當時秦國並不一定想與趙國關係破裂。可當藺相如派手下的人藏璧逃離,從而使理直的一方歸於秦國,假如秦王怒斬相如於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萬大軍逼臨邯鄲,責問璧的去向以及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可使相如滅族,第二次獲勝玉璧終究還得屬於秦國。

作者認為,藺相如的所謂“智”“勇”,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縱橫家的權謀機巧而已,這,其實是觸摸到了縱橫家的本質。

讀《藺相如》有感 7

司馬遷寫《廉頗藺相如列傳》,順便記錄了許多發人深思的歷史故事。趙惠文王任人唯賢就是很值得後人欽佩和效法的。

趙國得了和氏璧,強秦發書欲用十五城易之。在給還是不給正處兩難且無人可為合適的使秦人選之際,宦者令繆賢舉薦了他的舍人藺相如。一個宦官頭目的門客,其地位之低下不言而喻。但是趙惠文王在初步瞭解了繆賢舉薦的理由之後,親自招見了他,經過一番考察,遂決定派其攜璧使秦。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任其為上大夫。澠池會上,身無縛雞之力的藺相如蔑視秦國君臣,以牙還牙式地逼着秦王為趙王擊缶,用獻咸陽為趙王壽。憑着滿腔愛國熱情和自身的勇敢機智,扞衞了國家的尊嚴。之後趙王更是委以上卿之任,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

趙奢為田部吏,官不太大,但他不畏權貴,依法治税,敢跟平原君較勁。當然平原君畢竟也是一代賢人,為趙奢義正辭嚴的申述而折服,並將其薦與趙王。趙惠文王用其治國賦。秦伐韓,軍閼與。惠文王問廉頗,問樂乘,能不能救?都説太遠太險,難救。及問趙奢,卻説道險就好象兩隻老鼠鬥於穴中,勇者勝。於是惠文王就派趙奢為大將率軍出征,結果大破秦軍。而有在這次戰役中,有一個叫許歷的軍士,因為敢於抗令向趙奢進言並被採納,為這次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事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並將許歷從一個普通軍士提拔為國尉。

從這幾件事情裏頭,我們可以發現,趙惠文王用人有幾個與眾不同之處。一是不看重被舉薦人的'出身地位和資歷,而只注重他是否賢與能;且唯賢唯能是用。二是不光聽舉薦人怎麼講,還得親自考察一番,通過考察證實了舉薦人所言不虛,就大膽使用。三是實踐證明了被用之人確屬賢能之士,就不斷地委以重任,讓其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趙國在惠文王時代是當時少有的敢和強秦抗爭的國家之一。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到了今天,趙惠文王任人唯賢的故事仍然對我們具有非同尋常的啟示。

讀《藺相如》有感 8

説到宦官,人們很容易想到秦之趙高唐之高力士,還有清之李蓮英等,一定是深惡痛絕。但是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後,你不得不為繆賢趙惠文王身邊的一個宦官頭目的磊落坦誠和憂國情懷所感動。趙國正慮無人出使秦國的時候,繆賢説:我有一個門客叫藺相如的可以擔當這項使命。惠文王問:怎麼見得?繆賢答道:我曾經因為得罪了大王,想逃亡到燕國去,相如制止了我。他問我,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説,一次我陪同大王在邊界上與燕王會面,燕王私下拉着我的手説:願意與我交朋友。相如説,你錯了。趙強而燕弱,你又是大王身邊的紅人,燕王當然希望和你結好。現在你亡趙而走燕,燕國一定會因為懼怕趙國,不僅不會接納你,而且一定會把你抓起來送回趙國。你只有伏在腰斬的刑具上向大王請罪,或許還能得到大王的赦免。我照他的辦法做了,終於得到了大王的赦免。因此,我覺得他是一個有智謀的勇士,應該可以勝任。

從上面這段精彩的對話中,我們看到了繆賢的可愛可敬之處。一是其在欲亡趙走燕時,對自己的下級一五一十的説明了自己的想法,並且採納了下級的意見,我們不難發現其對人的真誠,因此也就避免了他在錯誤的路上繼續滑下去。二是當國家用人之際,敢於向國王舉薦一個地位低下的人,足見其具有伯樂識人的眼光。三是為了讓國王瞭解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坦蕩地把自己不為人知的醜事和盤托出,這是需要足夠的真誠和勇氣的。

