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曾國藩名人警句說說彙總100句精選

曾國藩名人警句說說彙總100句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以下這篇是小編爲大家提供的曾國藩名人警句說說,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曾國藩名人警句說說彙總100句精選

1、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2、處有事當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

3、遇憂患橫逆之來,當稍忍以待其定。

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5、人見其近,吾見其遠,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

6、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於其間,又其次也。

7、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蓄其氣而長其智。

8、天下無容易的境況,天下無困難的境況;終身有快樂之處,終身有憂愁之處。

9、想起天道有三惡外,又覺得好表現太精明而不能含渾,也是天道所惡的。

10、若是遇到棘手的時候,請從耐煩兩個字上痛下功夫。

11、君子不依恃千萬人的阿諛頌揚,而畏懼一二個有識者的暗自譏笑。

12、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餘,這樣才能體氣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13、危險緊急的時候,不要依靠別人,專門依靠自己,纔是穩當的做法。

14、雅量雖由於性生,然亦恃學力以養之,惟以聖賢律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度量閎深矣。——《曾國藩書信》。

15、位愈高則言日增,箴言日寡;望愈重則責之者多,恕之者少。——《曾國藩書信》。

16、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之入。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三者兼全,乃爲上選。——《曾國藩書信》。

17、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爲小人所忌,亦爲君子所薄。——《曾國藩書信》。

18、用兵之道,全軍爲上,保城池次之。——《曾國藩書信》。

19、善戰,其得訣在"不輕進不輕退"六字,弟以類求之可也。——《曾國藩書信》。

20、人必中虛,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後造僞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曾國藩家書》

2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曾國藩家書》

22、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日長傲,日多言。——《曾國藩家書》

23、若人無衆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曾國藩家書》

24、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曾國藩家書》

25、用工不可拘苦,須探討些趣味出來。——《曾國藩家書》

26、爾欲稍有至就,須從有恆二字下手。——《曾國藩家書》

27、意盡則止,辭足則止。——《曾國藩家書》

28、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常用則細,不用則粗。——《曾國藩家書》

29、凡國之強,必須多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曾國藩家書》

30、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傳長遠之家規;不待一二入之驟發,而恃大衆之維持。——《曾國藩家書》

31、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曾國藩家書》

32、一日不勤,則將有飢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矣。——《曾國藩家書》

33、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曾國藩家書》。

34、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曾國藩家書》。

35、凡危急之時,只有在己者靠得住。——《曾國藩家書》。

36、堅忍支撐,可建非常之業。——《曾國藩日記》。

37、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閒的光陰。——《曾國藩自箴聯》。

38、凡人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爲,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曾國藩家書》。

39、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曾國藩日記》。

40、家中無論老少男婦,總的習勤勞爲第一義,謙謹爲第二義。勞則不佚,謙者不傲,萬善皆從此生矣。

41、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爲職。——清·曾國藩

42、爲善者常受福,爲利者常受禍,心安爲福,心勞爲禍。——曾國藩

43、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曾國藩

44、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於鬼神者也,吾黨戒之。——曾國藩

45、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則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曾國藩

46、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曾國藩

47、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爲之計。——曾國藩

48、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曾國藩

49、聽言當以理觀。一聞在輒以爲據,往往多失。——曾國藩

50、名節之於人,不金帛而富,不軒冕而貴。士無名節,猶女不貞,雖有他美,亦不足贖。故前輩謂爵祿易得,名節難保。——曾國藩

51、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曾國藩

52、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曾國藩

53、古來豪傑,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爲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

54、聖賢成大事者,皆從戰戰兢兢之心來。 ——曾國藩

55、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56、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誘人爲善。聖賢所以爲聖賢,只是欲引天下後世之人皆入於善。

57、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

58、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節。——曾國藩

59、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爲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60、戒驕字,以不輕易笑人爲第一義,戒惰字,以不晏起爲第一義。

61、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曾國藩

62、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63、勤儉節約,未有不興。 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64、天物愚者真,智者僞;愚者完,智者喪。

65、恆言平穩二字極可玩,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行險亦有得的,終是不穩,故君子居易。

66、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衆怒難犯",此八字者不獨妄動邪爲者宜慎,雖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67、此四條爲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68、"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強自立做出"

69、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70、富貴家宜勸他寬,聰明人宜勸他厚。——曾國藩

71、爲己之學,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爲人之學,徇人至於喪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曾國藩

72、廣其識則天下大。——曾國藩

73、"吾近於官場,頗厭其繁俗而無補於國計民生。惟勢之所處,求退不能。

74、欲成天下之大事須奪天下之人心。

75、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國藩

76、人皆可以至聖人,而君子之學則必至於聖人而後已。不至於聖人而後己者,皆自棄也。孝其所以當孝,弟其所當弟,自是而推之,則亦聖人而已矣。

77、好譽者,常謗人;市恩者,常奪人。其傾危一也。 ——曾國藩

78、食能止飢,飲能止渴,畏能止禍,足能止貪。 ——曾國藩

79、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曾國藩

80、好便宜不可與共財,狐疑者不可與共事。 ——曾國藩

81、學貴有常,又貴日新。日新若異於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曾國藩

82、務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

83、雅量由於性生,然亦恃學力以養之唯以聖賢律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度量閎深矣。

84、知己之過失,即自爲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

85、受人恩情,當爲將來報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86、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家書》

87、曾國藩的"善用人"還體現在有效的獎懲機制上,他針對不同的人不同需求,採取武人給錢文人給名的措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使得皆大歡喜,軍心一統。幕府爲曾國藩出謀劃策,籌備糧餉,辦理文案,處理軍機,興辦軍工,出盡了力效盡了勞,可以說曾國藩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幕僚們的支持與幫助,於此同時曾國藩也成就了許多人的一生。

88、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脣,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曾國藩

89、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

90、夫士處世,無爲可議,勿期人譽,無爲可怨,勿期人悅。

91、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92、學者能高衆也,毋以勝人,行標俗也,毋以繩人,免矣。

93、古之學者爲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爲物,其終至於喪己。(古代學習的人爲了完善自我而學習,最終成爲知名人物;今天學習的人爲了知爲知名人物而學習,最終喪失了自己)

94、莫謂己無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謂己無惡,談人惡即是惡。——曾國藩

95、清高過分則傷仁,溫順過分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96、自得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順逆驅使,何曾作得主。馬牛爲人穿戴鼻孔,要行則行,要止則止,不知世上一切驅使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爲馬牛者幾許?哀哉!

97、利可共而不行獨,謀可寡而不行衆。獨利則敗,衆謀則泄。

98、盡人事以聽天,吾唯日日審慎罷了。

99、一身精力,具乎兩目。

100、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志,切不行恭然自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