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治家格言》碑鑑賞

《治家格言》碑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大概是陽光的親密接觸,下午的蘇門碑廊顯得格外古遠而又親近。

《治家格言》碑鑑賞

院內豎立的兩座碑牆,南面的是乾隆御碑,北面是五道通碑,第一道是普照寺的重建情況,字跡已經模糊,後面的四道碑文清晰,銘刻着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朱伯廬的《治家格言》。《治家格言》碑高1.94米,寬0.58米,於清朝咸豐十年即公元1860年中秋上旬爲遼陽(今遼寧)瑞正所敬立,由潘紹烈(身份不詳)書寫。字體圓潤飽滿,樸拙剛勁,是典型的顏體。

書法是一門精深絕妙的藝術,在諸多大家的碑帖裏,我尤其喜歡顏真卿的字體。記得最初練習毛筆字時,我用過好幾個帖子,但是最後還是選定了顏體。我覺得人與人的相識是有淵源的,不管你是否同一個時代,是否同等的級別、是否同一個性別,只要心有靈犀,都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共鳴,那就是一種心緣。欣賞書法如閱讀文字一樣,見其字可以想象其人的性情甚至模樣,賞析顏體就可以獲得這樣一種心靈上的互通。每當臨摹顏真卿穩健遒勁的字體,就如同在與顏大師對面談話,其嚴正樸拙豐腴的形體和雄渾剛勁有力的骨骼,可以想見其爲人當謙虛嚴謹,耿直敦實,有一種從容不迫,穩健儒雅的氣度,更有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因此在研習顏體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不只是在學會寫字,更是在塑造一種性情,於潛移默化中,沾染了一些耿直不阿的倔強。

因此看到《治家格言》的碑書時,我首先是被那熟悉的字體吸引住了,圓潤飽滿,敦厚穩健,從容大度……我想不出更好的詞語來表達那樣一種激情,來恰當地描繪當時書法家潑墨時是怎樣一種從容恢弘的氣度,而我能夠體會到,那樣一種純正乾淨的潑墨境界,斷非俗人、膚淺者所可以達到的,欣賞着這些書法就覺得走入了書法家的內心,在筆畫揮舞的抑揚頓挫中,讓自己的思想隨之起伏跌宕,漫思飄逸,從而獲得一種通亮剔透的心身愉悅的快感。

一個好的書法再加上一個好的文字做底蘊的支撐,就會大大增強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因此,在這一意義上,我很佩服爲《治家格言》撰書的書法家,他知道像這樣一篇與人爲善、教人做人的美文是需要用什麼外衣來爲它包裝的。試想着寫這些文字,如果用草書則有失沉穩,用篆書則過於莊重,用隸書則骨力不夠,用行書則達不到飽滿,唯有這種獨具風骨神韻的顏體才能夠更好地爲格言錦上添花,爭光奪彩。在這個意義上,書法就不只是爲了讓一個字好看,更是一種給人帶來生命啓示、陶冶人的情操的'愉悅享受。因此,欣賞書法是快樂的,它不僅讓觀賞者得到觀感的美,更讓人獲得精神層面上的人文美,或者說性情美。

而關於朱子的《治家格言》,我待字閨中的時候曾經讀過,到現在已經忘記得差不多了,今天重新閱讀這些文字,便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治家格言》是一篇對人文教化的意義深遠的文字,它從爲人處世、勤儉持家、禮儀道德等方面總結出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經驗,秉承這些古人留下的經典做人行事,可以少走許多彎路,與之同類的書還有《增廣賢文》《菜根譚》等。讀這類書,並不在於懂得了多少知識,而在於我能夠懂得如何修養內心,更好地爲人處世,從而獲得一種幸福。“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當擁有這樣一顆平靜的心態遊目騁懷時,便會獲得一種隨心稱意的休閒生活,至於領悟“少林寺、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原騷”,則更會引領人進入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完美的境界。

然而,好久以來,行走在熙熙攘攘的紅塵之中,我卻沒有這種幸福的感覺。我不停地奔波,卻不知道爲何而奔波,是物質的招引嗎?是名譽的誘惑嗎?似乎都不是,只感覺環境有些浮躁,我心惶恐迷茫,總感覺丟失了什麼東西,找不到行走的方向。而今天,當站在這碑石前閱讀這段古文時,我才豁然開朗,原來在潛意識裏,我一直尋找的是一種叫做安定寧靜的東西。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讀書志在聖賢,爲官心存君國……

我心裏默唸着,用手深刻地撫摸碑文,我覺得這樣做的時候,手掌的溫度從每一個字體的坎坎坷坷的凹印裏貼着走過,便會獲得一種厚實凝重的極富質感的安慰,安慰我塵世匆匆行走的腳步,安慰我浮躁得幾近麻木的靈魂。雖然,身處在這樣一個繁華髮達的時代,我自認爲還能夠冷靜地獨行於一個幹靜的角落,但是,當面對這塊碑石的時候,我還是覺得自己有些單薄了。四十年的人生,於家庭,從爲人女、爲人妻、到爲人母我盡到應盡的義務了嗎?於人類,從爲人徒、爲人師、爲人友到爲人民,我完成應有的職責了嗎?

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並不意味着生命過程的簡單。佇立在《治家格言》碑前,面對那凝重渾厚的姿態,面對那凝聚了人們美好願望的文字,我的確應該很好地反思走過的道路,並認真思慮前方的行程了。

一個人是靠兩條腿走路的,能不能走好這條人字路,的確是這道碑刻給我敲響了一個莊嚴的警鐘。當我的目光從那塊碑石上游離的時候,我似乎聽到一陣清脆響亮的誦讀聲從一個書香清逸的地方傳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現在,遙聽這泛着韻味十足、永遠甘美純淨的聲音,恍如置身於梵音悠揚的禪境裏。簡短樸實的文字裏蘊含着先人多少智慧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都有一個根本,如果忽視了根本的東西,紅塵中的一切正常秩序就會被打亂,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

欣賞一道碑刻,靜悟文、書之趣理,它之所以被鄭重地放置在這裏,就已經不是一道名家書法和幾個文字了,而是真善美的引領者,開拓人們的心靈,啓發人們的智能,引導人們進入一種和諧幸福的世界,讓人獲得人文精神的美好迴歸。想到此,驀地想起我市中小學教育已經開展了近一年的“日有善念、月有善行”活動,心裏不禁爲之竊喜……