或許從繆賢與藺相如的那段對話中,我們還能得到一些其它的'啟示。比如,我們有些人看到某單位某公司向自己示好,就心猿意馬起來;這時你就要想想,這種示好是因為什麼引起的?對方是看中了你還是描準了你身後的那個單位?有的人看到某某人在國外蕕得了成功,就拼卻一切做起了綠卡夢,這時你也要好好想一想,在國外那些成功人士的背後,是不是也有我們國家日漸強盛的影子?如果是,除非自己有超羣之智抑或過人之勇,在國內沒有施展的空間,你就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還有別的途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就自己不凡的抱負?看看有些新一代外藉華人不是國藉雖然變了,還是在國內掙飯吃?就應該知道國外生活也是充滿了未知和艱辛的。

讀《藺相如》有感 9

這一篇除了寫廉頗、藺相如外,還寫了趙奢、趙括父子及李牧。

廉頗成名最早,在趙惠文王十六年時就因大破齊國而被授為上卿。藺相如次之,因在完璧歸趙一事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與智慧成名,被趙王拜為上大夫。完璧歸趙的故事應該很多人都熟悉,記得中學課本中學過,這裏不再贅述。基本上就是秦國給趙國製造麻煩,以找藉口攻趙。藺相如捨身幫處於弱勢的趙國挽回了面子,也使秦國暫時不好意思打趙國。

不過,一個國家會不會捱打不是光靠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勇氣就能決定的,最終還得靠實力説話。這件事後不久,秦國舉兵伐趙,攻下石城,第二年又攻趙,殺二萬人。然後秦王派使者傳話邀請趙王在澠池相會談談兩國友好建交的事。趙王畏懼,不想去,廉頗、藺相如都説“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只好去了,藺相如隨行,廉頗送他們,並説:你們這一去,估計路上行程加上面見秦王商談禮畢再回來,應該不超過三十日,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這話説得很是老成持國,不過不知道會不會對趙王有所得罪。

這一行,藺相如再次表現出外交智慧與勇氣,在酒席上與秦王針鋒相對,秦王借灑意要趙王彈瑟助興,藺相如則請求秦王擊缻“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藺相如近前跪請,秦王仍不同意,相如撥劍以自刎相逼,秦王左右欲殺相如,被相如怒目瞪回去了(這個,大概是因為相如離秦王較近,投鼠忌器吧),秦王不得已敲了一下缻。為什麼雙方要為這件事這麼較真呢?因為雙方都有史官在場,對趙王為秦王彈瑟助興,秦王為酒宴擊缻作樂都是要一一記錄在案的,事關國家體面,不能馬虎。後來秦之臣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答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這個有點過分了,想要秦都給趙王的生日禮物。“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直到酒席結束,秦王都不能在氣勢上勝過趙國君臣。其實最後這句最關鍵:“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這一頓鴻門宴後趙王與藺相如等一起回到趙國,“以藺相如功大,拜為上卿”這沒什麼問題,問題出在後面一句“位在廉頗之右”,廉頗不服氣了,認為自己為大將,有攻城野戰之功,藺相如不過靠口舌之爭立功,再加上藺相如出身卑賤,廉頗恥於居其之下。藺相如知道此事後,對廉頗種種迴避,以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舍人不理解,認為藺相如懦弱,紛紛請辭,藺相如解釋道:我在強大的秦王面前尚且不曾畏懼,難道會懼怕廉頗嗎?躲他只是因為“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害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豈不會讓親者痛仇者快嗎?廉頗聽説了藺相如的話,幡然悔悟,於是去藺相如家負荊請罪,然後就出現了將相和的一幕。然後廉頗兵伐齊、攻魏,得勝還朝,藺相如也帶兵攻齊,“至平邑而罷”。

嗯,這段將相和有點戲劇化了,藺相如那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害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是否有點過於目中無人了?感覺廉頗與藺相如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就想把趙國的家當了一樣,趙王知道此事會想到什麼?趙平原君又怎麼想?……好吧,也許是我想多了。

寫完將相和一幕,司馬遷掉轉筆頭寫趙奢的'發跡。趙奢是趙國的田部吏,收税的官兒。曾經因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而按律殺了平原君家管事的9人,平原君怒,要殺了趙奢,趙奢説了一番道理讓平原君不但不記其仇,反而“以為賢,言之於王”推薦給趙王,趙王任用趙奢“治國賦”從而“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他那一番道理其實很淺顯,完全不深奧,大概意思就是:您平原君是趙國的貴公子,若現在縱容家臣則國家的法律就被削弱,法律被削弱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就無趙矣,趙國沒了,還有你平原君的榮華富貴嗎?反過來,“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乎?”

