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對託班遊戲教育法之探索教學心得大綱

對託班遊戲教育法之探索教學心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6W 次

對託班遊戲教育法的探索

對託班遊戲教育法之探索教學心得

託班的孩子年齡大都在1.9歲至2.8歲之間,稱為先學前班。特別是2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會講話、會思考、會遊戲,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識以及對人對事的要求。產生了獨立性的需求,做突出的表現非常固執、不聽成人的吩咐:有時不讓他做的、他偏要做,讓成人感到孩子變得頑皮了、不聽話了、難帶了。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這一年齡階段是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期,又有人成為“第一個反抗期”或“第一個危機期”。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是做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的關鍵期。如果教育不當,孩子的固執和不聽吩咐的這些行為將會發展成任性、執拗等不良品質。

對託班的孩子如何教育呢?我們用遊戲教育法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探索:

一、根據先學前兒童基本是通過實物活動來認識世界的心理髮展特點運用遊戲間接教育

以往玩桌面遊戲,老師總是把幼兒安排好,每桌發一筐。常常是老師玩具還沒有發完,這邊你哭我叫,那邊你搶我奪,甚至有把同伴打哭、推倒的,老師哄好了這個,那個又哭叫起來,等你告訴這個不能打小朋友,那邊又有人拿積木砸同伴的頭,抓同伴的臉……..,還沒等你調解好幼兒的矛盾,回頭看看,桌面上乾乾淨淨,玩具全在地上,再看看孩子們,有的爬到桌子上,有的站在小椅子上,有的已滿教室跑着玩去了,還剩下一部分坐在桌子旁或椅子上哭鬧,再看看錶,整個過程大約只有五、六分鐘。雖然老師反覆強調教育“不要把玩具丟在地上,快把玩具拾起來,可只有個別幼兒聽吩咐,你這邊還沒拾完,那邊又都把玩具給扔到地上。

分析原因

託班的孩子年齡小、言語尚在形成過程中,發展水平很低,往往不能瞭解成人的言語傳遞,對於學前的兒童 來將言語傳遞是主要的,而託班的孩子往往只能依靠親身實踐,在成人正確指導下實際地擺弄,操作物體,從而獲得直接經驗,所以託班孩子利用實物活動進行教育尤為重要,實物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遊戲。

那麼託班的孩子到底該怎樣用遊戲教育他們呢?

利用有創意的遊戲意境萌發幼兒嚮往介入學玩的願望

1.老師首先要精心設計有意境的不同主題遊戲方案,重在有創意的引導,以遊戲口吻和遊戲的形式,展示遊戲的玩法;在設計不同的主題遊戲的過程中,注意向幼兒正確介紹、展示一些簡單的結構技能:排列和堆砌等;遊戲中用充滿詼諧、誇張的語言引導幼兒學習玩、愛惜、收拾玩具;以此來激發幼兒參加遊戲的熱情和創造性。

例如:“變魔術 ”的主題遊戲

( 老師面前有一張桌子、一盒積木、幼兒圍坐在老師周圍)

首先老師很神氣地告訴幼兒:“今天老師要變魔術給小朋友看,變什麼呢?小朋友一起來看好嗎?”,説着從盒子裏拿出一塊正方體的積木輕輕地放在桌子上,再拿一塊相同的積木小心翼翼搭在上面,一塊一塊的積木搭在一起,最上面蓋頂放一個等腰三角形,問幼兒:“我變成了什麼?,小朋友我們來數數看這是幾層大樓好嗎?”“12345,噢!我變了一座五層的大樓,我再變一棟六層的大樓”,在老師一塊二塊三塊……的自言自語聲中,重點表演用圓柱體的積木材料,輕拿輕放加高、蓋頂的操作技能上,還可再用長方體變七層、八層樓等。接着通過提問“你看見老師是怎樣變大樓的?”“誰會變和老師不一樣的魔術?”請1-2名幼兒來玩變大樓等等的魔術,老師給予具體幫助和指導,全班幼兒併為之欣賞和祝賀。然後老師以“我還會把大樓變到盒子裏”的魔術呢,表演把蓋好大樓的積木一塊塊全輕輕地收到盒子裏擺放整齊的情景,這時重點注意引導幼兒學習愛護玩具、整理收拾玩具;最後老師走到早已準備好積木的幾張桌子前,掀起蓋布説“我這兒有許多的積木,誰還想來玩變大樓的魔術?” 這時幼兒變大樓的慾望非常強烈,我話題一轉,説“今天,老師請小朋友都來玩變大樓的魔術遊戲,好不好?

