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書》卷一百一十四 志第二十◎釋老十大綱 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絕,故靡得而知焉。自羲軒已還,至於三代,其神言祕策,藴圖緯之文,範世率民,垂墳典之跡。秦肆其毒,滅於灰燼;漢採遺籍,復若丘山。司馬遷區別異同,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義。劉歆著《......

  • 《老子校釋》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正;嚴可均曰:枉則正,傅奕與此同,諸本作則直。謙之案:遂州本、館本、範應元本均作正。範曰:‘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直'。武內義雄曰:景、遂二本‘直'作‘正',與淮南子道應訓......

  • 《老子校釋》第十五章大綱 古之善為士者,俞樾曰:河上公注曰:謂得道之君也。則善為士者,當作善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釋之。上與士形似而誤耳。謙之案:俞説非也。依河上公注,善為士者,當作善為道者。傅奕本士作道,即其證。畢沅曰:‘道',河上公、王弼......

  • 《老子校釋》第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魏稼孫曰:孔得,禦注得作德。嚴可均曰:是從,大典作之從。謙之案:唯字,諸王本作惟,道藏王本作唯。孔,甚也。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甚有盛義,孔德猶言盛德,此言盛德之容,惟道體之是從也。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恍......

  • 《老子校釋》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俞樾曰:河上公注曰:謂得道之君也。則善為士者,當作善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釋之。上與士形似而誤耳。謙之案:俞説非也。依河上公注,善為士者,當作善為道者。傅奕本士作道,即其證。畢沅曰:‘道',河上公、王弼......

  • 《老子校釋》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羅振玉曰:敦煌乙、丙本、景龍、廣明本均作卅。謙之案:景龍作三十,敦煌、廣明作卅,羅誤校。又室町本亦作卅。吳雲曰:卅,諸本作三十。是也。玉篇:卅,先闔切,三十也。又輻字,疑本或作輹。易小畜輿,脱輻......

  • 《老子校釋》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五味令人口爽;謙之案:牟融理惑論引首二句同,文選七命注引第二句同。七發注引作五味實口爽傷。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正義引:五味令人口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文次稍不同。又莊子天地篇曰:且......

  • 《老子校釋》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陳注:(篤)謙之案:致字,景福本、河上本作至。篤字,景龍本、景福本、趙孟俯本均作□。字鑒曰:篤,説文:‘馬行頓遲,從馬,竹聲。'俗作□。又室町本極字篤字下有也字。謙之案:老子言虛共五見,惟五章虛而不屈,與......

  • 《老子校釋》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易順鼎曰:文子引絕學無憂在絕聖棄智之上,疑古本如此。蓋與三絕字意義相同。今在唯之與阿句上,則意似不屬矣。馬敍倫曰:絕學無憂一句,當在上章。又曰:晁氏讀書記引明皇本,亦以絕學無憂屬於舊第十九章之末。蔣錫昌曰......

  • 《老子校釋》第十三章大綱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嚴可均曰:何謂寵辱?辱為下,王弼、傅奕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羅振玉曰:河上、景龍、禦注、景福、敦煌丙諸本均無若驚二字。景龍本辱為下,景福本作寵為上,辱為下。李道純曰:寵為上,辱......

  • 《老子校釋》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謙之案:範本夷作幾。範應元曰:‘幾'字,孫登、王弼同古本。傅奕雲:‘幾者幽而無象也。'此引傅雲,知傅本亦為後人所改,古本亦作幾。作幾是也,且與易義相合。易系言極深研幾,言......

  • 《老子校釋》第十七章大綱 太上,下知有之;謙之案: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鄭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老子所雲,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於無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有之,紀昀曰:‘下',永樂大典作‘不&#39......

  • 《老子校釋》第二十章範例 絕學無憂。易順鼎曰:文子引絕學無憂在絕聖棄智之上,疑古本如此。蓋與三絕字意義相同。今在唯之與阿句上,則意似不屬矣。馬敍倫曰:絕學無憂一句,當在上章。又曰:晁氏讀書記引明皇本,亦以絕學無憂屬於舊第十九章之末。蔣錫昌曰......