這話説得,……義正辭嚴,有點像教育小學生,讓我覺得,很佩服平原君的容人之量。我發覺吧,平原君經常很沒面子地被別人教育,或者是教訓,上次在《平原君虞卿列傳》裏他就被門客教育了一番後才忍痛殺了取笑跛子的小妾,感覺上平原君是一個性格稍微有點懦弱的老好人,不過他在《范雎蔡澤列傳》裏面對秦昭王的威逼還是表現出了足夠的氣節。

繼續説趙奢。後來秦伐韓,趙王連問廉頗、樂乘,都説道路險狹,難救,最後問趙奢,趙奢説:“道路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於是趙王派趙奢帶兵救韓。這次戰役寫得很詳細,過程就不細説了,總之就是趙奢領兵救韓贏了。結果是“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這次戰役結束四年後,趙惠文王死了,趙孝成王即位。趙孝成王七年,秦與趙在長平對陣,這時候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趙派廉頗出戰,剛開始時秦數次打敗趙軍,然後又多次挑戰趙軍,廉頗固守不出,趙王聽信秦軍間諜的挑拔,臨陣換將,讓趙奢之子趙括代替廉頗領軍。

寫得太長了,剩下的下一篇再寫。到這裏為止,廉頗、藺相如的戲都還沒完,他們後面還有很多表演,暫時無法給他們一個評價,反倒是趙奢的人生走完了,可以蓋棺定論了,但是趙奢的戲又太少,看不出多少個性,主要就兩點:一是執法嚴格,二是待兵親厚。

讀《藺相如》有感 10

廉頗,為趙國打下了齊國,成為功不可沒的一員大將;藺相如,完璧歸趙,替趙國找回了尊嚴,成為了有謀略的治國之才,但是,這樣兩位令人們佩服的英雄卻曾經鬧過彆扭,真是讓人大為吃驚。

丈夫之志,窮當益堅。廉頗作為大將軍,有着頑強,不服輸,果斷的性格,雖然有勇,但是比較衝動,出言不考慮大局,所以才會對藺相如產生敵視的心態,而藺相如則相反,他雖然在戰場上殺不了幾個敵人,但是他的聰明機智卻足以避免上萬敵軍來侵略的可能,他從小卑微出身,生於亂世,恰好擁有時間閲讀了大量的書籍,懂的兵法,戰略,和禮儀,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寬容,學會了任何事都要以大局為重的思想,也多虧他的寬容,才會讓廉頗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負荊請罪,改錯從新。

秦國是當時的大國,兵力,經濟和財富人口遠高於趙國,若是以兵戎相見,哪怕趙國在來十個廉頗哪樣英勇的將軍,恐怕也抵擋不住秦國近百萬的驍勇戰士吧,但是事實擺在眼前,在秦國威脅趙國到極點,即將處於戰亂中時,藺相如出現了,他的身世,和家庭背景讓諸多大臣鄙棄,大臣們紛紛指責他的不足,藺相如很平靜的説出了自己的想法,趙王無奈,只好按他的`計劃行事,接下來便發生了有名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事件,趙國之所以能夠強大起來,還是因為武有廉頗,文友藺相如的結合,才使得趙國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戰爭的侵略。