邀請

這時老師要注意幼兒的既要保持幼兒對遊戲的興趣,又要保持良好的秩序。比如可以這樣組織“現在我摸到誰的頭,誰就輕輕搬椅子上位來變大樓,我們來比賽看看誰變的大樓又好又多,聽懂了嗎?”,老師一邊挨個幼兒的頭請幼兒上位圍桌坐好,一邊輕拿輕放椅子的幼兒。幼兒玩的過程中老師及時誇獎幼兒,給予具體及時的輔導幫助。

大廚師

再如“”老師準備好各種餐具,小桌子一張,幼兒圍坐成半圓。老師神祕地告訴幼兒“今天老師要當大廚師,做好吃的給小朋友吃”,接着邊拿出餐具邊自言自語地説餐具的名稱,擺放在小桌子上,煤氣灶、小鍋、切菜板、小刀、小鏟子等。

老師拿一塊積木告訴幼兒:“這是我買的一條大魚,我要做紅燒魚,接着自言自語刮魚鱗、剖魚、洗魚、切魚”。開始紅燒表演,放油、葱、姜、蒜、放魚、放醬油、醋、翻魚、燒好了,盛在盤中。

老師再拿一塊木,告訴小朋友:“這是我買的排骨,我再做一個糖醋排骨,邊自言自語説着活動程序,邊做相應的動作,洗、垛=、燒、盛、聞、嘗”,用同樣的方法做米飯、湯,並給全班幼兒來品嚐。

2老師再次介紹玩蓋大樓、蓋公園的遊戲 。在介紹玩這個遊戲時,老師先準備好老虎、熊貓、狗熊等玩具。在師生認識動物玩具後,以提問“小朋友在哪見過這些動物呀?”引出“我要給小動物蓋公園”的遊戲,老師在演示玩這個遊戲時,重點不露痕跡地把小亭子撞倒了,有的積木掉到地上,老師連忙説:“哎呀,我把小熊貓的小亭子弄塌了”,接着邊拾地上的玩具邊放慢語速説;“我要把掉在地上的積木撿起來,我要重蓋 ”。反覆演示輕輕移動椅子撿桌子下面的積木和小亭子的搭建過程,並邀請個別幼兒和老師一起拾、撿、搭。

老師請客

利用“”的遊戲,請小朋友觀看老師“殺魚”,魚逃跑掉到地上,老師誇張地説:“魚又逃跑了,我要把它捉回來“,再讓幼兒看到老師燒魚是,不小心把鍋、魚全鏟翻在地上,又馬上撿起來的情景。

利用“我是司機“的遊戲。讓幼兒欣賞老師用積木搭汽車、開汽車、重點表演,不小心開翻了車,車掉到橋下面後打撈的情景,老師有意提高聲音,放慢語速説:我要把汽車撈上來,重新開車。

在一系列的遊戲活動中,我們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互相滲透,注重創意,利用有意境、豐富有趣的遊戲內容來引導幼兒玩中學、學中玩、在玩中幼兒學會了一物多用。如積木在娃娃家遊戲中是菜、魚、雞,在紅、綠燈遊戲總是各種車輛,到了工地,又變成了蓋大樓的建築材料。由於幼兒學會了根據遊戲的需要尋找替代品,遊戲中幼兒的樂趣更大了,思維更活躍了。

3託班的孩子獨立性差,愛模仿別人,看見同伴玩什麼,自己也玩什麼,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就想要什麼。

所以我們注意為幼兒準備了種類不多,但同類現成玩具卻很充足,並分別陳列在玩具筐內供幼兒選用。

·在遊戲中,首先老師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言傳身教。

·再者在遊戲中隨時為幼兒樹立模仿的榜樣:

“某某小朋友,你真棒,蓋的大樓又高又好”,

“某某小朋友,會把地上的玩具撿起來,真是好孩子”。

“某某小朋友,你真可愛,能幫小朋友拾玩具”,

“某某小朋友,真能幹,你做的飯真好吃”,

“某某小朋友,你真能幹,一個玩具都沒掉地上”,並隨機給一個親吻,撫摸,以表示來勢對他的稱讚和喜愛。

4根據幼兒性格分別放玩具。

性格比較孤僻、不愛動的幼兒,我們就用一些能拉走的玩具引起幼兒玩的`興趣、配上兒歌“拉拉拉,拉起我的小狗狗,誰要我的小狗狗……….”來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對於好動不安靜的孩子,我們有意引導他們選擇玩插片、積木、娃娃家、理髮店遊戲,以培養訓練他們的自控能力。