  • 《老子校釋》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嚴可均曰:禦注、河上作跂者不立,王弼作企者不立。羅振玉曰:企,釋文:河上作‘豉'。案豉殆跂字之訛。禦注、廣明二本亦作跂。廣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吳雲二百蘭亭齋金石記校廣明本雲:諸本皆無喘者不久四字......

  • 《老子校釋》第二十三章 謙之案:雨下不字泐,當據他本補之。希,諸本並同,傅本作稀。終,傅、範並作崇。飄風上,王、傅、範本有故字。羅振玉曰:景龍、廣明、景福、英倫諸本均無故字。又館本驟作□,範本作暴。馬敍倫曰:崇終古通假,書君奭其終出於不祥,馬本終......

  • 《老子校釋》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謙之案: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鄭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老子所雲,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於無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有之,紀昀曰:‘下',永樂大典作‘不&#39......

  • 《老子校釋》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嚴可均曰:何謂寵辱?辱為下,王弼、傅奕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羅振玉曰:河上、景龍、禦注、景福、敦煌丙諸本均無若驚二字。景龍本辱為下,景福本作寵為上,辱為下。李道純曰:寵為上,辱......

  • 《老子校釋》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嚴可均曰:能無離,傅奕及近刻王弼句末有乎字,下五句皆然。俞樾曰:河上公本無乎字,唐景龍碑亦無乎字,然淮南道應引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則古本固有乎字。謙之案:乎字系衍文。羅振玉......

  • 《老子校釋》第十章大綱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嚴可均曰:能無離,傅奕及近刻王弼句末有乎字,下五句皆然。俞樾曰:河上公本無乎字,唐景龍碑亦無乎字,然淮南道應引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則古本固有乎字。謙之案:乎字系衍文。羅振玉......

  • 《魏書》卷一百一十四 志第二十◎釋老十 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絕,故靡得而知焉。自羲軒已還,至於三代,其神言祕策,藴圖緯之文,範世率民,垂墳典之跡。秦肆其毒,滅於灰燼;漢採遺籍,復若丘山。司馬遷區別異同,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義。劉歆著《......

  • 《老子校釋》第十四章大綱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謙之案:範本夷作幾。範應元曰:‘幾'字,孫登、王弼同古本。傅奕雲:‘幾者幽而無象也。'此引傅雲,知傅本亦為後人所改,古本亦作幾。作幾是也,且與易義相合。易系言極深研幾,言......

  • 《老子校釋》第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嚴可均曰:有人義,各本作仁義。智惠出,王弼作智能,或作慧知,非。洪頤烜曰:智惠出,有大偽,烜案惠當作慧。釋文本作知慧。説文:惠,仁也,從心從□。慧,儇也,從心,彗聲。惠慧不同。論語衞靈公好行小慧,釋文魯......

  • 《老子校釋》第十一章大綱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羅振玉曰:敦煌乙、丙本、景龍、廣明本均作卅。謙之案:景龍作三十,敦煌、廣明作卅,羅誤校。又室町本亦作卅。吳雲曰:卅,諸本作三十。是也。玉篇:卅,先闔切,三十也。又輻字,疑本或作輹。易小畜輿,脱輻......

  • 《老子校釋》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紀昀曰:永樂大典絕聖二句在絕仁二句之下。武內義雄曰:遂州本民作人,蓋避唐諱。魏稼孫曰:絕聖棄智,禦注智作知。謙之案:遂州本、傅、範本亦作知,範本棄作棄,下二句同。又莊子胠篋篇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在宥篇......

  • 《老子校釋》第十八章大綱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嚴可均曰:有人義,各本作仁義。智惠出,王弼作智能,或作慧知,非。洪頤烜曰:智惠出,有大偽,烜案惠當作慧。釋文本作知慧。説文:惠,仁也,從心從□。慧,儇也,從心,彗聲。惠慧不同。論語衞靈公好行小慧,釋文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