正是因為寬容,才讓本來水火不容的兩人成為了搭檔,正是因為寬容,才會讓趙國得易發展,現在依然一樣,我們要學會寬容,理解他人,才會正確的走上成功的道路。

讀《藺相如》有感 11

當看到《廉頗藺相如列傳》時,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誰呢?是那機智英勇、不畏強權的藺相如?還是那雖胸襟狹窄、妄自尊大卻勇武過人、細心的廉頗? 在澠池之會時,當你看到那英勇的藺相如寸步不讓的與秦王脣槍舌戰時,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澠池會後,秦軍沒有加兵於趙?那是因為廉將軍勇武過人,他部署重兵以防備秦兵的入侵,使得秦軍不敢輕舉妄動。在趙王一行人回國後,藺相如被委以重任,且職位在廉頗之上。試問這哪能讓心高氣傲的廉頗服氣呢?正式因為這樣,導致了廉頗想要羞辱藺相如的想法。但是在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後,他不也勇於改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了麼? 在這篇文章中,我更喜歡廉頗,或許你會説,藺相如機智英勇、心胸寬廣不是很好麼?這一點我並不否認,廉頗雖然為人魯莽、心胸狹窄、妄自尊大,他知錯就改的品質更讓人覺得他的人性化,讓我覺得他是一個與我一樣的人,畢竟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聖人。人無完人,是人就會犯過錯誤,可敬的是承認自己的過錯並正確糾正錯誤。不是有句老話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知錯就改又是許多成功的`人都有的品德。美國南北戰爭初期,北軍遭受到嚴重挫敗。總統林肯大為惱火,往往容易發脾氣。有一天,一位受傷的團長從前線回來,向總統請假,去看望生命垂危的妻子。林肯一聽到“請假”二字,火冒三丈,訓斥了他。第二天清晨,天還沒有亮,林肯便趕到團長住處道歉,他説:“昨天我對你的態度實在太粗魯了,我一夜懊悔,不能入睡,現在請你原諒。”林肯替這位團長向軍部請了假,並親自用車送他到碼頭。

正是林肯這種知錯就改的品質使得他深受屬下的愛戴,廉頗也是如此。雖然他們都因為一時的魯莽而做錯了事,但他們在事後都及時反省改過,糾正了自己的錯誤。“知錯就改,善莫大焉”,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一種素質、一種美德。它不僅是個人成功的奠基石,也是一個國家先進的催化器……學學廉頗,學學林肯,放下你那微不足道的架子,知錯就改吧,因為它真的善莫大焉。

他本可以推脱,婉言謝絕------畢竟,這是太過艱難的重任。但他卻主動扛起了這關乎國家榮譽的重擔,置生死於度外。於是我們看到他在秦王大殿上怒髮衝冠,言辭鏗鏘,嬉笑怒罵,以死相爭。一人一玉,是同樣的純粹與執着:寧碎不求苟全,寧死不損國威!史書上只是風清雲淡的幾筆帶過那朝堂上的紛爭,但現實中,又該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了得!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我們見識到藺相如鋒芒畢露的美。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他的視死如歸、他的怒目而斥,是他血脈裏沸騰的愛國情懷。此時的他,如“鞚中懸明月,劍杪照蓮花”的徵客,為國立下大功,被拜為上卿,理應風光無限、意氣風發,見誰都要傲三分,才合乎他的尊貴身份。

然而,藺相如之所以為藺相如,其超人之處正在於此。面對廉頗的“我見相如,必辱之”的惡語,面對舍人“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的質疑,他選擇了容忍。只因他要守護這趙國的國土,守護這萬千黎民的家。

當一種感情昇華到極致,往往近於水,無聲流動,無處不潤。此時藺相如的愛國情感正是如此。他對國家的熱忱與忠誠,從熱烈的洪流變為潤物細無聲的雨,以容忍和堅守詮釋了愛國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信仰,讓他在世俗流言中始終堅定不移地守護着國家,清醒地認識到“兩虎共鬥,勢不俱生”,要“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

眾人皆醉我獨醒,而藺相如,寧可孤獨而痛苦地醒,也不願再醉生夢死中,失去自己對國家的信仰!

無怪乎眾多舍人“慕君之高義”,無怪乎廉將軍醒悟後“肉袒負荊”,這樣深沉而濃烈的愛國之情,是藺相如用清澈無垢的心與堅定的信仰製成的絕世佳釀,那醉人的芳香通過蒙塵的時光,通過泛黃的史書,流芳百世,香沁萬年!

藺相如告訴我們,有些人被歷史銘記,不僅僅因為智慧。聰明人與聖人有時只相差一分信仰,而正是這份愛國的信仰,成就了後者的輝煌。“人有兩種,一種在煙花塵世的繁華中張揚而逝,一種在錘鑿剪銼的敲打中塑為永恆。”無數人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被歷史長河所湮沒;只有少數人,將畢生的智慧傾注在愛國的信仰上,將人格與靈魂塑成不朽的豐碑。他們,終將被歷史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