二、根據先學前兒童的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的特點,運用遊戲進行教育培養。

託班的孩子的思維總是在動作中進行的,離不開對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動作,具有直覺行動性,也就是説,這一時期的各種心理活動都受到當前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實際活動所制約,很具體、很直接;認識的抽象性和計劃預見性還很差,不會作複雜的分析綜合;注意和情緒也很不穩定,同時這一時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他們要進行正面教育,樹立模仿對象,不能光説教,更不能講反話或諷刺話。否則常常會引起違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個別幼兒用勺子敲碗,有位老師説:“誰敲的碗,好聽嗎?”結果全班幼兒馬上都使勁地敲起來。

我們根據託班幼兒的思維發展的特點作了下面一些嘗試探索:

1幼兒圍坐成半圓,要先準備好餐具、餐巾、爆米花,並固定位置。長桌子上有餐巾一筐、放勺子的小桶。長條桌子旁邊有放碗的空鋁桶,紅色空盆一個。老師興高采烈地告訴幼兒:“今天我要玩自助餐的遊戲,説着端起一碗爆米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完自言自語地告訴幼兒:“我會放碗和勺子”。説着走到長條桌旁,把勺子放在小桶裏,把碗放在鋁桶裏,並拿起放殘疾的器皿介紹給幼兒,並説:“老師還會用餐巾”並認真擦嘴擦手、誇張地在放到空盆裏。用同樣的方法另一位老師來玩自助餐遊戲。等幼兒有了參加遊戲的興趣,老師馬上引導:“今天我們小朋友一起玩自助餐的遊戲好嗎?吃完飯,碗放到哪裏呀?”小勺子放哪兒?還要用餐巾幹什麼?用完放哪兒呀?幼兒指認、回答,分組、分男女生玩,老師輔導、評價,幼兒在遊戲中學會了分類放餐具和使用餐巾的方法。並且在實際生活中矜持按要求去提醒、培養、訓練幼兒,作到有始有終,隨時幫助、隨時表揚,幼兒養成可良好的衞生習慣。

2剛開學託班的孩子和老師之間的關係還未融洽,之間有陌生感、恐懼感,孩子又不會自我表述,哭鬧的多、尿褲子的多,隨地大小便的多,個別幼兒吃着、玩着、睡着隨時都可大小便,個個不會脱褲子。老師時刻問:“誰要小便呀,快來小便”,可沒有任何效果。

我們採用木偶戲《我要小便》來教育幼兒自覺的要求,幼兒圍繞坐成半圓,觀賞木偶戲:介紹木偶小兔、小猴、山羊老師,一天小兔、小猴和山羊老師一起玩遊戲,玩着玩着,小兔想小便,就大聲對山羊老師説:“我要小便”,山羊老師拍拍小土的頭説:“真是好孩子,請到廁所裏去小便”,小兔馬上自己就去小便了。而小猴子想小便可正玩得高興,就一邊玩一邊尿褲子了。褲子尿濕了,滿地都是尿。小猴還是接着玩,一不小心,小猴踩到尿濕的地板上滑倒了,上衣也濕了,頭被摔了個大包……..表演兩遍後,老師問:“你喜歡哪個動物,為什麼呀?誰要小便呀?誰會自己小便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引導幼兒模仿自覺小便的幼兒,隨機表揚主動述説“我要小便”的孩子。現在託班孩子尿褲子的少了,隨地大小便的更少了。從“誰要小便”到“我要小便”;從多數幼兒尿褲子到個別幼兒尿褲子的轉變,使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幼兒良好的衞生習慣需要採用幼兒易於接受的方法去暗示、提示、學習模仿,需要老師多做善誘的訓練培養,需要老師堅持不懈的表揚、鼓勵、孩子們才會進步快、成長快。我們還用此方法教孩子學習“我要喝水,我要添米飯,我要添菜,我要喝湯,我要脱衣服”等,效果非常好。

三、

託班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沒有是非觀念,更不會謙讓,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為主,無論什麼事,必須達到他的滿意,否則就大鬧不止。對此,我們進行了下列的嘗試探索。

1、

生活中,幼兒常有坐錯位的事發生。我們發現,每次贏家總是那些相對強盛的孩子,沒有坐位的總是那些膽小內向的孩子;如果雙方都是強者,雙方爭椅子就會發生大哭大叫的現象,不是一方被推倒在地,就是一方被打哭,有時還會發生抓破臉的行為。而老師常常採取的是以勸説為主,如:“你不能打小朋友”,“你不能搶人家的椅子”,做個好孩子,把坐位讓給他吧“…….,如果老師碰上兩個執拗的,雙方就是不肯謙讓,老師沒有辦法,又會去哄另外一方讓坐…..,孩子沒有真正學會處理這件錯位的問題。

託班的孩子到了幼兒園,通過“人”與“我”,“物”與“我”的比較,漸漸認識到行為客體的外界事物和行為主體的自己, 從而形成了對自己的認識,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而自我意識是調節自身的原動力。為此,我們採取了看小品、玩小品“對不起,你坐錯位了”等來幫助幼兒學習正確處理坐錯位的問題,以此來培養幼兒的文明行為和語言。

小品的內容:紅紅離開坐位去丟廢紙,小剛從外面進來,看見有空位,就坐下了,紅紅回來看見自己的座位被小剛坐了,就對小剛説:“對不起,你坐錯位了,這是我的位,請讓一下好嗎?”小剛連忙説:“對不起,對不起,“説着起身自己搬了一把椅子坐下。”我們表演兩遍後,請幼兒模仿學習小品中的文明語言。我們再以遊戲的形式製造坐錯位的機會,讓幼兒去玩,去模仿,並在遊戲中給予鼓勵、表揚。等幼兒理解了,會用以上的文明行為和語言。我們又請幼兒欣賞模仿另一種解決坐錯位的小品。

小紅放書回來,發現坐位被小明坐了,就對其説:“小明你坐了我的位,沒關係,你坐吧,我再搬一把椅子”。幼兒在遊戲中學會謙讓,學會用文明語言來説話,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

2、

生活中我們發現:託班的孩子對什麼都感到新鮮,什麼都要自己親自摸摸動動、跑跑跳跳。玩滑梯,不從台階上,非從滑梯上逆行爬,不坐着下來,偏拼躺着滑下來。更有勇敢的站着走跑下來,玩轉木馬,不等停穩,就往下跳;要不就推着木馬使勁轉麇跑,跑着跑又突然停下來也不躲,不知危險。拿塊積木可當“炸彈”扔,拿小勺子可當槍打,進教室用身體擋着門,不讓其他幼兒進入,洗手一反常態,開大水龍頭,用手指堵,用手掌捂住…..,有時你不讓他做的他偏要做,不聽成人的吩咐,固執,如果不重視,教育不當,這些行為將會發展成任性、執拗等不良品德。我們的做法是:

·遊戲法轉移幼兒的注意力

·在遊戲中樹立模仿的對象;

·用食物獎勵;

·對孩子合理的需求不加限制,物理的不一味滿足;

教育者要求一致,不能你這樣要求,我又那樣要求,決不能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針對家長包辦代替的弊端,我們採取了下列遊戲教育

四、 。

託班孩子的自理,家長全包辦代替了。包括吃飯,提褲子、脱衣服,孩子什麼也不會,即使有個別幼兒會,也不願自己做。因為他看見你給別的孩子做,他心理不平衡、嫉妒,你若給他脱下褲子小便,小便後,他會拖着褲子到你跟前讓你給他提。你若説:“好孩子,你自己提”他會立刻説:“你提,你弄“,就連吃飯,大部分幼兒也還要依賴老師喂,個個喊: “老師餵我,老師餵我…..”

1、 用“我的小腳藏起來”的遊戲練習穿、脱鞋,會的給予表揚

2、 用玩“我會自己小便”的遊戲。聯繫脱穿褲子,做的好給予表揚或獎勵。

3、用“賣衣服的遊戲”讓幼兒辨認自己的衣服,學習折、整理衣服。

4、用“我的小手最能幹”的遊戲學習洗手,收拾玩具,搬小椅子。

通過我們的嘗試探索,我們深深認識到:

1、通過遊戲教育法,縮短了託班孩子養成良好的衞生生活習慣的過程,縮短了託班孩子掌握道德行為規則的過程,有利於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運用遊戲法進行教育教學,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和良好的個性的品質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幼兒的特點和具體情況,靈活地、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不同主題,不同角色的遊戲對幼兒進行教育,培養和訓練。

3、遊戲教學法最適合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最容易讓幼兒接受、最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才能使幼兒更好地接受教育,身心才能發展的更好。幼兒良好行為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老師不能心血來潮,更不能靠説教和枯燥的練習,只有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活動,使其親身體驗、模仿才能有效,同時,還需要老師進行長期的培養,堅持訓練後逐漸養成的。遊戲是一種自由的、輕鬆的充滿樂趣的活動。只有充分利用遊戲活動選擇和擬定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